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薛涌:历史是被误解最多的学科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1-7-11 22:34     标题: 薛涌:历史是被误解最多的学科之一

薛涌:历史是被误解最多的学科之一


标签: 历史学习
薛涌   

    历史训练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教你如何怀疑、挑战现成的答案。一个律师要知道如何取证,如何用证据说服法庭接受自己的观点;一个领袖要理解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为什么面对一个事实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甚至创造出不同的“事实”来,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塑造大家的共识。这些能力都是我们的教育中最为缺乏的。
    一个人一生取得杰出的成就,无法仅仅从家庭背景的角度来解释。但是,家教可以把孩子推上成功的“舞台“,使其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至于在这个“舞台”上“演”得如何,能否成为“名角”,则要看个人资质。当家长的没有必要对孩子寄予不切实际的希望,更不必让孩子走自己的道路。但是,有专长的家长,对自己的领域毕竟懂得最多。这在教育孩子上是一笔财富,白白浪费掉未免太可惜。我作为一个以历史作为饭碗的人,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有一些切身经历和体会。
    11岁多的女儿最近在中学赢得了一个新绰号:“希腊百科全书”。她的历史课刚刚讲完古希腊。老师为了刺激学生们的兴趣,组织了一场知识竞赛。在竞赛中,女儿独挑一个队,正确地回答了所有问题,使队友成了她的啦啦队。而其他队很少有能回答出一半问题的。有一个队甚至一个正确的回答都没有。这一竞赛马上显示出:如果她一个人对付全年级的话,也会轻而易举地获胜。老师讲课时,同学的一些问题回答不上来,要由女儿回答。比如,一次在讲征服了希腊的马其顿的历史时,有同学问马其顿的国王菲利普二世是怎么死的。老师说:“我也不知道。有谁知道吗?”女儿举起手来:“是被他的一个保镖暗杀的。”老实说,我作为喜欢希腊史的历史教授,对这一细节也不记得了。
     一天晚上哄女儿睡觉时,我问她:“你那些希腊史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受你的影响。”
    “怎么会受我的影响?我又没有教你,而且许多你知道的事情我根本不知道。怎么会是从我这里得来的呢?”
    女儿小大人似的说:“孩子都受父母的影响。你不用教我,你只要激发了我的兴趣,我自己就会去学的。”
    我必须承认,女儿对她自己的成长,作出了相当精确的解读。
    我确实一直有意地对女儿进行历史训练。这当然不是希望女儿日后能成为历史学家。我在《北大批判》中对此有过比较细致的讨论:历史学是年轻人的基本训练。这包括怎样在分析事实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怎样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怎样通过调查从不完整的信息中寻找事实,怎样理解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不同事实……以我的观察,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历史作为教育,是被误解最多的学科之一。大家觉得那不过是些传统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修养而已,似乎派不上太多实际的用场。一次,一位兜售教辅材料的人敲我家的门,骄傲地对我展示了他的书:“看看,这里覆盖了历史课中所有的问题,按字母索引马上能够找到现成答案。”我看他的样子是个打工的大学生,就告诉他:“我就是在大学中教历史的。我觉得学生最不需要读的,就是这些现成答案。历史训练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教你如何怀疑、挑战这些现成的答案。不管你日后当律师、经营企业、从事政治或社会活动,这些都是基本技能。一个律师要知道如何取证,如何用证据说服法庭接受自己的观点;一个领袖要理解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为什么面对一个事实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甚至创造出不同的‘事实’来,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塑造大家的共识。这些能力都是我们的教育中最为缺乏的。”换句话说,历史训练可以相当“实际”、实用。
    也正是出于这种信念,我一直试图介绍给女儿一些我审读过的历史书。可惜,她大部分都没有兴趣,我也就不好督促她读了。以我的观察,她对历史发生兴趣走的是和我小时候类似的路。我当时是通过读《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而喜欢上了历史。她则着迷希腊神话。特别是美国有些儿童作家,用希腊神话的材料进行翻新创造,乃至希腊的众神跨时空地跑到纽约的帝国大厦中来。我暗喜地放纵她在这方面的兴趣,不时和她讨论这些神话究竟反映了怎样的现实,由神话导入历史。
    当女儿对希腊神话了如指掌后,马上开始不满足于那些青少年读物。她问我这些神话的来源。我告诉她最重要的原典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并给她买了牛皮封面的精装全英译本,她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我又告诉她,希罗多德的《历史》是另一本重要原典,也记录了许多当时的神话传说,并把芝加哥大学已故古典学家DavidGrene的那个著名的希罗多德全英译本拿给她。她读了十几页就停下来,说书很有意思,但是她正读的那些幻想小说更吸引她。我马上说:“那就别读了。等两三年你有了真正的兴趣再读。”
    然而,仅仅是这十几页浅尝辄止的阅读,也引发了一场颇有深度的讨论。女儿对希罗多德那著名的开场白,马上就倒背如流:“我,哈利卡纳苏斯的希罗多德,在这里陈献我的历史……”她还评论道:“希罗多德很奇怪,不是讲讲故事就完了。而总要告诉你:‘这是波斯人讲的’,‘根据埃及人的说法’……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
    为此,我和女儿无意之中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
    我问她:“你告诉过我,上周安妮向你借了一块钱从自动售货机买糖,事后一直不还。你昨天向她要,她说不记得向你借过钱。这是怎么回事?”“她想赖账。”女儿早就告诉我,安妮是她们班里信誉很差的孩子。“我当然相信你。你自己也说过,安妮是很缺乏自我控制的人,每天吃很多糖。没钱买了就向同学借。想想看:这么小的孩子,借钱多了,自己无力偿还,心里希望自己没有借过,有时可能真不情愿记住借钱的事情。许多人确实会这样选择性地忘掉些不愉快的事儿。另外,她也许就是因为借得太多,真记不住,而不是有意说谎赖账?”“噢,这确实有可能,”女儿沉吟一下,还为我的假设提供了些额外的“证据”,“我们刚刚看过一篇文章,说吃糖过多,对人的记忆有损害。安妮确实吃得太多了。我真奇怪她吃那么多糖居然还没有得病。”
    我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对吃糖影响记忆之说不作评论,只是紧紧盯着我们讨论的主题,我对女儿说:“你看,当人们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有时会存心说谎话,有时会真心讲假话。你不是当事人,如果要想记录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时,会简单地听信别人告诉你的事情吗?”“不会。”“想想看,希罗多德周游世界,到很远很远、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听自己从来都不认识的陌生人讲过去发生了什么。他难道应该简单地相信人家告诉他的事情都是真的吗?”“噢,他原来并不真信。那他为什么都要把这些道听途说的事记录下来呢?”“这大概是因为除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他很少有其他的线索吧。或者他觉得别人讲的事情有值得参照的部分。想想看,假设他来记录你和安妮之间的纠纷。他对你们两个人都不认识。他不能相信安妮,但凭什么一定相信你呀?是否应该这样记载:根据存存的说法,安妮为了买糖借了存存一块钱,安妮则说她根本没有借?”
    “噢,这大概是最好的办法了。”女儿恍然有悟。
    虽然女儿还没有读太多希罗多德的著作,按说我应该等她读完再与她深入讨论。但我的脾气一向比较急,有些事情等不得,就接着告诉她:“希罗多德的历史叙述保留着独特的多元性。他不时地提醒读者注意,他所陈述的事实大多是从某个人的角度看到的事实。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看就可能是另外一种事实了。这种态度,使他对不同的文化有着特别开放的态度。比如对当时希腊的敌人波斯人,他记录许多从波斯立场出发的故事。所以,有些人评论他是‘野蛮人的朋友’。意思是他的中立、开放的态度显得对侵犯希腊的波斯人太友好了。许多现代作家,叙述事实的笔调则仿佛是上帝在讲述一种‘最后的真实’。他们根本不觉得需要交代自己的事实是从哪里得到的、是从哪个视角看到的。你读的大部分书,是不是都是这样?”
    女儿很信服地点头。
    于是我又继续告诉女儿:“不管是历史,还是我们每天都看的新闻,我们不能一听就假定那是事实,而要意识到这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叙述,其真实性受其视角的限制。所以,我们看新闻报道,最后总有个‘某某从某某地方报道’,告诉你这就是那个人看到的东西,别人也许会看到不同的东西。记得吗,你小时候看电视,还曾说JimLehrer有毛病呢。”
    我这里提到的JimLehrer,是美国公共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也是主持大选总统辩论最多的人之一。他每天在自己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的开场白都是固定的:“晚上好,我是JimLehrer。”女儿当时三岁,听了觉得好笑:谁不知道你是JimLehrer。干嘛这么翻来覆去地告诉我?我借此向女儿解释,这其实和希罗多德开篇那句“我,哈利卡纳苏斯的希罗多德……”的意义是差不多的。
    几天后,女儿刚刚读完一本历史小说,兴奋地在饭桌前讲:“历史小说太好了:不完全是小说,告诉了你历史上发生的真事;又不是历史,所以可以这样写:‘1715年9月1日,路易十四去世。我急急忙忙地赶向大厅,心砰砰地跳。天呀,我真是无法相信,国王已经死了!’”我问她这段是从哪里来的。她说是自己编的,并解释说:“路易十四之死是历史事实,但是这个冲向大厅要和人们分享消息的女孩儿的内心活动,则是编出来的小说。这样的叙述在历史书中是不可能的,除非有日记作为基础。历史学家只能观察外在的事实,不能钻到人的脑子或心里去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女儿的这种本能,就是历史训练的结果。很多家长不会把这种本能看作是什么大不了的技能,甚至觉得没有实际用途。但是,孩子长大后挑战陈见、以自己的调查研究建立新说,往往要从这样的本能开始。另外,理解、说服他人,也常常要从这样的本能起步。
    女儿中学里小圈子很多,她自己也属于某个小圈子。孩子们平日难免有各种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女儿大多能够成为创造共识的人。有些圈外人也许不那么喜欢她,却觉得她比较公道,能接受她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在我看来,这和她比较能够理解为什么不同人根据不同的视角和利益对一件事情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有关。孩子长大后不管是作为政治领袖还是企业领袖,不是都需要这种技能吗?
    可惜,我们的教育经常创造着不同的本能。即使在比较强调开放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美国也是如此。我在大学里教历史,在一次考试中,我让学生们就教科书作者的观点回答一个选择题,结果大多数学生全答错了。我在课堂上纠正时,很多学生抗议:“我选择的答案,就是书中某某页上讲的呀!”我把书打开:“看看,关于这件事情,作者陈述了过去学者的好几种观点,然后逐一驳斥,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问你们的恰恰是他自己的观点。我知道你们为什么错。你们过去读的是标准的历史教科书。这是最害人的。这种书的叙述,大多只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声音。你们习惯了,觉得只要书上写着的就是事实。我为你们挑选的教科书,则是原创性学术著作。几乎在每个问题上大家都争论不休。作者有义务交代别的学者的观点和论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想想看,你能听到有人在法庭上说了一些事情就马上当事实吗?难道你不应该首先搞清楚这是公诉人说的,还是辩护律师说的吗?难道他们不经常在构造相反的事实吗?如果你们想成为传统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工人,那种传统历史教材确实够用了。你们从中可以获得基本的阅读技能,工作后有能力阅读操作规程,然后按部就班地照着去做。但是,你们来这里读大学,是希望成为创造阶层,凡事必须自己进行分析、形成结论。”
    人是历史的动物。但这里的历史,不是一张简单的年代表、大事记,而是分析总结人类经验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从小培养,长大不管你干什么,都可能有麻烦。如果说我有什么“家学”的话,这大概就是我传给女儿的“家学”,虽然她日后未必会成为一位历史教授。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210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周末,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1-7-11 22:36

读完希罗多德的《历史》后,曾经翻过开头一点点:
THESE are the researches of Herodotus of Halicarnassus, which he publishes, in
the hope of thereby preserving from decay the remembrance of what men have do
ne, and of preventing the great and wonderful actions of the Greeks and the Ba
rbarians from losing their due meed of glory; and withal to put on record what
were their grounds of feud.
吾乃哈利卡纳苏斯之希罗多德,特书于此,冀以存照先人往者伟业于不朽,擢拔希腊蛮人
壮举于未扬,亦以录二者刀戈之肇由。
作者: feilian    时间: 2011-7-12 08:12

本帖最后由 feilian 于 2011-7-12 08:17 编辑

哈哈,它的女儿和我儿子一样,受老子学业——看看不见的手影响,传染上喜好历史学,所不同我的儿子在中国,经常因为上课插嘴,被赶出教室。一次我有事找他,原来以为要等10分钟——下课才能见到他。可是他一个人站在寂静的走廊里——历史课被赶出来了——上海师大历史系毕业的老师根本满足不了他的欲望。因为和文主女儿不一样,他不能选择研究历史学为自己职业,危险、艰苦的职业,我鉴于自己的教训,不允许他选择这样的前程。

这里当父母或父母候补的网友,不用什么家庭教育理论,只要父母自己做个正直的、追求真理的人、爱读书的人,孩子就不会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的栋梁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1-7-12 09:17

呵呵,可见feilian兄得公子历史功底很不错,应该和我岁数相差不大,顶多10岁左右,我86年的。
家学渊源自然最好,否则的话虽然一穷二白,但若自己有兴趣也能自娱自乐,如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
最后一句意思反了吧。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