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打印本页]

作者: 买甘    时间: 2011-8-5 23:30     标题: 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本帖最后由 买甘 于 2011-8-5 23:34 编辑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拿到班级花名册时,陆铭注意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的一个细节——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作为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1班的班长,陆铭此前一直以为,通过高考选拔获得中国这所顶尖大学通行证的同龄人,多数该有着和他类似的成长经历: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独立自强,品学兼优。
    这是这名来自四川的22岁寒门少年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
    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信仰。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哪些障碍,垫高了陆铭这样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知识改变了陆铭的命运,可绝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吗?
    在北大校园,陆铭鲜有同乡,毕业于县级中学的他也没校友可聚,他是传奇,但成了孤独的传奇——眼下,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上北大清华?
     
    寒门少年都去了哪?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了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在课堂上,他也常对学生做随机调查,提问包括来自的地方,父母的职业,上大学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等。
    调查做了两年,指向高度集中:“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晋军说,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北大校园里,学者廉思所在的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返乡调查”计划,以为学生支付回家硬座火车票的方式,鼓励他们假期回到家乡,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今年,这个计划不得不暂停。
    “申请经费的学生一直不多,且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干脆就没有了。”廉思说,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对大多北大学子而言,一张免费硬座火车票实在太没吸引力,卧铺、飞机,才是回家的主流方式。
    在一位复旦大学招生办老师的印象中,这几年被招进复旦的寒门子弟的人数不断减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体面的社会地位。“无论是招进来的,还是从来没机会进入我们视野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复制父辈的模样。”他说。
    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学者廉思更为人知的身份是“蚁族”概念的提出者与《蚁族》一书的作者。他与团队走访的蚁族,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成正比,“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连专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读的少年大有人在。廉思曾选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中国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
    看着他们在转型期中国一小片弥漫着尘土与工厂粉尘的土地上挥舞着年轻的肢体,廉思开始觉得,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陷入停顿。
     
    那扇门在高考前就被关上了
     
    仝十一妹一直庆幸,自己在上帝关上门的前几秒及时跳了出来。这位来自河北沧州农村的24岁女孩,现在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一学生。
    儿时,这名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一的女生就被家人告知,自己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命运,要么念书,要么参军。她的伯伯与堂哥,就是通过参军,在城市里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高考升学率低,但仍旧让寒门子弟心怀憧憬。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北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在20%-40%之间,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三成多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彼时,中国正值社会结构松动,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底层成为这一阶段社会变革中的受益者。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
    仝十一妹的小学、初中分别在乡村与县城度过。中考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为成绩一路优异的她报考了衡水中学。在这所将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致的军营式河北省超级中学,仝十一妹与来自全省最优秀的同龄人度过了紧张且竞争激烈的三年,2006年,她以年级第15的排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那一年,衡水中学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共42名,占据两所高校分配给河北省名额的33.87%。
    “如果我当时留在县城念高中,我肯定考不上北大。”仝十一妹说,那一年,她所毕业的县城中学年级排名第一的学生,也只是考上了南方一所二线名校。
    这是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征兆。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老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
    清华大学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的本科生调研团队以陕西省为样本,统计出当地两所超级中学在2008-2010年3年中,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占全省名额的六成余,过去七年,陕西省的15位文理科状元,11位来自这两所学校。
    这是超级中学与省重点中学选拔机制的结果:根据单独招考成绩,排在最前的直接入学,后面的根据相差的分数缴纳赞助费,此外还普遍存在拼爹妈的条子生、择校生。农村孩子,尤其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现再好,考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不平等的起跑线
     
    超级中学的出现,很大程度成就于近年系列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大多被各省最富竞争力的高中包揽。例如,全国十三所外国语学校,每年最优秀的学生都可直接保送进入北大清华。陕西超级中学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垄断。
    裸分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越来越小。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
    这是中国高中版的马太效应,在高考系列新政的助力下,那些最富竞争力的重点高中实力越来越强,迅速升级为超级中学。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与县城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台隐形的抽水机还在继续高速运转,向上抽离的垂直距离还在不断延长。
    “如果再晚生几年,”仝十一妹说,“我家没条件送我到县城读小学,我就没有办法考上县城中学,更没机会进衡水中学,进不了衡水中学,考北大?根本不敢想!”
    教育学者杨东平眼下正在研究北京小升初之现状。在他看来,这一义务教育的过程已然演变为竞争惨烈程度远胜于高考的竞技教育。
    “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杨东平说,“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越来越窄的向上通道
     
    在北大,陆铭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特殊:出身寒门,毕业于一所县城中学,高考没有加分。
    过去几十年中,高考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政策对象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等。但较之特长生加分、自主招生加分、奥赛等加分,比例与力度显然偏小。
    对于陆铭来说,最有可能的加分是获得省三好或省优干,但这些有限的名额往往更容易被超级中学及省级重点获得。总之,陆铭没有盼来这项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荣誉。最顶尖的考生之间分数往往只有一两分之差,而省三好的加分是20分,省优干的加分是10分。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赋予部分名校招揽杰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权,有机会通过这一途径直通名校的,是超级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
    在甘肃会宁这座以寒窗苦读闻名的状元县做实证研究时,清华新闻学院09级本科生张晔遇上了一名垂头丧气的农村少年,这位被学校推荐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刚从考场上下来。“很多题目,他连看都看不懂。”张晔说。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
    清华社科2010级的陈美诗则在自主招生考试中遇到了一道关于费孝通在哪里上大学的题目,她说:“我在进清华前连费孝通是谁都不知道,这题清华附中的孩子可就都知道了。”
    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同样作为农村孩子,出生于黑龙江的宋永亮远没有陆铭的学习禀赋与运气。2002年,他从县城中学考入了黑河学院,1999年高考扩招后,进入类似的普通地方院校是这所县城中学学生最寻常的出路。
    “高考扩招后,寒门子弟考大学不难,难就难在四年后,拿什么改变家族命运?”毕业之后,宋永亮旋即陷入就业痛苦。
    其他同学的经历也不相上下,有人至今还无力还清助学贷款。他们也大都出生于农村及乡镇,毕业于当地的县城中学,家中日渐老去的父母还盼着他们从此改变一家的生活际遇。
    杨东平对比研究了中国高考扩招前与扩招后,寒门子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变迁。几组抽样调查数据均显示,2000年后,省属地方院校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而在重点研究型大学里,农村生源比例一路走低。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在1980年代达到顶点后一路走低,跌幅在1998年扩招后更加剧烈,眼下仅剩一成多。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杨东平说,“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眼下,宋永亮在一间培训学校做销售经理,经过5年的奋斗,他终于可以住在北京五环外一间早上醒来可以看到阳光的出租屋。当年和他一起北漂的同学都回去了,在县城,或周边城市打工。“在北京,黑河学院的文凭,你根本不好意思拿出手。”
    宋永亮热爱北京。这座城市与他从未有机会上过的超级中学一样,像抽水机般将最优质的资源、机会、人才与财富从四面八方抽离、集中。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这个国家过去二十载社会变迁的切面——税制改革与国企改革使资源向城市集中,财政收入向上级集中,基层政府越来越弱,农村走向凋敝。
    他的农村老家距离北京一千多公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节奏缓慢,机会寥寥。马路上,出现越来越多干脆放弃高考,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带着一种末世感追逐着当下;其他一些留守村庄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他们保守本分,复制着父辈的命运。
    他不喜欢笼罩着家乡的失败人生的气味。
    陆铭也回不去了。寒假回家,他与小学、初中同学的联系越来越少,围坐在这位清华大学高材生旁边,那些在县城工作或从外地打工返乡过年的同学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唯一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仍然保有向上的理想。
    (应被采访人要求,文中陆铭为化名)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888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1-8-6 10:13

这可能是世界性问题。工农子弟在大学比例最高时期是1958-1965年,那时讲出生论很多优秀学子因家庭成分高而被潜规则。当然,文革中的工农兵学员就不再论了。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11-8-6 10:24

这不是世界性问题,只有贫富悬殊特别大的国家才会断绝阶层之间的流动,由社会不公而导致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底层看不到未来,付出高昂的教育代价,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教育服务。教育改变一代,也能毁了一代。
作者: why2282001    时间: 2011-8-6 10:40

也是中国特色吧。也许平等永远是空想。兄弟也不平等啊。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1-8-6 11:39

研究称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滑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6日07:47  重庆晚报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

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

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重点大学学生还有多少来自农村?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

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

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

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

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刻苦学习的寒门少年都上哪去了?




  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

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

、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

、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

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

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学者廉思更为人知的身份是“蚁族”概念的提出者与《蚁族》一书的作者。他与

团队走访的蚁族,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成正比,“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为何农村学子考重点大学越来越难?




  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

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

。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

费与政策支持,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与

县城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杨东平说,“

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

?靠什么改变命运?”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

比如歼十。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五

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

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据南方周末
作者: 黄馨    时间: 2011-8-6 14:01

农村城镇化也是农村考生减少的原因,但城镇流动人口日趋贫困化倒是事实,这也加剧了寒门子弟求学的艰难。
寒门子弟求学艰难一是学费的问题,二是现在上大学未必能改变命运,未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是读大学,反而是经商。
中产阶级子女更热衷通过读大学来改变命运,这是由这个群体的保守性和缺乏开拓进取的能力局限决定的。
作者: 黄馨    时间: 2011-8-6 14:03

我比较看好寒门子弟的未来发展,也许他们不入大学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1-8-6 17:06

我比较看好寒门子弟的未来发展,也许他们不入大学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黄馨 发表于 2011-8-6 14:03
有些道理。
作者: jianmin    时间: 2011-8-6 18:42

我比较看好寒门子弟的未来发展,也许他们不入大学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黄馨 发表于 2011-8-6 14:03
我也不看好,穷人上大学,特别是上那些考试天资一般的,上二三流大学的。无论是他们的家庭还是个人在农村都是最穷的。他们毕业后基本上只有两个路,一是进工厂当工人,这些工作是只有初中文化就可以做的,一是做销售,这些工作也是只有初中文化就可以做的。他们与初中毕业就做这些工作的人相比,少了七八年的工作经验,与勤奋一些的工人相比,少赚了至少十五万左右,多花了七八年的钱,估计有至少有五万左右。同时也少了因有些积蓄而少的自己做生意的机会。二十万正好可以在三四线城市买房,买车。成家立业。而这些大学毕业的人是从头开始,并且身负债务。
当然,与同辈农村人相比,他们也有优长,一是可以有学习英语的机会,二是有考公务员的机会。
作者: jianmin    时间: 2011-8-6 18:44

刚看完张维迎市场的逻辑,里面有说到中国人近三十年上下阶层的流动性,相比美国,还是更大一些。
作者: 闲云    时间: 2011-8-12 22:53

我比较看好寒门子弟的未来发展,也许他们不入大学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黄馨 发表于 2011-8-6 14:03
有道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且,与其全家节衣缩食甚至债台高筑去念现在那种粗制滥造式的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上技校,还能学到一技之长. 
作者: 糊里糊涂.    时间: 2011-8-13 01:29

寒门出贵子,本来就不现实。

古今中外,文,教,科,艺等等方面,出色的人才,还是以中上层家庭为多,低层人出身的相当少。底层人成绩大,是做武将,边庭上去博个封妻荫子。

其实,人心要不浮燥,就应该底层先到下层,下层到中层,中层到上层,到顶层得看运气。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11-8-13 02:44

刚看完张维迎市场的逻辑,里面有说到中国人近三十年上下阶层的流动性,相比美国,还是更大一些。
jianmin 发表于 2011-8-6 18:44
所谓“阶层的流动性”,中国和美国似乎没什么可比性。美国早已成为稳定的中产阶级社会,教育、就业、居住、收入等可以流动,却很少谈得上“阶层的流动性”。而中国一直是金字塔型的等级社会,只是毛时代的等级是按意识形态、政治身份划分、后邓时代是由权力与金钱的混合形成,如此变化,故而“阶层的流动性”可谓“大”矣。
作者: 半醉汉    时间: 2011-8-13 03:02

这就对了!
将来能指望一线高校的学生上井冈山吗?
作者: 永德    时间: 2011-8-14 18:42

也好,堵死了出路,唯一的选择就是拼了!
作者: 彼亦一是非    时间: 2011-8-15 00:09

除了特权阶层,其他阶层流动性很大。南周这篇持续着一贯的煽情风格,但没说到点子上。

《我的支教观感 -- 高考只是一个极次要的问题》http://www.douban.com/note/165666769/
作者: 刘勃    时间: 2011-8-15 08:00

除了特权阶层,其他阶层流动性很大。南周这篇持续着一贯的煽情风格,但没说到点子上。

《我的支教观感 -- 高考只是一个极次要的问题》http://www.douban.com/note/165666769/
彼亦一是非 发表于 2011-8-15 00:09
学习了。
作者: jianmin    时间: 2011-8-15 09:06

有道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且,与其全家节衣缩食甚至债台高筑去念现在那种粗制滥造式的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上技校,还能学到一技之长. 
闲云 发表于 2011-8-12 22:53
技校学费比普通高校更高,基本是骗钱学校,更切实际是直接去工厂,张五常谓之干中学,虽然辛苦,毕竟还多少可以赚些钱,不用白贴钱。
作者: 观景    时间: 2011-8-15 17:06

想起在清谈天地一个网友用玩笑的语气说的
“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斗争”
兲朝可别出个洪秀全式的人物
作者: 晓寒    时间: 2011-8-15 20:12

19# 观景

欢迎小观:)

看到阿忙和糊涂了吧?巴山也在这里,不过用的ID是别列津河的桥。
作者: psyzjs    时间: 2011-8-15 21:30

终极问题是“控制权”。
作者: 黄馨    时间: 2011-8-16 13:23

这就对了!
将来能指望一线高校的学生上井冈山吗?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8-13 03:02
说不准,还真是一线高校的人先上井冈山。当年领导人民闹革命的可都是知识分子精英的,有的还是国外一线高校毕业的。工农子弟基本是炮灰。
作者: psyzjs    时间: 2011-8-16 19:51

说不准,还真是一线高校的人先上井冈山。当年领导人民闹革命的可都是知识分子精英的,有的还是国外一线高校毕业的。工农子弟基本是炮灰。
黄馨 发表于 2011-8-16 13:23
绞肉机啊,谁进去都不好。打打杀杀的。
作者: 菜农    时间: 2011-9-4 17:37

有一群新生报到,互相介绍自己,甲说,我叫XXX,考分630,来自湖北;乙说,我叫XXX,考分648,来自甘肃;丙说,我叫XXX,考分620,来自福建。轮到丁说:我叫XXX,考分420,大家猜我来自哪里?其余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北京——。丁纳闷:你们怎么知道的?

这智商与考分真匹配啊。
作者: 袁灿兴    时间: 2011-9-4 17:42

想起在清谈天地一个网友用玩笑的语气说的
“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斗争”
兲朝可别出个洪秀全式的人物
观景 发表于 2011-8-15 17:06
擦!现在出洪杨,老夫一定卖命跟丫干!
作者: psyzjs    时间: 2011-9-4 19:04

擦!现在出洪杨,老夫一定卖命跟丫干!
袁灿兴 发表于 2011-9-4 17:42
你会被玩死的,小子!
作者: 袁灿兴    时间: 2011-9-4 20:37

你会被玩死的,小子!
psyzjs 发表于 2011-9-4 19:04
哼哼!
作者: psyzjs    时间: 2011-9-5 15:53

哼哼!
袁灿兴 发表于 2011-9-4 20:37
别意气用事,流氓掌权对我们都不好。他们正看着呢。
作者: jianmin    时间: 2011-9-12 00:19

我也不看好,穷人上大学,特别是上那些考试天资一般的,上二三流大学的。无论是他们的家庭还是个人在农村都是最穷的。他们毕业后基本上只有两个路,一是进工厂当工人,这些工作是只有初中文化就可以做的,一是做销 ...
jianmin 发表于 2011-8-6 18:42
朱锡庆文章的观点也印证我这段话的看法。
作者: jianmin    时间: 2011-9-19 09:40

1.小强每天在村里晃悠,爹妈看着发愁,心想这孩子将来怎么办呀;小明每日都苦读诗书,父母喜在心里,村里人都认定他必有出息。
   2.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十九岁,小强跟着村里的外出打工,来到了高速公路的工地,保底工资三千块;小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读的是道路与桥梁专业,学费每年五千多。
   3.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三岁小强的爹妈给他说个巧媳妇,是邻村的,特别贤惠;小明在大学里谈了个女朋友,是邻校的,很有文化。     
   4.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四岁小强在老家结了婚,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给他洗衣做饭,恩爱有加;小明终于大学毕业,找了施工单位工作,跟女友分居两地,朝思暮想。
   5.小强每天很快乐,下了班就没事,吃了饭和媳妇散散步,晚上便和工友打麻将看电视;小明每天很忙碌,白天跑遍工地,晚上还做资料画图纸,好久不见的女友跟他分手了。
   6.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八岁,小强攒下了二十万,已是两个娃娃的爹,心想着回家盖栋漂亮的楼房;小明过了中级职称,还是单身一个人过,心想着再干几年就是高级了;
   7.小强在农村老家盖了两层小楼,装修很漂亮,剩的钱买了一群仔,让媳妇回家种地养猪;小明在城里贷款买了一套新房,按揭三千多,父母给介绍了新女朋友,在城里上班很少见面。
   8.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三十一岁,小强媳妇从老家打电话来说:小强,现在家里有房有存款,咱喂喂猪,种种地,很幸福了,家里不能没有男人,你快回来吧;小明媳妇从城里打电话来说:小明,小孩的借读费要十五万呢,家里没有存款了,你看能不能找公司借点。
   9.小强听了媳妇的话,离开了工地,回老家跟老婆一起养猪,照顾父母小孩;小明听了妻子的话,更努力工作,去了偏远又艰苦的工地,很难回家一次。
   10.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三十五岁猪肉价格疯涨,小强的一大圈猪成了宝贝,一年赚了十几万;通货膨胀严重,小明的公司很难接到项目,很多人都待岗了;
   11.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五十岁了小强已是三个孙子的爷爷,天天晒着太阳抽着旱烟在村里转悠;小明已是高级路桥工程师,天天顶着太阳皱着眉头在工地检查;
   12.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六十岁了,小强过六十大寿,老伴说:一家团圆多好呀,家里的事就让娃们操心吧,外面有啥好玩的地方咱出去转转;小明退休摆酒席,领导说:回家歇着没意思,返聘回单位做技术顾问吧,工地上有什么问题您给指导指导;
   13.小强病了一场,小强拉着老伴的手说:我活了快七十岁了,有儿有孙的,知足了;小明病了一场,小明抚着妻子的手说:我在外工作几十年,让你受苦了,对不起;
   14.……由于长期体力劳动,吃的是自家种的菜、养的猪,小强身体一直很硬朗,慢慢就恢复了。由于长期熬夜加 班、小明喝酒应酬、工地食堂饭菜也很差,身上落下很多毛病,很快就去世了。
   15.八十岁的小强蹲在村头抽着旱烟袋,看着远远的山;远远的山上有一片公墓,小明已在那里静静睡去;小强在鞋底磕磕烟灰,拄着拐杖站起身,望了望那片公墓,自言自语地说:唉,都是一辈子呀…
    谨以此向工作在大城市,付出了青春、爱情、亲情甚至生命的人。
   人的一生很短暂,希望大家给自己多一些时间,给家人多一些关爱。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1-9-20 00:28

国外名校捧出大把奖学金争抢好学生,我们这里的学校只想着扩招来收学费。这样的大学,读了真不能怎么样。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