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十万个为什么》遭遇新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1-8-9 17:18
标题:
《十万个为什么》遭遇新问题
《十万个为什么》遭遇新问题2011.07.07 10:48:00 来源:南都周刊
0条
[4]
《十万个为什么》的第六版编纂正在进行。曾经销量过亿,号称“国内唯一印量大过《毛选》的书籍”,在百科、搜索引擎的冲击下,能重返它的黄金时代吗?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团队,右一为裘树平,右二为岑建强。
记者_黄修毅 上海报道 摄影_姚松鑫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征集在今年四月份刚启动,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自然科学编辑室就接待了一位老人的拜访。
老头儿颤巍巍地摸出三四张信纸,上头手绘的蜘蛛织网的示意图墨迹斑斑。编辑岑建强感觉一下回到了十多年前,那时,读编往来频繁,读者寄来的信件塞满编辑部,其中五千多封就是对《十万个为什么》的追问。
老人是海军上海江湾基地的退伍老兵,他亲自送到编辑部的是他在海岛驻军二十多年业余观察的成果:蜘蛛有两种织网方式,而非一种,他还详细地绘出了蜘蛛织网的图示。老人执拗地指出,在《十万个为什么》里,编者犯了个错误,书中仅介绍了蜘蛛的一种织网方式,不够全面。
参与写作新世纪版(1999年版)动物分册的岑建强,清晰地记得“蜘蛛如何织网”的条目下记载了老人所说的两种方式,他翻看过去的版本发现,这是一个已经更正了的错误,只是老人手中的版本比较旧。
老人二十多年的苦心,证伪了一个旧版的条目,这也佐证了当年读者对这套丛书的狂热。
作为国内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至今历经五次修订。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时,不仅受到孩子们的热捧,也成为很多中青年自学数理化的入门捷径。甚至在1962年召开的全国团干部会议上,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主张,与会者人手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
该书的主要作者叶永烈至今依然记得,在2000年前后,他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巡回签售中,读者一出手,宁可选218元的精装版,也不要168元的平装版,“因为这是套传代的书。”
“天有多高?”“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这些随《十万个为什么》而流传的问题,好像是几代人的成长必须跨过的知识阶梯。
自1962年初版出齐至今,已拥有五十年历史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成为“国内唯一印量大过《毛选》的书籍”。
但进入1990年代以后,新世纪版的累计销量跌至五十多万套,比起早年动辄上百万的印数,早已巅峰不再。但再造当年辉煌的想法一直存在,为了迎接《十万》的出版50周年,少儿社启动了第六版编纂工程,他们“克隆”了一套曾经屡试不爽的方法,公开征集问题,邀请院士压阵,甚至还动用了官方微博账号、网络征集作者等手段,但这一切能让它回春么?
问题比答案重要
“爸爸,我们俩之间为什么没有产生引力,可以黏在一起?”少儿社的副总编洪星范听到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如此发问,一下蒙住了。想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解答,话没出口就咽了回去,好像猛然意识到和女儿的距离,他不住感叹,现在的孩子提问的路数太不一样了。
给女儿看老版《十万个为什么》,那些引得她扑哧一笑的问题,多半源于一种对世界的陌生感。“西瓜能当炮弹吗?”“食盐是炒菜吃的,为什么炸弹里也要放食盐?”对前者的解答暗含了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后者则不失时机地介绍了火药的化学成分。问题问得巧妙,却沾染了一股“备战备荒”年代的气味。
至于“为什么刚用石灰水刷白的房子里,要烧堆火?”之类的问题,任凭大人苦口婆心的解释,孩子仍看得不知所以。当年触手可及的生活常识,早已和当下的生活环境产生隔膜。因此,到编写新世纪版时,已经有意识地淘汰了过时的问题。
为了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共振现象,初版物理分册这样发问,“挑水时,为什么在水面上放一片木板或叶子?”在新世纪版里,改头换面成“为什么大队人马不能迈着整齐的步伐过桥?”。以今天的眼光看,前者和农业生产结合得太紧密,而后者俨然有了物理教科书的味道。
“怎么提出一个好问题,常比答案还要重要。”洪星范认识到这一点,五十年后重启《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时,他们采用了1960年代起家的“土方”:直接向孩子征问。
当年的一万份问卷,印制在16开大小的横格纸上,“征问”的要求极尽简洁,“请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今年四月印制的“征问单”,几乎是当年问卷的拷贝。从上海的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回收的近四千份问卷里,编辑们更惊讶地发现,尽管时过境迁,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之类的问题,还是穿越式地存在于不同时代的孩子们的头脑中。
为了引导孩子们发问,叶永烈甚至专门到学校给小学生办讲座。他投影出一张日本地震期间曝光率极高的海啸旋涡照片,现场发问:“大家坐过高铁吗?为什么坐高铁时听不到火车前进时的咔哒咔哒声?”“前一段时间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曾经有个巨大的旋涡照片,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过旋涡的方向?”这些问题,引起台下一阵阵“骚动”。
叶永烈解释说,高铁轨道和路基构造与铁路不同,使得“咔哒咔哒”声匿迹。而海啸旋涡的方向,则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海啸发生的半球有关系。叶永烈进一步发问:“如果你在上海的家里洗完澡,放掉脏水的时候水会形成怎么样的小旋涡?如果你在澳大利亚或新加坡洗澡,情况会不同吗?”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们更加热情高涨,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其实,初版里那些别出心裁的问题,其中不少就是出自作者的打磨。比如“路旁的树干为什么刷成白色?”就得之于叶永烈的日常观察。
植物分册的作者汪嘉锡的女儿宁娜,忆及当年父亲在为《十万个为什么》写作时,常讲要从孩子们的小脑瓜里去找问题,他本人更是“迷上了瘾,老在琢磨‘为什么’”。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沿用至今的“无花果真的没有花吗?”就取材自女儿在生活中闹出的一则笑话。宁娜听隔壁阿姨讲“五花果”熟了,误把她的苏北口音理解成“有五朵花的果”。笑话灌进父亲的耳朵,却从中捕捉到了一个植物学的问题。
初版里的不少经典问题,就是这么一个个攒出来的,并且沿用到了1980年代的第四版。直到新世纪版,为了引入大量科学的前沿知识,才删减了近三分之二的旧问题,这也招致叶永烈等老作者的不满,“新改版把那些高精尖的东西,硬装一个‘为什么’上去,难道能帮助孩子去理解‘什么是纳米’吗?”
《十万个为什么》样稿。
第四版《十万个为什么》。
“名家”的护身符
《十万个为什么》在那个科学教育匮乏的年代红极全国,叶永烈等一批名家微言大义式的写作功不可没。时至今日,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社长李远涛仍将之视为区别于百科、网络搜索等其他知识获取途径的主要优势。
叶永烈几乎为此开辟了一种体裁,在解答“吃白米面为什么不好”时,他能援引荷兰医生爱克曼在爪哇岛治脚气病的典故,从而引出维他命的发现。甚至“水是什么”这样干巴巴的问题,他也能从英国化学家普里斯顿表演的化学魔术娓娓道来。
叶永烈最津津乐道的褒奖,是钱学森的儿子钱永钢对他说起,家里有过两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套是1962年的初版,是上中学时,爷爷买给他的。父亲钱学森看到这套书很好,规定他每天看五十页。另一套是“文革”中,父亲亲自买给他的黄封皮“文革”版。父亲看了又放下,嘱他还是读老版,因为写得生动。
初版近千个条目,叶永烈撰写了其中326个“为什么”,占全书的近三分之一。这个当时还在北大化学系三年级就读的学生,被选中为这套丛书的作者却实属偶然。
1959年的暑假,因为路途遥远没有回温州老家的叶永烈,在北大空荡荡的宿舍里写出一本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该书的编辑曹燕芳,当时正在筹编《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试用了一批中学教师撰写的初稿不尽如人意,她才想起了这个北大的青年作者。
叶永烈自嘲早年的出道,“就像李谷一上春晚,一亮相就唱了四首歌;我给《十万个为什么》写稿,一出手就成了写得最多的作者。但春晚的排场后来搞大了,就要几个人才合唱一首歌。”1964年第二版吸引了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等科学名家的过问,竺可桢、茅以升等甚至亲自撰写了条目,树立了它在科普书籍中“权威性”的声威。
少儿社社长李远涛将这种做法标榜为“大家写小文章”。筹编中的新版也期望延续这一思路,各分册的审稿人候选名单,几乎清一色瞄准了两院院士。已经确定的就有中科院院士李大潜主审数学分册,并且在海洋学家汪品先院士的提议下特辟了海洋分册。
叶永烈对这样的做法并不买账,他自认当年作为一介大学生,能写出这么多“为什么”,也未见科学性方面出现大的偏差。“如果捧出院士的名头,只是出版社为了打开销路,那不就是一种宋江心态作祟吗?偏要找一个贵族出身的卢俊义坐镇梁山,何必?”
“自我克隆”之难
新版的编委名单上,瞄准的院士多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而在1990年代的大规模改版过后,叶永烈等名家撰写的条目也大幅缩减。少儿社的社长李远涛也不否认,“《十万个为什么》过去积累的资源现在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主持新版编辑工作的少儿社自然科学读物编辑室主任岑建强,本身是新世纪版的作者之一。当时正赶上1990年代复苏的科普出版热,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从事生物学研究的他,最初跟着导师为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科普读物《世纪之最》写作,“记得当时博物馆方面的科研人员都颇为热衷,直到把我也带了进来。”
随着这股热潮的退去,科普写作在科学界冷却为“舍本逐末”的工作。曾为旧版天文分册写作的卞玉林,正职是做天文学研究,她业余创作的科普作品,如“星星离我们又多远”等小品文甚至上了小学课本。“但在职称评定时,她恰恰吃了这档子亏。因为在科普领域的成就,不仅算不上业绩,甚至会落下个不务正业的评价。”洪星范说。
对于目前中国科普界多由科学研究领域的人士主导的现状,叶永烈也颇多微词,“就拿一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来说,历任主席都是科学界人士。但就算你把杨振宁搞上去,又有什么用?科学小品文就应该是科普作家来写。”
“好作者难得”是新版《十万个为什么》想要复制往日辉煌的最大障碍。尽管以叶永烈为代表的老作者还挺身而出,表达了撰写少量条目的意愿;编辑部也在网络上广发“英雄帖”,公开征募科普写手,和“科学松鼠会”的姬十三等人也拉上了线。“但现实中,符合要求的科普作者不是那么好找。”岑建强说。
在编辑部布置给应征者的样题中,有这样一问。“晒过的被子有一股太阳的味道,这股味道是怎么来的?”不少应征者落笔洋洋洒洒,解答称是螨虫被杀死以后尸体的味道,和百度的搜索结果如出一辙。但提出这个问题的科学家却倾向于认为是空气中臭氧的味道,并且最终未置定论。
在岑建强、裘树平等编辑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制作样题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答案的“权威性”,常常颇费一番周折。像“世上有没有吃人的树”这样的新征问题,编辑们查遍报道,还专门请教了大英博物馆的植物学专家海德里安,最终也只能梳理出一番对“食人树”各版本流言的考证。
“有些自然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变成了脱离生活的问题。”裘树平感慨,当年作为小读者,他深受初版《十万个为什么》的诱惑。一道“蚂蚁为什么会排着队走路?”的问题,让他从一个在田间地头观察蚂蚁的孩子,变成了在显微镜下观察蚂蚁的生物学家。不过他发觉,现在的人已经不再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十万个为什么》的五个版本
1959年: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初版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册,九百多个“为什么”。后来,增加了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1962年12月出齐8册。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共收1484个问题。第一版共印了五百三十多万册。
1964年—1965年
:
《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剔除了初版中一些不够好的题目,充实内容,进一步提高质量,分为14册,按学科门类分册出版。每册大约150至200个“为什么”。
1970年—1976年
:
《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文革”中,少年儿童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其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文革”版,共21册,内页都刊有毛主席语录,最后一本由于当时已将步入改革开放,故取消了语录刊载。
1980年:
《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次大修订,肯定了初版本的特色,否定了“文革”版本,大体上保持第二版的规模和创作特色,仍是14分册。1990年初,又着手编辑10个分册的“续编本”,于1993年3月一次出齐,同前14个分册合在一起,至此,《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共计24个分册。
1999年:
《
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在199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经过5年的修订,从原先第四版的14册缩减为12册。较之旧版,《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有2/3的内容是翻新重写的。在学科建立上,增加了环境、信息、遗传、航天、人体、工程等内容。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1-8-9 17:28
大概是要吃力不讨好
作者:
WIND
时间:
2011-8-9 17:29
十万个为什么真的没什么必要了,别再浪费纸了,别再砍树了。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1-8-9 17:35
时代不同了。
小时候网络不通,叶永烈的化学册读来很有意思。
如今wiki就行了。
作者:
WIND
时间:
2011-8-9 17:46
我想问题还在于,知识数字化存储以及网络化具备很多纸质所不具备的优点,比如可搜索,可随时修改,可网络合作。再想想维基百科一个词条几十上百个个参照,纸质怎么做得到?知识可质疑,结论要有根有据,这些都会促使传统知识媒体快速消亡,这应该是好事。知识并不会爆炸,只会消除愚蠢。
作者:
观景
时间:
2011-8-19 14:59
我小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套80版的,十四本
很喜欢里面的动物篇和物理篇
尤其是物理篇,对我后来中学学物理帮助很大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1-8-19 17:07
1970年—1976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文革”中,少年儿童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其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文革”版,共21册,内页都刊有毛主席语录,最后一本由于当时已将步入改革开放,故取消了语录刊载。
===================================
这一版实际上相当不错,适合青年工人,有很多生产技术问题。
作者:
金枫吟
时间:
2011-8-20 20:07
本帖最后由 金枫吟 于 2011-8-20 20:08 编辑
上世纪80年代时,我有一个老朋友很爱学习,尤其喜欢读书。
他曾经不无自豪地对我说过,他虽然在钱财上并不属于富有之族,但在精神上他是富足的。
“你看,我不但给自己收藏了这么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还为我12岁的儿子买了300多册的书籍。”他显然十分得意地问我“你看,怎么样 ?”
我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轻声说了一句:“可惜呀,就是缺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