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聂辉华:校长和书记:谁是大学的“一把手”? [打印本页]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1-9-6 18:45     标题: 聂辉华:校长和书记:谁是大学的“一把手”?

聂辉华:校长和书记:谁是大学的“一把手”?


标签: 高校 校长 书记
聂辉华   蒋敏杰   张彧   

    一、校长PK 书记
     
    “一把手”是一个中国特色的词语,表示一个单位里掌握实权的最高领导人。考虑到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和“人治”传统,“一把手”的权力宝座对于组织的成员来说显然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因此,要了解一个组织,必须首先了解“一把手”,因为“一把手”往往决定了组织的目标、战略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党政机关的“一把手”是一目了然的。例如,一个地区的党委书记显然是“一把手”,省长、市长或区长只能是“二把手”。大多数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一把手”也是非常明确的。例如,国有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是“一把手”,他们通常兼任单位的党委书记,否则党委书记通常是“二把手”。但是,中国有一类事业单位的“一把手”却不是那么容易界定,这类单位就是大学。《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上述两个法律和规定,党委是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校长必须对党委负责。而书记是党委的最高领导人,这就意味着书记是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可是,《高等教育法》又同时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第四十一条),并且“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第三十条)。既然大学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和科研,而校长又是教学和科研的负责人和本校的法人代表,那么作为大学最高行政领导的校长成为“一把手”也是合情合理的。
    从纯粹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有趣的地方在于:既然校长和书记都可以是大学的实际最高领导,那么为什么在一些大学校长是“一把手”,而在另一些大学书记是“一把手”呢?更有趣的问题是,如果说根据“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应该是法律规定的“一把手”,即书记拥有“正式权力”(formal authority),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身居次席的校长能够突破形式规定获取“真实权力”(real authority)呢?
     
    二、“一把手”校长的特征
     
    为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我们搜集了中国所有“211工程”大学的有关资料,剔除了一些大学的分校之后,得到了数据比较完整的113个样本。这113所“211”大学覆盖了中国大陆所有内地省级地区,类型包括理、工、农、医、文、史、哲、师范、艺术以及军事等所有类型的高等学校,它们是中国的主要大学。我们的数据包括大学的基本特征,例如规模、地位、级别和类型,还包括了大学校长和书记的个人履历,包括姓名、年龄、教育背景、专业学术和行政任职等信息。
    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谁是大学的“一把手”。公允地说,由于大学不是一个纯粹的党政机构,而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因此要客观地认定校长或书记谁是“一把手”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种非常保守的方法。我们识别“一把手”的第一个条件是,在大学的官方网站上,看校长和书记谁排在前面。假如我们发现校长在书记的前面或者左边,我们就认为该大学的“一把手”是校长。第二个条件是,在大学的官方新闻里,当校长和书记同时出现时,如果校长排在书记的前面,我们就认为校长是“一把手”。考虑到书记在当下的法律体系下很可能具有形式上的最高地位(即正式权力),因此书记排序在校长前面未必说明书记是真正的“一把手”,但是校长排序在书记前面,一定说明校长是真正的“一把手”。想想看,在一个政府机构中,市长怎么可能排在市委书记前面呢?换言之,我们估计的校长是“一把手”的样本数量应该是总体数量的下限。
    根据我们的识别方法,我们发现在113个样本大学中,最少有10所大学是校长担任“一把手”。10所大学中还包括4所校长和书记“一肩挑”的大学,我们也认为它们的“一把手”是校长。因为只有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特别信任该校长,才可能放弃另外任命一位书记的安排。虽然看上去校长担任“一把手”的大学只有全部样本的10%,但是如前所述,我们估计的是一个底线。我们相信,根据我们了解的现实情况,如果可以获取更多信息,例如谁在主导该校的人事任命权,那么一定可以筛选出更多校长担任“一把手”的大学。
    现在可以初步回答我们的问题了。既然多数大学都是书记担任名义上或实际上的“一把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少数大学是校长担任“一把手”呢?通过对比校长和书记的履历,并结合大学的特点,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是否在党政部门任职。中国的大学相当于党政机关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学的发展特别依赖于其“一把手”在党政机关的背景。一言以蔽之,背景决定资源,资源决定权力。一个在教育部甚至中央任职的校长或书记在高层拥有良好的人脉,能够获取普通的大学校长或书记不能获取的政府资源,能够给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带来巨大利益和发展空间,当然会在本校拥有一言九鼎的最高权力。因此,假如一所大学的校长是从教育部重要部门空降下来的,能够带来大笔经费,而书记缺乏这些条件,那么校长成为拥有“真实权力”的“一把手”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二,是否两院院士。大学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最高学府,而中国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则代表一个科学家的最高学术荣誉。在一个理工科大学,如果校长是两院院士,那么学术权威首先就不言自明了。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校长成为“一把手”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中国理工科大学众多,为何只有少数几所理工科大学的“一把手”是校长呢?这就需要结合第一个原因来理解了。假设在一所大学,校长是院士,但是书记来自教育部或者更高层(例如担任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那么此时学术背景就要让位于党政背景了。毕竟,中国大学的最重要资源不是学术本身,而是政策空间。
    第三,是否校友。校友是维系学生和母校的感情纽带。因此,一些国外著名大学,例如哈佛大学,董事会在遴选校长时通常强调校长必须是本校校友。除了感情纽带,校友也意味着资源纽带。从本校毕业的学生,如果自己不是毕业后留校工作,那么至少有一批同学留校工作。实际上,能够担任大学校长的人,很多都是毕业后留校工作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担任校长之前已经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这种校友身份显然有利于校长上任后立即熟悉工作,选贤举能,并针对本校现状开出合格的药方。在我们的样本中,在校长和书记其他条件类似的前提下,校友身份显然给校长担任“一把手”加了不少分。
    第四,是否主流学科。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学科实力越强,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背景下,该学科的学者被提拔为行政领导的概率就越高。从累积概率来看,从该学科中走出来的领导干部也越多,这又形成了一种正反馈效应。在一所以理工见长的大学,文科出身的校长或者书记要成为“一把手”,在缺乏强势政治背景的前提下,这种概率应该很小。在我们的样本中,凡是校长成为“一把手”的大学,校长所学专业都是该校的主流学科,有几个甚至就是本校主流学科毕业的校友。
    上述分析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遗漏变量问题,即可能存在另外一些重要的决定“一把手”地位的因素,例如校长或书记在本校任职的时间、本校的权力分配传统等。限于时间和数据,我们暂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另一个是样本选择问题,即我们是根据校长成为“一把手”的样本来归纳原因的,这些原因也可能是书记成为“一把手”的原因。尽管我们对校长或书记成为“一把手”的一般原因也感兴趣,但是在缺乏对比样本的情况下,我们的归纳更可能陷入样本选择的陷阱。比如,几乎所有的“一把手”——无论是校长还是书记,都是中共党员,但我们不能推断党员身份是成为“一把手”的主要原因,它最多是一个必要条件。为了减轻第二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也来分析一下书记成为“一把手”的原因。
     
    三、党委书记的背景
     
    在全部113所大学样本中,有103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在拥有“正式权力”的同时很可能也拥有“真实权力”,即他们很可能也是真正的“一把手”。这是根据我们的识别方法得到的上限比例。一些人也许认为,书记是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此不容易获得实权。这种观点是一种偏见。实际上,现在的大学党委书记,很多也是专家学者出身,也有海外留学背景,并且担任过大学副校长等“实职”。我们不妨将书记与校长进行一些对比,在概括大学党委书记背景的同时,试图确认前面概括的校长获取“真实权力”的原因。
    首先,从学历上看,有40位大学党委书记拥有博士学位,超过全部样本的三分之一,并且在“985工程”高校中也是如此。相比之下,超过80%的大学校长拥有博士学位。这一方面说明,现在的书记学历并不低,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绝非一般单位的政工干部可比。另一方面还说明,在目前大学领导的年龄阶段(校长平均年龄55岁,书记56岁),博士学位本身并不是成为“一把手”的主要原因,因为差别不大。因为党委书记中没有两院院士,所以将是否为两院院士作为校长主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合理的。
    其次,从任职经历上看,在担任“一把手”的书记中,有将近一半曾在政府部门任职,例如曾担任地方政府的教委副主任,还有大约五分之一曾在教育部任职。在那些没有上述任职经历的书记中,有少数也曾担任过副校长职位。这说明,担任党政领导职位是成为大学“一把手”的主要原因。而且,在那些校长是两院院士的情况下,书记既没有党政部门任职经历,又未担任过副校长的样本极少,不到10%。
    再次,从教育背景上看,在担任“一把手”的书记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本校校友。而担任“一把手”的校长几乎都是本校校友。这说明,是否校友对于校长主政很重要,但对于书记主政并不很重要。因此,我们前面将校友身份归纳为校长成为“一把手”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合理的。
    最后,从专业上看,在担任“一把手”的书记中,有一半都是学文科出身,其中文史哲类占了大约三分之一。与担任“一把手”的校长对比,学科优势并不明显。这可能与党委书记的工作有关。做思想政治工作,可能文科出身更有优势,尽管文科出身在理工类或综合类大学中并非主流专业。
    综上所述,党政任职背景是校长或党委书记成为“一把手”的共同因素,这对于由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的“211”大学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原因。此外,院士身份、校友身份和学科优势的确是校长成为“一把手”的主要原因。当然,由于“一把手”校长的样本较少,并且存在识别的困难,我们希望在将来的分析中努力解决这一难题。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第2辑(总第52辑)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天益评论 > 天益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391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作者博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作者: 鞍山仁者    时间: 2011-9-6 23:49

仁者所在的大学一把手应该是“校长”。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1-9-7 00:02

哦,那也是在这至少十分之一内了,呵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1-9-7 11:30

党国体制,是丛林体制,谁狠,谁的后台硬,就是谁一把手——一把手的名称就是山寨政治的象征

木匠现在单位,书记快退休,校长善炒作。校长在教育部混过差,看准了书记只有上海背景,而上海现在的大头又是外来的,对一帮老上海还挺冷。于是借着教育部“校内体制改革试点”的旗号,又到处鼓吹“大学”理念,处处挤兑在学校早已不得人心的书记。最妙的是今年的毕业典礼,规定前排只准院士就座,所有不是院士校长书记做二排,书记只好不参加典礼。

现在书记基本靠边站,只能阴处使坏。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1-9-7 15:01

不论是地方上,还是高校,行政首长的大权主要有两项,一、财政权;二、行政体系的任免权。但在地方上,所有副局以上的干部任免,都由组织部门做出方案、在常委会上定,行政系统的任免文件由行政首长签发,不过是履行一道手续而已,不可能任由其凭借个人意志作出更改、或是拒签。至于财政方面,每年的预算须经常委会讨论同意后方可提交人大,平时的超支款项,书记拍板要用的钱,行政首长怎敢拒绝。高校则有不同,校长若是后台过硬、或资历胜过书记,会凭借这两项大权与书记博弈,会用好用足这两项权力。至于如木匠兄所说,在教育部当过正司局级干部,外派出去担任校长的,通常更不会把书记放在眼里,这种现象在好几所副部级高校都存在。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1-9-7 19:04

亚平深谙官场之道

学校的行政部处单位领导、院系长主任的任命权,是校长,但是必须通过组织部来走程序。而组织部是听命于书记的。校长看中的,书记不喜欢的,就会通过组织部门来踩刹车,慢慢走程序,一拖再拖。
作者: 何萍    时间: 2011-9-7 21:25

谁是一把手?有两层含义:谁应该是一把手?事实上谁是一把手?
应然层面,从职能和作用出发,应该校长是一把手。可是实然层面谁是一把手,各个学校情况不一,各位领导风格不一,往往谁强势谁是一把手。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11-9-8 01:10

很简单:

第一,校长管学校,书记管校长。

第二,谁的坏水多谁是一把手。

第三,第三还没想好。
作者: 就这样风雨兼程    时间: 2011-9-8 01:34

小到小学,中到中学,大到大学,都有这对矛盾。为什么就不能简单化一点呢?一定要弄得本来挺有能力的两个人甚至两派人互相较量着、互相耗着精力。把关系理顺了,大家把精力和能力放到工作岗位上去,多好。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11-9-8 01:57

小到小学,中到中学,大到大学,都有这对矛盾。为什么就不能简单化一点呢?一定要弄得本来挺有能力的两个人甚至两派人互相较量着、互相耗着精力。把关系理顺了,大家把精力和能力放到工作岗位上去,多好。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1-9-8 01:34
要不肿么叫中国捏?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1-9-8 09:11

亚平深谙官场之道

学校的行政部处单位领导、院系长主任的任命权,是校长,但是必须通过组织部来走程序。而组织部是听命于书记的。校长看中的,书记不喜欢的,就会通过组织部门来踩刹车,慢慢走程序,一拖再拖。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9-7 19:04
我恰好在高校党办和地方组织部都呆过,所以对地方上和高校权力运作的同异之处,略有了解,简言之,在干部任免上,地方上不论党委、或是行政系统,均由党委一把手拍板敲定,其他人、包括行政首长很难插手,当然,资历深、有背景的行政首长,对于行政系统的人事安排还是有相当发言权的。而在高校,很多时候,干部任免一个人说了不算,行政系统的任免,书记可以掣肘,党委系统的任免,校长也可以在党委会上唱反调。理论上讲,高校和地方实行的都是党委集体领导,但在地方党委常委会上,极少发生党委书记的提议被行政首长、或其他人否决的事情,反正在我们这里,我到机关十多年,从没听说过,可能其他地方有,但总之是很少,这是可以肯定的;高校则有不同,我以前给高校党委会议做过记录,会上常发生,书记倡议的事情,校长、甚至副校长、副书记持反对意见,结果举手表决,竟然不通过。地方和高校,有一点不同,很关键,就是地方在考察、任免下属某地行政首长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听取、采纳该地党委书记的意见、建议,我估计,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及各省委在分别考虑所属高校党政正职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恐怕既不会在任命校长时听取书记意见、也不会在任命书记时听取校长意见,再加上现在高校党政正职的跨地区、跨系统任免现象比较普遍,书记、校长各有渊源、各有背景后台,更加容易互不买帐、形成相互掣肘、彼此拆台的局面。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1-9-8 09:29

小到小学,中到中学,大到大学,都有这对矛盾。为什么就不能简单化一点呢?一定要弄得本来挺有能力的两个人甚至两派人互相较量着、互相耗着精力。把关系理顺了,大家把精力和能力放到工作岗位上去,多好。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1-9-8 01:34
中小学和高校有所不同,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为一把手,书记大多由校长兼任,即便是专职的,也只管党建,一般中小学只设总支、支部,规模大一点、党员人数多一点的,才设党委。高校则不同,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这其实是八十年代末那场事件的产物,1990年,以中央名义专门下发个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提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后来又将此写入了高等教育法。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