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陆一
字号 背景
评论[3条]打印[email=@?subject=Recommend%20an%20Article%20to%20you&body=Dear%20Friend,%20%0a%0d%0a%0dI%20saw%20this%20article%20on%20FTChinese.com,%20I%20think%20you%20might%20be%20interested:%20%0a%0d%0a%0d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 ... 0a%0dBest%20Regards,%20%0a%0d]电邮[/email]收藏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在证券行业里,常常把场内交易员(有时也称为券商派驻证交所的出市代表)称为“马甲”。但其实这是不完全确切的。在有形席位的证券交易所内,除了场内交易员,还有证交所的场内管理人员。为区分出现在证交所交易大厅的场内人员,一般根据不同的人员身份穿上不同颜色的马甲。上海和深圳证交所的场内,迄今为止,出现过三种颜色的马甲:红的、黄的和蓝的。
插图1:上海证交所01号红马甲、浙江证券公司的出市代表
上海证交所的场内交易员所穿的红马甲和场内管理员所穿的黄马甲,现在许多人都以为是国际惯例,但其中的黄马甲,其实是尉文渊在上海证交所筹备过程中误打误撞定下来的。
当时开始着手创建上海证券交易所时,找房子花很长时间,从接到指令的第一天起,尉文渊就带着一班人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行,寻找着合适的交易场地。先有人建议把交易所建立在上海汉口路422号,这里在上海解放前就是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但是实地一看,陈旧的房屋、拥挤的街道,显然已经不适合今天的需要;又有人建议开设在北京东路四川路口当时的火车售票处,但很快也被否决了;还有人提出,可以选择在南外滩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大楼,虽是一个好的想法,但是大楼可供交易所使用的面积太挤,显然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筹建小组最终看中了位于外滩北侧的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方案很快报了上去又很快得到了批准。说起这个浦江饭店,还很有一点历史渊源,礼查饭店过去在老上海很有名,1865年建的,这里曾经是旧上海名流云集的地方,底层的大厅(交易所建立以后它成为最早的一个交易大厅)曾经是一个高级舞厅。但是,几十年的风雨沧桑,这里的一切早已面目全非了,高级舞厅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嘈杂的餐厅。尉文渊带领着一班人开始了艰苦的改建工作。
尉文渊和年轻的伙伴们接到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任务时,还只是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经过艺术渲染的国外证券交易所的情景,除此以外,没有任何非艺术印象。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又限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2月开张的日期。没有任何退路,只能尽力赶工了。(右图:上海证交所第一位藏族红马甲)
上海证交所这个交易大厅怎么形成设计概念的?据尉文渊回忆,一开始大家就想啊,最初就打算摆桌子,当时大家对交易台就是这么理解的。吴雅伦(后来成为上海证交所副总经理)是他们筹备组比较重要的成员,他原来是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组建上海第一个证券公司——申银证券的总经理。最早吴雅伦他们设计的就是摆办公桌,说是买几张办公桌摆这儿。后来尉文渊想,这交易大厅摆办公桌怎么看不像个事儿。他突然想起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的照片,像个钢琴一样,上面有电脑、边上还摆着电话。尉文渊一看,这个倒挺好,那就按这个来做吧。
礼查饭店的包厢特别漂亮,都是那种汉白玉大理石。它的柱子都是非常经典的一些欧式的建筑东西。装修的时候,设计院也不懂什么叫股票市场,该怎么装。他们就按照一般的美学观点去理解,去装饰。既然大理石柱子都是这样的,所以他做的包布都是淡颜色,银灰色,跟它才能协调。当时尉文渊想,股票交易所,都是冷色调,看着感觉冷。尉文渊说这不行,咱们让色彩跳一跳吧。既然大理石是白的,墙布都是银色的,桌子是黄的木头普通的颜色,于是就把地毯搞成红色的,就搞成红地毯。让它色调有点活泼,能够跳出来。搞了红地毯,马甲的颜色原来定的也是红的,穿上红马甲,红颜色很惹眼,很热火。香港联交所场内交易员的马甲也是红颜色的,所以也带有点儿借鉴性质。定夺之后,尉文渊就到香港访问去了。
在访问期间,尉文渊打电话回来询问筹建工作情况,负责服装的同志告诉尉文渊,他去买布做马甲的时候,看黄颜色觉得比红颜色好看,因此他自说自话做了一个决定,买黄颜色的布来做马甲。尉文渊一听就急了,尉文渊说:你不能买黄的,红颜色的选择是跟场内的整个色调的一种配合。我原来是因为颜色太淡才用红的,你再这么一改,不整个把事就搞反了吗?尉文渊告诉他,黄马甲不能做,立刻买红布做去。结果后来又去买了红布重新做马甲。到交易所开业的时候,因为已经做了几件黄马甲样式,因此临时决定交易所进场内的管理人员穿黄马甲。这样,上海证交所的场内管理员的马甲就这么延续下来,一直是黄色的。
插图3:图为上海证交所所原交易部场内黄马甲洪伟的工作照,由上证报摄影记者徐汇拍摄,此照片在1997年以前长期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外公共形象的典型照片,洪伟也就在很长的时期内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形象代言人
由于上海证交所一直采用有形席位的交易方式,因此在搬迁到浦东之前,在浦江饭店所在黄浦路附近一共开辟过8个交易大厅,最多时有5000多个交易席位。当时中午休市吃午饭时,附近大小马路上来来往往的红马夹,形成了一片红色的人流,蔚为壮观。1997年底上海证交所搬迁到浦东新大楼后,开始采用交易的无形化方式,但仍旧在新大楼的交易大厅保留了1068个席位。直到如今,尽管上海证交所的交易99%都实现了交易席位无形化的方式,但还是保留了交易大厅和一小部分B股的有形交易席位,所以在上海证交所的交易大厅里仍旧可以见到红黄马甲的身影。
反过头来看深圳,在筹备和开业时深圳证交所采用手工竞价、电脑辅助交易。各会员证券部派驻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出市代表分为“蓝马甲”(负责本部门买卖指令的接收登记)和“红马甲”(负责依本部门指令代客竞价买卖股票)。即投资人到证券商柜台办理委托之后,证券商将客户委托书记载的内容通过热线电话传至其派至交易所的出市代表。出市代表在接到委托指令后,立即登记在各自的买卖申请记录簿上,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客户委托优先的原则进行公开竞价。口头唱报竞价时穿蓝马甲衣的出市代表接到本部指令后,立即登录,交给穿红马甲的出市代表,后者以最快的速度跑至红色地毯上用手势口头唱报,竞价应价后,即签字成交。白板作业是穿红马甲的出市代表将买卖盘写在白板上方的左右两栏,每栏又可有两个价位,按买卖价高低顺序登录白板竞价。成交后由卖方出市代表立即填写记录单,一式三栏,在打卡机上打上成交时间和成交纪录单号码。然后将红色一联交买方出市代表,黄色一联交交易所管理人员查验。蓝色一联交卖方电话员并通过本部将成交结果告知投资人。交易所工作人员将价量变化输入电脑向社会公布,但投资人看到的行情实际上是几分钟以前成交的行情。
插图4:深圳证交所开业初期,各会员证券部派驻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出市代表分为“蓝马甲”(负责本部门买卖指令的接收登记)和“红马甲”(负责依本部门指令代客竞价买卖股票)。
这和上海证交所又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1997年深圳证交所彻底实现无形化交易后,场内交易员正式退场,红马甲就在深圳证交所彻底消失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陆一
字号 背景
评论[4条]打印[email=@?subject=Recommend%20an%20Article%20to%20you&body=Dear%20Friend,%20%0a%0d%0a%0dI%20saw%20this%20article%20on%20FTChinese.com,%20I%20think%20you%20might%20be%20interested:%20%0a%0d%0a%0d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 ... 0a%0dBest%20Regards,%20%0a%0d]电邮[/email]收藏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深圳证交所开业时采用的是和当时纽交所一样的开市钟,所不同的是,纽交所的小钟原来是固定在贵宾参观平台齐栏杆高度的面前(现在已经改用类似于法官一样的小锤),而深交所则是挂在一人左右高度的大厅中间。
图1:深交所试营业时王健敲响开市钟
图2:深交所第一个开市钟,现陈列于深圳博物馆
图3:深交所现在的开市钟
可是上海证交所开业时却采用了形式完全不同的开市锣。
要说起开市锣的由来,不得不回顾上海证交所创建时期那难忘的几个月。
1990年7月3号,尉文渊受命到上海证交所筹建小组报到,承担起上海证交所在年底前按时开业的重任。上海证交所的创业者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开始筹备建立证券市场的,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断代,而这三五十年的断代要靠他们这些人在短短的时间把它衔接起来,这是个很大的困难。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应该用怎么个仪式?当时大家都想象不出来。
由于在筹建过程中已经决定采用电脑撮合交易而不是美国那样的打手势报盘,那怎么举行开市仪式?大家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弄。想了半天,尉文渊说:我看电视报道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的新闻里,纽约证券交易所就是弄个小钟这么敲的。于是定下来用敲锣来开市,他对曹琴(上海证交所参加筹建的第一批员工、现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上海特派代表)、顾巍(上海证交所参加筹建的第一批员工、现在上证通信公司)他们说:“你们去找吧。”
曹琴、顾巍他们就去逛十六铺、城隍庙,满上海地找。一开始找来就是锣鼓队用的那种锣,那个锣就脸盆那么大、又很单薄,敲上去的声音龇牙咧嘴的,都没法听。最后他们在城隍庙找到一个,回来跟尉文渊说,那个地方有这么一个锣,你去看看行不行。尉文渊和曹琴他们一起去一看,那个锣直径七八十公分、中间的部分鼓出来很大一个大疙瘩。往上一敲声音嗡嗡的、挺浑厚的。尽管还不是特别理想,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让他们再去找了。于是尉文渊就当场拍板说,就是它了。这个东西在当时还算是挺贵的,要600多块钱。买来后筹备组让木工做了个架子把那个锣绑在上面。当时大家都觉得弯腰敲这个东西比较麻烦,尉文渊还事先演练过这个腰怎么弯。以后大家都按照这样的姿势一直敲到现在……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根据尉文渊向笔者回忆:那天的开业典礼程序是,我站在二楼那儿迎接,领导来了握个手。迎接完了以后在浦江饭店二楼的餐厅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开业典礼上各位领导讲话,介绍我们证交所领导班子这几个人。领导讲完话下楼,在门口举行揭牌仪式,接着进入交易大厅观摩交易。因为我前一天发病,腿肿得无法走路,所以领导讲完话我先不动窝,就在二楼靠墙站着,当各级领导来宾们下楼去门口外揭牌时我再一步一步挪到敲锣的地方(当时那个锣就放置在二楼靠交易显示屏一边的走廊上,见右图:上海证交所老开市锣),等他们进入交易大厅,我就敲锣开市,然后再去参加午宴。
原来的议程约定好,领导和来宾们揭牌完毕进入交易大厅后,在11点由时任理事长李祥瑞宣布授权交易所开市,时任总经理尉文渊再鸣锣。可当时大家都没有经验,开业程序的时间控制不是那么严格,活动搞得有点儿耽搁。尉文渊在二楼等着,看着交易大厅却一直看不到领导们进来,好半天领导们才慢慢地一个、两个陆陆续续地走进交易大厅。领导们还没有全部进到交易大厅,11点就到了,于是电脑交易系统就按时自动启动了交易。
尉文渊说:我一看就急了,当时灵机一动,哐一下就鸣响了开市锣。结果还没有来得及授权,我就鸣锣开市了。不过,在事后发的新闻稿中对外宣传还是讲“经李祥瑞授权,尉文渊鸣锣开市。”
因为鸣锣开市是一个仪式,所以上海证交所开业后每天早上开市都由老总敲锣,闭市还敲过。大概弄了十多天就改了,因为这个仪式意义不是很大,随后就慢慢把它取消了。最后只是在新的公司上市时由公司老总来敲当天的开市锣,那个锣也就从浦江饭店二楼,搬到了一楼的交易大厅里,成为一个荣誉性的象征。
图5:新股上市第一天上市公司老总鸣锣开市
1997年,上海证交所迁址浦东陆家嘴证券大厦,有了一个宽敞、明亮、具有现代气息的交易大厅,那个千辛万苦找来的开市锣被放置到了交易大厅最显眼的地方,继续行使它的历史使命。但和号称当时亚洲唯一无立柱的豪华交易大厅相比,这个锣就显得有些寒酸。
图6:1997年底上海证交所迁入浦东新大楼,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鸣锣开市
1998年6月底,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根据日程安排,7月1日将来上海证交所参观并和上海民营企业家举行午餐会。作为迎接美国总统的重要礼节,日常不对外开放的上海证交所交易大厅将开门迎接这位远到的贵客。为此,上海证交所决定对交易大厅进行一番修饰,将原来的主席台改为活动式圆弧二阶高台,同时重新铸造一面形制稍大、显得更加华丽庄重的开市锣。以便作为同时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兖州煤业”当天举行上市仪式时使用。
当决定作出时,已值5月初,时间紧迫,可是新的开市锣是什么样的呢?甚至还没有一个设计草图。上海证交所行政部的同志找到当时的上海铜响器商店,定制了直径80公分和60公分的铜锣各一面,但虽然经过多次制作,终因在工艺、音响效果上均达不到要求而无法使用。
时间越来越紧迫,为了圆满完成接待任务,几经周折,找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华青铜公司”,委托其设计制作一面铜锣。中华青铜公司通过紧张的设计,最终确定制作一面由响铜合金铸造的铜锣一面,直径80公分,重80公斤,铜锣中心圈铭铸“上海证券交易所”中英文字样及迁址浦东的日期“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同时,再铸造纯青铜落架一副,高1.8米,宽96公分,重达300公斤,样式颇具中国传统青铜铸造风格。经过仅仅17天的铸造,一面全新的带架铜锣就矗立在交易大厅主席台。
图7:上海证交所成立八周年仪式上,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用新开市锣鸣锣开市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陆一
字号 背景
评论[7条]打印[email=@?subject=Recommend%20an%20Article%20to%20you&body=Dear%20Friend,%20%0a%0d%0a%0dI%20saw%20this%20article%20on%20FTChinese.com,%20I%20think%20you%20might%20be%20interested:%20%0a%0d%0a%0d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 ... 0a%0dBest%20Regards,%20%0a%0d]电邮[/email]收藏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中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在20年前证券交易所创建前后,还是一片空白。那时,电脑刚刚引进,286的IBM可是中央科研机构和大学才有的稀罕物;而电话才刚刚对个人开放,申请一门电话线需要走后门托关系花上好几千元。上海证交所在筹备过程中,提出需要50门电话,最后报告一路从电话局一直打到上海市长、市委书记朱镕基那里,得到市长批示才得以“协调解决”。
电话、手机、中继线、卫星传输、光缆、宽带…… 电话委托、行情实时传输、个人电脑网上委托交易、异地交易结算信息交换和传输…… 寻呼机同步传输证券行情、手机上网显示行情甚至上网委托交易、网上个人电脑查看行情、网上数据分析直至网上交易…… 这些目前已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电子商务硬件、软件、商业模式、行为方式,近20年里在中国呈现几何级的爆发性增长,这种巨量市场需求的原爆点,就在1990年12月两个证交所创建的上海和深圳。
其实,在上海证交所的筹备过程中,究竟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用手势进行人工交易,还是用电脑系统进行交易?一开始是有争论的。而当时在国际上,象美国那样证券市场最发达的国家,都采用手势进行交易,人家是站着的,场内不需要交易设施的,最多搞一个电子显示或辅助系统。最终决定在开市时就采用电脑撮合交易系统和行情信息系统,这和上海证交所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的一段经历有很大关系。
据尉文渊对笔者回忆:这个过程其实要追溯到我刚进人民银行。在我主管金管处的工作时,其中一项工作就是管理国库券的柜台交易。每个月做月报、统计交易额,由于全部采用手工操作,统计一次非常麻烦。1个月一共才几个亿交易额,轧账却轧得要死。因为这个事,我说:“能不能开发一个统计系统,用计算机来做?”正好上海财经大学、我自己的母校有一个信息系,我就去找他们、向财大提出,请信息系帮我们开发一个统计软件。这时候谢玮(现上海证交所副总经理)从华东师范大学学数学专业毕业后到财大信息系做助教,他夫人是复旦大学读计算机毕业、也是这个系的老师。他们就带一帮子人过来,其中还有一个叫周定真的,是从美国学计算机回来的硕士。其实按今天的话来讲,这就是开发一个很简单的加加减减的统计软件,现在随便什么人就能搞这种统计软件。但就在开发这个统计软件的过程中间,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转到了上海证交所筹备的工作上来,我就管不了这个事了。
在筹建上海证交所的过程中,筹建小组一开始就碰到是否要采用电子交易所交易系统的问题,也谈论过交易方式应该怎么搞。讨论中间,就谈到计算机竞价撮合交易问题,但大家只听说台湾和新加坡在搞,但谁也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议论来、议论去,普遍的观点都觉得这个不可能,没有一个人赞成,都说: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从头开始吧。
尉文渊告诉笔者:我记得,朱小华(当时是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常务副行长)当时也反对:“你会有多大交易量嘛,打手势那个东西才有氛围,那才是股票市场的文化、有气氛,用计算机怎么可能呀?”
后来,尉文渊跟人民银行分管副行长罗士林说起这个事。十几年以后尉文渊对笔者说起这事还是很动感情:罗士林这个领导非常好,他虽然不懂、但很开明,愿意听你的。和他提了这个事情以后,尽管有一些争论,但好在当时大家都不懂,他也没明确和我说搞与不搞,我就当作默认。后来,罗士林问起过我,我说:“罗行长,反正这个事情我来搞吧。”他也就没再干预我。
筹备上海证券交易所,尉文渊从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借了500万元,第二年就全部还掉了。只有500万筹办经费,但尉文渊下决心:“就花100万搞电子交易系统,搞不好算我的责任。”事过十几年,尉文渊谈起这件事还是有些后怕:一直到今天,我仍旧不懂电脑,我从不上网,看到键盘就头晕。但是搞电脑交易系统,我当时是最坚持的。这是一种对市场趋势的理解、一种对技术发展的眼光。也不知道搞得成搞不成,就强行坚持这么搞。
就这样,筹备组把谢玮他们找来了。尉文渊先跟周定真谈了他的想法,周定真说:“不可能、不行。”于是尉文渊就转向跟谢玮谈,他说:“谢玮,交易所搞一个电子交易系统怎么样?一起干?”他说:“行。”尉文渊半开玩笑地对笔者说:现在可以称之为“中国证券市场技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的谢玮,其实当时也不算懂得太多。所以尉文渊很感慨:有时候,一些想法跟内行谈,肯定干不成事;跟不那么内行的谈,反而能干成。
就这样,谢玮以财大教师的身份参加了上海证交所的筹备工作。最后到1992年,谢玮才正式将人事关系转到交易所来。
上海证券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的筹建是1990年8月初开始的,由谢玮负责。要实现现代化的电脑网络运作,对于刚刚起步的上海证券业来说是极富挑战性的。于是,尉文渊和谢玮两个人,坐着公共汽车跑来跑去。当时和工商银行谈他们的IBM设备,他们说,最多带30个终端平行组,还有大型机、中型机。一谈几千万。尉文渊说:“我们才500万,别搞了。”一听就不可能。
插图1:上海证交所开业前夜,46张经纪人工作台、每张工作台配有电脑一台、内外线电话各一门。厅内4.7米×2.2米的大型电子显示屏能随时将证券行情和成交情况显示出来。摄影:新华社记者柳中央
这时谢玮跟尉文渊谈起现在有一种网络概念。什么叫网络?谢玮说:“可以采用模块化不断增加的网络系统。” 尉文渊一听就乐了:“这个符合我们需要。”于是他们两个人坐了电车,到位于肇嘉浜路的中科院上海分院,在路边见了深圳黎明电子工业公司的经理邓一辉。他们当时是国内先接触Novell网络的,而Novell网络是全球最早的一个微机联网系统。就这样,上海证交所采纳了深圳黎明电子工业公司提出的用PC网络系统实现证券自动交易和行情传送的方案,并于1990年9月15日与该公司签订了项目合同,委托他们开始开发。经过90多天不分昼夜的工作,工程技术人员终于在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之前完成了交易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当天,交易大厅显示屏上出现各种股票、债券的买卖信息,系统运作一切正常。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证券交易中首先引进网络技术,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交易系统,从而实现了委托电脑录入、证券委托电脑系统自动撮合成交,以及成交行情信息远程自动实时传递等自动交易功能,而工程投资仅为香港联交所电脑系统建设投资的2%。
因此尉文渊在十几年后还是很自豪地对笔者说:在筹建过程的早期,上海证交所的规则里面,还保留了口头竞价的交易规则,等于是两套交易方式备用。直到12月14日,开业前5天最后决定采用计算机交易系统,当时系统还没有完全调试完,根本来不及做完整的系统运行测试。在整个筹建交易所的过程中,其他都是被动的,就这个是我主动选择的。可以很负责任讲这句话,如果不是我坚持,中国(证券市场)就不可能这么早开始证券交易电子化这个历史,绝对没有这个历史。
过不久,深圳证交所的创建者、第一任法人副总经理王健到上海来交流,他说:“搞电子计算机,我们准备分三步、四步才走到这个阶段,而你们一步就上去了,你们胆子大。”结果他一问,这个系统还是深圳的黎明电子公司为上海证交所开发的,他感觉很意外。
十几年后,王健和笔者谈起这段往事,还是很后悔,因为要搞电脑交易系统,深圳证交所的创建者们很早就提出来了,但到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时,因对使用电脑自动交易各方认识不同,他们与市工商银行联合开发的IBM4381大型计算机股票交易系统备而未用,采用的还是口头唱报、白板竞价这样的手工交易方式。1991年3月20日,深交所才推出电脑辅助交易系统,开始手工作业向电脑化操作的初步转变。1991年7月26日,禹国刚代表深交所与深圳黎明电子公司签约,决定搞深圳证券业电脑网络系统。最终一直到1992年2月25日,深圳证交所才用电脑自动撮合系统替代了口头唱报和白板竞价相结合的手工竞价方式。
1992年5月26日,深圳黎明电子公司利用64K数字传输网络技术,在深交所与深圳同城券商营业部间搭起了国内第一个64K数字网络。在这个网的营业部端,邓一辉设计了一套自动报单系统,营业部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将股民的委托下到交易所的撮合系统里,原来忙碌不已的红马甲失去了作用,沦为自动报盘的备份手段。这样,券商营业部与交易所之间的交易通道由以往几个出市代表的有限实体席位一下子拓展为理论意义上无限多的虚拟无形席位。在这个环节上形成的证券市场效率瓶颈,从此迎刃而解。1993年4月13日,深交所在国内首创借助卫星通信手段传送股市行情。1993年7月28日,深交所TANDEM大型机自动撮合系统取代了微机交易系统,实现了“三级跳”。1997年6月2日,证券经营机构派驻深交所的“红马甲”正式退场,深交所的证券交易从此完全实现了无形化交易。这时,深圳才后来居上,在交易系统电子化上改变了被动局面并在交易无形席位化上超过了上海证交所。
插图2:深圳证交所目前的运行机房。摄影:汪景岗
采用计算机电子交易系统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的第一个大亮点、第一个重大的选择。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把电子计算机的交易系统推上去,把交易建立在计算机微电子处理基础上,就不会有后面的无纸化,也不可能有后来的中央交收系统,更不可能有以后股息、红利、代发、增发、配股……等等所有的市场附加功能的实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一系统不仅符合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的最新潮流,而且在当时世界上大多数股票市场仍采用传统的实物交收手工背书过户的情况下,无纸化交易和自动过户系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许,为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赢得了声誉。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没有一个行业是具备电子计算机商务交易体系的。当时,微机刚刚开始出现,银行刚刚开始引进计算机,信用社和银行营业部日常操作当时也全部都是手工的。那个时候交易所创建伊始就采用了电子交易系统,这样,证交所的电子交易系统的水平就代表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证券业的电子信息化就是交易所推动才搞起来的。
插图3:上海证交所新系统运行机房。摄影:陆钧
“中国的电子商务,在所有行业中,证券业绝对排在最前列。”尉文渊对笔者说,正因为此在2000年前后《计算机世界》杂志特地来找尉文渊,要他谈这段历史。事后才了解到,他们作为计算机行业的专业刊物,对整个世界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看得很清楚,才为此做了专门的深入报道。
在专题报道中,《计算机世界》杂志对当年的场景做了精炼的描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声锣响之前的最后一周,尉文渊终于拍板:摒弃国外沿用了百年的手势/写板交易。但后人很难想象,号称在全球率先起用自动撮合系统并实现无纸化交易的中国证券技术平台,当年竟是从几台自攒的386PC服务器起家;而成功鼓捣出全套撮合、清算、柜台、电话委托以及卫星传输系统的早期开发者,也清一色是中国大陆汉子。……中国证券市场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创造了很多世界证券行业的第一:第一个在交易所核心业务系统中采用微机局域网;第一个实现发行、交易、清算全程无纸化;第一个创造了交易所席位无形化;第一个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证券卫星专用网;第一个实现了实时成交回报;第一个创新了数字电话委托系统;单个交易日交易笔数达到世界前列……”
本文编辑:吴铮 [email protected]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