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8 22:28:00 来源: 中国房地产报(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这些钱,即使真地发到农民工手中,谁会相信他们就一定用于改善居住,而不用于别的啥的呢?比如婚嫁啥的,比如赌博啥的,或者别的什么呢?
但凡可供搭便车的东西,将其搞成“福利”,其结果只能是两难的添乱。比如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9-30 14:44
5# jianmin
我帮个忙,不过不知道怎么看,而是如果是我,会怎么用。
把它加价转租出去,或者邀别人合住,比如住上三四个,当然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收费。哪怕每个月只能净挣500,每年也能收入6000.这笔钱,回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9-30 14:49
什么是农民工,很好限定的,比如办居住证明,缴税证明等。这些都是技术性问题。现在有农民工3亿人,即使按最严格的方法,比如居住五年以上,大概也可以得到5000千万人左右。先把这部分人居住问题解决了,总可以吧? ...
jianmin 发表于 2011-9-30 17:34
茅于轼对保障性住房的说法比这个合理。好比说:住房的保障是让每个人都有起码的房子住,不是让大家都能占有住房的产权,所以要搞廉租房,不要搞经适房,具体实行有困难,好比资金更无法回笼等,但对人性的理解还是对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9-30 18:42
钱必须有地方出,假如你说有单位愿意为本单位的五百民工提供每人一万元,我当然不反对,你要说国家负担五千万人,就有划分认证等寻租消耗的弊病,而且要知道,没有这一万元,什么是农民工比较好限定,有了这一万元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9-30 18:27
给农民工提供保障房,与给二点三亿农民工每人一万元住房补贴,是不同的问题。
先说发钱。
首先是二点三万亿从什么地方出?假如问茅于轼或农民工,他们一定会说从节约公款吃喝公车公游里出,这等于是说没有地方出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9-30 16:16
现在中国财政每年10万亿,外汇储备几十万亿,钱都放在那里的,怎么会没有钱?负担的说法也不存在,农民到城里去是白吃白喝的吗?既然愿意进城就有生计,有了生计,就可以促进就业,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然后整个经济就更快的发展了。而且,这个农民本身有了居住之后,可以空出余力,谋生技能会得到更快的提高,缩短了市民化的过程。这是一种正循环。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有农村户口的每人都发一万元(具体数额可以再定),并且这个户口要五年以上,城里人剥削了农村人六十多年,现在仅仅补偿一万元,有什么不可以呢?而且相比城里人现在正在享受的各种国家补贴,这一万元还太少了呢。jianmin 发表于 2011-9-30 21:18
**
对经济学一窍不通,随便说几句:
1、 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贡献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因此,既然是有功之人,当然应该得到城市的关怀。
2、 这关怀,主要在三方面:劳有所得(合理的工资水平,不拖欠他们的工资)、居有屋(为他们建造廉租房)、子女有书读(让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的孩子同样有学校读书,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考虑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水平较低,城市应该大力支持农民工子女学校)。
3、 当然,要享受这些待遇,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例如,上面就说到的要有年资的规定。
4、 由此,虽然本人对老茅的建议不敢肯定或否定,但是,对老茅重视解决农民工待遇这一点则持肯定态度。这一原则定了,具体怎样做,是否每年每人发一万元,是具体问题,完全可以大家讨论出一个更合理的办法来。ys1937 发表于 2011-9-30 19:47
劳有所得,对城里人农村人都一样;居有屋,市场本身基本可以解决,农民工并没有住在街上,越寄希望于政府解决问题,问题就会越严重,因为政府是个效率极差玩意儿,办一元钱的事一定会浪费一百元,改革开放前,政府管居民的住宿管成什么样大家应该还记得。现在所有问题积重难返的部门都是政府参与搅合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没一样搞得好,警惕政府瞎搀和还来不及呢。社会救济应该低水平,茅于轼廉租房只设公厕的说法挨了骂,发钱云云,是媚俗讨好吗?还是补贴一万元给农民工自己改造廉租房加厕所呢?邱晓云 发表于 2011-9-30 23:32
1、 邱版说:“政府是个效率极差玩意儿,……警惕政府瞎搀和还来不及呢。”那么,在邱版意下,政府管什么呢?
2、 国家收税干什么?偶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劫富济贫”,把从富人那里收来的税,用于帮助穷人。现在,城市里的“本地人”,基本上都是“居有(自已的)屋”了,要租房的主要是“外来者”,即农民工和异地“居民”。解决他们的住房方法无非二者:一是由市民和近郊农民出租房屋(这些房屋中有不少就是专为出租建起来滴),但是租价符合“经济规律”;二是由政府建造廉租房,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福利行为。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呢?其实,连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如香港)都在那样做。
3、 经济不是万能的,经济行动中的不正常现象是需要政府加以规范的——不然,要政府干啥?ys1937 发表于 2011-10-1 06:55
从尽量少管的小政府,到什么都包办的社会主义大政府,你觉得中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偏向于管的太多还是管的太少呢?你可能觉得政府管得太少,表现是它对底层民生担的责任不多,我觉得政府管得太多,他占有了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土地,对各种经济活动层层设卡层层剥皮,最后只挤得出那么一点点福利,所以我说他效率极低。只有尽量限制他插手经济,社会才有效率,农村人才有工可打,城里人才住得上房,而不是在政府管理下最终人均只剩下三平米。帮助穷人,只能帮助失业的,遇到大病的,对几亿自己有能力的农民工平均主义的每人给一万之类,是拿别人的钱做滥好人,无益有害。敞开吃社会主义大锅饭,快活几个月,结局是饿死,历史经验不可忘记。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10-1 09:15
劳有所得,对城里人农村人都一样;居有屋,市场本身基本可以解决,农民工并没有住在街上,越寄希望于政府解决问题,问题就会越严重,因为政府是个效率极差玩意儿,办一元钱的事一定会浪费一百元,改革开放前,政府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9-30 23:32
“劳有所得,对城里人农村人都一样;居有屋,市场本身基本可以解决,农民工并没有住在街上,越寄希望于政府解决问题,问题就会越严重,因为政府是个效率极差玩意儿”,
邱版,如果你对农民工居住条件有所了解,相 ...
jianmin 发表于 2011-10-1 13:12
经济活动可以持续下去,唯一的解释就是,所有持续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无论是谁,都受益。
不是没有欺诈,而是,一旦欺诈被发觉,相关经济活动就终结,没有人会去继续。
农民能前仆后继地走入城市,走入劳务的市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10-1 06:58
你可能把茅于轼想得太善良了。他那每人发一万与廉租房不安厕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内容违反经济学原理,形式却正合经济学--------吸引眼球嘛,要不怎么有争论呢?人心浮躁,平和的经济学说法大众视而不见,就算五十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10-1 10:55
发钱的事我不同意,当然,也不反对。但给农民工建保障房或廉租房,我是极力支持的,认为很有可行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会带动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大发展,这个华生曾经写文章论证过,我原来在经济版有转贴。
一、建在什么位置。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建在市中心,而是,建在工业区。现在不是闹民工荒吗?建保障房(或廉租房)可以作为企业吸引劳动力的一个手段,进而成为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手段。
二、钱怎么出。政府可以提供土地,然后企业出部分钱,居住者出部分租金。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建廉租房了,比如,很多企业给高管分房,给员工提供集体宿会,其实这和廉租房形式是一样的。具体监管,运营,可以交给企业。
三,政府动力:政府也有动力做这些事,可以做为一种政绩工程向外宣传。jianmin 发表于 2011-10-1 13:48
发钱我反对,廉租房看怎么搞,企业造宿舍的形式我当然不反对,国家应该给点税收优惠;国家自己出面大规模地搞廉租房,不看好-------他又不是没搞过,当年全国都是廉租房,最后三钱不值二钱地全处理了,没过十来年忘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10-1 14:01
其中,茅于轼特别提出,可以为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如果每位农民工每年可以领取一万元的住房补贴,那么GDP就可增长2.3%。
茅于轼的这个观点有陈光标的风采,实在难以认同,这种低级错误,类似于想拔自己的头发离开 ...
showcraft 发表于 2011-10-1 21:42
**
邱版的这一说法,偶不赞成。
是的,当年的廉租房确实卖得三钱不值二(何止是二,简直连一也没有),不过,偶以为这是基本合理的。
原因就在于毛时代的低工资、低福利,全国所有公教人员、工人职员的“剩余劳动价值”全都给“积累”了去搞“工业化”了(真是“工业化”也还可说,实际上很大数量是给“瞎指挥”去了)。多少年不涨一分钱工资,因此,可以说是国家欠了工人、职员、公教人员一笔很大的债。而这三钱不值‘一’的出卖公有住房,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还债”。
当然,这样做的时候也确实出现了“多吃多占”,这是另一回事。如果任何一个政策措施因为出现腐败就得停下来的话,那么,可以说,人只能等死,不做任何一件事了。
还得指出,正是因为廉租房的出售,人们才会对于住房作为个人财产有了一个清楚的概念,否则,一切都是“公”家的,任何财产的改变关我甚事,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反拆迁”了。ys1937 发表于 2011-10-1 21:55
当然,这样做的时候也确实出现了“多吃多占”,这是另一回事。如果任何一个政策措施因为出现腐败就得停下来的话,那么,可以说,人只能等死,不做任何一件事了。
ys1937 发表于 2011-10-1 21:55
其中,茅于轼特别提出,可以为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如果每位农民工每年可以领取一万元的住房补贴,那么GDP就可增长2.3%。
茅于轼的这个观点有陈光标的风采,实在难以认同,这种低级错误,类似于想拔自己的头发离开 ...
showcraft 发表于 2011-10-1 21:42
每当我到自己的那些农民亲戚家去的时候,我就想,他们的生活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每当我看到那些衣冠人渣以农民的名义,自称为农民利益的代表的时候,我只想诅咒他们。中国的历史,我只需知道一个真相,那就是几千年 ...
WIND 发表于 2011-10-1 22:32
**
邱版的这一说法,偶不赞成。
是的,当年的廉租房确实卖得三钱不值二(何止是二,简直连一也没有),不过,偶以为这是基本合理的。
原因就在于毛时代的低工资、低福利,全国所有公教人员、工 ...
ys1937 发表于 2011-10-1 21:55
这个解释很对,可是,一,为什么农民能前仆后继的走入城市?在农民走入城市之前是不是还有一个制度设计?要知道仅仅8年前,即在2003年,孙志刚还因为遣反制度而被打死。二,农民走入城市,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对自己更有利,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对他们更有利一点
jianmin 发表于 2011-10-1 13:25
这里有一个奇异的假设,即,农民工最大并最迫切的需求是住房。这样的假设,其依据何在?
就相当多数的农民工而言,老家的居住状态比他们当下在城里的居住条件未必差,可是他们仍然背井离乡地来到城市,挤在简陋的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10-2 01:40
不知道孙志刚的案例,怎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1949年之前,农村人迁入城市全然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管制,这大致可以追溯到秦朝?也许轩辕时代?谁设计过制度?
在竞争的条件下,竞争者与异质的关系是合作,与同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10-2 02:08
金本位的年代,不容易通胀,但容易通缩,遇到危机,大家都愿意保有现款,货币流动速度变慢,凯恩斯的想法有道理,让政府发钱解决通缩,确实可以恢复生产,增加GDP;当下政府发钱当常用手段,几乎没有通缩情况出现,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9-30 22:37
呵呵,错,错得狠。那可是大异小同。
一个是赠与,另一个是交易;
一个是权力有形的手,一个是市场无形的手;
一个通向奴役,一个奔向自由;
一个最终走向贫困,一个不久步入繁荣;
一个是怜悯他们的贫困,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10-2 06:47
你混淆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如果你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你也就理解了中美这两个不同的国家的本质区别。我说的这样的教育是指政府提供权利上的保障,即便他们与政府教育机构一同竞争,你也只能对他们提供平等的 ...
WIND 发表于 2011-10-2 09:30
刚看到这个。为什么一定要假定这一万元是多发货币呢?我认为没有理由这样假定。比如,可以把用于其它劳民伤财的各种政绩工程减少些,把财政上的10万亿钱划出些。这不但不会增加通胀,还可以有效的降低通胀。
jianmin 发表于 2011-10-2 03:09
我觉得茅老这次应该是故意的政治表达,想表明他的屁股其实是站在弱势群体一边的。
显然这不是改善农民工问题的制度性解决方案,从经济学角度也不是一种有效率的做 ...
章星球 发表于 2011-10-8 17:34
你56楼的问题,我在9楼预先回答了。再抄一遍:
先说发钱。
首先是二点三万亿从什么地方出?假如问茅于轼或农民工,他们一定会说从节约公款吃喝公车公游里出,这等于是说没有地方出。因为那些开支如果能省得下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10-2 13:00
**
同感。
1、 要发钱,这钱得有来处。这来处无非三法:
(1) 加印纸币,这样做的后果是让通货膨胀加剧;
(2) 减少收入,即用减税的方法来“发钱”,不过要注意的是,要发钱的群体,本 ...
ys1937 发表于 2011-10-8 18:39
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广发银行举办的智者论坛时表示,中国经济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结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了增加就业、广开民间投资、提高农民工补贴、节约能源等措施。其中,茅于轼特别提出,可以为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如果每位农民工每年可以领取一万元的住房补贴,那么GDP就可增长2.3%。
jianmin 发表于 2011-9-30 08:41
jianmin 发表于 2011-10-8 23:29
麻烦你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帖子,你一会儿说是补贴农民一万元,一会儿说是每年补贴农民一万元,这两者是一回事吗?照你说这都是茅于轼的意思,还算了一大通,难道他与你一样这么不通吗?以为每年要给农民造一套房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10-9 00:18
哈哈受jianmin兄隆重邀请,老章不能不说几句。
我觉得茅老这次应该是故意的政治表达,想表明他的屁股其实是站在弱势群体一边的。
显然这不是改善农民工问题的制度性解决方案,从经济学角度也不是一种有效率的做 ...
章星球 发表于 2011-10-8 17:34
呵呵,是我粗心了,不过,这并不影响我的结论。
第一个理由就是于老先生说的,如果说,政府给农民工做些事,有这样那样的理由,那么,什么事都不用谈了。在现实中,有些事还是可以做的,并且做了之后,对谁都有利。比如,给农民工发一万元每年。
第二个理由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阻力并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需求不足,贫富差距过大。给农民工发钱可以最有利的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我上贴粗略的计算,那仅仅从为城里人建保障房节省出来的钱就有7万亿(且不说还有其它的渠道),可以给农民工发三年。如果以茅于轼的算法,可以增加2.3%的GDP。整个经济就活了。形成有利的正循环。jianmin 发表于 2011-10-9 20:50
李大苗:秦晖的低人权优势
本月《南风窗》发有秦晖访谈录,谈及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奇迹”,秦晖将其归结为“低人权优势”。意思是,中国国际商品竞争力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而这个低廉是因人权状态恶劣所成。以其 ...
jianmin 发表于 2011-10-17 23:39
不知道秦晖是否意识到这个逻辑还可以反向观察,若人权第一的话,劳动力成本当然就会高昂,从而不具国际竞争力呢?两个案例可以否定秦晖的逻辑,其一是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而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权状态,为中国至今所不能比;另一个是缅甸,人权状态极为恶劣,但人们至今看不出如此恶劣的政治统治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点看不懂大苗老师这段,按照大苗老师这里的逻辑,秦晖说的是一定条件下低人权能产生一种优势,这个命题是成立的,而“反向观察”,一个成立的命题的否命题,或者逆命题都不一定成立,仅仅是逆否命题才成立。大苗老师的反例,显然是将秦晖的命题理解成了其否命题,即“高人权不能产生优势”,而这当然是不成立的,比如日本的例子。至于缅甸的例子,本来就和秦晖的不矛盾,秦晖指的是一定条件下低人权能产生一种优势,而不符合条件下仅仅靠低人权当然不会必然产生优势。综上,靠这两个反例,我认为无法否定秦晖的逻辑。showcraft 发表于 2011-10-18 11:53
呵呵,这是对“人权”定义的解释产生的麻烦。
“人权”,自打这个术语第一次提出,就是指向国家公权力的公民权利,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体不受公权力不法强制和不法侵害的权利;第二,则是个体享有国家公权力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10-18 14:31
哦,记忆有误。在《论殖民地》末尾处,斯密认为法国殖民者比英国殖民者在管理奴隶上要做的好,因为在这点上英国殖民者更自由,地方官的权限较小。我想内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一定条件下低人权更容易导致集中和有序, ...
showcraft 发表于 2011-10-18 15:59
80# 李大苗
翻了翻上面帖子,看到了秦晖对他所说的“人权”定义:
至于低人权,刚才有人提出让我提出具体低在哪个方面。其实我之所以说是低人权,而不是低工资,就是考虑到人们的人权观是多样的。上次姚洋就说, ...
showcraft 发表于 2011-10-18 16:52
人权,从来不是奴隶的选择问题,虽然失去人权必然就是奴隶,但人权绝对不是获予性的,而是存在性的。人,只有其以个体身份存在,不依附任何其他人,并因此产生个体的意志,他的人权才成为真实的问题。就史实而言,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10-18 16:55
这几个贴看下来,总算大致明白李大苗是什么意思了。
无非就是提倡民营经济。之所以批秦晖是因为怕他的“低人权优势”一词导致对民营经济的限制。
想起一个名词叫:浅入深出。原来你用的名词自由与人权,其意思和别 ...
jianmin 发表于 2011-10-18 17:14
在当今的中国语境下,“左手要福利”必然就是要把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屏蔽在城市之外,拖延乃至阻挡农业人口的转移,农民不仅是身份也是人格,并由此维护既有的户籍制度,阻挡人们的自由职业与自由迁徙;“右手要自由” ...
jianmin 发表于 2011-10-18 17:37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