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国际技能奥运会”,而对于中国人说来很耳生的“世界技能大赛”的正式名称是“International Skill Festival for All”,1950年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举行了第一届大会,到1958年第六届为止一直在马德里举行,从第七届开始在世界各国轮流举行。一开始是不定期,1971年以后基本上是两年一次,参赛资格是22岁以下的年轻人,比赛看谁的手艺最好。
时隔三年,从伦敦传来了好消息:world skills London 2011(2011年伦敦技能奥林匹克)结束,韩国以13枚金牌居本届大赛金牌总数第一,日本获得11枚金牌据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组团参加了大赛。中国派出6名选手参加了数控车、数控铣、CAD机械设计、美发、网站设计和焊接6个项目的比赛,来自中国石油一建公司的21岁的裴先峰拿到了焊接项目的银牌,成为60多年来中国在“国际技能奥林匹克”获得奖牌的第一人,其他选手也都表现不错,令人瞩目。
这个“令人瞩目”绝非八股用词,笔者是从日本传媒上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日本传媒对中国组团参赛和成绩给予了高度重视,报道得很详细,对初出茅庐的中国队的表现赞不绝口。因为只有这种奖牌的数量才能够说明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基本素质,奖牌越多,获奖的面越广,就说明这个国家在这个行业领域所拥有的技能越高,他的产品和服务就越高档,能获得的利润就越高。日本的获奖选手都会受到首相的接见,还能获得参加天皇主办的游园会这种荣誉,反过来看国内的传媒对这一块银牌看得很轻,主流的几个传媒都没有加以大规模报道,还不如日本报道得详细,因为这种奖牌的数量是对“Made in Japan”的真正威胁,所以日本是看得非常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