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周小川:身处“风暴眼” 胸怀凌云志
[打印本页]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2-2-3 10:46
标题:
周小川:身处“风暴眼” 胸怀凌云志
从“协调推进派”到“人民币先生”,周小川完成了从一名理论研究者到实际执行者的飞跃。
从外经贸部、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设银行以及证监会,最终再度回归央行,周小川可谓是中国财经高官中的“全能选手”。
几乎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时代风云际会,周小川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艰辛和不挠,而花甲之年却身处金融危机“风暴眼”,周小川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为严峻的国际金融挑战!
周小川一路走来,坎坷与辉煌结伴,争议和赞许同行!
厚积薄发 经济学家本色难改
周小川从一开始就以学者的身份进入中国金融领域。1975年,周小川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曾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工作。这一期间,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系统工程方面的论文。后来,其研究方向开始转到经济研究方面,最初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领域的最优化、预测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其早期的研究,主要应用系统工程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国民经济。1985年,他以《国民经济模型与经济大系统的分解途径》广受好评的一文作为在清华大学的博士论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周小川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经济体制、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保、财税、企业等多个层面,在研究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发表了很多有关国际经验比较的文章。这是因为工作发生了变化,他必须面对改革的现实问题。在1979年~1985年间,他发表了大量经济政策研究方面的论文,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当然,影响更大的则是后来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全局性改革问题的主张。
周小川的学术成熟期始于1986年~1987年。彼时,周小川与吴敬琏先生一道研究课题。具有良好经济学素养的吴敬琏,对周小川的知识结构完善应是很有帮助的。但其原有的数理思维特别是系统论的思维自然影响到其后来参与的由吴敬琏主持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改革》的课题(358课题),后来,这一成果成书出版,使吴敬琏这一课题组得了一个“协调推进派”的别称。
后来,周小川职位不断变化,一步步升高,但一直笔耕不停,保持学者本色。他的学术成绩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走向开放型经济》一书获1994年度安子介国际贸易奖,论文《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政策建议》分获1994年、1997年度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奖——孙冶方奖。近年来,他的研究面仍然很广,研究成果经常被引用。
总体来看,周小川的学术观点是相信市场的。这可以从他早期有关体制改革的著作中看到,他后来在外经贸部、人民银行、建设银行以及证监会的工作中也都有所体现。早在外贸部当部长助理时就倾向于进行较为彻底的外贸体制改革。在央行担任副行长兼任外管局局长时,他总是在思考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在担任建行行长时,就在思考商业银行如何接轨,建立激励约束的问题;而在任证监会主席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不管是讲话还是行动,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愿意向外学习,积极推进各项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决心。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中央银行在管理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越高。今天,中国的中央银行已远非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部的“出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央行的角色甚为关键。在西方,中央银行的行长多由经济学家出身的人担任。而周小川,就是一位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很高造诣的专家。
从中国银行起步到主政证监会
自1986年开始,周小川的身份不断在变换着。一个纯书斋型的学者;一位锐意进取的商业银行高管;一位有经验的政府官员,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周小川都堪称完美。1986年,担任外经贸部部长助理;1986年-1987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1989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1986年~1991年间还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从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1991年起,周小川开始担任金融管理重任。当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1991年~1995年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曾是国家外汇专业银行的中国银行在中国四大专业银行里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面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当时实行的体制还有很强的计划经济成份,另一方面,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在海外有许多分支机构,这又需要银行实行一定程度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和办法。此时,周小川的学术优势与外经贸部部长助理的经历,使其在中国银行的领导岗位上得心应手。他本人自然也在中国银行的实践中,学到了许多银行业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使其成为外汇管理局局长的理想人选。
从1995年起,周小川出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第二年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他在央行工作的这段时间,依然主管外管局工作。这期间,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从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成为IMF第八条款成员国,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标志着中国人民币自由兑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二是成功渡过了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在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1998年周小川接替王岐山,正式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与当年在中国银行当副行长不同,一方面,这一次他的位置是一把手,另一方面他要管理的建行在前任王岐山的管理下,很有起色,而且这时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银行化程度更高了,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显得越来越重要。据说,他曾努力推动人事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改革方案的出台。遗憾的是,任期较短,就调任证监会任主席了。
进入新千年后,周小川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国家金融领导人的道路。2000年初,中国金融机构人事大调整。周小川出任第四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国证监会主席已经成为公众的焦点。证监会主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媒体和市场所关注。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这些现象不解决会影响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周小川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先天缺陷。建立一个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成为其目标。于是,他把保护投资者利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作为重中之重,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2001年7月,美国《商业周刊》“亚洲之星”评选中,把周小川评为“决策者之星”。评选说明认为,在周小川履新以来,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诸如变“审批制”为“核准制”、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出台“退市令”、对操纵股价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等——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在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越来越像美国的“华尔街”而非赌城“拉斯维加斯”。
新的起点:央行行长——挑战刚刚开始
2002年12月周小川履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周小川重回央行可能是十届全国人大之前最为轰动的中国财经高官的人事变动。与上次不一样的是,这次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随后的几年里,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世界的眼光不断聚焦着中国日益前进的步伐。作为货币政策决策机构,央行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主管部门,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但这种政策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形成依赖。于是就有可能更依靠货币政策。其次,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本身的难度更大了。中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采用的东西早已放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手段却还没有学好,特别是货币传导机制有着独特的运行规律,既与传统的机制不同,也与西方教科书中的不一样,按照预期的行走。再次,资本市场等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货币政策的调整影响的范围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中国成功入世,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资金融机构调整到位之后可能会发起新一轮攻势,而世界经济则不是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是世界经济的全面不景气。相应的,中国金融业面临新考验,而货币政策则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但是,作为央行当家人的周小川“本钱”也更足了。他有着多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经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资历。此外,周小川个人的特点也会帮助他成功把握好中国人民银行的航向。
周小川有一个特点,就是英语很好,许多学术论文是在国外会议上用英文宣读或发表在国外有关学术刊物上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很好地学习国外的东西。而且,作为一个学者,在交流时,更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收获自然就多。
不管任何职,周小川的经济学家的本色却始终一览无余。他的讲话,不是八股味十足的官样文章,也不是言之无物的口水话,更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样文章,而是富有理性色彩和专业水准的讲课。
以前的同事和下属,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周小川非常具有亲和力,温文尔雅,很有风度。听下属汇报时,他从不会不耐烦地打断,而是静静地让人把话说完。另外一个公认的工作作风是很愿意听取不同意见。
疾风劲草 周小川雷霆万钧的2008
2008年是周小川最具挑战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面临着内有通货膨胀利刃高悬,外有需求萎缩短兵相接。国内外对央行货币政策争议声此起彼伏:从上半年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下半年5次下调利率,戏剧性的变化将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央行推向风口浪尖。尽管货币政策的转变体现了监管层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果断,但“政策制定者缺乏前瞻性,对次贷危机认识不足”的质疑声还是令身为央行行长的周小川饱受压力。这一年,周小川笑看风云、运筹帷幄;这一年,周小川处惊不乱、从容不迫;这一年,人们记住了一个在金融风暴恶浪汹涌中“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周小川;这一年,周小川的头发白了……
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如此快速、幅度如此之深。曾经被评为“最坚决的央行行长”的周小川,一度成为了“走钢索”的人,徘徊在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之间。
中国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种种危机和挑战,但此前周小川总是给人一副儒雅的风范。而在2008年,60花甲的周小川顿时疲态毕露,两鬓的黑发也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而日渐斑白,挑战似乎空前……
2008年10月26日,周小川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情况的报告时已是满头白发。此时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的改革,或许使他无暇顾及自身的形象。当时,货币政策的官方口径已经从年初的“从紧”转到“灵活审慎”,9月、10月分别两次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系列“救市”措施接踵而来……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完全见底,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周小川审时度势,敢于自我否定,顺应中央金融工作指示,及时精准地调控央行政策,即表现出了一位经济学家的睿智思考也体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冷静果断。尽管此时货币政策转向可能稍逊于市场预期,质疑也接踵而来。2008年下半年,当宏观经济露出下行的端倪时,甚至局部省份出现了中小企业大量经营困难或倒闭的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依旧没有放松货币政策的迹象,并屡次表态暧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观主体对未来的预期。
多年来,周小川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有关“渐进改善金融生态”的新提法。根据这位博士行长的学术性解释,所谓“金融生态”,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显然,上述内容无不涉及到中国当前金融格局中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领域。
毫无疑问,周小川赶上了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的全新时代,人民币和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地理国界,不断波及全球。“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才刚刚起步,周小川可谓任重而道远!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目前仍然难言拐点,留给这位“人民币先生”的难题还有很多很多……
附简历:
周小川 1948年1月生,江苏宜兴人。在职研究生学历,1985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1968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至1985年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许多经济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至1987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至1989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1986年至1991年间还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1991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1991年至1995年任中国银行副行长,1995年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6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997年7月任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委员,1998年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2000年2月任中国证监会主席。2002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03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2-2-3 12:25
以周的岁数,当一届主管金融的副总理,这种可能性大概也是存在的,最不济也能在政协混个副职,直接退下来的可能性不大。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