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请教贴: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方法有没有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00:43     标题: 请教贴: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方法有没有问题?

燕谈里关于方韩之争的讨论持续多日,虽然众说分纭,但主要还是集中于两个层面的探讨:
    一、关于最核心的事实,韩寒到底有没有代笔?
    二、由方韩官司引申,在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名誉权之间,应否有权利让渡?
    关于一,既然韩寒已经告上法庭,又自称有千多页手稿和其他人证物证可证明他是相关作品的作者,那就静观他走法律程序,一一验明相关证据是否成立好了,俺决定省回唾沫,不再纠缠于此。那些“干净的手稿”、“急诊单”是否伪造,以俺肉眼凡胎之力,本就无法仅通过网上图片定真伪,又何必急于下结论呢?
   关于二,泽版、阿吕老师分率正反方往复讨论,该说的话也说得很明白了,接受或不接受,各自择善固执,正是理性多元社会的常态,可喜的是,能倾听,愿沟通的良好氛围。
   俺注意到一点,燕谈内外,全力捍卫言论自由的两员健将,何兵教授与泽版,虽然都认为韩寒选择起诉“对于批评是一种损害”,不是一个公众人物(或公知)应有的尊重言论自由的态度,但二位似都不认为就目前证据,韩寒代笔之说成立。泽版认为方舟子做法有“业余”和“武断”的地方(见《韩寒接受采访的视频——应该是蛮新的》,29楼),何兵更明白拟判:“方舟子称韩寒的文章系他人代笔,无事实依据,还韩寒以清白” ——既然如此,在批评了韩寒之后,我们可否也集中探讨一下方舟子此番“倒韩”的方法上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
    先强调一下,俺想讨教的是,纯技术问题,不涉及人品、恩怨、阴谋、动机、乃至社会意义等技术手段之外的口水:
     求教一、在法律层面,是否接受像方舟子目前所做的,从文学作品中推求事实证据的方法?
     求教二、有人说,方所用的是乾嘉学派的考据法,求高人赐示一例乾嘉学者考订真伪经典中与方氏手法相似的例子。而后世如何评价乾嘉考据法的决疑能力?是否视之如数理定律的推论一样无疑义?
     PS:为什么要纠结于方氏手法,反倒对他个人动机什么的可以不顾?正如“捍卫自由派”在乎的是韩寒起诉对“言论自由”的打击的示例作用,而俺疑惧的恰是方氏手法可能造成的普遍威胁。
     在此,请忘掉韩寒,俺要问的是,如果方氏手法成立,你的写作将成为指证你的呈堂证供——会不会成为写作者的可怕梦魇?有多少作者将被迫自证清白?又有多少人能够自证清白?这将如何打击个性化的、超乎想像与常识外的作家与写作?——而这,正应该是文坛最珍贵的部分。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2-2-6 00:51

沙发,和小苗是一面的。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00:53

沙发,和小苗是一面的。
杨林 发表于 2012-2-6 00:51
谢谢!
俺从别人的狂欢中感到一阵阵凉意,不解释。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2-6 01:01

板凳~~

俺认为质疑是可以的,怎么质疑都可以,质疑到哪一步就表达到哪一步,在要件充分之前不能推定事实。从言论自由到法律有时只差毫厘。就是那句话,言论自由--理所当然,言责自负,亦理所当然~~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12-2-6 02:04

我其实很困惑的问题是,是不是存在一种混淆?一种话语权和言论自由的混淆?比如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话语权层面的权力属性的语言行为。而话语权在英语的解释中,既可以是discourse right,也可以是discourse power,作为right,话语权和言论自由存在些许差别,正如权利和自由有差别一样,但更多的是在实行中可以忽略这种差别,而把施行话语权和实践言论自由看作一回事,但是,当话语权是一种power时,是一种通过言语达到某种控制的实施,也就是达到话语权力的实施,这就和言论自由存在差别了,它可能更应该受到某些社会因素或文化因素的制约,甚至还受到法律的约束。言论自由虽然不该受到任何压制,它还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从总体而言,它应该是和话语权力有差别的。根据维基的言论自由的条目,对于言论自由的更大的压制,是来自社会的压力。一个人说了点什么不受欢迎的意见,在现代社会收到的往往不是国家的惩罚,而是来自社会的抨击、蔑视和压制。显然,这里的社会的抨击、蔑视和压制,就是话语权力的表现,它使得言论自由受到压制。质疑在这里讨论的三个层面(言论自由,话语权利,话语权力)属于哪一层?这个问题涉及到方可以走多远,并非泛泛的言论自由的激情所能盖住。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12-2-6 02:10

谢谢!
俺从别人的狂欢中感到一阵阵凉意,不解释。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2-6 00:53
理解、认同。

至于“动机”说,因为法律不能将“思想”入罪,只能是对事实的认定。对方舟子的道德评价也就只能在法律之外进行了。
作者: 李大苗    时间: 2012-2-6 02:57

本帖最后由 李大苗 于 2012-2-6 05:12 编辑

方舟子的方式,简言之,是“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求真”,而且,前提不真,结果必假。殊不知,文学属于创作,也就是“造假”,而且是专门地造假。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则就是在绝杀文学。

韩寒接招,自对麦田开始,就无意识地自陷。在麦田那里,“代笔”是指,别人的写作仅韩寒署名。而韩寒一句,如果一个字儿是别人代笔的……云云,就将“代笔”的定义扭曲,进而步步不拔而且自己也无所察。

方舟子用段落或故事细节考证法,来指证韩寒文作的“不真”,而用词接续着“代笔”。这是方舟子故意而为的不规矩出张。方舟子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代笔”,他利用韩寒的昏招来杀伤韩寒。

韩寒文作中,所有被方舟子究查的“代笔”,比如“鼠洞”、“开架”、“皮肤科与外科”等等,倘若说是“不真”,都未超出一般常识可以接受的程度。比起《红楼梦》贾宝玉年龄究竟多大的混乱,韩寒的故障不过尔尔。

紧要地说,韩寒是有故障的,不是作品的,而是对作品解释时虚荣心的。少年的文学创作,多有成人指导和调教,家长的,老师的,甚至别的什么人。但“代笔”和“指导”,和“编辑”毕竟不同。但,韩寒用“一个字儿”的绝对式表达,就把这些统统装进“代笔”中。而且自己也晕菜在故事的真假与作品写作的真假的不同上。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6 08:29


阅读沙龙内有一篇转贴 《文字工作者能不能自证清白?》,你可以参考。虽然该帖写得不是很严谨,但回答你那些 “有多少人能够自证清白” “将如何打击个性化的超乎想像与常识外的作家与写作” 之类夸张臆想,以及 “疑惧” “一阵阵凉意” 之类无病呻吟,足够了。

一个简单的例子,本阅读沙龙就有不少个性化的文字工作者。有谁认为方对韩的质疑会发展成写作者的可怕梦魇?事实好像正相反。人家写字的自己没有疑惧,却由你来替人家发凉,怎么看都有点滑稽。
晓梦 发表于 2012-2-6 04:30
那篇转帖我看了,借用一下晓梦说过的“强迫症”一词,那人就是。他喜欢用演讲啊,多与同行交流之类去自证清白,那不喜欢这些的文字工作者咋办呢?

你怎么知道李小苗是不是写字的?就算不是,她的朋友中也可能有写字的,她替朋友发凉不可以吗?我也是写字的,我也发凉。逻辑大王的逻辑这次不成立了。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09:26

一个简单的例子,本阅读沙龙就有不少个性化的文字工作者。有谁认为方对韩的质疑会发展成写作者的可怕梦魇?事实好像正相反。人家写字的自己没有疑惧,却由你来替人家发凉,怎么看都有点滑稽。晓梦 发表于 2012-2-6 04:30
以俺的基础智力和逻辑认知,本来懒得回签任何情绪化的绝对全称判断,正好7楼有大苗兄的陈述:“方舟子的方式,简言之,是‘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求真’,而且,前提不真,结果必假。殊不知,文学属于创作,也就是‘造假’,而且是专门地造假。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则就是在绝杀文学。”
    请您接着判断:1、大苗兄算不算阅读沙龙的?2、他算不算个性化的文学工作者?3、他算不算哪个“有谁”?4、“绝杀文学”算不算“可怕梦魇”?
     选择性失明,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吧。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09:29

方舟子的方式,简言之,是“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求真”,而且,前提不真,结果必假。殊不知,文学属于创作,也就是“造假”,而且是专门地造假。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则就是在绝杀文学。

韩寒接招,自对麦田开始,就无意识地自陷。在麦田那里,“代笔”是指,别人的写作仅韩寒署名。而韩寒一句,如果一个字儿是别人代笔的……云云,就将“代笔”的定义扭曲,进而步步不拔而且自己也无所察。

方舟子用段落或故事细节考证法,来指证韩寒文作的“不真”,而用词接续着“代笔”。这是方舟子故意而为的不规矩出张。方舟子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代笔”,他利用韩寒的昏招来杀伤韩寒。

韩寒文作中,所有被方舟子究查的“代笔”,比如“鼠洞”、“开架”、“皮肤科与外科”等等,倘若说是“不真”,都未超出一般常识可以接受的程度。比起《红楼梦》贾宝玉年龄究竟多大的混乱,韩寒的故障不过尔尔。

紧要地说,韩寒是有故障的,不是作品的,而是对作品解释时虚荣心的。少年的文学创作,多有成人指导和调教,家长的,老师的,甚至别的什么人。但“代笔”和“指导”,和“编辑”毕竟不同。但,韩寒用“一个字儿”的绝对式表达,就把这些统统装进“代笔”中。而且自己也晕菜在故事的真假与作品写作的真假的不同上。李大苗 发表于 2012-2-6 02:57
大苗老师要言不烦,把问题的关键都点明了。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09:30

我其实很困惑的问题是,是不是存在一种混淆?一种话语权和言论自由的混淆?比如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话语权层面的权力属性的语言行为。而话语权在英语的解释中,既可以是discourse right,也可以是discourse pow ...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12-2-6 02:04
梦子兄的困惑,也是俺滴困惑。
作者: 宇航    时间: 2012-2-6 09:31

10# 李小苗

甚好,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用正当的方式,针对文字作者的真伪提出有效的诘问。这里面毕竟是一个属于合乎文学范畴的逻辑推论。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09:35

理解、认同。

至于“动机”说,因为法律不能将“思想”入罪,只能是对事实的认定。对方舟子的道德评价也就只能在法律之外进行了。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12-2-6 02:10
是的,网老师,俺在这件事的讨论中从不涉及对方的人品评价。所以俺想专注探讨一下质疑方法的科学与否。方法和技术应该是普适的,它将涉及的可能是每一个人,如果在A身上不成立,用在B或C身上的合理性应该也是存疑的。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09:38

那篇转帖我看了,借用一下晓梦说过的“强迫症”一词,那人就是。他喜欢用演讲啊,多与同行交流之类去自证清白,那不喜欢这些的文字工作者咋办呢?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6 08:29
施老师是作家,这算“现身说法”,值得重视。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09:41

板凳~~

俺认为质疑是可以的,怎么质疑都可以,质疑到哪一步就表达到哪一步,在要件充分之前不能推定事实。歪弟 发表于 2012-2-6 01:01
谢谢歪哥,有空请详述一下。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09:47

你怎么知道李小苗是不是写字的?就算不是,她的朋友中也可能有写字的,她替朋友发凉不可以吗?我也是写字的,我也发凉。逻辑大王的逻辑这次不成立了。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6 08:29
呵呵,小苗不算作家,勉强算低端文字蓝领吧,总也是靠码字糊口的。应该有为自己发凉的权利。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12-2-6 09:50

方舟子的方式,简言之,是“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求真”,而且,前提不真,结果必假。殊不知,文学属于创作,也就是“造假”,而且是专门地造假。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则就是在绝杀文学。

大庙此节受到严厉推崇,好像还包括专业“搞文学”的。此节观点不能成立,只要知道以个事实就行了:文学不仅仅只包括小说,它还包括“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这些就绝对不是也不可以是“专门地造假”。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下中外文坛各类对于“纪实文学”的“求真质疑”就可以明白了。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12-2-6 10:00

迄今为止,我认为方舟子的质疑方式在整体上是没有问题的,找出不合理的内容,作出推断。看到有人指出,找出的不合理的证据越多,推论的准确性越强。我同意。具体来说,方的质疑过程中,是强词夺理、目标偏离、张冠李戴之类毛病的,但成语所谓瑕不掩瑜,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狂欢和凉意的问题。我觉得这是由性格决定的,就像有人说的,从红楼梦里各种家看到的是不同内容,对方韩之争,有人看到了快乐,有人感到了凉意,很正常,总之是跟方舟子的质疑方法没啥关系。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0:08

“在此,请忘掉韩寒,俺要问的是,如果方氏手法成立,你的写作将成为指证你的呈堂证供——会不会成为写作者的可怕梦魇?有多少作者将被迫自证清白?又有多少人能够自证清白?这将如何打击个性化的、超乎想像与常识外的作家与写作?——而这,正应该是文坛最珍贵的部分。”
——先回答这个:毫无压力。就我而言,我不鼓励别人质疑我的唯一理由,就是不想看着别人失败。这个“别人”,也包括方舟子。从我的尊严来讲,我不希望白白获得一个炒作自己的机会。
之所以这么说,缘于这样一个判断:质疑代笔,是一件成功率大大低于失败率的事。韩寒被质疑后为什么会如此张皇失措,我不清楚。但由此断定别人也会这样,那是过分的。固然,有人也会这样“发凉”,但没有代表性。
作者: 甜瓜    时间: 2012-2-6 10:08

大庙此节受到严厉推崇,好像还包括专业“搞文学”的。此节观点不能成立,只要知道以个事实就行了:文学不仅仅只包括小说,它还包括“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这些就绝对不是也不可以是“专门地造假”。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下中外文坛各类对于“纪实文学”的“求真质疑”就可以明白了。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6 09:50
俺知道大苗兄指的是虚构类文学,来源于韩寒的小说事件。俺知道这回事就行了,不会咬文嚼字的抬杠转移视线。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12-2-6 10:10

“那不喜欢这些的文字工作者咋办呢?”

真的很难办吗?以“代笔”质疑为例,基本是两种情况,代了和没代,如果代了,啥也别说,等着被吐沫淹死。如果没代,那选择就太多了,1,一个字都别说,也可以跟韩寒一样就说“一个字”,你没代你怕啥?把房产合计一下不说谎地发出悬赏,没事。没被代笔而被推论出代笔的可能性,没有。2,就告诉质疑者一句话:你找出证据去法院。3,直接去法院,李其纲就基本是直接去的。4,甚至可以跟路金波一样直接草他九姑奶奶,据说此骂属于骂了白骂,何乐不为。5,其他各种反应,都能立于不败之地。有啥为难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0:14

“方舟子的方式,简言之,是“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求真”,而且,前提不真,结果必假。殊不知,文学属于创作,也就是“造假”,而且是专门地造假。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则就是在绝杀文学。”
——大苗这段话,确实拘泥了。不仅文体不同,会导致相应方法上的不同,即使一部完美的虚构小说,也照样存在可以“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的地方。性质上属于虚构文学,不等于每个构件上都属于虚构文学。——何况,韩寒被质疑的有些作品,根本不是虚构文学,而是纪实类作品。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0:25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12-2-6 10:37 编辑

“何兵教授与泽版,虽然都认为韩寒选择起诉“对于批评是一种损害”,不是一个公众人物(或公知)应有的尊重言论自由的态度,但二位似都不认为就目前证据,韩寒代笔之说成立。”
——再说说这个。我不认为“代笔”说成立,主要理由倒不是方舟子的举证缺乏说服力(实际上是,有的说服力大些,有的小些),而是这种事毕竟不像床上捉奸那样容易抓现行,对方若决意否认,也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代笔,可能属于那种永远无法确证的事,但,这类事的杀伤力,来自读者心中的疑点,若疑点不去,法院再怎么判都没用。或者说,在这类事关各人的文学感觉、生活体验和阅人术上的事,法院根本是没有公信力的,因而,法院最聪明的做法,是避免陷进来,干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反过来,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起诉的“不明智”。法院还不了你的清白。一个很简单的自测法是:假如你是挺韩者,当法院的判决与你的期望相反时,你是否做好了以法院判决为准的准备?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12-2-6 10:33

俺知道大苗兄指的是虚构类文学,来源于韩寒的小说事件。俺知道这回事就行了,不会咬文嚼字的抬杠转移视线。
甜瓜 发表于 2012-2-6 10:08
虽然大苗明确说的是“文学”,但你已经把它转移到了虚构类文学,很好,大苗想用“文学”来“转移视线”的阴谋没能得逞。

首先,韩寒受到质疑的不仅仅是小说,比如《杯中窥人》,谁要是说这是小说,我是一定要跟他急的。其次,即便是小说,能不能用上“求真”的质疑方式?当然能了。很多历史小说都被人一再地一再地一再地用“求真”的方法“质疑”过。我认为这里不用举例。再次,《三重门》能不能用“求真”的方法质疑?当然也能了。有人指出,该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经历的描写其实是大学的生活,把他们放在初高中就“不真”,所以认为有可能是将原来的一部描写大学生活的作品作的移植。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6 10:37

25# 童志刚
我冒昧问一句,老童除了写报告文学,有无写过小说?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12-2-6 10:39

辩论来去,都是些常识。令人沮丧的是,每个人的常识,差别竟然那么大。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12-2-6 10:40

谁来告诉我,有多少未得健忘症的作家会把自己写过的小说“全部忘记”的?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12-2-6 10:42

25# 童志刚  
我冒昧问一句,老童除了写报告文学,有无写过小说?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6 10:37
“写过”,还没发表。如实报告。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12-2-6 10:43

辩论来去,都是些常识。令人沮丧的是,每个人的常识,差别竟然那么大。
笑笑书 发表于 2012-2-6 10:39
就是啊,常识不是没有,也不是非要有很高的智商,难就难在每到“关键时刻”,人人都弃置如敝帚。呵呵。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12-2-6 10:43

也冒昧地问一句:还有什么问题,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12-2-6 10:46

没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0:46

“求教一、在法律层面,是否接受像方舟子目前所做的,从文学作品中推求事实证据的方法?”
——通常,法律不负责解释那些应该由其他行业承担其主要功能的工作;非要冒昧解答,很可能吃力不讨好。我们不能认为法官普遍具有充分且优秀的文学鉴赏、文学批评能力。
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可以切割成不同的条块的,不同体裁的文学,切割法也有所不同。仅仅因为它是文学作品就断言“科学方法”在任何地方都不能用,肯定是拘泥之见。大致上,故事的编法、人物的性格,作者拥有更多不受质疑的权利,至于场景、器物、时代氛围的合理性等,作者就不应主张同样的权利(极度蹩脚的作品除外),别人完全可以进行质疑。只是,通常这类质疑,总是关于优劣的,只有在频频出现过度反常笔墨时,才会引出“代笔”质疑。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0:51

[quote“方舟子的方式,简言之,是“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求真”,而且,前提不真,结果必假。殊不知,文学属于创作,也就是“造假”,而且是专门地造假。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则就是在绝杀文学。”
——大苗这段话,确实拘泥了。不仅文体不同,会导致相应方法上的不同,即使一部完美的虚构小说,也照样存在可以“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的地方。性质上属于虚构文学,不等于每个构件上都属于虚构文学。——何况,韩寒被质疑的有些作品,根本不是虚构文学,而是纪实类作品。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6 10:14 [/quote]
    小苗以为,一种公平的、合理的方法,应该是普适的,如果仅适用于A,不适用于B,到了C又必须另作调整, 具体的DEFG……又该有不同……那是不是该先弄清楚,没把用于A的,用到了Z上面去呢?这是得有多繁琐?
      俺很激赏泽版坚守的言论自由的硬杠杠,一条红线既定,无论韩寒、严热、冰冰、凉凉都概莫能外。那么,大苗老师的“拘泥”难道是不成立的吗?文学作品就是文学作品,就算纪实文学,也还是文学啊!(这点请作家说明,纪实文学中常有的虚构含量)跟新闻报道总归是两码子事吧?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12-2-6 10:52

25# 童志刚  
我冒昧问一句,老童除了写报告文学,有无写过小说?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6 10:37
不问了我就抓住这一个问题猛劲儿地回答。哈。
这句“老童除了写报告文学”的陈述,也是很让人羞愧的。老童就是十几年前被稿酬(当时来说是个有吸引力的数字)引诱“写过”那么一次报告文学,所以,说“老童除了写过那一次报告文学”就更准确了。
作者: 甜瓜    时间: 2012-2-6 10:52

韩寒“全部忘记”自己的小说了?我想知道出处。看看背景信息再分析。

我知道韩寒在细节上是非常粗心的人,出门经常丢东西,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人跟在他后面专门捡他丢的东西,都不用上班了,每个月的收入就相当于一个白领了。我从这点分析他是比较健忘的人。他的兴趣爱好太广泛,关注的事情太多。当然我这只是提供一个参考信息,不是为他“全部忘记”自己的小说而辩护。全部忘记自己的小说很奇特,所以我想知道出处和了解背景信息。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12-2-6 10:55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2-6 11:04 编辑

提到《三重门》,就在最近的博文里,他说,当然我现在已经全部忘记了~~~在某个视频里,有人问他会不会续写《长安乱》,他回答说,《长安乱》的内容我已经忘了。
——————————————————————————————————————————
抱歉,记错,修正一下,韩寒是指掉书袋的部分“几乎全部忘了”:,《三重门》是一本很装逼的书。自从那以后,我写文章几乎没有再掉过书袋,阅读也开始从著作转为资讯和科技。所以当我看见一些六十岁的专家用各种我十六岁的时候就读过的书(尽管现在几乎全忘记了)来砸我的时候,我常常暗笑这太幼稚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0:59

根据风格定型程度的不同,“科学质疑”的效用也会有所不同。以俺为例,俺是个偏向谨慎立论的作者,不爱用过于肯定的结论,更愿意向未知领域敞开。假如有人在俺一篇文章里突然发现太多过于决绝的肯定语,那么,他就有理由起疑,当他收集的证据达到一定规模,他就可以质疑我是否有人“代笔”。他的判断思路是:一个思维方式趋于固定的人,不会在这种地方大起大落。如果你也认同这个判断,那么,这种质疑就是有力的。
附带一说,当年俺与友人合作《齐人物论》时,有朋友询问,如何辨别哪些不是你写的。我答道:凡是结论过于铿锵有力的,肯定不是。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12-2-6 10:59

韩寒“全部忘记”自己的小说了?我想知道出处。看看背景信息再分析。

我知道韩寒在细节上是非常粗心的人,出门经常丢东西,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人跟在他后面专门捡他丢的东西,都不用上班了,每个月的收入就相当于一 ...
甜瓜 发表于 2012-2-6 10:52
呵,“忘性”是个很个性化的东西,我觉得哈,说这个你不可能忘,那个(记忆)你不可能有,基本上属于臆测,记忆的内容也有“常理”?不会吧?我只记得记忆的方法可能有规律之类的,但都还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6 10:59

也冒昧地问一句:还有什么问题,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6 10:43
谢谢回答,暂时没有问题了。偶只是在做一个小实验,看看写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作家的异同。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1:05

“小苗以为,一种公平的、合理的方法,应该是普适的,如果仅适用于A,不适用于B,到了C又必须另作调整, 具体的DEFG……又该有不同……那是不是该先弄清楚,没把用于A的,用到了Z上面去呢?这是得有多繁琐?”
——回小苗,我33楼的文字,已经回复了你34楼的疑问。当然,我说得比较粗略,结合具体的文本对象,也是可以把它精细化的。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1:06

[quote 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可以切割成不同的条块的,不同体裁的文学,切割法也有所不同。仅仅因为它是文学作品就断言“科学方法”在任何地方都不能用,肯定是拘泥之见。大致上,故事的编法、人物的性格,作者拥有更多不受质疑的权利,至于场景、器物、时代氛围的合理性等,作者就不应主张同样的权利(极度蹩脚的作品除外),别人完全可以进行质疑。只是,通常这类质疑,总是关于优劣的,只有在频频出现过度反常笔墨时,才会引出“代笔”质疑。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6 10:46 [/quote]
    泽版,与您坚守言论自由的底线一样,俺以为文学评判的底线就是仅及“优劣”。“代笔”需要举出作者自己文字之外的铁证。
     所谓科学、合理、公平,就是不能有适用的例外,如果出现众多的例外,就说明这种方法之“科学、合理、公平”性质是存疑的。俺以为这恰好是必须拘泥的地方。
    虽然您表示以您为例,作者应该不怕类似的“代笔”质疑,韩寒也说他不惧怕,但俺以为类似的质疑仍是对作者不必要不公平的滋扰。不是每个人都乐于承受,并且有能力应付得了的,而一项公平的法则,应该保护到弱者不会遭遇不公。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2-2-6 11:09

提到《三重门》,就在最近的博文里,他说,当然我现在已经全部忘记了~~~在某个视频里,有人问他会不会续写《长安乱》,他回答说,《长安乱》的内容我已经忘了。
————————————————————————— ...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6 10:55
如果这些作品都是别人代笔,韩寒心里有鬼,他应该不会说自己忘记了。好比一个人偷了一辆自行车在家,当别人问起你家里买了自行车没有?他会怎么回答呢?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12-2-6 11:14

如果这些作品都是别人代笔,韩寒心里有鬼,他应该不会说自己忘记了。好比一个人偷了一辆自行车在家,当别人问起你家里买了自行车没有?他会怎么回答呢?
金秋 发表于 2012-2-6 11:09
我已经修正了说法。另外,请金秋不要再胡乱比喻了,早先,见到你说什么DNA鉴定、谁谁生了个野孩子,就觉得你是来逗乐的。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6 11:16

提到《三重门》,就在最近的博文里,他说,当然我现在已经全部忘记了~~~在某个视频里,有人问他会不会续写《长安乱》,他回答说,《长安乱》的内容我已经忘了。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6 10:55
他这话是说得有点夸张,但也很可能是他对以前写的小说感到不好意思的托词。退一万步说,那些小说真的有人代笔,他现在翻一下也会知道内容的。所以说到底,他是用“忘记了”来表示自己不想谈论这个话题。
举个例子,有人在公众场合问王蒙一个敏感的问题,他用一句“那已经成为历史了”对付过去了。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12-2-6 11:19

他这话是说得有点夸张,但也很可能是他对以前写的小说感到不好意思的托词。退一万步说,那些小说真的有人代笔,他现在翻一下也会知道内容的。所以说到底,他是用“忘记了”来表示自己不想谈论这个话题。
举个例子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6 11:16
一部小说,他不愿谈,两部三部,他还是不愿意谈,在你看来,是孤绝的个性,在我看来,就是回避谈论自己写的小说。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12-2-6 11:22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6 10:46
   俺以为类似的质疑仍是对作者不必要不公平的滋扰。不是每个人都乐于承受,并且有能力应付得了的,而一项公平的法则,应该保护到弱者不会遭遇不公。李小苗 发表于 2012-2-6 11:06
不用担心。谁有那么多闲工夫去质疑滋扰每个人啊,何况大家都知道,质疑这活儿很累的。再说,发表作品出名而且拿钱的人,也不算一般的“弱者”了。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2-2-6 11:24

我已经修正了说法。另外,请金秋不要再胡乱比喻了,早先,见到你说什么DNA鉴定、谁谁生了个野孩子,就觉得你是来逗乐的。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6 11:14
我是说哩,韩寒怎么会说他写的三重门、长安乱全都忘记了呢?花间刚才修正了,可是我看到其他地方的转帖好像也说他自己写的小说都忘记了,这怎么可能呢?当然,如果韩寒真这么说,那正好证明他心里没鬼。俺再来逗个乐:父母常说自己亲生的孩子是捡来的,如果真是抱养的孩子,他们是绝对不可能这么说的。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12-2-6 11:25

一部小说,他不愿谈,两部三部,他还是不愿意谈,在你看来,是孤绝的个性,在我看来,就是回避谈论自己写的小说。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6 11:19
呵呵,我理解他是在表现一种反智立场,回避说似乎不贴切,只能说更技巧。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1:27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12-2-6 11:28 编辑

“泽版,与您坚守言论自由的底线一样,俺以为文学评判的底线就是仅及“优劣”。“代笔”需要举出作者自己文字之外的铁证。
     所谓科学、合理、公平,就是不能有适用的例外,如果出现众多的例外,就说明这种方法之“科学、合理、公平”性质是存疑的。俺以为这恰好是必须拘泥的地方。”
——回小苗:
通常,这类质疑确实只涉及“优劣”,但在韩寒个案里,“寻找代笔证据”恰恰是韩寒本人向他人公示的内容。在他悬赏之后,普通的文学批评法则已经部分让位于一个特定的游戏规则及合同要约了。好比说,当我同意阿吕寻找我的代笔证据之后,无论阿吕找到的证据多么有杀伤力,我都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资格指责阿吕动机不纯的人了。这是韩寒事件的特殊性,我以为,侠义道的规矩也是要讲的,出尔反尔的做法是不应受到鼓励的。
文学研究上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性质有所不同。文学研究上的科学方法,有些可以一击即中,但更多的只是推导出一种可能。之前你提到乾嘉学派的做法,他们在鉴别某本书是否伪书时,若能在某本书中找到绝不可能在书成之年出现的语词事物,则单凭一例即可予以推翻。但有时,他们又得考虑书籍在传抄过程中后人的增删,这时,就得考虑更多的选项,以期扩大或消除疑点。
再以韩寒的《求医》为例,现在质疑者认为,《求医》中出现的种种情境,与求医者当时所见存在时代落差。质疑者罗列的都是存在反常的地方,但打算为韩寒辩护者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其中是否仍有符合那个时代描述的内容?如果找到的所有证据都指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指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场景一个都没有,别人当然就有权怀疑了。毕竟,韩寒写的不是小说,而是自己的看病纪实。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12-2-6 11:28

我是说哩,韩寒怎么会说他写的三重门、长安乱全都忘记了呢?花间刚才修正了,可是我看到其他地方的转帖好像也说他自己写的小说都忘记了,这怎么可能呢?当然,如果韩寒真这么说,那正好证明他心里没鬼。俺再来逗 ...
金秋 发表于 2012-2-6 11:24
我可没修正关于《长安乱》的说法。
当初韩寒质疑刘谦带了个诈骗团伙,你支持韩寒,现在韩寒受到代笔质疑,你也还是支持韩寒,哪怕你没看过几篇他的回应文章,无论如何,你都支持了,还有什么好争的?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6 11:28

一部小说,他不愿谈,两部三部,他还是不愿意谈,在你看来,是孤绝的个性,在我看来,就是回避谈论自己写的小说。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6 11:19
刚看到你前面的编辑修改,那他的原话就比较合理了。
我小时候写文章也喜欢掉书袋,现在也基本不用了,觉得太幼稚了。

说实话,在我看,他那些小说是没啥好谈的,虽然我只看了一本半。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12-2-6 11:29

呵呵,我理解他是在表现一种反智立场,回避说似乎不贴切,只能说更技巧。
流星雨 发表于 2012-2-6 11:25
韩寒可没承认自己反智哦~~~~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1:32

根据风格定型程度的不同,“科学质疑”的效用也会有所不同。以俺为例,俺是个偏向谨慎立论的作者,不爱用过于肯定的结论,更愿意向未知领域敞开。假如有人在俺一篇文章里突然发现太多过于决绝的肯定语,那么,他就有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6 10:59
泽老师,这只是您的个例,怕不能以此推论别人的风格不会有任何变化吧?每个人的心性、追求、成长轨迹都不同,作家的作品也有个成长成熟的过程。有些人“悔其少作”,不就是因为作者有了“昨非而今是”的突变,甚至是质变吗?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1:32

“俺以为类似的质疑仍是对作者不必要不公平的滋扰。不是每个人都乐于承受,并且有能力应付得了的,而一项公平的法则,应该保护到弱者不会遭遇不公。”
——笔墨场的规矩是,作品一经公开发表,作者就等于默认它必须接受质疑。这显然不能随着作者的长相、性情而变。否则,我写批评文章还得先打听对方性格,这活计没法做了。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12-2-6 11:33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12-2-6 11:35 编辑
韩寒可没承认自己反智哦~~~~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6 11:29
我又不是在推测他的辩解会是如何的,呵呵,这个似乎和他承认不承认没多大关系,最多“悬置”与他吧?当然,我也承认了花间姐的提问方式更技巧。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2-2-6 11:37

我可没修正关于《长安乱》的说法。
当初韩寒质疑刘谦带了个诈骗团伙,你支持韩寒,现在韩寒受到代笔质疑,你也还是支持韩寒,哪怕你没看过几篇他的回应文章,无论如何,你都支持了,还有什么好争的?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6 11:28
俺刚开始也觉得对韩寒的质疑很有道理,我还说一般体育好的学习成绩都不好之类的话,还说过参加赛车大赛的当天不可能写文章一心不能二用。俺对韩寒的印象其实不怎么好,因为听说他好像有很多女朋友,年纪轻轻的怎么能这样哩?同样是八零后,他和小沈阳的区别怎么那么大哩?可是自从俺看到方舟子那样质疑,说韩寒不可能知道这个不可能知道那个,就觉得姓方的太无聊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1:39

    泽老师,这只是您的个例,怕不能以此推论别人的风格不会有任何变化吧?每个人的心性、追求、成长轨迹都不同,作家的作品也有个成长成熟的过程。有些人“悔其少作”,不就是因为作者有了“昨非而今是”的突变, ...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2-6 11:32
我是举例,而且之前特别强调:“根据风格定型程度不同”。这个强调,对韩寒是有利的,因为韩寒被质疑的作品,属于少年习作,当然谈不上风格定型。
需要举例,原因在于,文字世界无比广泛,不同的文本,会带来质疑方式的不同。泛泛而谈几乎注定是没有意义的。对作品甲看上去不适合的质疑法,对作品乙就可能非常适合。
“悔其少作”的情况同样如此,标准高峻如钱锺书者,连《围城》都会“悔”,但我们显然不能因为他的“悔”就判定《围城》拙劣;而更多的作家则是顽固体现了“敝帚自珍”的特性,再滥的作品都视为一种成就。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12-2-6 11:39

我又不是在推测他的辩解会是如何的,呵呵,这个似乎和他承认不承认没多大关系,最多“悬置”与他吧?当然,我也承认了花间姐的提问方式更技巧。
流星雨 发表于 2012-2-6 11:33
哈哈,记得你是挺韩,所以才那么说,怕你挺着挺着变成倒韩了~~~~我真的没有恶意啊~~~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12-2-6 11:46

哈哈,记得你是挺韩,所以才那么说,怕你挺着挺着变成倒韩了~~~~我真的没有恶意啊~~~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6 11:39
我只能视为是你的方式太妙,怎么扯上“我真的没有恶意啊”?这个才不好分析哦!呵呵。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1:46

不用担心。谁有那么多闲工夫去质疑滋扰每个人啊,何况大家都知道,质疑这活儿很累的。再说,发表作品出名而且拿钱的人,也不算一般的“弱者”了。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6 11:22
俺说过,在这里的探讨,请先把韩寒忘掉。要讨论的是一种普适的语境。当文学——或更宽泛一点——文字批评,被撕开一个口子,被认为是可以举证作者“代笔”的依据,它同样也可以用来举证作者做了其它他实际没有做的“坏事”,比如说偷盗、杀人……
     俺记不得是哪位台湾作家了,写过一本书〈杀妻〉,一位丈夫平日饱受妻子凌虚,却又畏妻如虎,为发泄在日记中编造了“杀妻一百零八法”。后来,他的妻子果然死于非命,警察上门,找到了这本日记,能不能据此定他的罪呢?反正小说中,此倒霉男是与命案无关的。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12-2-6 11:52

刚看到你前面的编辑修改,那他的原话就比较合理了。
我小时候写文章也喜欢掉书袋,现在也基本不用了,觉得太幼稚了。

说实话,在我看,他那些小说是没啥好谈的,虽然我只看了一本半。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6 11:28
你认为他的小说没啥好谈的,这是你的个见,事实上,他的《三重门》已经有四家出版社出版,还拍成了电视剧。——我们现在所有的分析,都是针对这一事实展开的。不会因为你认为幼稚,就一笔勾销此前对该作品的高度评价。甚至有人认为后来的青春小说没有超越《三重门》。而韩寒本人,他可以悔其少作,但毕竟《三重门》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的成功,改变了他一生的走向,谈论自己写作上的得失,跟读者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12-2-6 12:10

我是说哩,韩寒怎么会说他写的三重门、长安乱全都忘记了呢?花间刚才修正了,可是我看到其他地方的转帖好像也说他自己写的小说都忘记了,这怎么可能呢?当然,如果韩寒真这么说,那正好证明他心里没鬼。俺再来逗个乐:父母常说自己亲生的孩子是捡来的,如果真是抱养的孩子,他们是绝对不可能这么说的。金秋 发表于 2012-2-6 11:24
再说一遍,我只修正了关于《三重门》的说法。
照你的比喻来推理,韩寒得到处嚷嚷,《三重门》是有人代笔的,方才见得是原创。荒唐不?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2:32

“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方法有没有问题?”
再就楼主的标题说两句:
一、从法律上讲,没有问题。方舟子不犯法。
二、从文本批评上讲,有问题,主要是证据与结论的关联度不够,有限证据不足以支撑无限结论。
现在,公开否认“言论自由”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叶公好龙”般的“言论自由者”仍然很多,表现为:他们承认批评、质疑的权利,却附带一个条件:你必须批评得正确。最大的荒谬就在此,法律上讲,捍卫言论自由的检验标准,正在于捍卫那些让你瞧着不顺眼的言论的自由。只要方舟子的问题只是方式方法上的,通过法院加以约束,就可能导致我们的言论空间受到钳制。更何况,需要再三强调一个事实:方舟子针对韩寒的代笔质疑,是一场双方划定竞技规则的合同或游戏。脱离韩寒的悬赏条件来谈论是否可以质疑代笔,是不公正的。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2:42

[quote 通常,这类质疑确实只涉及“优劣”,但在韩寒个案里,“寻找代笔证据”恰恰是韩寒本人向他人公示的内容。在他悬赏之后,普通的文学批评法则已经部分让位于一个特定的游戏规则及合同要约了。好比说,当我同意阿吕寻找我的代笔证据之后,无论阿吕找到的证据多么有杀伤力,我都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资格指责阿吕动机不纯的人了。这是韩寒事件的特殊性,我以为,侠义道的规矩也是要讲的,出尔反尔的做法是不应受到鼓励的。
文学研究上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性质有所不同。文学研究上的科学方法,有些可以一击即中,但更多的只是推导出一种可能。之前你提到乾嘉学派的做法,他们在鉴别某本书是否伪书时,若能在某本书中找到绝不可能在书成之年出现的语词事物,则单凭一例即可予以推翻。但有时,他们又得考虑书籍在传抄过程中后人的增删,这时,就得考虑更多的选项,以期扩大或消除疑点。
再以韩寒的《求医》为例,现在质疑者认为,《求医》中出现的种种情境,与求医者当时所见存在时代落差。质疑者罗列的都是存在反常的地方,但打算为韩寒辩护者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其中是否仍有符合那个时代描述的内容?如果找到的所有证据都指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指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场景一个都没有,别人当然就有权怀疑了。毕竟,韩寒写的不是小说,而是自己的看病纪实。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6 11:27 [/quote]
    泽版:
    俺从来支持方周子质疑任何人的权利,俺也不认为韩寒遭遇质疑后的连串反应都做得很得体。这些没有分歧的地方,俺就不再向您讨教了。
    俺的疑问,仅涉及方周子的手法。
    如你所说,“文学研究上的科学方法,有些可以一击即中,但更多的只是推导出一种可能。”那,“一击即中”是否只是一种运气?(买大小还有一半对的机会呢),而“更多的只是推导出一种可能”的方法,如何可以仅凭此就做出绝对的事实判断呢?
   具体到方氏分析韩寒的〈求医〉,正是俺最不认同的地方。如何可以仅凭一己之见,就断言一个他不熟悉的地方,在某个年代应该是怎么样或不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他认为是七八十年代,有的网友又举证说九十年代乃至今天,在某些地方还是能看到文中相似场景。这样的众说纷纭,正好说明方氏的手法是不足以支持他作出事实判断的,只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战。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人,怎么也要实地调查一下,找到当年的图片、资料、过来人证言吧?连最基本的举证都做得不扎实。方氏这种偷懒、过于自信和武断,实在有违科学人的操守。
    总结一句,俺要质疑的,正是方氏以科学打假斗士的身份,而行不“科学”的手段。这种作派,对于严肃的讨论,应该是有害的。当然,如果强调方氏有其胡乱出牌的权利,俺就无话可说了。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3:09

66# 晓梦
对不起,本贴只希望讨论技术问题,这是小苗的一个小小请求。语涉人身评判,脱离讨论的本意了。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12-2-6 13:11

晓梦言重了。虽然我也不明白发凉个什么,打假何以打到韩寒头上,就让人发了凉。同命相怜吗?可同样是作家,支持和欢迎方舟子的,也不在少数。只能说,质疑到韩寒头上,招惹了一些脆弱的心。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6 13:13

无论你号称发什么,哪怕发癔症,也没人当回事。

晓梦 发表于 2012-2-6 13:00
你一不小心,又把所有人代表了。还有,你是“人”否?你自己太把我当回事了嘛,还有兴趣分析了我那么一大堆。谢谢哦。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3:27

“如你所说,“文学研究上的科学方法,有些可以一击即中,但更多的只是推导出一种可能。”那,“一击即中”是否只是一种运气?(买大小还有一半对的机会呢),而“更多的只是推导出一种可能”的方法,如何可以仅凭此就做出绝对的事实判断呢?”
——“一击即中”是指那些具有鲜明排他性的证据,而不是运气。比如,假设有人写了一篇《回忆我在燕谈的日子》的文章,其中关于他本人种种感慨的地方,就较难受到质疑,哪怕你的观感与他截然不同,你也不能强求他的观点与你保持一致。但是,假如其中出现了大量在燕谈根本没有出现过的内容,比如,他谈到的某个帖子,在燕谈没有出现过;他提到的某位著名网友,在燕谈也无人知晓,你就可以有所怀疑了。是怀疑对方错乱还是进一步地怀疑到代笔,看情况办。
方舟子的手法存在问题,你完全可以质疑。言论自由的精髓在于,我们并不预设谁是注定正确的,谁是铁定错误的。虽然我们难免都有固持己见的地方,但言论自由首先承认一个事实:对很多问题存在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言论自由其次还表达一个信念:很多分歧都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得到澄清,我们应该相信公共讨论本身的力量。言论自由同时还确认这一点:对事物的看法存在分歧,本身是有价值的,有时,它比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还要来得宝贵。因此,你可以认为方舟子的手法存在问题(我部分地站在你一边),但不必进一步认为,自己的看法不存在看错的可能。在这种难以轻断是非的地方,让讨论继续、让分歧突出、让理性进入、让逻辑开展,才是真正可取的。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3:32


现在,公开否认“言论自由”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叶公好龙”般的“言论自由者”仍然很多,表现为:他们承认批评、质疑的权利,却附带一个条件:你必须批评得正确。最大的荒谬就在此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6 12:32
泽版,俺们在这里言论对言论,大概谁也说不上压制谁的言论自由。批评者难道可以豁免于被批评吗?寻求一种科学、合理或者说正确的批评方法,不也是保障言论自由的一个方面吗?如果说,俺质疑方氏手法,影响了他的言论自由,那他指点别人应该怎么写,不可能怎么写,是不是也触及了别人的写作自由呢?写作自由算不算言论自由?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3:35

70# 周泽雄
敲字需时,对泽版的回应总是慢了一步。上一贴又出现时间差了。
小苗要上班去了,回头细读泽版回贴,再请教。
谢谢先!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3:47

泽版,俺们在这里言论对言论,大概谁也说不上压制谁的言论自由。批评者难道可以豁免于被批评吗?寻求一种科学、合理或者说正确的批评方法,不也是保障言论自由的一个方面吗?如果说,俺质疑方氏手法,影响了他的言论自由,那他指点别人应该怎么写,不可能怎么写,是不是也触及了别人的写作自由呢?写作自由算不算言论自由?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2-6 13:32
在这次讨论中,小苗的态度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我也从不认为你存在压制言论自由的地方。相反,在捍卫言论自由方面,俺视你为同道、战友。之前所言,非对你而来,请明鉴。
质疑方氏手法,完全在言论自由范围内。往大里说,言论自由只是一种笼统原则,它不负责介入过于细致深入的内容。
作为普通网友,我们由于缺乏压制言论自由的能力,因而实际上也无法压制它。话虽这么说,一些网友过于频繁地使用动机论,对言论自由还是有所损害的。认定别人是嫉妒、贪财、无聊等等,不仅本身显得无聊,还存在一种抢先剥夺对方言论合法性的企图。不从负面角度揣测对方的动机,是讨论者一项必要的修养。
不急不急,讨论掐架,在我只是好玩的事。但以别耽误正事为前提。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6 13:52

借小苗的地盘,看看我关于韩少欠几百万房贷和拒绝1000万开微博说法的来源
来自路金波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4bd10102dw1p.html
作者: 陆东洋西    时间: 2012-2-6 14:11

言论自由以不同观点和主张的人平等地、拿出事实根据地、合乎逻辑地讨论为要。

在目前状态下,创造各方进行相互对话的平台或机会非常重要,但是眼见的韩寒一味回避、推诿,甚至发出最后一次回答等信息,让人觉得没有诚意,也没有担当。

目前原先同情、支持韩寒的大多数舆论也开始转向(凤凰台统计)。有人觉得小韩不敢直面质疑,相反频繁出现在视频里“阴损方某人”。实际上就是放弃或蔑视平等而自由讨论的方式,相反采取了躲在角落里放冷箭的手法。

当然有可能韩寒不善言谈(但是这不太令人信服),你也可以带上助手,就有关问题准备相关资料,这样一个洗涮“污名”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却弃之不用,其他则多言无益。只能害得韩粉心痛不已,何苦来着?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12-2-6 14:31

借小苗的地盘,看看我关于韩少欠几百万房贷和拒绝1000万开微博说法的来源
来自路金波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4bd10102dw1p.html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6 13:52
路金波好像又给韩寒惹麻烦了。
冒烟那边的网友根据路金波所谓4年支付韩寒1700万而且还只是参与了韩寒60%的出版活动的证言,正在准备查证韩寒是否已经足额纳税。唉。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12-2-6 14:44

呵呵,路金波和韩父等人,照我看,从来就没起到正面作用。说多错多,本来就疑点重重的文本,哪里经得起全国人民的质疑呢。

纯属没事找事。
作者: 三苗    时间: 2012-2-6 14:45

75# 陆东洋西


韩寒如果真的有什么团队的话,赶快解雇换新的吧……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12-2-6 14:50

凤凰调查的数据,方舟子的支持率,截至目前,已经超过韩寒5%。

韩寒是到了撤换团队的时候了,如果有的话。
作者: 宇航    时间: 2012-2-6 14:52

这里楼主的精神和态度很可嘉,楼主的纠正恰恰和方的目的成为一致性,就是方的质疑楼主和我应该没有争议,争议就是方式不对,那么楼主提出你认为对了的质疑方式,那么正好接近韩的“代笔”可能性。我对韩偏爱超过方,对方的了解最多就是打假英雄。无力对文本的真伪有高深的追问;也无紧密的逻辑对方更有全面的回击。我表达的是质疑不论无聊,还是动机如何,只要有分析,有逻辑,有推论,应该是自由言论方式的一种。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5:06

目前原先同情、支持韩寒的大多数舆论也开始转向(凤凰台统计)。有人觉得小韩不敢直面质疑,相反频繁出现在视频里“阴损方某人”。实际上就是放弃或蔑视平等而自由讨论的方式,相反采取了躲在角落里放冷箭的手法。

当然有可能韩寒不善言谈(但是这不太令人信服),你也可以带上助手,就有关问题准备相关资料,这样一个洗涮“污名”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却弃之不用,其他则多言无益。只能害得韩粉心痛不已,何苦来着?陆东洋西 发表于 2012-2-6 14:11
舆论是否足以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这是一件需要小心处理的事情。小韩表现不佳,跟他是否有“代笔”,仍然是两个层面的事。如果仅凭一个人张皇失色,就判定他是“小偷”,这种思维方式会引发什么危险?估计各位大侠会想得比俺明白。
    N年前看过三联生活关于小韩的一篇专访,写他在生活中是个有点低能的人,有点内向、自闭。衣服用品常常靠朋友代购,合用者留下,不合用就送人了。这很符合一个早熟的少年作家的形象。落笔生风却拙于言辞,不愿搭理陌生人的作家很多。很多人会视面对公众为一种折磨,当然也有人乐此不疲,难一概而论。
作者: 陆东洋西    时间: 2012-2-6 15:39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12-2-6 15:43 编辑

81# 李小苗
对,你的话也许是对的,但是对的概率是50%。因为,他不愿意直接与方舟子对话,这是一个现象和目前为止的一个结果,但是其原因不外乎2个:1个就是你说的他拙于交谈,不善言辞;另1个就是他有种种原因对自己是否能够应付方舟子的质疑缺乏自信。二必其一,非此即彼。因为他不愿意直接对话,所以这还真不好判断。

但是,没有预设立场地说,韩寒在一些视频里,谈笑风生,要而不繁,看不出有任何言谈的木讷和交流的障碍。大家都在看那些视频,除非在预设立场下同情心和怜悯心异常强悍,认为韩寒有语言和交流障碍的,估计十不过一。挺正常的一个棒小伙,可千万不要贬低了他。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6 15:56

81# 李小苗
对,你的话也许是对的,但是对的概率是50%。因为,他不愿意直接与方舟子对话,这是一个现象和目前为止的一个结果,但是其原因不外乎2个:1个就是你说的他拙于交谈,不善言辞;另1个就是他有种种原因对 ...
陆东洋西 发表于 2012-2-6 15:39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少不想配合方舟子炒作,上电视辩论一直是方的要求。如果韩答应,这会开一个很坏的先例,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谁想当面见到韩,谁就变着法子整他,直到他答应对方的要求。之前也有参与倒韩的彭晓云等要求与韩寒单独对质。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12-2-6 15:56

突然觉得有点选总统的味道了,算了,韩寒这届选不上还有下届嘛,谁见过落选的总统像根草的?方舟子也别高兴太早,投票还没完!
作者: 兮兮    时间: 2012-2-6 16:05

现在方舟子是承认有团队了,很多网友给他支招,调查,提供资料。
韩寒是有团队(至少一开始的出马阵容来看是存在的)却无法整合。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6:06

[quote}——“一击即中”是指那些具有鲜明排他性的证据,而不是运气。比如,假设有人写了一篇《回忆我在燕谈的日子》的文章,其中关于他本人种种感慨的地方,就较难受到质疑,哪怕你的观感与他截然不同,你也不能强求他的观点与你保持一致。但是,假如其中出现了大量在燕谈根本没有出现过的内容,比如,他谈到的某个帖子,在燕谈没有出现过;他提到的某位著名网友,在燕谈也无人知晓,你就可以有所怀疑了。是怀疑对方错乱还是进一步地怀疑到代笔,看情况办。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6 13:27 [/quote]
   既然至少有“错乱”和“代笔”两种可能,那恐就不是“鲜明的排他性”了哦?而且,还有一种可能,是不是有意为之的文体尝试呢?像现代派文学的意识流啊啥的,把有没有的,心里想的,梦里做的,都写到一块了。
   另,《求医》毕竟没有像泽版拟定的题目《回忆我在燕谈的日子》,对事件的发生地有明确的指向,只要是医院、只要是求医经历,皆可入笔,怕都不算“错乱”或“跑题”,就算“层累式”地、“箭跺式”地综合了七大姑八大姨的看病经历,写到一文之中,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常写作。一口咬定是“代笔”,是对其他可能性的似有选择性回避了。
   俺尽量找出各种可能,并非为韩寒洗脱(他也用不着俺多事),只是本着“宁纵勿枉”的想法,想尽量厘清在质疑与讨论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态度,如何做出合适的判断。
   跟泽版,俺只敢说请教,掐架啥的,俺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哈。谢谢泽版耐心点拔。
作者: 陆东洋西    时间: 2012-2-6 16:15

83# 施国英
啊呀,恐怕不会是像施女士说的那样吧。

如果不想配合方舟子的操作,他本可以一声不吭的,“沉默是金”么。问题是他接二连三地,甚至拖了他的老爸在视频里出现,冷嘲热讽地批判方舟子,并且为自己辩护。那么,既然这么多人在质疑、想了解真相,何不直接面对,潇洒利落地彰显真我呢?这于情于理实在不通,不通!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6:19

但是,没有预设立场地说,韩寒在一些视频里,谈笑风生,要而不繁,看不出有任何言谈的木讷和交流的障碍。大家都在看那些视频,除非在预设立场下同情心和怜悯心异常强悍,认为韩寒有语言和交流障碍的,估计十不过一。挺正常的一个棒小伙,可千万不要贬低了他。陆东洋西 发表于 2012-2-6 15:39
俺只是根据看到的材料说话,供大家全面了解一下韩寒而已,跟同情心不沾边。
作者: 陆东洋西    时间: 2012-2-6 16:31

88# 李小苗
这里泛指一般现象。你整个讨论的方式基本上是理性的,并不特指你,所以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当然,包括本人在内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情绪化的地方,这是真性情,也是人之所以为人。只要这种情绪化能够受到理智适当、慎重的控制,就足已。

愿共勉之。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6 16:42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12-2-6 16:44 编辑

回小苗86楼:
“既然至少有“错乱”和“代笔”两种可能,那恐就不是“鲜明的排他性”了哦?而且,还有一种可能,是不是有意为之的文体尝试呢?像现代派文学的意识流啊啥的,把有没有的,心里想的,梦里做的,都写到一块了。”
——之前提到“错乱”和“代笔”,还交代了一个前提:看情况办。那意思当然包括:假如是什么现代派意识流之类的,就得酌情另处了。——至于现代派意识流之类是否可以如此理解,暂不论。
“另,《求医》毕竟没有像泽版拟定的题目《回忆我在燕谈的日子》,对事件的发生地有明确的指向,只要是医院、只要是求医经历,皆可入笔,怕都不算“错乱”或“跑题”,就算“层累式”地、“箭跺式”地综合了七大姑八大姨的看病经历,写到一文之中,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常写作。一口咬定是“代笔”,是对其他可能性的似有选择性回避了。”
——没错,韩寒可以不解释,也可以将此解释成:我就是喜欢将场景写成符合我感受的那副模样,我不在乎场景是否真实,场景只是供我调度的东西,我的感受需要哪一种情景,我就创造哪一种场景。——别人大概无话可说。
但是,韩寒(含韩父)后来又做了很多解释,这些解释偏偏否定了上述说法存在的可能。如果他们不做解释,别人也没有办法,但既然做了解释,别人就有权把你的解释视为进一步研判的依据。(虽然性质不同,但程度上类似于刑事案件中的“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放弃这个权利,你的话有可能在法庭上成为对你不利的证据”)。那么,韩父拿出了韩寒的就诊卡,人们不仅据此看到了韩寒的就诊情况,甚至,为韩寒看病的那位医生,也被好事者人肉出来了。而晒就诊卡这桩行为,等于从作者角度预先否认了《求医》出自虚构的事实,辩护者的辩护重心明显在于:求医是真实的,关于求医所写的一切也是真实的。——按我的理解,晒就诊单,只能传递这种信息。而如果你想强调自己写作的虚构性或创造性,晒就诊单纯属自找麻烦。
当然,以上只是分析,从合理、合情角度进行的分析。该分析并没有排除他人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质疑的可能。比如,韩氏父子气糊涂了,也是一种说法,也未必不能成立。
“宁纵毋枉”和“宁枉毋纵”,如果不考虑其司法特性的话,可以看成质疑工作的两个环节或步骤:在收集证据时,抱着“宁枉毋纵”的态度,不遗漏每一个可能指向论证目标的证据;而在作出结论时,则怀抱“宁纵毋枉”的态度,慎重慎重再慎重。说起来,这正是老胡适的建议。
另一方面,在学术、文化质疑等方面,因为如下两个原因,怀抱“宁枉毋纵”的态度,又不会像它出现在刑事案件中显得那么恶。一、本来不过是质疑,只要对方的反驳渠道畅通,“宁枉毋纵”就不容易达到制造“冤案“的效果;二,批评本身,有鼓励尖锐、鼓励争鸣的倾向,没必要用过多婆婆妈妈的规矩,把双方的手脚束缚住。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6 16:45

83# 施国英
啊呀,恐怕不会是像施女士说的那样吧。

如果不想配合方舟子的操作,他本可以一声不吭的,“沉默是金”么。问题是他接二连三地,甚至拖了他的老爸在视频里出现,冷嘲热讽地批判方舟子,并且为自己辩 ...
陆东洋西 发表于 2012-2-6 16:15
我就觉得韩少没经验嘛。这种事情必须冷处理,简单回应一下就好。接着该干吗就干吗去。我本人曾经被澳洲华文媒体炒了十几年,媒体的心态就是唯恐天下不乱,有热闹的话题,才有销路和收视率。我开始也没经验,别人说什么就回应,结果没完没了,94年那次的争论长达半年多,连许多国际媒体都介入了。后来明白了,不想被媒体利用就要淡定,少说话,尤其不能搭理想搭顺风车的人。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9:25

88# 李小苗
这里泛指一般现象。你整个讨论的方式基本上是理性的,并不特指你,所以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当然,包括本人在内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情绪化的地方,这是真性情,也是人之所以为人。只要这种情绪化能够受 ...
陆东洋西 发表于 2012-2-6 16:31
呵呵,不对号入座,理性再理性。但情绪也是不能彻底否定滴,综另外一个名字,叫人情味儿。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6 19:32

另一方面,在学术、文化质疑等方面,因为如下两个原因,怀抱“宁枉毋纵”的态度,又不会像它出现在刑事案件中显得那么恶。一、本来不过是质疑,只要对方的反驳渠道畅通,“宁枉毋纵”就不容易达到制造“冤案“的效果;二,批评本身,有鼓励尖锐、鼓励争鸣的倾向,没必要用过多婆婆妈妈的规矩,把双方的手脚束缚住。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6 16:42
泽版这一说法,俺深深受教。俺说“宁纵毋枉”,更多是对自己的要求。
    旁观方韩之争,借此梳理了自己的思考,也算有得。
    谢谢泽版。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2-2-6 19:44

路金波一月四号的博文,方便懒得打开链接的朋友。

阴谋论、钝感力、慈悲、粉丝

微博统治世界。扬手就是飞刀,横扫一片,“小、快、灵”。我却念起旧来。想说几句话,怕那140字的框里说不清楚,又或者说急了难免瑕疵。

微博统治世界。扬手就是飞刀,横扫一片,“小、快、灵”。我却念起旧来。想说几句话,怕那140字的框里说不清楚,又或者说急了难免瑕疵。终于还是打开“写字板”,地儿没限制,可以慢慢聊。 都是扯闲篇儿的小事。到哪儿算哪儿。 有个叫“麦田”的,在腾讯发了几篇文章,“解密惊天大案”。大意是:韩寒博客08年“突然转型”、路金波曾经有过“工业化包装言情作家”的“前科”、韩博文中有个观点和路微博“严重雷同”、韩演讲需要看稿子。结论是:“公民韩寒”可能是路团队包装出来的产物,韩的文章可能是由路“代笔”。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不能骂麦田的。因为这哥们虽然傻,但是分明是来吹捧我的啊。人家把路哥想象的好厉害呢! 我怀着颇有点不好意思的心态,假装漫不经心地和韩老师谈起此事。韩少却大大方方地答:“这玩意咱没法证明啊。我就算当面写两篇文章,人家还会说是我背熟了去默写呢。刚出道时就有人说我的书是我爸写的。咱也别解释。过两年就好了。” 我经常夸韩寒。都是真心的。我不是韩寒的经纪人,也不是他惟一的出版商(《独唱团》、《1988》及最近的赛车写真书《韩寒最好的时代》,都和我没关系)。作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了解他多一些。这个比我年轻7岁的小伙子,他的正直、善良、洒脱、大气,确实卓尔不群,堪为我师。例如他面对这个阴谋论,包括出道十几年中的各种质疑,“不回应、不解释、不辩论”。例如他背着银行数百万房贷,但为了“清静”而拒绝各网站动辄上千万的开微博邀约。例如他写《论革命》《谈民主》《要自由》“韩三篇”,各方面争议比较大,他也不懂“藏拙之道”。本身就是那么想的。写了就写了吧。挨点批评不耽误每天练游泳-----对了,韩少目前最感兴趣的事似乎是游泳,准备练两年好去参加“铁人三项赛”。 韩寒的确是个“野小子”,但是他最核心的那一套价值观、品质,是浑然天成、弥足珍贵的。他有一种“钝感力”。 而那些更聪明的人呢,都在读《孙子兵法》《二十四史》《曾国藩家书》,治军、治国、治家,“读史使人明智”,每天都长心眼。这拉起队伍革命就是毛泽东,做起生意赚钱就是
终于还是打开“写字板”,地儿没限制,可以慢慢聊。



都是扯闲篇儿的小事。到哪儿算哪儿。



有个叫“麦田”的,在腾讯发了几篇文章,“解密惊天大案”。大意是:韩寒博客08年“突然转型”、路金波曾经有过“工业化包装言情作家”的“前科”、韩博文中有个观点和路微博“严重雷同”、韩演讲需要看稿子。结论是:“公民韩寒”可能是路团队包装出来的产物,韩的文章可能是由路“代笔”。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不能骂麦田的。因为这哥们虽然傻,但是分明是来吹捧我的啊。人家把路哥想象的好厉害呢!



我怀着颇有点不好意思的心态,假装漫不经心地和韩老师谈起此事。韩少却大大方方地答:“这玩意咱没法证明啊。我就算当面写两篇文章,人家还会说是我背熟了去默写呢。刚出道时就有人说我的书是我爸写的。咱也别解释。过两年就好了。”

微博统治世界。扬手就是飞刀,横扫一片,“小、快、灵”。我却念起旧来。想说几句话,怕那140字的框里说不清楚,又或者说急了难免瑕疵。终于还是打开“写字板”,地儿没限制,可以慢慢聊。 都是扯闲篇儿的小事。到哪儿算哪儿。 有个叫“麦田”的,在腾讯发了几篇文章,“解密惊天大案”。大意是:韩寒博客08年“突然转型”、路金波曾经有过“工业化包装言情作家”的“前科”、韩博文中有个观点和路微博“严重雷同”、韩演讲需要看稿子。结论是:“公民韩寒”可能是路团队包装出来的产物,韩的文章可能是由路“代笔”。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不能骂麦田的。因为这哥们虽然傻,但是分明是来吹捧我的啊。人家把路哥想象的好厉害呢! 我怀着颇有点不好意思的心态,假装漫不经心地和韩老师谈起此事。韩少却大大方方地答:“这玩意咱没法证明啊。我就算当面写两篇文章,人家还会说是我背熟了去默写呢。刚出道时就有人说我的书是我爸写的。咱也别解释。过两年就好了。” 我经常夸韩寒。都是真心的。我不是韩寒的经纪人,也不是他惟一的出版商(《独唱团》、《1988》及最近的赛车写真书《韩寒最好的时代》,都和我没关系)。作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了解他多一些。这个比我年轻7岁的小伙子,他的正直、善良、洒脱、大气,确实卓尔不群,堪为我师。例如他面对这个阴谋论,包括出道十几年中的各种质疑,“不回应、不解释、不辩论”。例如他背着银行数百万房贷,但为了“清静”而拒绝各网站动辄上千万的开微博邀约。例如他写《论革命》《谈民主》《要自由》“韩三篇”,各方面争议比较大,他也不懂“藏拙之道”。本身就是那么想的。写了就写了吧。挨点批评不耽误每天练游泳-----对了,韩少目前最感兴趣的事似乎是游泳,准备练两年好去参加“铁人三项赛”。 韩寒的确是个“野小子”,但是他最核心的那一套价值观、品质,是浑然天成、弥足珍贵的。他有一种“钝感力”。 而那些更聪明的人呢,都在读《孙子兵法》《二十四史》《曾国藩家书》,治军、治国、治家,“读史使人明智”,每天都长心眼。这拉起队伍革命就是毛泽东,做起生意赚钱就是


我经常夸韩寒。都是真心的。我不是韩寒的经纪人,也不是他惟一的出版商(《独唱团》、《1988》及最近的赛车写真书《韩寒最好的时代》,都和我没关系)。作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了解他多一些。这个比我年轻7岁的小伙子,他的正直、善良、洒脱、大气,确实卓尔不群,堪为我师。例如他面对这个阴谋论,包括出道十几年中的各种质疑,“不回应、不解释、不辩论”。例如他背着银行数百万房贷,但为了“清静”而拒绝各网站动辄上千万的开微博邀约。例如他写《论革命》《谈民主》《要自由》“韩三篇”,各方面争议比较大,他也不懂“藏拙之道”。本身就是那么想的。写了就写了吧。挨点批评不耽误每天练游泳-----对了,韩少目前最感兴趣的事似乎是游泳,准备练两年好去参加“铁人三项赛”。



史玉柱(史老板似乎是跟毛委员学的管理嘛),上网要当著名ID那也起手是“麦田”。 政治上“黑幕”多,市场里“假货”多,娱乐圈“炒作”多,这当然是国情。中国人本来就聪明,所以“河蟹”与“真相”,“造假”与“打假”,“炒作”与“揭露”,网友们每天都在当福尔摩斯,“阴谋论”就是中国人的“脑保健操”---比脑白金好使,就是长期服用心眼比较脏。 当然,下面说的这个人,倒是个光明的人。方舟子。我此前在微博里至少两次写过,我是方先生的支持者。“他的工作对现时的中国很有意义。” 最近他和罗永浩“打架”。我评了两条,多是调侃,首先也批评了我的朋友老罗“逼迫人家大义灭亲是文革思维”。后来看到方攻击罗的公司“违背《教育法》,靠教育这种‘公益’行为赚钱”,觉得这太离谱,就改判“方心大乱门户洞开”。 我知道有些人是随时注意“舆情”的。你在网上说人家,不管有没用@,都能被看到。 方老不仅看到了,还答了一句“得空还像十几年前那样教育你”。 “方粉”跟踪到我这里骂了几百条,其中还有人列出了1999年我和方舟子的“网战”。为了缅怀青春,我还饶有趣味地看了下12年前的帖子。(当然,那时去挑逗方舟子是王小山、韦一笑、多事等“蝙蝠洞”成员的“坏孩子游戏”,我也是“犯罪团伙”成员。那是我们不好。) 然后,又随意浏览了些过去几年方的“战争史”。 后来,说实话,我对老方升起了一种……慈悲心。 老方大概94年上网?那就是打了18年。从27岁,到45岁。 27岁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和试卷打吧?要考进中国科大,考到美国,拿博士。 数字化生存的方舟子博士,可能缺乏一些……爱。 大部分老式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在0-3岁即缺乏和父母的“肌肤亲密”。成长时期又遭遇严酷家教和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这会导致长期的“紧张”。而人在紧张状态下,会富有攻击性。 例如部队大院长大的王朔,私底下是个随和的长者,爱聊天,对小字辈和女的都挺好,但是一到媒体面前就老“放炮”,他自己说“人一多就紧张,就先攻击别人作为保护”。 说到这里,我对太子党执政也有点
韩寒的确是个“野小子”,但是他最核心的那一套价值观、品质,是浑然天成、弥足珍贵的。

他有一种“钝感力”。



微博统治世界。扬手就是飞刀,横扫一片,“小、快、灵”。我却念起旧来。想说几句话,怕那140字的框里说不清楚,又或者说急了难免瑕疵。终于还是打开“写字板”,地儿没限制,可以慢慢聊。 都是扯闲篇儿的小事。到哪儿算哪儿。 有个叫“麦田”的,在腾讯发了几篇文章,“解密惊天大案”。大意是:韩寒博客08年“突然转型”、路金波曾经有过“工业化包装言情作家”的“前科”、韩博文中有个观点和路微博“严重雷同”、韩演讲需要看稿子。结论是:“公民韩寒”可能是路团队包装出来的产物,韩的文章可能是由路“代笔”。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不能骂麦田的。因为这哥们虽然傻,但是分明是来吹捧我的啊。人家把路哥想象的好厉害呢! 我怀着颇有点不好意思的心态,假装漫不经心地和韩老师谈起此事。韩少却大大方方地答:“这玩意咱没法证明啊。我就算当面写两篇文章,人家还会说是我背熟了去默写呢。刚出道时就有人说我的书是我爸写的。咱也别解释。过两年就好了。” 我经常夸韩寒。都是真心的。我不是韩寒的经纪人,也不是他惟一的出版商(《独唱团》、《1988》及最近的赛车写真书《韩寒最好的时代》,都和我没关系)。作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了解他多一些。这个比我年轻7岁的小伙子,他的正直、善良、洒脱、大气,确实卓尔不群,堪为我师。例如他面对这个阴谋论,包括出道十几年中的各种质疑,“不回应、不解释、不辩论”。例如他背着银行数百万房贷,但为了“清静”而拒绝各网站动辄上千万的开微博邀约。例如他写《论革命》《谈民主》《要自由》“韩三篇”,各方面争议比较大,他也不懂“藏拙之道”。本身就是那么想的。写了就写了吧。挨点批评不耽误每天练游泳-----对了,韩少目前最感兴趣的事似乎是游泳,准备练两年好去参加“铁人三项赛”。 韩寒的确是个“野小子”,但是他最核心的那一套价值观、品质,是浑然天成、弥足珍贵的。他有一种“钝感力”。 而那些更聪明的人呢,都在读《孙子兵法》《二十四史》《曾国藩家书》,治军、治国、治家,“读史使人明智”,每天都长心眼。这拉起队伍革命就是毛泽东,做起生意赚钱就是
而那些更聪明的人呢,都在读《孙子兵法》《二十四史》《曾国藩家书》,治军、治国、治家,“读史使人明智”,每天都长心眼。这拉起队伍革命就是毛泽东,做起生意赚钱就是史玉柱(史老板似乎是跟毛委员学的管理嘛),上网要当著名ID那也起手是“麦田”。



政治上“黑幕”多,市场里“假货”多,娱乐圈“炒作”多,这当然是国情。中国人本来就聪明,所以“河蟹”与“真相”,“造假”与“打假”,“炒作”与“揭露”,网友们每天都在当福尔摩斯,“阴谋论”就是中国人的“脑保健操”---比脑白金好使,就是长期服用心眼比较脏。

史玉柱(史老板似乎是跟毛委员学的管理嘛),上网要当著名ID那也起手是“麦田”。 政治上“黑幕”多,市场里“假货”多,娱乐圈“炒作”多,这当然是国情。中国人本来就聪明,所以“河蟹”与“真相”,“造假”与“打假”,“炒作”与“揭露”,网友们每天都在当福尔摩斯,“阴谋论”就是中国人的“脑保健操”---比脑白金好使,就是长期服用心眼比较脏。 当然,下面说的这个人,倒是个光明的人。方舟子。我此前在微博里至少两次写过,我是方先生的支持者。“他的工作对现时的中国很有意义。” 最近他和罗永浩“打架”。我评了两条,多是调侃,首先也批评了我的朋友老罗“逼迫人家大义灭亲是文革思维”。后来看到方攻击罗的公司“违背《教育法》,靠教育这种‘公益’行为赚钱”,觉得这太离谱,就改判“方心大乱门户洞开”。 我知道有些人是随时注意“舆情”的。你在网上说人家,不管有没用@,都能被看到。 方老不仅看到了,还答了一句“得空还像十几年前那样教育你”。 “方粉”跟踪到我这里骂了几百条,其中还有人列出了1999年我和方舟子的“网战”。为了缅怀青春,我还饶有趣味地看了下12年前的帖子。(当然,那时去挑逗方舟子是王小山、韦一笑、多事等“蝙蝠洞”成员的“坏孩子游戏”,我也是“犯罪团伙”成员。那是我们不好。) 然后,又随意浏览了些过去几年方的“战争史”。 后来,说实话,我对老方升起了一种……慈悲心。 老方大概94年上网?那就是打了18年。从27岁,到45岁。 27岁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和试卷打吧?要考进中国科大,考到美国,拿博士。 数字化生存的方舟子博士,可能缺乏一些……爱。 大部分老式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在0-3岁即缺乏和父母的“肌肤亲密”。成长时期又遭遇严酷家教和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这会导致长期的“紧张”。而人在紧张状态下,会富有攻击性。 例如部队大院长大的王朔,私底下是个随和的长者,爱聊天,对小字辈和女的都挺好,但是一到媒体面前就老“放炮”,他自己说“人一多就紧张,就先攻击别人作为保护”。 说到这里,我对太子党执政也有点


当然,下面说的这个人,倒是个光明的人。

方舟子。

我此前在微博里至少两次写过,我是方先生的支持者。“他的工作对现时的中国很有意义。”



最近他和罗永浩“打架”。我评了两条,多是调侃,首先也批评了我的朋友老罗“逼迫人家大义灭亲是文革思维”。后来看到方攻击罗的公司“违背《教育法》,靠教育这种‘公益’行为赚钱”,觉得这太离谱,就改判“方心大乱门户洞开”。

小担心。老军阀大家庭中长大,少年时期经历文革,青壮时期遭遇八九……这个话题不敢多说。中国要到达完全没有心理阴影的时代,至少还得50年。 方舟子反对信仰,反对一切不能被科学证明的东西。他的攻击方式是突然地、直接地、简单地、全盘地。他也不考虑什么辩证法,甚至也不管甚么“对事不对人”----例如对罗永浩,他就宣布“终生私敌”,采取“挖祖坟”“找茬”式战术。 我给方老师几条建议:1,每天上网不超过2小时,多和真人打交道。2,多走走,亲近大自然。3,偶尔看点演出听点音乐读点小说。4,对宗教尝试不抱成见了解一下,就算是骗人的也害不死科学家嘛。5,要是家里多一个小孩子,尤其是小女儿,是每个男人都不后悔的事。 都是真心话。方老师是国家栋梁,我希望您功勋卓著,也祝愿您喜悦幸福。 对了,团结的、和方老师同样有战斗力的“方粉”,以及其他一切粉---包括“韩寒粉”。信任和喜欢一个人是件幸福的事儿,但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 而那些“教主”们,《与神对话》中写道:真正的神,并不需要宝座前匍匐着无数信徒。他反而让那些信徒都站起来,成为自己的神。然后,那个真正的神----他是自由的。


我知道有些人是随时注意“舆情”的。你在网上说人家,不管有没用@,都能被看到。



方老不仅看到了,还答了一句“得空还像十几年前那样教育你”。



“方粉”跟踪到我这里骂了几百条,其中还有人列出了1999年我和方舟子的“网战”。为了缅怀青春,我还饶有趣味地看了下12年前的帖子。(当然,那时去挑逗方舟子是王小山、韦一笑、多事等“蝙蝠洞”成员的“坏孩子游戏”,我也是“犯罪团伙”成员。那是我们不好。)

微博统治世界。扬手就是飞刀,横扫一片,“小、快、灵”。我却念起旧来。想说几句话,怕那140字的框里说不清楚,又或者说急了难免瑕疵。终于还是打开“写字板”,地儿没限制,可以慢慢聊。 都是扯闲篇儿的小事。到哪儿算哪儿。 有个叫“麦田”的,在腾讯发了几篇文章,“解密惊天大案”。大意是:韩寒博客08年“突然转型”、路金波曾经有过“工业化包装言情作家”的“前科”、韩博文中有个观点和路微博“严重雷同”、韩演讲需要看稿子。结论是:“公民韩寒”可能是路团队包装出来的产物,韩的文章可能是由路“代笔”。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不能骂麦田的。因为这哥们虽然傻,但是分明是来吹捧我的啊。人家把路哥想象的好厉害呢! 我怀着颇有点不好意思的心态,假装漫不经心地和韩老师谈起此事。韩少却大大方方地答:“这玩意咱没法证明啊。我就算当面写两篇文章,人家还会说是我背熟了去默写呢。刚出道时就有人说我的书是我爸写的。咱也别解释。过两年就好了。” 我经常夸韩寒。都是真心的。我不是韩寒的经纪人,也不是他惟一的出版商(《独唱团》、《1988》及最近的赛车写真书《韩寒最好的时代》,都和我没关系)。作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了解他多一些。这个比我年轻7岁的小伙子,他的正直、善良、洒脱、大气,确实卓尔不群,堪为我师。例如他面对这个阴谋论,包括出道十几年中的各种质疑,“不回应、不解释、不辩论”。例如他背着银行数百万房贷,但为了“清静”而拒绝各网站动辄上千万的开微博邀约。例如他写《论革命》《谈民主》《要自由》“韩三篇”,各方面争议比较大,他也不懂“藏拙之道”。本身就是那么想的。写了就写了吧。挨点批评不耽误每天练游泳-----对了,韩少目前最感兴趣的事似乎是游泳,准备练两年好去参加“铁人三项赛”。 韩寒的确是个“野小子”,但是他最核心的那一套价值观、品质,是浑然天成、弥足珍贵的。他有一种“钝感力”。 而那些更聪明的人呢,都在读《孙子兵法》《二十四史》《曾国藩家书》,治军、治国、治家,“读史使人明智”,每天都长心眼。这拉起队伍革命就是毛泽东,做起生意赚钱就是


然后,又随意浏览了些过去几年方的“战争史”。



小担心。老军阀大家庭中长大,少年时期经历文革,青壮时期遭遇八九……这个话题不敢多说。中国要到达完全没有心理阴影的时代,至少还得50年。 方舟子反对信仰,反对一切不能被科学证明的东西。他的攻击方式是突然地、直接地、简单地、全盘地。他也不考虑什么辩证法,甚至也不管甚么“对事不对人”----例如对罗永浩,他就宣布“终生私敌”,采取“挖祖坟”“找茬”式战术。 我给方老师几条建议:1,每天上网不超过2小时,多和真人打交道。2,多走走,亲近大自然。3,偶尔看点演出听点音乐读点小说。4,对宗教尝试不抱成见了解一下,就算是骗人的也害不死科学家嘛。5,要是家里多一个小孩子,尤其是小女儿,是每个男人都不后悔的事。 都是真心话。方老师是国家栋梁,我希望您功勋卓著,也祝愿您喜悦幸福。 对了,团结的、和方老师同样有战斗力的“方粉”,以及其他一切粉---包括“韩寒粉”。信任和喜欢一个人是件幸福的事儿,但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 而那些“教主”们,《与神对话》中写道:真正的神,并不需要宝座前匍匐着无数信徒。他反而让那些信徒都站起来,成为自己的神。然后,那个真正的神----他是自由的。
后来,说实话,我对老方升起了一种……慈悲心。



老方大概94年上网?那就是打了18年。从27岁,到45岁。

小担心。老军阀大家庭中长大,少年时期经历文革,青壮时期遭遇八九……这个话题不敢多说。中国要到达完全没有心理阴影的时代,至少还得50年。 方舟子反对信仰,反对一切不能被科学证明的东西。他的攻击方式是突然地、直接地、简单地、全盘地。他也不考虑什么辩证法,甚至也不管甚么“对事不对人”----例如对罗永浩,他就宣布“终生私敌”,采取“挖祖坟”“找茬”式战术。 我给方老师几条建议:1,每天上网不超过2小时,多和真人打交道。2,多走走,亲近大自然。3,偶尔看点演出听点音乐读点小说。4,对宗教尝试不抱成见了解一下,就算是骗人的也害不死科学家嘛。5,要是家里多一个小孩子,尤其是小女儿,是每个男人都不后悔的事。 都是真心话。方老师是国家栋梁,我希望您功勋卓著,也祝愿您喜悦幸福。 对了,团结的、和方老师同样有战斗力的“方粉”,以及其他一切粉---包括“韩寒粉”。信任和喜欢一个人是件幸福的事儿,但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 而那些“教主”们,《与神对话》中写道:真正的神,并不需要宝座前匍匐着无数信徒。他反而让那些信徒都站起来,成为自己的神。然后,那个真正的神----他是自由的。
27岁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和试卷打吧?要考进中国科大,考到美国,拿博士。



数字化生存的方舟子博士,可能缺乏一些……爱。



大部分老式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在0-3岁即缺乏和父母的“肌肤亲密”。成长时期又遭遇严酷家教和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这会导致长期的“紧张”。而人在紧张状态下,会富有攻击性。



小担心。老军阀大家庭中长大,少年时期经历文革,青壮时期遭遇八九……这个话题不敢多说。中国要到达完全没有心理阴影的时代,至少还得50年。 方舟子反对信仰,反对一切不能被科学证明的东西。他的攻击方式是突然地、直接地、简单地、全盘地。他也不考虑什么辩证法,甚至也不管甚么“对事不对人”----例如对罗永浩,他就宣布“终生私敌”,采取“挖祖坟”“找茬”式战术。 我给方老师几条建议:1,每天上网不超过2小时,多和真人打交道。2,多走走,亲近大自然。3,偶尔看点演出听点音乐读点小说。4,对宗教尝试不抱成见了解一下,就算是骗人的也害不死科学家嘛。5,要是家里多一个小孩子,尤其是小女儿,是每个男人都不后悔的事。 都是真心话。方老师是国家栋梁,我希望您功勋卓著,也祝愿您喜悦幸福。 对了,团结的、和方老师同样有战斗力的“方粉”,以及其他一切粉---包括“韩寒粉”。信任和喜欢一个人是件幸福的事儿,但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 而那些“教主”们,《与神对话》中写道:真正的神,并不需要宝座前匍匐着无数信徒。他反而让那些信徒都站起来,成为自己的神。然后,那个真正的神----他是自由的。
例如部队大院长大的王朔,私底下是个随和的长者,爱聊天,对小字辈和女的都挺好,但是一到媒体面前就老“放炮”,他自己说“人一多就紧张,就先攻击别人作为保护”。



说到这里,我对太子党执政也有点小担心。老军阀大家庭中长大,少年时期经历文革,青壮时期遭遇八九……这个话题不敢多说。

史玉柱(史老板似乎是跟毛委员学的管理嘛),上网要当著名ID那也起手是“麦田”。 政治上“黑幕”多,市场里“假货”多,娱乐圈“炒作”多,这当然是国情。中国人本来就聪明,所以“河蟹”与“真相”,“造假”与“打假”,“炒作”与“揭露”,网友们每天都在当福尔摩斯,“阴谋论”就是中国人的“脑保健操”---比脑白金好使,就是长期服用心眼比较脏。 当然,下面说的这个人,倒是个光明的人。方舟子。我此前在微博里至少两次写过,我是方先生的支持者。“他的工作对现时的中国很有意义。” 最近他和罗永浩“打架”。我评了两条,多是调侃,首先也批评了我的朋友老罗“逼迫人家大义灭亲是文革思维”。后来看到方攻击罗的公司“违背《教育法》,靠教育这种‘公益’行为赚钱”,觉得这太离谱,就改判“方心大乱门户洞开”。 我知道有些人是随时注意“舆情”的。你在网上说人家,不管有没用@,都能被看到。 方老不仅看到了,还答了一句“得空还像十几年前那样教育你”。 “方粉”跟踪到我这里骂了几百条,其中还有人列出了1999年我和方舟子的“网战”。为了缅怀青春,我还饶有趣味地看了下12年前的帖子。(当然,那时去挑逗方舟子是王小山、韦一笑、多事等“蝙蝠洞”成员的“坏孩子游戏”,我也是“犯罪团伙”成员。那是我们不好。) 然后,又随意浏览了些过去几年方的“战争史”。 后来,说实话,我对老方升起了一种……慈悲心。 老方大概94年上网?那就是打了18年。从27岁,到45岁。 27岁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和试卷打吧?要考进中国科大,考到美国,拿博士。 数字化生存的方舟子博士,可能缺乏一些……爱。 大部分老式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在0-3岁即缺乏和父母的“肌肤亲密”。成长时期又遭遇严酷家教和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这会导致长期的“紧张”。而人在紧张状态下,会富有攻击性。 例如部队大院长大的王朔,私底下是个随和的长者,爱聊天,对小字辈和女的都挺好,但是一到媒体面前就老“放炮”,他自己说“人一多就紧张,就先攻击别人作为保护”。 说到这里,我对太子党执政也有点
中国要到达完全没有心理阴影的时代,至少还得50年。



方舟子反对信仰,反对一切不能被科学证明的东西。他的攻击方式是突然地、直接地、简单地、全盘地。他也不考虑什么辩证法,甚至也不管甚么“对事不对人”----例如对罗永浩,他就宣布“终生私敌”,采取“挖祖坟”“找茬”式战术。

史玉柱(史老板似乎是跟毛委员学的管理嘛),上网要当著名ID那也起手是“麦田”。 政治上“黑幕”多,市场里“假货”多,娱乐圈“炒作”多,这当然是国情。中国人本来就聪明,所以“河蟹”与“真相”,“造假”与“打假”,“炒作”与“揭露”,网友们每天都在当福尔摩斯,“阴谋论”就是中国人的“脑保健操”---比脑白金好使,就是长期服用心眼比较脏。 当然,下面说的这个人,倒是个光明的人。方舟子。我此前在微博里至少两次写过,我是方先生的支持者。“他的工作对现时的中国很有意义。” 最近他和罗永浩“打架”。我评了两条,多是调侃,首先也批评了我的朋友老罗“逼迫人家大义灭亲是文革思维”。后来看到方攻击罗的公司“违背《教育法》,靠教育这种‘公益’行为赚钱”,觉得这太离谱,就改判“方心大乱门户洞开”。 我知道有些人是随时注意“舆情”的。你在网上说人家,不管有没用@,都能被看到。 方老不仅看到了,还答了一句“得空还像十几年前那样教育你”。 “方粉”跟踪到我这里骂了几百条,其中还有人列出了1999年我和方舟子的“网战”。为了缅怀青春,我还饶有趣味地看了下12年前的帖子。(当然,那时去挑逗方舟子是王小山、韦一笑、多事等“蝙蝠洞”成员的“坏孩子游戏”,我也是“犯罪团伙”成员。那是我们不好。) 然后,又随意浏览了些过去几年方的“战争史”。 后来,说实话,我对老方升起了一种……慈悲心。 老方大概94年上网?那就是打了18年。从27岁,到45岁。 27岁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和试卷打吧?要考进中国科大,考到美国,拿博士。 数字化生存的方舟子博士,可能缺乏一些……爱。 大部分老式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在0-3岁即缺乏和父母的“肌肤亲密”。成长时期又遭遇严酷家教和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这会导致长期的“紧张”。而人在紧张状态下,会富有攻击性。 例如部队大院长大的王朔,私底下是个随和的长者,爱聊天,对小字辈和女的都挺好,但是一到媒体面前就老“放炮”,他自己说“人一多就紧张,就先攻击别人作为保护”。 说到这里,我对太子党执政也有点


我给方老师几条建议:1,每天上网不超过2小时,多和真人打交道。2,多走走,亲近大自然。3,偶尔看点演出听点音乐读点小说。4,对宗教尝试不抱成见了解一下,就算是骗人的也害不死科学家嘛。5,要是家里多一个小孩子,尤其是小女儿,是每个男人都不后悔的事。



小担心。老军阀大家庭中长大,少年时期经历文革,青壮时期遭遇八九……这个话题不敢多说。中国要到达完全没有心理阴影的时代,至少还得50年。 方舟子反对信仰,反对一切不能被科学证明的东西。他的攻击方式是突然地、直接地、简单地、全盘地。他也不考虑什么辩证法,甚至也不管甚么“对事不对人”----例如对罗永浩,他就宣布“终生私敌”,采取“挖祖坟”“找茬”式战术。 我给方老师几条建议:1,每天上网不超过2小时,多和真人打交道。2,多走走,亲近大自然。3,偶尔看点演出听点音乐读点小说。4,对宗教尝试不抱成见了解一下,就算是骗人的也害不死科学家嘛。5,要是家里多一个小孩子,尤其是小女儿,是每个男人都不后悔的事。 都是真心话。方老师是国家栋梁,我希望您功勋卓著,也祝愿您喜悦幸福。 对了,团结的、和方老师同样有战斗力的“方粉”,以及其他一切粉---包括“韩寒粉”。信任和喜欢一个人是件幸福的事儿,但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 而那些“教主”们,《与神对话》中写道:真正的神,并不需要宝座前匍匐着无数信徒。他反而让那些信徒都站起来,成为自己的神。然后,那个真正的神----他是自由的。
都是真心话。方老师是国家栋梁,我希望您功勋卓著,也祝愿您喜悦幸福。



对了,团结的、和方老师同样有战斗力的“方粉”,以及其他一切粉---包括“韩寒粉”。信任和喜欢一个人是件幸福的事儿,但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

微博统治世界。扬手就是飞刀,横扫一片,“小、快、灵”。我却念起旧来。想说几句话,怕那140字的框里说不清楚,又或者说急了难免瑕疵。终于还是打开“写字板”,地儿没限制,可以慢慢聊。 都是扯闲篇儿的小事。到哪儿算哪儿。 有个叫“麦田”的,在腾讯发了几篇文章,“解密惊天大案”。大意是:韩寒博客08年“突然转型”、路金波曾经有过“工业化包装言情作家”的“前科”、韩博文中有个观点和路微博“严重雷同”、韩演讲需要看稿子。结论是:“公民韩寒”可能是路团队包装出来的产物,韩的文章可能是由路“代笔”。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不能骂麦田的。因为这哥们虽然傻,但是分明是来吹捧我的啊。人家把路哥想象的好厉害呢! 我怀着颇有点不好意思的心态,假装漫不经心地和韩老师谈起此事。韩少却大大方方地答:“这玩意咱没法证明啊。我就算当面写两篇文章,人家还会说是我背熟了去默写呢。刚出道时就有人说我的书是我爸写的。咱也别解释。过两年就好了。” 我经常夸韩寒。都是真心的。我不是韩寒的经纪人,也不是他惟一的出版商(《独唱团》、《1988》及最近的赛车写真书《韩寒最好的时代》,都和我没关系)。作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了解他多一些。这个比我年轻7岁的小伙子,他的正直、善良、洒脱、大气,确实卓尔不群,堪为我师。例如他面对这个阴谋论,包括出道十几年中的各种质疑,“不回应、不解释、不辩论”。例如他背着银行数百万房贷,但为了“清静”而拒绝各网站动辄上千万的开微博邀约。例如他写《论革命》《谈民主》《要自由》“韩三篇”,各方面争议比较大,他也不懂“藏拙之道”。本身就是那么想的。写了就写了吧。挨点批评不耽误每天练游泳-----对了,韩少目前最感兴趣的事似乎是游泳,准备练两年好去参加“铁人三项赛”。 韩寒的确是个“野小子”,但是他最核心的那一套价值观、品质,是浑然天成、弥足珍贵的。他有一种“钝感力”。 而那些更聪明的人呢,都在读《孙子兵法》《二十四史》《曾国藩家书》,治军、治国、治家,“读史使人明智”,每天都长心眼。这拉起队伍革命就是毛泽东,做起生意赚钱就是


而那些“教主”们,《与神对话》中写道:

真正的神,并不需要宝座前匍匐着无数信徒。

他反而让那些信徒都站起来,成为自己的神。

然后,那个真正的神----他是自由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4bd10102dw1p.html) - 《阴谋论、钝感力、慈悲、粉丝》_路金波_新浪博客
作者: 陆东洋西    时间: 2012-2-6 19:51

很杂乱,而且重复。看来得编辑一下方可。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2-2-6 19:57

我就不明白路金波是怎么坏了韩少的事,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当“小王子”遭遇“魔法师”---方韩之战技术回顾

写中文的时候要用到阿拉伯数字,就不能叫文章了。但是打了这么一场愚蠢的仗,末了得有个交代。所以这是一个技术贴。



1,韩寒:脸上长着粉刺的小王子



韩寒是这场乱战的失败者。对方没有任何证据,只靠逻辑推理(“不可能”)+文字狱(“你前后说的、你爸说的为何都不一样”)进行质疑,自己则手稿、素材、人证俱全。这个仗竟然从兔年打到龙年(一个戏剧能够持续下去,说明双方力量保持在一个级别。1980年伊拉克打伊朗持续8年,1990年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只花8小时),甚至民调结果由初期的仅10%韩寒反对者,上升到约20%。韩寒肯定吃亏了。



表面上看,韩寒的失利有两部分原因:

一是自己太冲动。例如面对麦田漏洞百出的质疑,竟然悬赏2000万;例如对麦田和方舟子使用了“挑逗性”的语言;例如不该发表《答春绿》那样的极端文章;例如不该在大年初七战火正热时提起诉讼。

这些不冷静的应对,煽动了本方亲友粉丝,激怒了对手,招惹了平面媒体。使本来几丝尚在理性范围的质疑,最终变成情绪、站队、互殴、谩骂混合而成的群体不理性。

韩寒正确的应对策略,初期应是“不理会”,麦田的质疑是胡闹性质(典型言论是“你第二天就比赛了,怎么半夜1点还在发博客”),三五个粉丝提供点证据,麦田自己就缴械了(哥们是个有职业风范和修养的阴谋论者,他缺乏的只是智商);中期,既然高手方博士入场了,韩寒理会的策略应该是“说清楚”。你把自己的手稿、资料、证人找齐,视频拍好,对于质疑要逐条回应:文风是模仿的,单词是查字典的,哪些记不清了,哪些是以前采访时吹牛逼吹过了。不挑不拣,实话实说;后期,若方舟子继续进攻,理科生们继续论证“不可能”,则一方面可以转发那篇《人造鲁迅》----用幽默的方式去论证这种胡搅蛮缠的荒谬,另一方面,悄悄地让律师起诉---但这个事不要宣传。甚至等胜诉之后轻描淡写说“以方博士名义,捐助公益事业十万元”。

二是队友太猪。这是指路金波。还是网络文青思维模式,煽动情绪,抖机灵骂人。尤其是太早把诉讼消息暴露出去。其实诉讼针对的是方舟子的行为---是否主观蓄意,是否捏造事实或逻辑。这个诉讼本身是有意义的,界定“言论自由”和“公民私权”的界限。但是过早曝光给媒体,会形成一个心理误导,似乎诉讼是和韩寒的行为有关(“韩寒作品是自己写的”这事儿,最多是法庭在审查方舟子行为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甚至法庭可以忽视这件事,除非有他人来和韩寒争夺“著作权”。)

路金猪的表现,倒是证明了不存在所谓“韩寒团队”。其行为属于“为朋友两肋插刀”(当然这一刀扎的不准,没伤着敌人倒是伤了朋友。朋友也只好忍着剧痛夸“好义气”),绝不是经纪人行为模式。



深层次看,韩寒被攻击,被诬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甚至可以说,这是韩寒在“还债”。

“还债”说的前提有两个:A,他得到太多。B,他有缺陷。

韩寒的作品销量动辄百万册,但是他的小说“有头没尾”,算不上顶级。

韩寒博客号称“全球第一”,每篇杂文都成讨论热点,但是他的学识不够,有时会出现常识错误。

韩寒是“世界100人”“代言身价千万计的明星”,但是他贪玩、大男子主义、风流、每次参加活动必迟到,尤其是作为青少年偶像竟然炫耀“我不爱读书”。



韩寒自己说过“时无英雄,使我这个竖子成名”“我只是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他实际上也把自己当普通人对待,包括小说写到10万字就仓促结尾算了,包括各种事随心情处理,包括他不守时甚至“不守约”。



韩寒能成为如此巨大的偶像,是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对他的“稀缺性”所致:



他学习不好,高一退学,但最终取得成功,是最有名的“素质教育”案例;

他是畅销作家、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最成功的职业赛车手、出过唱片、组建了乐队、写一手好钢笔字,而且,他还长得帅……

他独立:他反对集权政府,悲悯弱势群体;他也反对“极右倾向”,宣称与“民众决裂”。

他正直。他善良。他大方。他洒脱。他有趣……



再看看别的成功者,学习是一直好的、术业是有专攻的、通常先占队分清“左中右”、帮亲不帮理、容易愤怒、对金钱有恐惧、言行寡淡中庸……



韩寒与“中国传统基因”相反。他生于“新中国”(我一直拿1978或1980当作新旧中国的分界线),他是“新中国人”的第一个偶像(他2000年就成名了。后面才有1981年出生的范冰冰忍受骂声坚持成为范美人、1982年生的姚明在“姚黑”质疑中成为“国际姚”、82年的摇头晃脑的郎朗、83的张扬着跳上领奖台的刘翔、84年的中性李宇春),而且韩寒是综合的、长期的偶像。



更小的80、90后追随韩寒,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许多“扑通”的“大人们”,希望自己有个像韩寒那样的小兄弟、小儿子。韩寒并不高大,却亲密。



韩寒就是那个你幻想中的小王子。哪怕他脸上长着粉刺。



2,方舟子:手持匕首的魔法师



在韩寒今天早晨4点宣布“休战”之后,方舟子10点26分的第一条围脖内容是:



“作家是最熟悉自己的作品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具体解答对自己作品提出的疑问。有那么几位畅销作家也跟在韩寒后面高喊担心作家面对质疑都无法自证清白,甚至还因此不敢让下一代当作家,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心虚,是否代笔在现在的文坛不是个别现象。”



我们通过这个小例子来看方舟子的“战术”:

首先,陈述事实。“作家是最熟悉自己的作品的人”“有几位畅销作家也说无法自证清白”

其次,逻辑分析。因为本来可以“轻而易举解答的”,但你非说“无法自证”,那么说明你“心虚”。

最后,得出结论:“代笔在现在的文坛不是个别现象”。

特别留意:其结论通常不是肯定句,而是“让人怀疑”“是否”



方舟子陈述的事实看上去都近似正确。但是,一个作家真的还熟悉自己14年前的某篇作文吗?方说的几位畅销作家,我看到的有江南和唐家三少,是没有底稿的网络写作者,其中唐家三少平均每天写作7000字,迄今总字数上亿。他能够“轻而易举解答任何疑问”吗?我怀疑如果摘选一段出来,唐家三少有可能忘了。那就惨了。方舟子会说:一个母亲会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吗?这段肯定是代笔的!



方舟子的逻辑里暗藏了许多陷阱。例如“一个作家最熟悉自己作品”,这是没错的。但是时间可能过去久了,或者大量作品里的某些小细节是作者随手写的。写作是虚构的艺术,不像学术论文必须有清晰的引证。所以作家“最熟悉自己作品”得不出“轻易回答任何问题”这个结论。



方舟子多次使用“偷梁换柱”。好比说,唐家三少认为作家不能自证(事实上,关于作家是否能够自证是个争议话题。方此前援引了一位学者的文章,证明学术文章可以通过“独创性”和“交流痕迹”自证。这和文学能否自证是两回事),那么,即便唐家三少的观点错了,也可能是因为他愚蠢,不能得出他“心虚”的结论。因为得出他心虚的结论需要两个前提:A,他说的是错的。B,他故意往错里说。



但是得出作家心虚的结论有好处,因为心虚=代笔。所以,方舟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代笔在现在的文坛不是个别现象(他在这个结论里埋藏了一个逻辑陷阱,即“韩寒代笔”是肯定的了。所以再找出唐家三少,就不是“个别”)---这个结论本身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文坛,代笔都是很小概率事件。



方舟子除了“模糊事实”“暗藏错误逻辑”,第三个法宝是:暗示。



方舟子文章中从不使用感叹号,而大量使用问号。例如“罗永浩被曝是延边恶霸,这是真的吗?”,例如在这个案例中说“让人怀疑是否XXX”。



这种引而不发,使用“暗示”来增强“肯定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因为心理学上讲,人们永远最相信自己。现在,韩寒代笔这件事情,方舟子甚至一直都只在“学术研究”,但是他的读者已经自行做出了肯定判断。(当然,老方此前也忍不住“断定”“肯定”,但是他仍然会惯性使用“暗示”)。



方舟子是刘谦级别的魔法师。他并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但是要得到一个“韩寒代笔”的结果。他针对公开资料,挑选素材,广泛使用逻辑陷阱,暗示给观众一个结论。他并继续援引各方对已有利的结论或证据,完全忽略对方提供的辩驳事实。这样,在微博这个狭小空间里,做出了可以“确诊”的氛围。(你难以在别的任何地方,去搜集齐与之相反的实际大量存在的各种反证)。



方舟子在最新的一条微博中,希望韩寒返场再战。他此前表示“法院的判决结果不影响我的继续分析”“真相只存在我的分析文章当中”,包括他连续使用“康生延安整风”的策略---分析不同当事人或同一当事人在不同时间里对某事的回忆不一致处,从而得出有罪论证。另外,他造谣“韩仁均和考官是同届同学”“上海地方政府禁止质疑韩寒”,传谣“韩寒太太是新浪编辑”等,都是必欲置敌于死地的杀招。



所以,方舟子是手持匕首的魔法师。



3,为什么魔法师打败了小王子?



A,网络易攻难守。微博是碎片,纯粹的攻击行为就构成了一个独立事件,对方的反击不一定能抵达观众。所以,实施网络攻击,在任何时候都是“先下手为强”。



B,双方武器不同。韩寒或其亲友,忙于自证+谩骂。但是方的武器却是“逻辑魔术”“康生匕首”。(退一步说,即便双方武器相同,文明人也打不过野蛮人。汉人在宋朝最强盛的时候也被蒙古族灭了,“五月花”到北美的欧洲人如果跟印第安人搞飞镖,也早被围歼了。)





C,观众的“脏心眼”。你看林志玲走秀的时候,是希望完美无缺还是突然裙子滑落走光了?刘谦表演魔术的时候不小心失手了,你会高兴吗?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人们有时希望大人物出丑。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韩寒,也都有一个方舟子。韩寒是你心中明亮的那一块儿,方舟子是你心中阴暗的那一块儿。当你单独面对他们时,你希望自己是韩寒,阳光、自制。但是现在是网络打群架啊,你可能希望方舟子更偏执,更狠。



D,群体“非理性”。《乌合之众》中写道:一个人只要加入了某个群体,文明水平就会下降几个阶梯。路金波加入了亲友团,所以平常刻意淡出微博的他,沉浸其中,煽动谩骂;而每个人其实在心里都站了队,因为你反对韩寒,所以支持方舟子---哪怕你本身可能是个学者,知道方的事实和推理有漏洞。



4,引申:韩寒和方舟子将向何处去?



韩寒还了一次债,这个“吃喝嫖赌”的人这次被一些人定性为“偷”。“代笔”是冤枉了。但是他反正有别的缺点,公众人物本来就该挨骂。不必难过,时间还长。

为了那些质疑你的人们,更为了那些选择相信的绝大部分的人,30岁的你,要读书,要更好的写作,要过更自制的生活。



方舟子会继续分析韩寒,也会寻找下一个目标。这个20年来靠一台电脑全职“打假”兼“打架”的“斗士”,还会奉献更多的戏剧。在那些战斗中,他永不认错(哪怕法庭宣判)。这个45岁的科学家,还会使用“模糊事实”“逻辑魔术”和“康生匕首”。



偶像还在。

“斗士”也还在。

生活继续。

你需要一双自己的慧眼。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2-7 00:09

谢谢歪哥,有空请详述一下。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2-6 09:41
李小苗风格变化了,从文青到女侠一下子跨过了那个不可能的第五空间~~俺看那些武侠电影非常难受,没办法忍受那些女侠小腰上吊着钢丝绳在空中乱蹬小腿,从这棵树上呼的一下到那棵树上,多费事啊?对不?跟大猩猩比个啥劲儿啊~~~

我看方舟子打韩寒也是这么难受,以前方子哥不这样,那时候话一出口落地那个有声啊,这次让俺百撕不得其姐,估计不是中邪就是中风,也可能两个都中了~~~

你看,这就是我的质疑,我这样质疑很荒谬,但是言论自由哇~~~
可我不能说方舟子肯定绝对百分百中邪又中风鸟,虽然我有很多证据啦,根据网上公开东西,你看他的眼神,他的嘴角,他的协调性等等,可我还是不能这么说,这么说就过界了,记者会上这么说了很过瘾,可到法庭呢?我肯认栽了,这就是言责自负吧~~
呵呵,以上俺胡说说~~下面说点实话~~
我是很喜欢方舟子的,他的学术打假,打中医,为转基因科普,我大多都是他的啦啦队,那时还不知道他的文采了得,现在对他印象更好一点。
我也是喜欢韩寒的,他的小说很少看,他的博客很喜欢,他的性格生活心态等等,俺都很喜欢,即使韩三篇出来,我也不以为韩寒被招安了,谁都要长大的,对吧。

我看了方舟子不少访谈文章了,同样我也看韩寒的,可是我很少看别人的评论,我觉得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常识独立判断,我以前经常评估产品方案,各种参数比较,最后平衡一下得出最佳方案,所以我也会把方舟子的疑问罗列一下,把韩寒的说词也罗列一下,评估一下可信度。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多,这样大家都有自己的倾向,我的倾向是方的可信度很小。

但是我欢迎方的质疑,这对于我们这样的观众至少是一种智力游戏,如果方仅仅是质疑的话,哪怕他只是说韩寒有高度的作假怀疑,我都不会这么反感他,怎么质疑都可以,可是到今天方的访谈还是这个结论-百分之百的作假。我觉得他心态不对了,他作为一个老江湖,我也只能想象他是有意为之。为什么?只有他知道了~~对双方都是越热闹越好,你认为呢~~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7 08:47

李小苗风格变化了,从文青到女侠一下子跨过了那个不可能的第五空间~~俺看那些武侠电影非常难受,没办法忍受那些女侠小腰上吊着钢丝绳在空中乱蹬小腿,从这棵树上呼的一下到那棵树上,多费事啊?对不?跟大猩猩比 ...
但是我欢迎方的质疑,这对于我们这样的观众至少是一种智力游戏,如果方仅仅是质疑的话,哪怕他只是说韩寒有高度的作假怀疑,我都不会这么反感他,怎么质疑都可以,可是到今天方的访谈还是这个结论-百分之百的作假。我觉得他心态不对了,他作为一个老江湖,我也只能想象他是有意为之。为什么?只有他知道了~~对双方都是越热闹越好,你认为呢~~


歪弟 发表于 2012-2-7 00:09
歪哥,除了大猩猩,会飞来飞去的,还有燕子呐……再说俺只是普通青年,说俺文青别的文青会以为你骂他们滴。嘻嘻。
    关于老方,俺认同你的判断,这“百分之百”,说得太邪乎了。还有,他说转基因无害,也是这么斩钉截铁地“百分之百”肯定。谁爱信谁信他吧,反正,俺是尽量避免碰那些不标注是否含转基因成分的品牌的,明知转基因的就更要敬而远之了,比如那条著名的某龙鱼。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2-7 09:17

偶也尽量避免碰那些转基因食品的。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有害,但不表明百分百无害,也许是实验的时间还不够,要几代人才能见分晓。但有机食品比转基因的贵,却是不争的事实。

网上有谣传,说方老师为美国生化公司推销转基因产品,请知情者辟谣。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7 09:30

偶也尽量避免碰那些转基因食品的。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有害,但不表明百分百无害,也许是实验的时间还不够,要几代人才能见分晓。但有机食品比转基因的贵,却是不争的事实。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7 09:17
方老师反中医,挺转基因,俺作为中医药的受益者和天然食物的爱好者,一直没有出声。因为俺以为这只是个人偏好,方老师讲得也不全无理,况他在打假方面的执着和成果还是很让人敬佩的。所以,俺可以说对于方老师的“反中挺基”言论一直选择性失明。但,这一次“倒韩”不一样的,俺觉得他是在大量透支此前在打假方面取得的信用。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2-7 11:12

这里楼主的精神和态度很可嘉,楼主的纠正恰恰和方的目的成为一致性,就是方的质疑楼主和我应该没有争议,争议就是方式不对,那么楼主提出你认为对了的质疑方式,那么正好接近韩的“代笔”可能性。我对韩偏爱超过方,对方的了解最多就是打假英雄。无力对文本的真伪有高深的追问;也无紧密的逻辑对方更有全面的回击。我表达的是质疑不论无聊,还是动机如何,只要有分析,有逻辑,有推论,应该是自由言论方式的一种。...
宇航 发表于 2012-2-6 14:52
言论自由在本坛是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前提,这是无疑义的,俺以为。质疑与反质疑,都是在践行言论自由。所谓攻错若石,正反方的质证,应是保证言论自由能有良好结果的必须的平衡力量。
    你说“只要有分析,有逻辑,有推论,应该是言论自由方式的一种”,估计泽版是不同意滴,俺这两天蒙他循循教导,已经明晰,言论自由就是不限制错误言论的自由(像纳粹等反人类言论、种族性别性向外貌年龄残疾等各种歧视言论是否例外,还有争议)。方老师就算说得逻辑推理漏洞百出,还是有他的言论自由。而俺,这几天不自量力做的,就是指出他的逻辑推理漏洞,并且继续不自量力地,想探究一下,他的漏洞百出,是不是跟他使用的方法有关?方法错,适用定理搞错,自然就不能有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过程。
     有人用乾嘉学派的考据法来支持方氏目前所做的、从韩寒作品中寻找“代笔”证据的手法。在此,首先撇开“考据法”是否学界公认百试不爽一击即中的绝杀技艺不论,先看一下,考据派所推演的方向,与方氏目前所做的“代笔”推理有什么质的不同。
     首先声称,俺对乾嘉学派与考据法所知有限,所以才发出此贴求教。目前尚未得高人现身指点,只好求助于狗狗和家中有限的藏书,继续整理出一些疑问:
      乾嘉学派通过对文字、音韵、名物制度的考据,推求古人经典的原义,并从中剔除后人所作的伪经及伪说。而这“古人”与“后人”之间,通常相隔着几百上千年的时间差,如考证《古人尚书》是东晋人 梅赜伪造,非西周流传下来的文献,甚至成书年代在西汉初年出现的《今文尚书》之后。 西周——西汉——东晋,各隔了五六百年,辞章名物制度的差异应该是比较明显了,在前人作品中找出后人的痕迹,大致可定其中有伪——这是把作品完成的年代往后推。
     而方舟子所做,恰好相反,是把作品的完成年代向前推,把子的作品说成父的。因为子的作品有父辈的场景。这显然与考据派的推演方向完全相反。其粗率强为立论的作派,更不能与考据派的严谨精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的审慎立论相并提。
     所以,以考据法为方氏强解,合适吗?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2-2-7 11:50

“如果方仅仅是质疑的话,哪怕他只是说韩寒有高度的作假怀疑,我都不会这么反感他,怎么质疑都可以,可是到今天方的访谈还是这个结论-百分之百的作假。我觉得他心态不对了,他作为一个老江湖,我也只能想象他是有意为之。为什么?”
——歪弟这段话,我觉得“心态”也有问题。看上去,方舟子必须对自己的质疑内容犹疑不定,才会令歪弟满意。这太奇怪了,方舟子为什么不可以坚信韩寒“百分之百的作假”呢?你我都不会认同方舟子这番判断,但我不会先假定方舟子放弃自己的信念,因为这等于预先假定:我是对的,方舟子肯定是错的。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以自己的看法为判断标准的做法,站在言论自由角度,支撑这种做法的“心态”也有问题。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