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姜鲁鸣:适度发展航母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打印本页]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2-2-9 16:23
标题:
姜鲁鸣:适度发展航母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链产品终端中最具综合性的超大型产品,航母是多技术、多产业的集成与交融,凝结了一个军事大国所有的战略产业能力,其发展必定对国民经济产业群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影响。
2011年中国航母先后两次出海试航成功,标志着中国初步具备研制海上超大型战略机动作战平台的能力,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航母建造必要性的争论。有人认为,现阶段我国经济技术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花钱的地方又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研制航母只会加重国民经济负担,因而得不偿失。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符合现代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这里姑且不论发展航母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仅就航母本身的经济效应而言,也值得我们做认真的思考和梳理。
这里首先涉及一个认识观察国防的视角问题,即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防是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消耗品?长期以来,人类认识军事、国防的经济属性,始终摆脱不了这样一种逻辑: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用于国防建设的资源增加,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会相应地减少;反之亦然。这种认识可谓根深蒂固,延续数千年而不衰,直至1973年才被一位名叫贝努瓦的经济学家改变。贝努瓦通过对44个发展中国家国防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国防费投入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的效应。实际上,早在人们争论不休之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二战之后,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以后,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与军事活动的方式开始深度融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早已跨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世界发展大势、富国强军基本规律和中国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这一重大战略的实质是将军民分割的两大体系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使其既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不仅使一份投入形成两份产出,而且在两个领域的良性循环中产生更大效益,进而形成富国与强军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确立了这种科学的视角,就不难理解航母研发的经济效应。毫无疑问,航母同其他国防终端产品一样,其基本功能是捍卫国家安全,因而它的研制建造从总体上并不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价值增值过程,是一种非生产性的资源消耗。但是,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链产品终端中最具综合性的超大型产品,航母是多技术、多产业的集成与交融,凝结了一个军事大国所有的战略产业能力,其发展必定对国民经济产业群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影响。
从产业关联上看,发展航母能够产生很强的后向产业联系效应(即“逆向产业联系效应”)。发展航母不仅对船舶工业能力和相关装备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为高附加值船舶和先进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对航空、动力、机械、电子、材料乃至燃料工业提出了超乎寻常的要求,能够推动这些行业的升级和转型。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世界,航母产业已然成为集国家各主要工业部门能力的综合性产业。通过对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高新武器平台的开发,带动军事工业的发展,进而辐射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成熟的国家战略。早期的英国和法国,中小型航母建造一般可带动数以千计的企业,而美国的大型航母研制则可带动数万家承包商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而且,航母的全寿命使用过程本身还是一个持续拉动经济发展的过程。航母是不折不扣漂浮在海上的一座城市。一艘航母除了有作战飞机、导弹、航炮、油库、指挥所等战斗设施外,还有从工作到生活的各种保障设施,可谓应有尽有。有人预计,根据不变价格计算,美国每艘航母一生至少要花去1000亿美元,往往数倍于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这无疑会持续刺激社会的生产和消费。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源是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在这一背景下,适度发展航母产业在提供国家安全效应这一主功能的同时,无疑可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水平,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据有关研究,在我国95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和396个行业种类中,船舶工业对其中相当多的行业均有带动作用。而航母产业由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程度极高,其建造活动所需要的投入,往往可带动钢铁、化工、能源、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原材料、轻工等产业的发展。
瓦良格的改装具有划时代意义。这艘用2000万美元购自乌克兰、重达6.5万吨的重型航母,建造时虽然一度完工76%,但出售时经拆卸已只剩一船壳。该航母船体于2002年初运至大连造船厂,经过9年多的修理和升级,目前正处于调整、试用期。从经济角度看,这艘航母的改装将产生四大经济效应。
一是船舶产业群效应。船舶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产业,发达的造船工业是国家经济振兴、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的船舶工业企业有1242家,其中船舶制造企业600家,船舶配套设备企业368家,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本已产能过剩的造船行业面临着一个被迫优胜劣汰的时机。而且,尽管中国船舶订单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但可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还很低。在这一背景下,建造航母、打造相应的航母编队,可以加速我国船舶产业升级进程,促进某些通用的船用配套设备尽快实现国产化,早日结束主要建造“大船壳”的船舶工业历史,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瓦良格的改装及其后的航母产业建设,是全面提升船舶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力。
二是产业辐射效应。在瓦良格的改装中,有很多企业直接参与了科研、生产和试验任务,还有为数众多的各类企业包括民用企业承担了协作配套任务。由此,创造了大量的中间产品需求。可以说,瓦良格的改装过程,对重武器装备制造、航空指挥系统、动力系统、中高端防护材料、尖端电子系统等领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无疑会推进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说,通过航母产业发展,使更多的民用经济体参与国防科研和生产,促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满足国防科研生产条件而不断加大技术革新的力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这的确有助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动力。
三是后续经济效应。航母舰队是一个复杂的军事巨系统,除了主舰,还需要大量的护卫舰、潜艇、舰载直升机、反潜机、预警机。瓦良格的改装是中国开启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步。由此,我国将会逐步建设属于自己的航母和与之配套的其他作战平台及相关的辅助设施,这将源源不断地提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
四是创新及其扩散效应。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尔后再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推动民用产业的升级换代,这是现代社会实现经济与军事良性互动的一个规律。航母改装和研制尤其如此。瓦良格的改装和后续研制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必定会直接作用于民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对国民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有力而持续的推动。
可以预见,适度发展航母产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技术提升的支撑点。
作者:
李大苗
时间:
2012-2-9 17:24
姜鲁鸣博士,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国防经济学、中国国防经济史,出版《中国国防经济历史形态》、《中国国防预算制度的创新》等.
===============
这些地方就是出这些烂人。
滑跃式起飞的方式,决定了不可能从航母上起飞空中预警机。没有空中预警的保障,航母舰队就是靶船,找死去的。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2-2-10 10:38
已晋升为少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