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韩粉们的“群体性癔症”
[打印本页]
作者:
玻璃球
时间:
2012-2-12 14:49
标题:
韩粉们的“群体性癔症”
首先要说明一点,我觉得论坛里既无“方粉'也无"韩粉"。
你梦到过韩天才,方肘子吗?假如你看到韩天才,方肘子激动,尖叫,心跳加快吗?如果没有,你就别说自己是粉。
再有,这几天大家的探讨争论,都在合理的限度内,有分歧很正常。乐也好,怒也罢,还是那句话,对事不对人。
作者:
玻璃球
时间:
2012-2-12 14:50
本帖最后由 玻璃球 于 2012-2-14 16:13 编辑
为阅读方便,前面略去。
署名“韩寒”的文章,水平远未高明到一些学者及媒体人所鼓吹的那个程度。但笔者更感兴趣的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神话为什么会骗倒那么多文字工作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文字水平至少不在“韩寒”之下,为什么始终对韩寒的文学水平做超高评价?
让我们分析、推测(仅仅是推测,是否合理读者自己判断)“韩寒”影响力形成过程中,其读者的心态:他先是以一个因七门功课挂红而退学的学生身份,却写出早期那几篇文章和小说,这个巨大反差在媒体渲染之下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大量读者;最初的这批读者,以一种针对少年人的标准来衡量“韩寒”的早期作品,自然会对其文字的成熟、作者的见地惊叹不已;而以“叛逆”形象出现的“韩寒”,在接下来的博客文章中选择了针砭时弊的方向,这与他早先的形象契合,同时更契合了民众们长久以来对某一种声音的期望,“韩寒”自然赢得了更多人的赞许;赞许的声音逐步强大之后,从众心理开始发生作用,一些原本未必会给予“韩寒”作品高评价的读者,也慢慢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产生“他的水平是很高啊”的心态,其中就包括一些文字工作者。
但一般程度的“从众心理”依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在这次事件中,笔者还看到了一些人盛赞韩寒的钢笔字,此前还有人因喜欢他的字而请他为新书题名。平心而论,在书法风气较盛的江浙一带,韩寒的硬笔字在中学生中也就是中等水平。吹捧韩寒的字(还好,没有将其上升为“书法”),这是明显的追星心态。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韩寒在赛车等其他方面的成就,也都成了其神话的一部分,并且更让其粉丝们对其文字作品刮目相看。随后,韩寒的一切作为——七门功课不及格、面对镜头谈论文学创作时的木讷、谈论美女时显示出来的粗俗和猥琐,都成为“他是一个天才”的注脚。到了“他是天才”可以解释一切、可以无视最基本的逻辑之时,韩粉们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种癔症状态。
而在方舟子们的眼中,这一切反差(七门功课包括语文挂红却能写出成人水平的文章、不喜读书却能在小说中旁征博引、讨论美女和赛车时口若悬河却对文学创作难置一词等等)都必然地成为质疑韩寒神话的素材。
“海城豆奶案”中,即使种种证据(见“再审”一文)都指向“群体性癔症”这一结论,处于癔症中的病人依然很难相信自己“其实没病,只是心理有问题”这样的诊断(这也是当年“有关部门”不愿意让专家告诉大家真相的重要原因);同样,今天处于另类“癔症”中的韩粉们,也难以相信“其实韩寒并非天才,只是一个虚幻的神话”这一结论。方舟子等人的解释工作,很容易让中间群体看明白;但他另外还要面对一群病人,解释、劝服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这个解释工作必须有人来做,就如同“海城豆奶案”及稍晚发生的“泗县甲肝疫苗案”,对群体性癔症的定性和解释可以帮助患者更早康复,并避免更多人陷入其中。
在这一论述基础上,还可以推断:韩寒事件中,除了少数心知肚明、却出于一些特殊原因而混淆是非的捣乱者之外,与方舟子论战的这群“病人”,他们很可能是真诚的,就如同“海城豆奶案”中那些无辜的患儿们一样——这也就解释了韩寒那些“猪一样的队友”的行为,他们不断拿出不利于韩寒的素材来“力挺”韩寒。因为在他们眼中,再怎样荒唐的素材,都能证明韩寒是“天才”。“海城豆奶案”中,患者表现出各种症状,以及各种所谓的“后遗症”,这一切都让患儿及其家长、以及当时参与报道的众多记者进一步认为“豆奶有毒,而且毒得可怕”,而稍具医学常识、重视基本逻辑的旁观者却会提出质疑:谁能造出毒性如此复杂的豆奶,莫非是丁春秋或欧阳锋驾临?
春节期间路过杭州,跟一位老画家闲聊,他对于书画界的一种歪风甚为愤慨:一些原本在业界估价仅几千元的作品,经过一系列手段,可以炒作到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画作者的身价也因此飙升。然而,这些炒作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行骗一时,一个画家的身价终究需要接受同行评价和时间考验——画家小群体中没那么容易形成“群体性癔症”。
但在方舟子出手之前,十多年来韩寒神话却没有受到太激烈的挑战(一战即退的麦田也不足以对其构成威胁)。这有几方面因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这个神话催生的癔症群体太大,众多媒体人及社会学者被囊括,他们还以公器的力量进一步助长癔症群体;在此前提下,即使有人对韩寒产生了一点点怀疑,也很容易因为不敢相信如此众多的文字工作者会被骗而放弃质疑(依然是一种从众心理)。
因专家组未在第一时间将“癔症”结论公开,“海城豆奶案”迷惑公众9年,并且可能继续迷惑下去——笔者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下表达自己对此案的判断,但终因孤掌难鸣而收效甚微;没有同行的进一步调查,本文透露的信息也很难让所有读者信服。风行13年的韩寒神话,实际上也早在《三重门》出版之际就已显现端倪,序言作者、身为语言文字专家的曹文轩(无意中)给出了一系列重要提示:“而在《三重门》的作者韩寒身上,却已几乎不见孩子的踪影。若没有知情人告诉你这部作品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你就可能以为它出自于成年人之手”“韩寒的成熟,可能会使人觉得他有点不合自然规律——而不合自然规律,则要使人生疑,甚至觉其不够可爱”等等。曹长青在《韩寒是石头,不是金子》一文中,更展示了十多年来这个神话一而再再而三露出的破绽。可叹的是,数以百万计的粉丝读者、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却一直无视、忽视如此多的破绽。
所幸,中国还有一个方舟子,还有众多具有求真精神的文字工作者。这一轮揭露之后,韩寒神话能否彻底破灭、这个癔症群体能否彻底解体?这是一个比澄清“海城豆奶案”真相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神话的破灭、一个群体的心智解放,更重要的是,它关乎中国已经崩溃的诚信体系的重新建立,拷问中国民众是否还愿意重新建立这个诚信体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ac6ff010102xz.html
作者:
qfwfq
时间:
2012-2-12 15:43
这个胡乱贴癔症标签的作者更像是一个癔症。
作者:
feilian
时间:
2012-2-12 15:57
这个贴谈到曹长青,曹1月底文章中有段话很精彩:
韩寒的“新三篇”出来之后,得到了《环球时报》连续发文背书。昨天,已经开始有官方媒体出来挺韩寒的起诉,甚至预测韩寒要赢了。今天更是新华社出面“独家采访报道”韩寒要打官司一事。以讽刺调侃官方赢得了人心的韩寒,现在得到官媒的如此背书和声援,这是迄今为止他给中国读者们送来的最大黑色幽默!
——————————————
5、6年前有个比韩韩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对我说,韩韩写不出那样的文章,估计有人代笔,他的怀疑理由倒不是说韩韩文字水平或思想水平。他认为韩韩是最近30年盛世中既得利益者,无论从哪个角度韩韩德的阶级立场不会导致他如此尖刻、刻薄调侃给他利益的集团。只是其它追求自由的人们,缺乏像他已经获得的那种难以推倒的偶像力量,所以也缺乏如他的胆量。某种意义上韩成了文坛的“影帝”,特别最近几年矫揉造作地为谋取更多的银子,直截了当把臂伸向现实政治领域,制造更有效的马太效应。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