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碟中谍》系列:碟没了,谍还在
[打印本页]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12-4-19 10:57
标题:
《碟中谍》系列:碟没了,谍还在
改编自1960~1970年代(英文)同名经典美剧《虎胆妙算》的电影《碟中谍》系列,算得上是阿汤哥独步影坛的个人电影品牌了,想想另外那些“帅叔”们,布拉德·皮特到现在还生活在“朱莉男人”的“阴影”下,乔治·克鲁尼只能不停的换着卖相玩暧昧,强尼·德普则在迪士尼的金元攻势下才被勉强打上了海盗船长的烙印,相较而言,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一个系列电影品牌的,舍阿汤哥其谁?
《碟中谍》保留了其美剧前身中对于高科技间谍道具的酷炫展示,譬如每次发布命令后就自毁的传送装置,就是剧集中的必备元素,现在也成了电影中的经典桥段,类似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易容术、磁力攀爬装置、环境伪装大法,电影中那些妙想天开的间谍手法,在剧集中都已经出现过——事实上,如果你看过原剧集的话,就会发现片中对间谍手法的整体设定,并未逾越原剧集的设定框架。
不过阿汤哥并未完全因循守旧,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给电影作品成功灌注了饱满的时代色彩。《虎胆妙算》的时代背景处于冷战正酣之时,《碟中谍》的大幕拉起,却已到了后冷战的多元化国际环境中,人类科技也步入了信息时代,于是乎,各种新兴的科技手段都在电影中粉墨登场。说起来,本片的大陆中译名“碟中谍”就带有浓厚的时代科技意味:此译名跟英文原名毫无干系,但在片中,阿汤哥饰演的超级特工出生入死,其争夺的“宝物”就是一张电脑光碟。说起来,《碟中谍》第一部面世之时,还是电脑科技方兴未艾的1996年,中国才刚刚加入国际互联网,电脑光碟对大陆普通观众来说尚是个稀罕物件,但阿汤哥领风气之先,化身为电脑高手,为世界影坛奉献了第一个广受欢迎的信息时代特工形象(相比起来,女王麾下的詹姆斯·邦德就老气横秋得多了),而“碟中谍”的译名,倒也琅琅上口,自此便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在大陆的正式名号。
[attach]51794[/attach]
与时俱进的阿汤哥在《碟中谍4》里还在孜孜不倦的更换他的高科技小玩意,核弹、卫星这些大家伙普通观众其实并不敏感,所以,当阿汤哥的团队和反派杀手们几乎人手一个传说中的iPhone5 、iPad3时,久违的时代科技感便再一次扑面而来。而隐形眼镜打印机、全息投影仪、磁力悬浮衣之类的东西,也都连上了网络技术的翅膀,搞到最后,还是得黑进防火墙里,才能中止可怕的核爆——当然,出了大笔赞助费的宝马还是得压轴登场,从那么高的地方跌下来,宝马车居然能保阿汤哥毫发无伤。好吧,这年头有植入观众们都理解,但好人坏人都开宝马,这碳排放量也太高了点吧。
《碟中谍》系列跟大陆观众的缘分很深,第一部就作为进口分账大片被引进内地影院,当时分账大片的形式刚刚出现不久,阿汤哥的矫捷身手和英俊面庞,自然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阿汤哥吊着威压悬空取碟的经典镜头,也成为无数内地观众心中的永恒,多年后,当宁浩用《疯狂的石头》嬉笑神州时,那句妇孺皆知的台词“顶你个肺”其实就诞生在对这一经典画面的恶搞中;到了《碟中谍2》,斯时正在闯荡好莱坞的吴宇森受邀执导,将吴氏的“暴力美学”与阿汤哥的潇洒气度合而为一,飞车、慢镜、白鸽,这些标准的吴氏桥段一个不落,在《碟中谍2》中悉数亮相;2006年,由新锐导演J.J.阿布拉姆斯执导的《碟中谍3》则换回了纯正的美式风格,连阿汤哥的发型也从飘逸的长发变成了硬朗的板寸,这一部还特意在上海取景,将浦东陆家嘴和西塘古镇的风景都收入片中,这也再次拉进了阿汤哥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时代在进步,科技工具始终在变,当年风头无限的“碟”已经没了用武之地:一是电影中再也不会把old school的电脑光碟当成个稀罕物件来说事了;二来,VCD、DVD光碟的流行热潮业已退却,当年不少通过影碟机观看《碟中谍》的观众,更多的都是去影院一睹IMAX的风采——要么,他们早就习惯了网络下载。
只要没进入共产主义,间谍在人类社会中就将永远存在。碟没了,但谍还在,只要阿汤哥愿意,《碟中谍》系列将一直延续下去。
来源:图宾根木匠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12-4-19 11:08
从剧情、悬念上说,碟1最棒,其次是碟3,再其次是吴宇森碟2。碟4剧情在阿汤哥跳高楼之后就拖沓了。
四部加起来的票房收入接近百亿美金,阿汤哥功不可没。阿汤哥还有一个贡献,自己没得奥斯卡,却成全了妮可·基德曼(前阿汤嫂)抱得小金人。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