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我在美国一位挚友的儿子科瑞斯(Chris Lindstrom),他是区域货币运动(Local Currency Movement)的积极参与者。他使我看到在世界范围内,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做着把货币和国家分离,使货币小区化的努力,他们是一群相信 small is beautiful(小的是美好的)的人群。货币在非国家化,很多人在努力。迄今为止,有2500多种货币在这个世界上运行着,在北美、南美和欧洲。
中国传统货币经济中的交易关系,其本质是民众、商人和官家共同治理,是以产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换言之,货币经济、私有产权和商品市场经济的相互依存支撑了中国传统货币经济的运行,并决定了财富的存在方式、拥有方式和分配方式。所以,中国历史上可以发生一次又一次的财富重分配,却没有发生经济史家所提出的那种「财富逆转」(Reversal of Fortune)现象。在一五○○年相对富裕的文明,比如印加、阿兹特克,都被自身的货币财富所腐蚀,最终消亡。但中国社会却具有对「财富」的良好消化能力或自愈能力,这不能不归结于传统货币经济的贡献。
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获取大陆政权,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和货币经济具有「不可兼容性」,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货币经济的现代化过程被中断,国民经济倒退到「半」货币经济和非货币经济时期。这种情况并非首例,在南北朝就发生过。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是一九四九年之前「法币」的一种变异,都可以叫做fiat money,但是法币毕竟有外汇支撑,外汇以黄金储备为基础。而人民币与外汇、黄金没有任何联系,不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含金量」。中国的正统说法是,人民币是「物资本位」。如果实现「物资本位」,必须实现国家对物资的垄断。人民币是一种「双重」垄断,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和对支持人民币的物资资源的垄断。人民币成了完全依赖于政府和国家信用的纸币。在人民币制度下,中国人民财富的形态只有人民币,而人民币为国家垄断,国家透过人民币供给数量和物价的不断变动,实现国民财富的重分配。一位当代经济学家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货币已经变成了一个穿鼻而过的环,它使我们被那些控制鼻环的人们牵着走。(money has become a ring we wear through the nose, which allows us to be lead around by those who control it)。人民币就是这样的「鼻环」。
如果说,哈耶克货币思想是解读中国货币经济史自由放任的理论基础,那么,凯恩斯学说中的货币思想则是解析中国货币经济史中国家干预、背离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货币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由国家控制货币的实际供给量,强化中央银行的地位,其功能是实现货币和信用的管理。所以,货币是一个「外生变量」。凯恩斯所关注的,主要是货币需求,而且将货币需求的变化归结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transaction, precaution and speculation)。进而认为,利率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和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凯恩斯理论为国家干预和垄断货币经济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和逻辑解释。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在过去三十年间,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成了被异化的凯恩斯主义国度。
关于中国货币经济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范式:一,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涉及货币经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多处涉及中国经济;二十世纪的内藤湖南和费正清的著作,对于中国货币经济历史多有描述;韦伯也有过关于中国货币经济史的分析。二,中国货币通史方法。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是历史跨度最长的著作,从先秦到清末,但是没能进入中国货币经济的现代转型。杨联升的《中国货币简史》,也是里程碑式的著作。近年来中国出版若干按照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包括中华民国的中国货币金融史。三,断代史方法。例如秦汉时期货币经济、两宋货币经济、明代货币经济或近代货币经济。黄仁宇另辟蹊径,选择了明朝万历十五年前后剖析明朝财政经济制度,进而触及中国当时的货币经济问题。四,置货币经济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万志英的《财富之泉》(Fountain of fortune)以中国和世界的白银关系为背景,揭示中国向白银经济的过渡,考察时间跨度从公元一千年至一七○○年。加藤繁的《唐宋时代金银研究》,将黄金和白银置于唐宋两朝的时空中加以研究,是具有经典意义的著作。五,钱币史研究(Numismatic history)。中国关于钱币史的书,历来很多,很早就形成独立学派。钱币的历史沿革为货币经济史提供了实物支持。但是,中国钱币史学派专注的是钱币本身的演变,而不是货币经济。千家驹的《中国货币演变史》,历史跨度很长,从古代货币到人民币,主要是从「钱币学」切入,是一部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著作。六,部门经济史方法。在部门经济史研究中,涉及货币经济。中国部门经济史方面的书籍很多,农业史、手工业史、航海业史、土地制度史、财政史、商业史、外贸史、银行史,往往忽视了货币和货币经济的作用。七,专题研究方法。选择中国货币经济中的某个专题,加以探讨。例如梁方仲在一九五六年的一条鞭法研究是开拓性著作。还有西汉的五铢钱问题,宋代的钱荒问题,明代的白银化问题,清朝的土地价格和大米价格问题,钱庄,利率史和信贷市场问题。八,现实政策性货币经济研究。从清末至民国,一些研究中国货币经济的西方学者,直接对中国有过观察和考察,参与了中国币制改革方案的制定,甚至出任中国政府在金融货币领域的顾问。一九○四年,精琪在对中国货币经济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币制改革的系统方案。一九一二年,卫斯林撰写的《中国当代货币》,是当时关于中国货币经济的代表之作。一九二○年代,狄爱华出版了《中国货币论》,将当时中国货币经济分为不同部门,做细致的技术层面研究。一九二九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甘末尔向财政部长宋子文提交的《中国逐渐实行金本位制法草案》等。中国政府财政顾问阿瑟‧杨格参与了南京政府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四六年之间的重大金融和财政决策,也是中国参加一九四四年布尔顿森林会议的代表团成员,其著作《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是中国当时货币经济和财政经济最重要的著作。在中国货币经济史中,当代货币经济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九九○年代以来,中国关于现实货币经济的专题性著作数量可观,涉及货币化问题、金融改革问题、汇率问题。因为意识形态所限,缺乏历史感和国际视角。九,作为国际货币经济一部分的专题研究。近年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全面考察了在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中叶「白银世纪」,西方货币经济和中国货币经济的关系。黑田明伸的《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一书,在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下的中国货币结构和区域分布,中国货币经济被纳入世界货币制度史的框架之中。如果把中国货币经济作为一个连续的研究对象,自然会承认其历史可以划分为传统货币经济和现代货币经济。弗里德曼探讨一八七○年美国货币制度的调整,特别是一九三○年代美国购银法案,美国货币政策变化,改变中国经济和政治历史走向的集大成者。
在经济思想史中,货币问题是经济学家最耗智慧的领域。为本书提供理论基础的哈耶克和凯恩斯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都和货币紧密联系。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不久,我有幸在美国的哈佛大学附近的加尔布雷思家中听他谈「九一一」事件对美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结束的时候,我告诉他:在他那么多著作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那本:Money: Whence It Come, Where It Went,他听了很高兴,幽默地说,你很特殊,绝大多数读者可不是这样,他们更喜欢我那本《丰裕社会》。在我看来,加尔布雷思仅仅提出货币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它包含了货币哲学,甚至宗教的意识。我们人类要自由和幸福,真的没有办法摆脱货币吗?至少,真的永远无奈于国家对货币的垄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