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看看发达国家下水道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2 13:01     标题: 看看发达国家下水道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7:46 编辑

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一般的快乐生活。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就在繁灯初放的夜市中,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想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事实上自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介绍冉阿让背负自己的未来女婿穿过了一段危险又深邃的下水道流沙泥之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又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现在,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

[attach]53872[/attach]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下水道博物馆Tips:交通:坐地铁9号线或RER C线, Pont de l’Alma 站下车;开放时间:5月1日到9月30日 11:00 – 17:00;10月1日到4月30日 11:00 – 16:00;每周四、周五,以及一月的第2-4周休息

[attach]53871[/attach]

  据报道,巴黎经常下雨,从未发现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难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由于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能成为旅游景点,下水道肯定能容下很多游人,无比宽敞,可以行走奔跑(这种情形在西方电影里经常出现),有通畅的排气系统、有纯净空气,不会、不能臭气熏天。

  下水道博物馆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这里没有显眼的建筑,只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售票亭,掏3.8欧元购票后即可从旁边狭窄的旋梯进入地下6米的深处,探究巴黎的“五脏六腑”。据介绍,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有近10万人。

[attach]53872[/attach]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法国首都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从外表看并不特别,就是一个普通的下水道井盖。但是掀开这个井盖进入地下,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地下宫殿。巴黎下水道虽然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实在是不同凡响。聪明的巴黎人就利用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下水道建成了下水道博物馆。人们在这里游览,可以全面了解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

  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这哪里是下水道?简直就是宽敞的地下水库工程,就是发达的企业化复杂运作和灵活机动的应急机制。因此,这种四通八达的系统能够顺利排水。在19世纪就能够设计出这样复杂的地下下水道系统,那是一个超前于时代的创举,而这项巨大工程的设计师巴龙。奥斯曼当然功不可没。奥斯曼是在19世纪中期巴黎爆发大规模霍乱之后设计了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

  奥斯曼当时的设计理念是提高城市用水的分布,将脏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按照人们以前的习惯将脏水排入塞纳河,然后再从塞纳河取得饮用水。

  然而真正对巴黎下水道设计和施工做出巨大贡献的却是厄热-贝尔格朗。1854年,奥斯曼让贝尔格朗具体负责施工。到1878年为止,贝尔格朗和他的工人们修建了600公里长的下水道。随后,下水道就开始不断延伸,直到现在长达2400公里。

  截止到1999年,巴黎便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还塞纳河一个免受污染的水质。这个城市的下水道和她的地铁一样,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才有了今天的模样。除了正常的下水设施,这里还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和电缆。直至2004年,其古老的真空式邮政速递管道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多数人大概不知道,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是贵重的戒指掉进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的。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你所需要的,只是拨个电话,这项服务是免费的!(只可惜,我当时没能记下这个号码。)完备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在博斯凯大街的污水干道,它浓缩了巴黎下水道的全貌。沿着一条长500米、标着路面街道名的蜿蜒通道前行,脚下是3米来宽的水道,污水在里面哗哗流淌,身边摆放着各种古今的机械,每隔一段又出现岔路和铁梯。再往前是一个陈列馆,陈列着从高卢罗曼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现代和近代巴黎下水道6个历史时期的图片、模型,并配以英、法两种文字说明。通道终端是一个大厅,放着3台电视机,播放一个长约20分钟的介绍巴黎下水道情况的短片。

  陈列品展示了巴黎下水道的历史变迁。早在1200年,菲利普·奥古斯特登基后要为巴黎铺砌路面,曾预见巴黎市区将兴建排水沟。从1370年开始,时任市长的于格·奥布里奥兴建蒙马特大街,将盖有拱顶的砌筑下水道通向河道。1850年,在塞纳省省长奥斯曼男爵和欧仁·贝尔格朗工程师的推动下,巴黎的下水道和供水网获得了迅速发展。据介绍,雨果在撰写《悲惨世界》前,曾通过时任下水道督察的好友埃马纽埃尔·布吕内索亲临下水道,并绘制了管道图,从而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冉阿让在下水道中与警察周旋、逃脱追捕的情景。

  据博物馆提供的数字,巴黎密如蛛网的下水道总长近2300公里,每年从污水中收回的固体垃圾有1.5万立方米,巴黎地区现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净化水能力为300多万立方米,净化后的水排入塞纳河,而每天冲洗巴黎街道和浇花浇草40万立方米的非饮用水均来自塞纳河。目前,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巴黎下水道仍然在市政排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2 13:02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7:50 编辑

东京:下水道深达60米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attach]53875[/attach]
  东京地下排水系统建成于2006年,堪称牢固、先进,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他们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导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东京下水道局对此倡导的解决办法是:用报纸把油污擦干净,再把沾满油污的报纸当做可燃垃圾来处理。更干脆的办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介绍少油、健康的食谱。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2 13:03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7:49 编辑

[attach]53874[/attach]
泰本河,就像是很多泰晤士河的支流围绕在伦敦城市中心的下水道中。
  伦敦排水系统建立与霍乱肆虐有关
  1700年的时候,伦敦已经是一个拥有57万人口的欧洲超级大都市,但城市的排水系统极其糟糕。
  为将污水和雨水引入路两边的明渠或者马路两边的街沟中,泥土路面或者卵石街道都凿有迷宫般的沟沟渠渠。一英尺多深的明渠中塞满了灰烬、动物尸体,甚至粪便。糟糕的排污系统将街道变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
  1810年,英国人开始使用暗管排水,改变了城市的排水状况。
  有趣的是,英国排水管道系统的建立,与霍乱的肆虐大有关系。
  1831年,欧洲爆发霍乱。这次霍乱夺去约32000名英国人的生命。人们认识到,拥挤、肮脏的街道是疾病的温床。1842年,大不列颠帝国派出考察队去罗马和巴黎参观供排水系统,他们惊讶地发现,古罗马的排水系统比起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要先进得多、卫生得多。为了改善地下水道,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皇家委员会。
  1856年,一位叫做巴瑟杰的人承担设计伦敦新的排水系统的任务。他计划将所有的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巴瑟杰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地下排水系统全长160公里,位于地下3米的深处,需挖掘350万吨土,但这个计划连续5次被否决。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伦敦市政当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同意了巴瑟杰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方案。
  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1865年工程完工,实际长度超过设计方案,全长达到2000公里。下水道在伦敦地下纵横交错,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


伦敦舰队下水道,这成为了伦敦城市探险者拍摄的经典地点。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2 13:04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7:48 编辑

[attach]53873[/attach]
罗马:2500年后仍在使用

  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说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须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

  公元33年,罗马的营造官清洁下水道时,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中游历了一遍,足见下水道是多么宽敞。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2 13:05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9:50 编辑

北京的排水管道


北京太平桥排水管道
[attach]53886[/attach]

北京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正在演示先进的“CCTV电缆遥控管道摄像检测系统”。
[attach]53887[/attach]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7-22 13:06

木匠师傅,图片看勿见哦。
作者: 李苗    时间: 2012-7-22 19:10

北京的排水管道,图片呢,看不见。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2 19:52

抱歉,我自己能看见所以没有注意

北京太平桥的管道不知是否具有代表性,这里的图片看来是90CM直径,太小了
作者: 爬坡王    时间: 2012-7-22 20:33

看得见图片了,俺这里的下水道估计还没北京粗呢,呵呵,经常小涝,没京城涝得那么牛逼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7-22 20:34

现在看见了。一个成人钻进去都很困难。
常在外国电影里看到地下管道里的追逐打斗镜头,似乎人家的下水道系统,都是可以拍大片的。难道我们的又是中国特色?
作者: 李苗    时间: 2012-7-22 20:53

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龙应台 (2012-07-22 17:12:51)转载▼标签: 龙应台大雨高楼大厦下水道 分类: 历史文化  
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



如果闭着眼睛让天方夜谭的神毯带你飞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就在市集中让你降落;睁开眼,你如何分辨这究竟是个已开发先进国,还是个所谓的“开发中”国家?


很简单,你说。先看房屋建筑。如果是光洁照人的高楼大厦,屋与屋之间有雅致的绿地庭园,这大概是先进国。再看道路,如果路面铺得密实平整,人行道上每几步就有株树,每个街角都有街灯,这大概是先进国。在路上跑的东西,如果大多是四个轮子的车辆,在十字路口凭着交通标志整齐地来来往往,这大概是个先进国。

相反的,如果映入眼帘的是草篷木桩搭凑起来的住屋,道路上一步一个水坑,泥泞满地,路上挤满了二、三、四个轮子拼凑而成的交通工具,牛羊猪马与骆驼在人与车之间穿梭,牛鸣与喇叭震得耳根发麻:这,当然是个“开发中”国家。


但是这些表象的指标不可靠。你可以凑巧降落在香蕉共和国国王的官邸前面;国王以救济灾民为名目向联合国借了两亿美元,用这两亿美元在你面前建了一整排光洁照人的高楼大厦,铺了一条宽大平坦的柏油路,从他家门口直达飞机场,方便他在政变时顺利出国。制服英挺的警察站在路中心指挥交通,猪马牛羊若闯入这个区域格杀勿论。你,很容易被骗的。


所以你开始观察细节。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角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表示地下排水系统与都市计划配合得相当密切,这大概是个先进国家。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泞泥,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开发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


那么,如果香蕉共和国也添了下水道呢?你如何分辨先进与不先进?最好的办法是去办件事情。你来自天方夜谭,算是外国人入境居留,所以到户政机关、警察局、外交部几个衙门去跑一趟。如果你发觉柜台前排队的人很少,柜台后办事的人很和气,办事的手续很简单,两个小时就办好了所有的证件,这,大概是个先进国。倒过来,如果人多得你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每个窗口都挤着一团冒热气的人肉,每个人都努力把手肘往外顶着,像一只蚱蜢,保护自己眼前一点点地盘;如果好不容易你喘着气到达了窗口,里面的人翻翻白眼说:“天方夜谭来的到一号窗口去!”而你刚刚才从一号窗口过来;如果在填了两个小时表格,黏了二十张两时半身脱帽照片、跑了三个衙门之后,你发觉你所领的证件有效期只有两个月,六十天之后又要从头来起……对,这八成是个不怎么先进的“开发中”国家。


如果你惧怕办手续的炼狱,比较轻松的,你可以搭一趟公共汽车,最好是那种来往于城市与乡间的客运。车次频繁,人人有座位,当然是一个迹象,但是仔细端详车中的人……如果乘客大多衣装整齐,彼此见面时或点头、或握手、或微笑,交谈时轻声细语,让座给老弱妇孺……不管是大学教授或是农夫、杂货店的小厮或是美容店洗发的小姐,个个都那样彬彬有礼,看不出阶级的差别来,这,大概也是个先进国。


我每天早晨搭车到苏黎世的市中心,每天早晨在车里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看不出阶级的、彬彬有礼的人——我发觉自己对他们有说不出的厌倦,厌倦他们有教养的微笑、有教养的低声说话、有教养地说“对不起”、“谢谢”、“再见”。我渴望见到一个不知“教养”为何物的草地郎,赤着粗大的脚,拎着一个花布包袱,腋下挟着一只咯咯挣扎的肥母鸡;看到街上的熟人忙不迭地伸出半个身子快活地大声叫唤,笑的时候,露出闪亮亮的金牙;打了哈欠之后,一歪头就呼呼大睡,发出很没有教养的鼾声。


如果在一车彬彬有礼的人群中你发觉几十个这样的草地郎,那个国度大概就不是所谓的先进国了。他所暗示的是城乡的距离——经济上、教育上、生活水准上的种种差异。我对草地郎的眷恋,是一种罗曼蒂克的念旧情怀,与现实有很大的矛盾。要保有这样的乡土人物,意味着保有他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意味着保有泥泞的道路、积水的市区、拥挤的衙门、浪费生命的繁文缛节。而落后,真正生活在其中,就一点也不罗曼蒂克。人所要追求的,应该是一个高度开发却又不失人的原始气息的社会吧?是不是只有天方夜谭里才有呢?
人在欧洲》2012年07月22日 原题《想念草地郎》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雨果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7-22 22:10

巴黎好像出过塞纳河水漫巴黎圣母院的事情。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2 22:20

欧洲国家下水道主要是罗马的发明

希腊城邦的城市建设实际上很糟糕,每个城邦注重的是卫城——也就是城邦最后的堡垒。城邦选址在山坡上,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当城市扩大了。分户殖民。

罗马不是的,罗马在公元前3世纪瘟疫后把饮水与下水完全分开作为一个宗教禁忌,开始引水渠工程建设。可是罗马人发明的供水系统是开放式的,没有水龙头,多少水引进城市,就要有多少水排出城市。因此和引水渠工程同步进行的,就是排水道工程。罗马人是使用砖石拱券技术的大师,用在地面上是神庙,浴场之类的大型公共建筑,用到地底下去就是排水道。拱券建筑是要大规模搭建模具,模具是要事后拆除的,所以尺寸至少要容许一个工人在里面施工,所以最小的下水道尺寸是1.8米×0.9米的矩形+一个半径为0.9米的圆拱。
作者: 小讨厌    时间: 2012-7-22 22:26

果然和剧院魅影里的下水道一样宏伟啊!!!!!!!!!
作者: 李老苗    时间: 2012-7-22 22:35

53873
罗马:2500年后仍在使用

  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说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须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 ...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7-22 13:04
这个牛叉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12-7-22 22:53

据说故宫现在还用明朝的下水道。
作者: 老独步天下    时间: 2012-7-23 01:14

再来一轮专题性的公款欧考。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12-7-23 02:48

东京:下水道深达60米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 ...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7-22 13:02
我参观过他们的地下蓄水库。
建设的如同巨大的地下宫殿,如同进入人民大会堂的一楼一样,甚至比那个还宏伟。
据日本专家介绍说,东京在江户时期已经建造了世界城市中上最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

想想也有道理。东京每年有几十场大雨,我的直观是,每一场如果下在北京,都能把北京大部分淹没了。
作者: 某某马甲    时间: 2012-7-25 07:40

雨季来临,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内涝,有些城市都可以游泳了,但是在咱们青岛,从来没发生过内涝,还被网友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记者来了一番探险,走进了青岛所谓地下排水网里面。

青岛城市排水管网 宽到可以跑汽车

在青岛栈桥边游玩的外地游客可能不知道,就在离栈桥一百米之外的这个洞口就是青岛城区的一个重要排水口。这是青岛排泄雨水的其中一个暗渠,宽三米、高两米五,比城市里有些单行道还要宽敞。从这个位置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隧道非常宽,容纳大排量的小汽车通行完全没有问题。

记者从青岛市排水管理处了解到,这种通向大海的排水暗渠对于青岛的城市排涝功不可没。

排水系统3000公里“德国造”占1/30

刘鲁峰主任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暗渠,是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建的地下雨水管道,至今在青岛依然沿用的有80公里左右,这种排水口根据城市的格局分布在前海各处。

刘主任告诉记者,德国在青岛建造的排水系统具有一定前瞻性,对当时城市的排涝起到很大作用。但随着青岛城市的发展,目前青岛使用的排水系统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造的,总长达到两千九百多公里,德国建造的排水系统占的比例很小,因此网上把青岛城市防汛能力全归功于德国人的说法并不正确。

刘鲁峰:“从数字来看,它三十分之一都占不到。”

另外,青岛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雨季的考验,没有发生城市内涝,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健全排水系统起了大作用外,还与青岛自身地理优势有关。

刘鲁峰:“青岛是一个沿海的丘陵地形,这种地形使得雨水比较容易收集。”

北京排水集团:青岛排水是德国人设计 标准高

中国网

1.雨后乱停车罚单不录入

受周六大雨影响,有些地区出现乱停车,协管员前往贴条,请问能否申请取消该罚单?

北京发布:针对网民反映的交通协管员给昨天遭遇强降水熄火停在路上的车贴罚单一事,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在突发灾害降临时这种处罚是错误的,所贴罚单作废。吉林已责成市交管局处理此事。感谢广大网友的监督。

交管局回应:1.下发通知,雨后以服务疏导为主,对因雨受困车辆联系车主,挪移清拖;2.对22日协管员擅自粘贴的违法告知单不予录入。3.对擅自贴条的当事协管员严肃处理、调离工作岗位。

2.车门是最佳逃生通道

广渠门汽车被淹,车内男子溺亡。网友说,那车一看就是好车,水淹电路致电动摇窗机失灵,无法夺窗而出。如果是手动的话就不会出现溺亡情况吗?

汽车业内人士:这种说法不对。广渠门被淹车是辆现代途胜,20万不到是比较一般的车。车门涉及到电动摇窗机和中控锁,3至5万元的低端车现在都有这种配置,车好反而不容易逃生是误读。

另外手动式的车窗的确不受浸水影响,可摇下车窗逃生。电动车窗则受浸水深度的影响,可能出现失灵。而大部分车除了车门中控锁外,每个车门都有独立的保险扣,这是个机械装置也不受浸水影响,车上各个位置的乘员都可自主打开这个锁扣,因此选择车门逃生是最佳渠道。广渠门那辆车有个致命问题,中控锁没有打开,所以第一时间打开中控车门锁非常必要。

3.逃生锤不是万能的

北京水灾后,网上又掀起一股热卖“逃生锤”潮。请问车被水淹后逃生锤能起多大作用?

汽车业内人士:网上热卖的逃生锤并非万能,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用。因为在狭小的车厢内击破车窗钢化玻璃的难度极大,还会耽误宝贵的逃生时间。

如果使用逃生锤,车内水位已经高过车窗,车内外水压差变小,此时用逃生锤击打车辆侧车窗的边角处,易于击碎玻璃。击碎玻璃后记得用逃生锤将碎玻璃周边都刮一圈,以免逃生时被玻璃尖角扎伤。

切记,击打车前挡玻璃绝非最佳选择,因为前挡是中间夹胶的双层玻璃,击碎难度非常大。

4.车淹后二次发动或可获赔

昨天一条提醒微博的转发量非常高,其中提到车辆涉水趴窝后不要二次启动,否则保险公司不予理赔。

专家解释,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对涉水理赔设置的险种有所区别,依据投保的不同,理赔情况也有区别。

人保北京分公司理赔部车险分部副总经理关萌:人保没有涉水险这个附加险种,但有一种叫“发动机特别损失险”的附加险,该险种需与车损险一同投保,价格约为车损险的5%。该险种只要涉及发动机的涉水损坏,哪怕涉水熄火后二次或多次点火,人保都会予以赔付。

东风日产华盛昌4S店保险部经理杨永新:对于提供涉水险为附加险种的保险公司而言,对于二次点火的车辆是不予理赔的。因为保险公司认为,车辆二次点火后造成的损坏并非是涉水造成的,因此不予理赔。

不过有一种比较偏门的附加险种“车辆停放险”,可以对车辆涉水后的损坏进行赔偿,并且该险种的好处在于保险公司会对车辆修理十天内的交通费用进行报销。

5.免收高速费需要研究

在遭遇这种极端天气时,高速公路暴堵,但依然收取高速费,群众对此疑问比较大?

交通部门相关人员:对于在极端天气中,高速路是否能免费通行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规定。能够免费通行的,只限一些政策车型、抗震救灾车辆以及部分运输海鲜物品的货车。另外,所有高速路收费的相关举措,均要经过发改委等多个政府部门研究批准,待通过后,高速公路管理公司才具体执行。目前,交通运输部正在对节假日免费通行的政策进行讨论,但未给出最终意见。

6.北京排水标准低于青岛

每次北京积水,大家就会拿它与青岛比,甚至与故宫等地相比,北京的排水能力处于什么水平?

北京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故宫和北海团城,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下多大的雨都不会积水。目前还在北海团城服役的雨水工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

比如说团城,地势高,里边种植古树,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后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此外,包括一砖一瓦都有古代人的学问在里边,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技巧学问。不过这么精细的设计都是服务皇家。

目前我们城市的雨水系统都是建在平地上的,下水慢。而这些建筑结构都是建设在高地的。

而青岛的雨水系统设计标准是德国人设计的,能应对至少1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当时也花了很多钱,设计标准肯定是比北京高很多。

但是,北京市的城市排水系统包括道路和桥的都是依照国家标准来建设的,我们排水部门则是依据市政府的要求进行建设。从目前来看,北京市虽然符合国家的标准,但是一些重点地段也有提升标准的必要。

7.长安街排水比较强

微博提倡发大水就走长安街,有没有道理?

北京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是有道理的。北京排水分道路排水系统和桥区泵站系统。长安街属于道路,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相对比较高,能够达到五年以上,也就是应对70毫米以上的降雨。北京很少有道路积水,即便有也是很快能够排除掉的。

实际上,北京每年发生的积水,十次有九次都是桥下积水。北京有78个下凹式立交桥,同时配有78个泵站。这其中一半的设计标准是应对30毫米的降雨量,再多就只能靠水泵抽。安华桥改造后能应对50-70毫米降雨量。北京昨天的降雨量达到了200多毫米。

因此每次暴雨都考验的是北京的桥区,考验泵站。

北京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桥呢,一方面是能够体现北京市的古城风貌,另一方面桥下凹了,对应上面桥的坡度就能平缓些,雨雪时桥上行车当然更安全了,但这样就造成了下凹积水问题。

所以说走长安街肯定是安全的,但是我要说的是,只要少走下凹桥下,在城区环路上行驶都应该说是安全的。

8.北京雨水流入就近河道

北京雨水最后都流向了哪里?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北京有上千条河,北京的水通过地下雨水管网和抽水泵站将水排向就近河道。比如昨天的统计数字显示,三家店拦河闸最大下泄流量为139立方米每秒,累计下泄水量78万方。

城市河湖昆玉段通过安河闸实施北分洪,最大分洪流量40立方米每秒。北运河最大行洪流量1700立方米每秒,下泄水量4435万方。城区河道超历史最高水位运行,石景山人民渠、丰台区旱河、丰草河、马草河漫溢。大石河出现历史最大流量,为1110立方米每秒。拒马河张坊水文站最大流量2500立方米每秒。这些水都是通过这些方式流入不同的河道的。如果河道满了就回流回去加剧城市积水。

9.研究开放公共场所接纳受困者

为什么不开放体育场供群众休息?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免费开放公共场所应急将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正积极研究这类问题。但是具体还要由政府来决策。

[attach]53987[/attach]
作者: 老西安    时间: 2012-7-25 09:13

开眼啦。木匠师傅去巴黎,别人看风景,他参观下水道,有心人、学问人也。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5 09:54

20# 老西安

老西安看看清楚,是木匠转贴的呀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5 10:10

19# 某某马甲

北京的体制有问题

排水是市政项目,应该是政府应有的职责,怎么可以弄给一个企业去管?企业没有直接的公权力,怎么和其他涉及到利益的利益团体打交道?怪不得北京的底下管道通讯、电力、燃气、供暖居然都有优先权

上海租界当年就是从市政建设开始获得自己的城市管理权。市政建设的项目道路、阴沟是第一大项。

上海现在是水务局下设排水管理处,有地方性法规作为保障。这个机构原来是城建局排水管理所,直接从工部局公董局的工务处发展过来。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8289/node68297/node68360/node68366/userobject1ai65888.html

上海的标准也很低,不过是一年一遇的标准,小时雨量36毫米。超过这个量就要内涝。而上海如果台风来袭、又正好是朔望高潮位及上游来水三聚头,就要出大问题。台风带来雨量一般都在小时36毫米以上。诡异的是,台风正面袭击上海的事情已经连续几十年没有发生了。在70年代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台风正面袭击上海的事情。
作者: 老西安    时间: 2012-7-25 10:36

20# 老西安  

老西安看看清楚,是木匠转贴的呀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7-25 09:54
哪里有转帖的说明?咹?
作者: 某某马甲    时间: 2012-7-25 13:33

故宫排水系统简介:故宫三大殿三重台基上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瞬间将台面上的雨水排尽,并形成千龙吐水的壮丽景观。这些被排出的水,通过北高南低的地势泻入内金水河流出。故宫的排水,正是综合了各种排水法,既有地下水道,又有地面明沟,这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纵横一气的排水设施,能够使宫内90多个院落、72万平方米面积的雨水通畅排出。

早报讯 据《法制晚报》报道,7月21日的北京大雨,故宫没有出现积水。这座600年的系统建筑为何能够在61年不遇的大暴雨中不现积水?它的排水系统中又有哪些特点?

据沈阳一位古城建筑专家介绍,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两套系统。明排水是通过铺地做出泛水,通过各种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暗排是通过地下排水道将水排到河里,而这条河就是内外金水河。据其介绍,承德避暑山庄也是这样建设的排水系统。归纳起来,一句话,整个系统,通过明暗等手段,到达一个目的:汇总往外排。

排水系统经历600年

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七月己未,“雨坏都城,发兵二万人筑之”,57年后的至正八年五月,“京师大霖雨,京城崩圯”。

而后,水灾不绝。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景泰五年(1454)七月,京师霖雨,九门城垣塌决者甚多。万历三十五年(1607)闰六月,顺天府大雨如注,昼夜不止,经二旬。雨潦浸贯城,长安街水深五尺,洼者深至丈余,各衙门皆成巨浸。

上述史料显示,在明朝英宗时期,虽九门城垣塌决,但是紫禁城显然比元大都岿然淡定,没有出现“雨坏”局面。而万历年间的20天连续大雨,长安街出现积水,但故宫没有大面积积水情况发生。

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的紫禁城的排水系统经受了考验,原因到底何在?

城外三道防线预防洪水

据专家介绍,从地势上看,北京北依燕山,东临渤海,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水向东南流。从紫禁城来看,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差约2米。其排水设施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而建。

专家称,这套排水系统的总特点,是将东西方向的雨水汇流入南北干沟内,然后流入内金水河。

疏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线、支线,有明沟、暗沟、涵洞、流水沟眼等,经过精心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每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外安排了完整的排水系统,减轻了城内的负担。

紫禁城外至少有三道防线:一是明内城护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二是西苑太液池和后海;三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护城河)。这些河渠一方面可用于城市供水,另一方面汛情之下亦可用于排水,先在外围保证不至于大量雨水和山洪流入紫禁城。

排水主干道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是紫禁城的内河。在紫禁城西北角楼偏东的南河帮上,有一石砌券洞,便是内金水河流入宫内的进水口,设有控水闸,可以控制水位高低,遇汛则可以关闭。

按照专家的说法,内金水河所引为西郊玉泉山水,因西在五行中属金,“金生丽水”,故名金水河,“由神武门西地沟引护城河水流入宫内,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前,至太和门前金水桥下,复流经文渊阁前至三座门,从銮驾库东南出紫禁城。”

内金水河全长2000多米,河帮、河底通用白石铺砌。河道曲折蜿蜒,或隐或现,传流整座紫禁城。不止用于美化环境、欣赏鱼藻,在兴建施工时,它是建筑用水的来源,而平时也是作为城内井水之外,消防用水的来源。

紫禁城内大小90多个院落,通过本院的排水沟道,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就近排入地下暗沟,最后都汇流于内金水河,再至东华门南隅的水闸流出,与外金水河汇合。

御路甬道加暗沟

汇总内金水河

紫禁城占地面积72公顷,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遇雨首先流入四周房基下的石水槽,亦即明沟。台阶或建筑物之类的障碍物则都开有券洞,亦即沟眼,方便地面水穿过障碍物。地面或明沟的水再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入水口多为方石板镂雕成明清铜币(大钱)形,即外圆中方镂成5个空洞,可以进水,称作钱眼。

以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例,前三殿建在8.13米高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四周栏杆的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名曰“螭首”,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辅助排水的孔道。每逢雨天,雨水从1142个排水孔喷出,呈现“千龙喷水”景观,逐层下落,流到院内,使得台面无积水。台基四周设有石槽排水沟。

前三殿、后三宫都有一条南北向的御路。东西六宫等院落也都有南北向的甬道。御路、甬道均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形式,顺其地势,雨水能够直接从中间向两边排水。

如当太和殿的御路确定后,为使排水流畅,在铺砌地面前还要确定水流方向并找好坡度,将雨水汇集到东西两侧的排水明沟,又称荷叶沟内,引入院东南角的水沟门,经泊岸下的暗沟流入内金水河。

东西六宫诸院落基本为前后两进,院落之间有长街相间隔。甬道把院落分成两个排水区域,后院向前院排水,为使排水顺畅,预先需要确定前后院的水流落差坡度,俗称泛水。雨水自前院东西两侧水沟门经明沟,流入长街的暗沟内,再经支线汇入干线总汇于内金水河。

因为殿宇楼阁、假山亭台、鱼池花木的存在,御花园是故宫排水最复杂的地方。具体做法是先以御路将御花园分为东西两个排水渠,其间再细分若干小排水渠。以每个小区域的最低点作为暗沟的入水口。暗沟相互连通,再与园外干沟贯通,形成地下排水网络。

多条纵横沟渠内外排水

在故宫北城墙内、红宫墙外,即东西联房前,有一条东西向的大干沟,深约1.5米,宽约六七十厘米。上盖长方形石板,每隔20多块石板就有4块石板,两边凿出四个豁口,对在一起则是16个小洞,以便雨水漏入。沟西端与城隍庙内的金水河相通,雨水则泄入该处。东端则沿宫墙向南延伸,成为南北纵向干沟,雨水流入清史馆的金水河段。

除此之外,还有3条南北纵横直接进入内金水河的沟渠。一条在东六宫冬眠和宁寿宫的夹道里,北通神武门内的纬沟,往南绕过御茶膳房往东,再往南注入文华殿东面的内金水河。其中又经分叉,西穿奉先殿南群房。由西南墙角穿出。自箭亭东侧往南,由文华殿西墙外注入内金水河。

第四条南北沟渠自乾清门院内的西南角穿出,横过内右门穿入养心殿南库,然后由南库穿出隆宗门外,往南折,至武英殿东面的断虹桥处注入内金水河。

另外,东一、东二、西一、西二长街等小巷内都有短距离的南北向纵沟,分别接通乾清门内和乾清宫后向东、西泄水的纬沟和各宫廷院落的纬沟,利用中央高、四周低、北部高、南部低和某些小沟的中间高、两端低的自然跌落,迅速将雨水汇总,排入内河,流出宫外。

【资料来源】 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处李宏伟《故宫为什么不积水》、中国国家图书馆王铭珍《紫禁城的防汛》、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蒋博光《紫禁城排水与北京城沟渠述略》、故宫博物院展览宣教部桑颖新《紫禁城的排水》、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萧正文《紫禁城内雨水如何排出》。
[attach]53993[/attach]
太和门前内金水河涵洞

[attach]53994[/attach]
排水沟槽及“钱眼”

[attach]53995[/attach]
东筒子排水滴子

[attach]53996[/attach]
三大殿台基排水龙头
作者: 某某马甲    时间: 2012-7-25 13:41

22# 老木匠

[attach]53997[/attach]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下凹式立交桥也算北京一景。用专业人士的话来说,下凹式立交桥既符合北京的古城气质“恢弘好看”,另一方面也可以可以减缓桥身坡度,提高冰冻天气下车辆行驶的安全程度。当然“防旱不防涝”的城市规划思路,更是下凹式立交桥的始作俑者,但谁能料到,如今的北京早已旱涝并济,而下凹式立交桥也成了除藏污纳垢之外的另一杀手。当年为了气质“恢弘好看”的下凹式立交桥,在暴雨倾城的当下,让帝都北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不防涝”的规划思路,在下凹式立交桥的选址、设施安装、周边规划乃至整个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等方面,处处显露无遗。北京部分下凹式立交桥的选址存在积涝隐患。此次积水最深的广渠门桥、双营铁路桥和莲花桥的地理位置均不利于排水。
其中,发生小轿车司机溺亡的广渠门桥位于南护城河附近。当日由于河道水位过高,造成雨水管道满溢,下游排水不畅。随着雨水的不断进入,本应顺着管道排走的积水也流入地势较低的桥区,加重了积水程度。早期城市规划没有预料到,周边建筑会以如此快的速度和如此大的规模扩张。在扩张过程中,城市自身的天然排水循环遭到破坏,桥区也成为相对低地,下凹式结构成了天然的“聚水盆”。
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也体现了典型的“旱地思路”。北京市规划委基础设施二处副处长徐咏梅对媒体称,北京雨水管渠的排水设计重现期(可承受暴雨强度出现的频率)一般地区是1-3年一遇,重要地区是3-5年一遇。中国的为何设计标准如此之低?据说,一方面是当时的财政力量不允许;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坚持高标准,地下空间也承受不住。
一个特大型城市的排水系统,其规划如不给将来的发展留足空间,就会留下很多隐患。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其主要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通常达到5到10年一遇的高度,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
1884年,东京建立了世界上较早的现代排水系统。如今的东京地下排水系统,犹如迷宫般复杂:地下河深达60米,拥有超过1.5万公里长、直径在25厘米到8.5米的下水道。共83个泵站,近50万个检修孔。
然而,光靠改造管网和泵站,并不能彻底根治下凹式立交桥下积水的痼疾。因为,很多积水是“不请自来”的“客水”,是城市发展全面缺乏“排水意识”的产物。所谓“客水”,指的是某一排水设施设计流域以外的来水。以前,下凹式立交桥泵站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客水”,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每个泵站实际负担的“客水” 越来越多。
比如某座立交桥附近,原先是荒地或公园,地面是可以渗水的,雨水就地渗入地下,不会流到立交桥下。后来开发了房地产,或是建设了广场,地面“硬化了”。这些地方的水就成了立交桥下的“不速之客”因此,治理下凹式立交桥下积水,光靠改造桥区排水设施远远不够。李艺强调,为了尽量减少客水“作乱”,应强制规定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自带相应的排水系统。
如何让城市的光鲜亮丽之下不再有一颗污浊之心?似乎正在成为城市管理者努力的方向。但如何脚踏实地,而不是纸上谈兵地走好每一步,在我看来,更该是执政者于细微处接地气之处。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7-25 15:38

纽约,暴雨中的秩序和力量

纽约时报中文网编辑 金波 2012年07月25日

Sim Chi Yi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一场六十年不遇的大暴雨在周六袭击了北京。周一晚上,房山区琉璃河的积水仍未退去。

和北京相比,纽约是一个更容易受到暴雨袭击的城市。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旧地铁和下水道系统,也会让纽约在暴雨来袭时可能不堪一击。

纽约人最近一次的暴雨记忆发生在2007年8月8日。当天早晨5点到8点之间,纽约毫无征兆地出现狂风暴雨。风速每小时达到135英里, 中央公园一小时内降雨2.8英寸(相当于71毫米),肯尼迪国际机场则是3.5英寸(88毫米),一河之隔的新泽西纽瓦克机场更是破了1959年时创下的记录。

这场暴雨发生的时候,我正在纽约工作,对当时混乱的局面至今记忆犹新。大雨造成大纽约地区淹水,1.4万户家庭停电,机场航班取消或延误,铁路中断,地铁系统完全瘫痪。由于正值上班高峰,数十万通勤客只能搭乘公共汽车。全城一片混乱,宛如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过的纽约大毁灭的场景。

但是在一片混乱之中,却有一种秩序和力量悄悄地浮现。

主管地铁的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简称MTA),在早上9点多就第一时间通过其网站发布了各条地铁线路的运营情况,并在全天进行即时更新。在停运的地铁线路,MTA临时安排了大量的接驳巴士免费接送乘客。每一个地铁车站里都贴满了带有MTA标志的官方告示,详尽指示乘客如何进行换乘——在少数族裔聚居的街区,这些告示除了英语之外还有其他语言,比如在华人和韩国人聚居的皇后区法拉盛,就有中文和韩文。车站里还安排了大量工作人员提供帮助,指引乘客前往附近的巴士站。

与此同时,MTA不厌其烦地向外界解释以安抚民心,表示分布在地铁线路旁280个机房里的抽水泵正在时刻不停地抽水。各家地方电视台和网站,也都一刻不停地对灾情进行滚动报道。

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在当天下午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灾情和伤亡情况,并呼吁市民尽量不要外出。MTA的负责官员艾略特·山德(Elliot G. Sander)向公众致歉,表示地铁排水系统的设计排水能力只有每小时1.5英寸(38毫米),因此无法应对此次一小时3英寸的降雨。纽约州州长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也要求交通部门对地铁抽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检视,在30天内做出检讨并提交整改方案。

暴雨之后的几天里,各选区的民选官员为了争取民心,纷纷为民众出头,组织家里地下室进水的民众集会抗议,要求政府检讨过失。与他们一起行动的,还有民间公益组织。

对于普通的纽约人和美国人来说,我观察到的秩序、力量,也许早就司空见惯甚至成了陈词滥调。他们关注的焦点,通常集中在批评政府官员在抗灾中的表现、工作效率乃至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纽约时报》2007年8月8日的这篇文章称,纽约的下水道系统全长6000英里(9656公里),并未实行雨污分离,同时把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到14个污水处理厂,一旦发生大量降雨,废水中的油污和重金属就可能回流到水系和街道上,对市民健康造成影响。《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著名记者詹姆斯·法罗(James  Fallow),也曾经多次抨击美国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美国政府在自然灾害的处理上更是经常受人诟病,比如2005年发生在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

但是,对于当时初来乍到、此前一直生活在另一种政治文化和政治语境里的我来说,纽约显现出来的那种秩序和力量,无疑让我耳目一新,堪称文化震荡。信息的透明公开、职能部门的及时应对、政府的坦然担责、反对派与民间的监督……所有这些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秩序,成为一片风雨飘摇的混乱之中,安定人心的一种力量。

在这种秩序和力量的支撑之下,人们或许会有抱怨,但不会形成积怨和对抗;或许会有混乱,但不会形成慌乱和动荡。

几年以后,已经习惯了灾难之中这种隐形的秩序和力量的我回到北京,见到了暴雨倾城之下政府缺位时人们的无助和无奈,已经有点无法适应这样的中国式场景。这也算是一种反向的文化震荡吧。

----------------------------------

纽约地铁的标准和上海普通排水管网系统一样38毫米/小时,不是10年15年一遇,也是一年一遇而已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7-25 16:06

故宫四周就是护城河,故宫排雨水自然问题不大。故宫排水系统与罗马、巴黎等欧洲城市根本不在同一水平。过去宫内皇上和三宫六院嫔妃们的排泄物都是用马桶倒进粪车拉出宫外的。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