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马露露: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标准和实现路径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2-8-6 10:46     标题: 马露露: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标准和实现路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依靠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坚持市场化取向,抢抓机遇,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和国际化浪潮,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回顾苏州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全面实现小康到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苏州通过不断创新,正逐步走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区域现代化之路。本文将立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探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为推进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现代化理论简介
    构建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必须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理论观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思考,才能运用相对成熟的理论和观点来研究和判断苏州现代化的评价标准。
    (一)现代化理论的沿革与研究现状
    现代化理论是一门经验科学,其历史演进内蕴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处理非西方的后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综合各阶段关于现代化理论的阐述,归纳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五大特征如下:
    从经济方面看,认为现代社会是工业和服务业占绝对优势的社会,而传统社会则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社会。
    从政治方面看,认为现代社会主要是以法律为基础,普遍具有一个高度差异和功能专门化的一体化的政府组织体制,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而传统社会则多数不具备这些特点。
    从社会结构来看,认为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各组织之间的专门化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社会流动率也很高;人口大规模集中于城市;调节人际关系的规范是标准的、普遍主义的。传统社会则相反。
    从文化层面看,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强调理性主义、不断进取、效率至上、能力至上等观念。
    2、国内现代化研究现状
    我国的现代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学者的影响,在结合我国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种主要观点。
    赶超论:即现代化就是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国际经济体系影响下,加速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从而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
    转型论:认为现代化与社会转型是同义语,指社会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人本论:认为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达到现代水平。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终极目的。
    过程目标论: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展目标。作为过程,现代化是指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动力是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现代化理论就是对这种变化过程的系统认知。
    二次现代化论:认为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二次现代化论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文明作为划分现代化阶段的坐标,突出了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知识创新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基本内涵
    把苏州放在整个世界背景之下来理解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坚持以发展为中心,科学发展,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
    其次,现代化的宗旨是民生。现代化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人民生活的富裕和幸福是苏州追求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第三,现代化的动力是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泉。现代化涉及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必须将创新贯穿于方方面面,依靠创新的力量加快推进苏州现代化进程。
    第四,现代化的保障是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是现代化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代化的推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成果。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总之,现代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涵盖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极大增进。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时代条件下,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提出与意义
    (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提出
    1、国家层面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现代化的目标,号召全国人民“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分成两个阶段,即前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30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还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3年3月在全国第十届人大会议上,胡锦涛和江泽民分别参加江苏代表团会议时均对江苏发展提出殷切希望,期待江苏拓展新优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2、省级层面
    2003年7月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确立了本世纪初叶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即2010年左右在全省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2020年左右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提出要把“两个率先”作为江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大实践。
    进入21世纪后,国内不少省(市)都把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为新世纪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上海,先后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写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现代化已经成为21世纪各省(市)主要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3、苏州争当“两个率先”先行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重要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必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和起点。而基本现代化是全面小康的延续和提升。“两个率先”是苏州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目标。
    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并以苏州昆山为样本,制定了包括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4大类18项25个指标体系,明确要求苏州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军。2005年底,苏州顺利通过江苏全面小康指标的考核验收,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也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
    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要求,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苏州市“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2011年2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动员大会,要求确保在时间进度上早于全省、快于全国,在实现程度上高于全省、优于全国,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苏州特色的基本现代化之路。
    (二)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苏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
    1、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成为全省、全国的示范区和先行军。
    中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苏州应抢抓“十二五”发展新机遇,在完成“第一个率先”即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第二个率先”,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好全省、全国的示范区和先行军。
    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利于从体制、技术、产品、产业、人才、信息等多方面增强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援助和支持作用,在加强苏南、苏中、苏北乃至全国东、中、西部的交流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助缩小和解决地区差距。
    2、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又好又快推进苏州“十二五”发展的现实需要。
    苏州已步入工业化后期,许多方面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进入“十二五”,国内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苏州先发过程中又较早遇到社会管理等新情况、新问题,要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发展前列,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放眼全球,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更高水平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从而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体系等,切实增强苏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标准的构建
    (一)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综合考量经济社会、民主法治、文化生活等的方方面面,力求更加客观地反映苏州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
    1、以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与核心,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经济现代化内涵丰富,它是以市场化为原则,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以生产力变革为核心,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转型为主要目标。从更广义的范畴来理解,经济现代化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社会福利的大幅改善以及国际经济地位的明显变化等。我们选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城市化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等7项指标来反映经济现代化水平。
    2、以创新引领为核心的科教现代化
    创新引领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把科教资源和创新潜力切实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发挥其协同和转化效应,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通过几轮发展,已具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在下一步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关键是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不断增强城市的科教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转移到不断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切实提高知识和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效益,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成功转型,为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创造更好的平台和通道,加速实现城市现代化。我们选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自主品牌增加值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人才贡献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和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等8项指标来反映科教现代化水平。
    3、以城乡一体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要通过社会许多方面的变革实现。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社会制度结构的不断调整、规范和优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丰富内涵。实践证明,实施城乡统筹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是苏州实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苏州实现发展新跨越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事关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与“三农”(农民、农村、农业)互动并进。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城乡统筹、社会安全、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我们选取基尼系数、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法治建设满意度、公众安全感、城市和谐社会建设达标率、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达标率、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等11项指标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
    4、以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以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的双赢。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综合起来考虑,把生态建设看成是发展之义、发展之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决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围绕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逐步完善城乡生态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选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单位GDP氨氮化物排放强度、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林木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等10项指标来反映生态现代化水平。
    5、以民生改善为核心的民生现代化
    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应该而且必须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面。民生领域的现代化应该有三个层面,首先是群众基本生计的保障,其次是提供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三是更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在现代化进程中,苏州将致力于通过创业富民、政策惠民、保障安民、实事为民,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上,更多地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上,更多地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心、顺心、舒心、放心。我们选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人均预期寿命、城镇居民住房成套比例、农村居民住房成套比例、城市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镇村公交开通率、每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等10项指标来反映民生现代化水平。
    为了体现社会公众对苏州现代化进程的切身感受和满意程度,应该引入由公众参与的测评指标来体现公众满意度。我们选用社会公众对基本实现现代化成果的满意度测评指标来反映。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体系,以上包括经济现代化、科教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民生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在内的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现代化内容的全部,但它们是现代化过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更是一项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需要科学的评价和导向,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充实。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目标值与评价
    评价基本现代化还须设定指标的目标值,如何确定符合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又能体现超前性的指标目标值,更好地引导苏州现代化发展,关乎着未来苏州能否成功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局。
    1、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目标值的设定依据
    第一,全国“三步走”战略。现代化是“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个阶段性目标,全国的时间跨度在2020年到2050年,要求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州全市于2005年总体达到江苏省全面小康考核指标,已经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建设阶段。因此,基本现代化目标值应当按照“三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既一脉相承又显著高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值,充分体现现代化内涵的规定性和实践的导向性。
    第二,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和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苏州要在“十二五”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参照省“十二五”规划和省现代化指标体系,监测十二五期间基本现代化的预期进程和实现程度,以便更好地完成省委、省政府既定目标,与省接轨。
    第三,苏州“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苏州“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到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如期实现这些目标,对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市“十二五”规划中相关指标的目标值是确定基本现代化指标目标值的重要依据。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由低到高、不断完善充实的历史进程。应根据目标统一性的特点,体现与全面小康主要指标的衔接与递进。
    第四,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有关指标平均水平。研究表明,在国家水平的分类中,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09年约为人均国民总收入1.2万美元以上。2010年,苏州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从人均国民总收入来说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仍未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因此,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也是确定基本现代化目标值的参考依据。
    第五,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期望与可能。苏州的基本现代化进程与全省、全国及周边地区相比,在进度上和水平上都要体现率先的要求,从而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效应,目标值应适当超前,同时目标值也要考虑期望与可能,应该是一个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2、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评价方法
    根据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课题研究成果等,部分指标以中等发达国家当前水平为标准,我们比照确定了苏州率先基本现代化的指标目标值和权数。在测算实现程度时,我们采用综合指数法,即通过合成一个综合指数,来观察分析基本现代化进程状况。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数据处理。
    由于指标数据存在量纲差别,必须运用标准化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使各指标数值可以进行计算和汇总,进而来评价基本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指标较多,既有正指标,又有逆指标,其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如下。
    第二步,指数计算。
    在给出目标值的基础上,对各个指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判,并依据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方法计算基本现代化综合指数,从而得到总体判断。计算公式为:∫(x)=∑ /100
    第三步,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程度的评价。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指标体系可以评价基本现代化进程在不同阶段的实现程度。本课题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综合评分值在60-80;成长阶段,综合评分值在81-90;实现阶段,综合评分值在91-100。即,综合得分达到90分以上、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达到70%以上,即为实现。
    四、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基础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实际上不可能按照某种“普遍模式”推进现代化。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是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本地区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和本地区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没有最佳模式,只有合理选择。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应该、也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但这种学习不应当成为单纯的模仿,必须选择一条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1、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奋力争先,加快实现经济现代化
    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现代化。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要从政策层面上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结合苏州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并确保贯彻到位,制定鼓励投资指导目录,在行业准入、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对集聚区内软件和服务外包、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科技金融、物联网应用等新兴服务业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深入挖掘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努力将苏州打造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同时,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制造企业要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和本土化,鼓励使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改造提升生产能力和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绩效水平,形成一批地标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培育、引进和壮大重点企业,尽快在智能电网、平板显示、纳米材料、高端装备、风能光伏等领域迅速崛起,积极打造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十二五”时期新的增长点。引导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金属冶炼、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推动重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有市场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源动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实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领军企业。构建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形成从研发、集成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继续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切实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核心技术强、管理模式新的外资项目。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集聚作用,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2、在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上奋力争先,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
    要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全面提高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努力打造一座最佳宜居城市。继续优化城市布局,强化中心城区商贸、商务、文化、旅游等功能,以特色功能片区开发带动中心老城区品质提升,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功能板块。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和城乡水利建设水平。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公平规范的现代城市发展新秩序,建立全覆盖网络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和城市现代化管理系统。
    3、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奋力争先,加快实现社会现代化
    要高度重视并加强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以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全市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面贯彻极富特色的“苏州策略”,即始终坚持“五个同步”(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体制机制创新与基层基础建设同步推进,人的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水平同步提升,当前工作和长远发展同步谋划),全面构建“六大体系”,营造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的社区治理体系、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有序的公共安全体系和坚强的组织建设体系,创新创优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实现社会现代化。
    4、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上奋力争先,加快实现生态现代化
    要围绕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求,坚定不移地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实施“碧水”、“蓝天”、“宁静”、固废和核与辐射防治工程,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不断提升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在加强以太湖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加强对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着力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探索苏州环境综合治理新路径。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
    5、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奋力争先,加快实现人民生活现代化
    民生是现代化的重点。必须十分重视改善民生,努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早日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注重富民,提高收入水平。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工程,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放开创业投资领域,创造条件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注重惠民,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所有人群的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重残救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房困难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注重利民,提高服务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加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完善社区健身服务体系。
    结语:当前,苏州正处在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要紧紧把握率先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力,构筑新优势和新平台,紧扣“三区三城”发展总定位总目标,围绕经济现代化、科教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民生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全面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苏州特色的基本实现现代化之路,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城乡一体的示范者、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谐发展的实践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