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莫言到底配不配得奖? [打印本页]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2 19:33     标题: 莫言到底配不配得奖?

消息传来可把瓜娃子气坏鸟~我跟她相反~~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2 19:51

诺贝儿奖一年一个,优秀的人一大堆。这是一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12-10-12 19:54

俺觉得莫言是高级黑,让人诟病的抄文艺讲话,走过场、护身符而已,不可能信太祖那一套理论,否则很难解释他的那些小说,尤其是《蛙》。

俺觉得莫言拿了奖金,最该办的第一件事,到瑞典好好洗洗牙,那一口黑牙花子,有失副主席的身份和脸面。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2 20:02

莫言只是个作家,用一只钢笔挣饭钱挣前途的农村娃,他不是思想家不是政治家,只是自古以来土里刨食梦想发达的蟑螂之一,不过是只聪明的也是幸运的蟑螂之一,当然,还^~只勤奋的蟑螂~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2 20:23

12年前高行建得时我觉得他不配,原因是我认为他没什么作品和一定数量的读者,把首个针对中文写作的大奖给了个没几个中国人知道的作者,这多少有些冷幽默。

单从莫、高二位作者在获奖前的知名度和作品的销量而言,莫言绝对领先,获奖后更将如此。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12-10-12 21:04

[flash]http://player.56.com/v_NzUwMDc2NDc.swf[/flash]

莫言说前一位获奖者的视频。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0-12 21:05

莫言,用黑色幽默对抗残酷现实

RICHARD BERNSTEIN 报道2012年10月12日

纽约时报中文网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师傅越来越幽默》是一部写实而精彩的黑色幽默短篇小说。书中的主人翁是中国东北的一个模范工人,这位名为丁十口的“师傅”在退休前一个月下了岗。在看病花掉了所有积蓄后,绝望的丁十口在湖边的墓地周围发现了一辆废弃公共汽车的外壳。

接下来,丁十口获悉在城里使用公共厕所还要付费。朋友告诉他,不过收费也有收费的好处,如果不收费,“咱们这些下等人只怕在梦里也用不上这样高级的厕所呢”。这让他产生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将废弃公共汽车改装成小小的爱巢,以供无处可去的热恋中的年轻人使用,并按小时收费。

就像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个故事令人想起苏联时期异见作家弗拉基米尔·弗因诺维奇(Vladimir Voinovich)的一句评论,他说在他的国家,“现实和讽刺文学是一样的。”莫言是一位想象力丰富、不受约束时或令人惊愕的多产作家。在大约六部长篇小说和一些短篇合集中,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其中充满了朴实、粗犷的人物形象,他们都受到了日常生活中一些荒谬暴行的打击和伤害,几乎陷于崩溃。

或者,就如莫言自己所说,“人活着就有痛苦”。 这话是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中美文化会谈上说的,说话时他正在简单阐述自己的佛教式思想体系。但在描述自己的文学思想时,他又补充说,“我觉得,阅读有关痛苦生活的文字时,大多数读者都更喜欢幽默的语句。”

莫言的语句可以用幽默来形容,而且毫无疑问,某种饶有兴致的疏离感可以让人更容易理解占据莫言大部分作品的中国农村世界,理解其中的不公平现象、无目的暴行、恶俗气息、悲剧故事以及卡夫卡式的挫折感。然而,就像弗因诺维奇一样,莫言的作品让人觉得,他笔下那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故事背后暗藏着啃啮心灵的愤怒。这些人大部分生活在山东省的北部地区,那里也是莫言成长的地方。莫言曾在一部选集的前言中如是总结,“这里的民众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穿的是破衣烂衫,挣扎在死亡边缘。”

虽然莫言大胆无畏,他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令人震撼,但他并不是异见人士,或者说中国人认为他不是异见人士。他至少有一部作品曾经遭禁,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能在中国看到。中国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高行健的遭遇则与莫言不同,他那些充满性描写的作品遭到了中国官方的禁止。但是, 在提到中国的官僚机构、他们的小小特权以及书中人物与他们的对抗时,莫言并没有退避三舍。

在《师傅越来越幽默》(故事所在的合集以此为书名)中,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开着黑色奥迪出现在丁十口所在工厂的门口,丁十口则骑着“六十年代生产的又黑又顽固的大国防牌自行车”来到工厂。副市长摆出一副假同情的姿态,伸手握住丁十口的双手,丁十口感到他的手“软得像面团”。副市长表示,丁十口任何时候都可以去找他。但当丁十口来到市办公楼找他时,却被门口的一名可恶警卫推到了大街上。

同样,《天堂蒜苔之歌》也是如此。这个故事发生在名字带有讽刺意味的天堂村,村里都是些野蛮的农民,一些官员要求他们只能种植蒜苔,后来又宣布仓库满了,他们不再收购蒜苔。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官员靠收取税费塞满了自己的腰包。

不过,并不是莫言的所有作品都描写小人物与反复无常的权威人士之间的斗争故事——他的第一本小说《红高粱家族》(已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和较近的作品《生死疲劳》都没有描写此类故事。《生死疲劳》一书全面描述了毛泽东1949年掌权后中国的发展情况,《纽约时报》的一位书评人认为这本书“充满狂野的想象和创造力”。

这些小说与众不同。莫言作品的娴熟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一封邮件中写道,“如果你喜欢爱伦坡(Poe),你就会喜欢即将出版的《檀香刑》(英译版);如果你更喜欢拉伯雷(Rabelais),那就看《酒国》,如果你对寓言小说感兴趣,我推荐你看《生死疲劳》。”

不过,莫言迄今为止所有作品的核心都是人物本身,是那些风趣、邋遢、倾向暴力、残忍、固持个人主义、真实得无以复加的人。在莫言笔下那些独出心裁的生存故事当中,他们最终都获得了些许安慰,甚至是伤亡惨重的胜利残痕。与丁十口故事的书名相反,他们都不会越来越幽默,然而,他们全部的期望大致就是能轻轻地笑上一声。


翻译:许欣
作者: 燕尾服    时间: 2012-10-12 21:07

这次中国人得奖总算是
中国人可以
公开讨论诺贝尔奖得主姓甚名谁了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0-12 21:07

莫言:“我希望他能尽快获得自由”

《纽约时报》北京分社 报道2012年10月12日

2012年10月11日晚和12日下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在他的家乡山东省高密市召开记者会,回答了舆论和媒体关心的问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回答路透社记者提出的关于上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的问题时,莫言出乎意料地表示希望刘晓波能够被释放。

“我希望他(刘晓波)能尽快获得自由,”莫言说。他坦陈在1980年代曾经读过刘晓波写的文学批评,但是在其作品开始转向政治后,他便不能完全理解了。之后莫言并没有对该话题有详细解释,但他认为刘晓波应该被赋予权利去研究其关心的政治和社会话题。

此前,莫言在网络上被质疑,批评他不为刘晓波发声,一些反对者甚至认为莫言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始终回避对刘晓波的境况做出评论。

同时也因抄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莫言被一些质疑者认为是“政治正确”的作家。对此,莫言同样作出了正面回应。

他反问:“难道抄写‘延安讲话’就是不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吗?”

对抄写“延安讲话”一事,莫言认为这没有什么好耻辱的。“因为毛泽东的这个讲话是一个历史文献,它的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而且这样一个文献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于推翻腐朽的政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他说:“我们今天再来看这个讲话,感觉到它有巨大的局限。这种局限就在于这个讲话过分强调了文学跟政治的关系、过分地强调了文学的阶级性而忽略了文学的文性。”

针对指责和批评,莫言在发布会上说:“我相信很多批评我的人是没有看过我的书的,如果他们看了我的书,就会明白我当时的写作也是顶着巨大的风险、冒着巨大的压力来写的。我的作品是跟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作品大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突破这个讲话的限制并不意味着要把讲话完全否定。比如它讲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民间艺术和外来艺术的关系,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讲作家为广大的工农兵服务这个观点,因此我抄了这个讲话。”

莫言承认:“我这个人比较麻木,不像某些人那样有那么敏感的政治嗅觉,大家要出一本书,出版社的编辑让我抄一段我就抄一段。后来这件事情闹得这么大,出了这么多批评、辱骂的意见,这是超乎我意料的。”

但他也表示自己至今并不因为抄写了“延安讲话”而后悔,因为认为抄这个讲话跟自己的创作并无矛盾。他说:“我抄它是因为我觉得它有合理成分,我突破它是因为它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创作的心灵的需要。”

在谈到之前有批评提到的其跟体制、跟共产党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一问题时,莫言说:“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奖,不是政治奖。诺贝尔文学奖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来评论一个作家的创作,是根据他的文学的气质、特质来决定是不是能够获得奖项的。”

莫言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不能用党派来限制的。他说:“我的写作从80年代开始,是非常明确的站在文字的角度上,写人的情感、人的命运。早已突破了这种阶级的、政治的界限。也就是说,我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很多人认为我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跟共产党关系密切就不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我认为也是很难有说服力的。瑞典文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我,是文学的胜利,而不是政治正确的胜利。这是文学的奖项,我因为文学获得这个奖项。”

同样,莫言对衡量是否跟共产党关系密切的标准提出了质疑。“我知道很多在网上批评我的人他们本身也是共产党员,本身也在体制内工作。有的人甚至在体制内获得了很大的好处。” 他说:“我认为作家是用作品说话的,作家的写作不是为了哪个党派、也不是为了哪个团体服务的,作家的写作是在他良心的指引下,面对着所有的人,研究人的命运和情感,然后做出判断。如果这些人读过我的书,就会知道我对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向来是非常凌厉和严肃的。我的作品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社会上的一切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所以仅仅认为我没有站在大街上喊口号,仅仅因为我没有在什么样的声明上签名就认为我是一个没有批判的、是一个官方的作家,这种批判是毫无道理的。”

记者会上,莫言也谈到了出版自由问题。他坦言,中国的小说写作、小说出版,当然并非完全自由。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确实有的书会被拉出来点名,有的书会被有关部门通知出版社停止印刷。但他同样表示:“你如果读一下现在那些公开出版的书,然后再读一下我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公开出版的书,你就会发现,这种出版的放宽的宽度,已经宽到令人惊讶。”

瑞典文学院在给莫言的颁奖词中写道:“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

在谈到民间文化时,莫言说:“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的也是这些文化元素,所以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了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

但是,莫言并不同意其作品只局限在乡土小说的说法,认为自己并非一个“乡土作家”。“在我后来的小说里,城市对我作品的影响已经体现了出来,但是我并没有把我的文学放在一个明确的城市里,像北京啊、香港啊或者上海,而是写到很多在乡土的基础上成长出来的城市,所以我的这种乡土文学已经和80年代的乡土文学发生了变化,它已经是变化的乡土,是‘城乡化的乡土’。这样城乡化的乡土当然跟大城市的生活当然有区别,但是已经区别不大了。所以如果说我一直是一个乡土作家,严格的说恐怕也是不太让我服气的。”

除了文学和政治,莫言也对当下的钓鱼岛问题做出了评论,他认为搁置争端才是正确的选择。

首先,他说争端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想要完全解决争端,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打一仗,中国胜了日本败了,争端就会解决了吗?日本败了就会承认钓鱼岛是中国的吗?所以战争也解决不了争端问题。我想最好的方法还是按照上个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的时候老一代的中日两国领导人所采取的一个比较高明的措施:搁置争端。你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是影响不了两国人民的睡眠和吃饭的,甚至这样可以让余辈生活得更好一些。”

在回答记者关于获得诺贝尔奖对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时,莫言幽默地说,“对我个人意味着,这段时间要接待你们(媒体)了。”


罗天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2 21:16

老程意图从量化指标来判断一个作家的伟大与否,这个我不知道,灵山或蛙或更早的大地那个更好?我不知道,只能说它们一道记述了这片神奇土地的百年苦难。一个读着苏俄文学长大的农村娃还着古老的出人头地的梦想,东拚西凑他们的拄毯,也许就这么简单,就像印第安人的图腾呼然就蹬上了艺术殿堂,地狱里很平常的东西在天堂就太稀缺了。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0-12 21:17

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了一个隐秘的文学王国
叶开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10月11日

[attach]56058[/attach]
China Daily, via Reuters
2009年,莫言在北京。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消息为持续近半月的“莫言得诺奖”喧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

此前的争议将莫言推到风口浪尖上,各种讨论在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中攻讦不休,而很少涉及到对他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因为文学的边缘化,很多人连莫言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但仍然可以信口开河,肆意攻击。甚至有人以为莫言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作家,靠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炒作才爆得大名。其实,近年来莫言一直出现在诺贝尔传闻名单之上,各种传闻或风言风语一年一度地满天飞。只是今年传闻依托着新媒体的新力量,传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广泛而已。

[attach]56059[/attach]
John Macdougall/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莫言在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处在争议漩涡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带来了几乎绝然相反的争议态度,而与他及他作品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惊人,在专业数据库里你可以搜索到大量与莫言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个人魅力。他在中国一流作家的位置上保持了二十多年,他的创作成就已经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学奖项的肯定,其中重要的有: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从1988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翻译《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起,莫言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是中国当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就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莫言同时也是中国当代严肃文学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少有的畅销书作家,拥有大量的忠实读者。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是对他文学成就的又一次肯定。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他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里把老家变成“高密东北乡”,在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秋水》里,他再度提到这片土地,描绘了“高密东北乡”史前史。通过经营“高密东北乡”,莫言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类似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相似的文学地理世界。他的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地延伸。在福克纳称之为“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创造一个充满无数生灵的文学世界,是几乎每一个有野心的小说家的远大理想。

自1981年在河北保定的《莲池》第5期上公开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始,莫言创作了三十一年,作品数量蔚为壮观,迄今为止发表了八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部中篇小说,出版了十一部长篇小说。此外,他还出版过五部散文集、一套三卷本散文全集,创作过九部影视文学剧本及两部话剧作品。

莫言的小说一直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展开:一个是残酷现实,细腻生动地展现当前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风貌,其核心主题是“饥饿”和“不公”;另一个是浪漫世界,以强大的想象力推进到被官方历史严厉遮蔽的微暗世界,关键词是“生命力”和“人性”。这两条藤蔓分别蔓延,各自结出了丰硕果实,并在彼此吸引中渐渐靠近。以莫言自己的说法,在他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缠绕在一起,胜利会师。

莫言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即属于“残酷现实”藤蔓上的发轫作品。小说发表于1985年,与短篇小说《枯河》算得上是姐妹篇,深刻地体现了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时感亲身受到的痛苦经验,但语言和写法都不同,属于探索和逐渐形成语言风格的作品。他的此前十几篇短篇作品,如《乡村音乐》、《售棉大道》等都可以看做是摸索和积累。《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令人难忘地颠覆了此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观念下“诗意乡村”的浪漫想象,展现出一个苦难和饥饿的乡村景象,以及在这种令人绝望的土地中卑微生存者的悲惨命运。莫言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从“黑孩”派生出上百个人物,在他的文学地理世界里济济一堂。

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发表于1987年,也属于“残酷现实”系列中的作品。当时山东《大众日报》新闻报道,山东苍山县蒜薹丰收之后,却因地方干部的不作为以及地痞流氓低价收购等原因卖不出去、大面积腐烂在田地上,从而引起农民到县政府示威游行并发展为大规模的骚乱。这件事情引起莫言的深切关注,他想起1984年赶车送甜菜的路上被给乡党委书记送建筑材料的卡车碾压无辜死去的四叔。在故乡的谷仓里,仅用三十五天,就创作出这部二十万字的作品。

1988年莫言发表另一部极富探索性的长篇小说《十三步》,后来也曾改名为《笼中叙事》,是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此后的中篇小说《欢乐》在“残酷现实”中达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顶峰,并发展出了莫言特色的“残酷叙事”。小说用探索性的第二人称叙事,讲述乡村中学复读生齐文栋参加高考的悲惨故事,他强烈地想通过高考这种唯一的方式逃离他严重丑恶、令人窒息的乡村土地,他憎恨这些制造苦难和仇恨的生活。他和他母亲在乡村的艰难生活。小说里也用令人震惊的笔法,描写了计划生育工作队强行抓捕刚生孩子一个月的齐文栋嫂子去做结扎的恐怖细节。其中的母亲形象因其“丑陋不堪”而招致广泛的批判,作家余华为此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为莫言的独特创作美学作辩护。

在浪漫世界里最有名的作品,是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梁》。这部小说1986年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了震动,现在已成为了一部经典作品。小说发表后很快就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姜文、巩俐主演,并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

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曾经发生过“孙家口伏击战”。1938年3月15日,国民党抗日游击队曹克明部率领四百人伏击日本巡逻队,击毙日本板垣师团中岗弥高中将等三十多名日兵,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通令嘉奖。后来日本驻胶县部队报复,制造了“公婆庙惨案”,杀害136名村民。这件民间抗日故事,一直被排斥在官方正统叙事的历史教科书之外,同样被遮蔽的历史事实,在当时思想解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地被发掘出来,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对文化反思、历史思考,都产生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这个故事激活了莫言身体深处一直当时正统叙事格式所压抑的灵感,他如一口枯竭的水井,突然被打通了土地深处的泉眼,酣畅淋漓的语言和故事喷涌而出,彻底颠覆了此之前“官述历史”记忆,对当时新历史叙事模式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洋洋五十万言,语言极具爆发力,想象力汪洋恣意,可以说是莫言最好作品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顶级作品。这部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中国大陆拜年沧桑变化史,彻底颠覆官定历史叙事模式,与余华《活着》等作品一起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新历史”叙事核心原则。小说中对土改、文革、经济热等都有极深的揭露和反思。小说中含辛茹苦、精神坚毅的母亲形象非常生动,有人把母亲形象跟马尔克斯名著《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相提并论。小说的主人公上官金童和上官玉女是双胞胎,也是一个“杂种”。他有一个至老不断奶的恶癖,后来和“独乳”老金结婚,却变成了胸罩设计师和成功商人——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现实和历史隐喻效果。

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莫言通过胶东半岛农民义军奋起抗击德国殖民军队的故事,把自己独特的“残酷语言”推到了极致,并在其中极富象征意义地植入了他自己故乡的地方戏种“猫腔”,并通过大量令人读之惊悚的例如“剐刑”等场景的具体描述,引发了读者的精神和生理的剧烈反响。这部小说虽然语言叙事技艺高超结构饶有新意,但进入了纯粹“历史语境”,并未跟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发生密切关系。

本文开头说过,莫言小说中的两条藤蔓,最后汇聚在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里。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但其中的精髓还没有被文学评论界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的“轮回”结构,是写长篇小说时作家梦寐以求的结构。这种“简单”的结构,可以把作家从叙事/结构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他因此能够从容而天马行空地对轮回成驴、牛、猪的主人公西门闹分别叙述。语言极有弹性,叙事生动,想象力丰富。我特别欣赏莫言在小说中轻松地把握叙事、人物角色转换的能力。原地主西门闹土改时被工作队在河滩上崩掉脑袋后,他家的长工蓝脸就变成了新时代的主人,并且娶了他的媳妇,住了他的家。含冤死去的西门闹深感冤屈,在阎王爷面前绝不屈服,所以,地府的裁决者为惩罚他,判决他带着前世的记忆(不给他喝忘忧汤)轮回到阳间做牲畜,而且是投胎到蓝脸的家里,亲眼目睹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他线变成驴子,驴子死后还不服,又被罚投胎成牛,牛死后他继续不服,再被判投胎为猪。其中“西门猪”一章写得汪洋恣意,想象磅礴,过了好多年,我都记忆犹新:高智商的西门猪带领牲畜栏里的猪们反击人类的统治,英勇战斗,跳出猪圈,一路冲杀,突破人类猎手的重重包围,胜利地渡河来到河中小岛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终于自由自在地过上了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这个故事很容易令人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他的自由王国“花果山”——小说中,现实和浪漫以荒诞的诗意,在一头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猪王身上深刻地体现出来。其中的隐喻效果极其鲜明。

2008年的长篇小说《蛙》通过“姑姑”这个特殊人物形象,深入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人的残酷戕害。“姑姑”自称是组织的走狗、信徒,组织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她亲手接生过一万个婴儿,也亲手杀死两千八百个婴儿。新政权刚建立,在乡村推广新的接生技术,刚毕业的“姑姑”接生了高密东北乡几千名新生儿,包括王肝王胆兄妹、陈鼻、王手等人。后来搞计划生育,“姑姑”同样自愿充当“走狗”,带领计划生育工作队抓捕超生的村民(大多是她接生的),强行做人流,而导致王胆等人的死亡。“文革”结束后,“姑姑”也从疯狂中恢复了。她这才发现自己当“走狗”时做了多少邪恶事情。她用自己的后半生来赎罪,和做泥人的丈夫一起,做了两千八百个小泥人,供在三面墙的龛里,为他们念佛经……这部小说生动有力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毁灭人性的巨大伤害。

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一如高密地方戏茂腔演唱时的凄凉悲戚,一如电影《红高粱》里“酒神曲”吼诵时的高亢鹰扬。在文学的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对于一名真正的读者来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否,都不妨碍他/她的自由阅读和理解。而作家的核心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成就上,而不是他的个人道德上。现在,莫言已经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想这可以促进、加深世界其他国家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理解,其中的辐射,可以影响到其他的作家身上,这才是诺贝尔文学奖背后更深远的意义。
============================
叶开是作家,文学杂志《收获》的编辑,著有《莫言评传》,他也是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等作品的责任编辑。
作者: 李苗    时间: 2012-10-12 21:19

其实老何数日前在私下已断言莫言先生这回必会得奖,没有悬念。


因为炸药奖非常重视中国。此前已两三次把奖弄给两三个中国人但都被中国官方以沉默封杀。再这么玩,这炸药奖几乎在中国就要被无视了。如果偌大中国无视炸药奖,这奖以后发不发的还有什么意义?而炸药奖那基金会背景就是独眼会的——许多中国人现在也知道了。


所以这次换个玩法,把文学奖给中国一位具有高干身份的文官将军以及作协副主席——看中国还能封杀和无视么?


官方会有点尴尬,被将了一军,吞了不是,吐了也不是——且看爷们如何反应。


这帮独眼公鸡——会玩!


不由得不赞一个。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2 21:22

楼上这说法有创意。
作者: ys1937    时间: 2012-10-12 21:31


    如果偌大中国无视炸药奖,这奖以后发不发的还有什么意义?
李苗 发表于 2012-10-12 21:19
**

    太夸大了,中国人在世界上还是少数,不发给中国**认可的奖,最多也只是这奖是对中国人没有意义。
    苗子还在想要”解放全人类“?
作者: 李苗    时间: 2012-10-12 21:37

12d" /> 楼上这说法有创意。
老程 发表于 2012-10-12 21:22
老程明天来不来腐败啊,大邹兄估计来不了,就我一个五毛去赴会,害怕被扁。
[attach]56060[/attach]
李苗在被批斗。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12-10-12 21:43

是不是老何搞了个母鸡会,李苗同学参加了,否则怎么私底下谈话也知道。
作者: 李苗    时间: 2012-10-12 22:04

是不是老何搞了个母鸡会,李苗同学参加了,否则怎么私底下谈话也知道。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10-12 21:43
通过论坛发纸条的,呵呵。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12-10-12 22:10

那论坛就是你们的母鸡会喽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2 22:19

谢谢木匠兄转来许多好帖~~
多年前见过一次贾平凹,言语间全是那种洗脚上田的得意,惶恐,期待。。。印像太深刻了,后来我发现这一档作家中许多都有如此深刻的农奴印记。。。。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0-12 22:50

谢谢木匠兄转来许多好帖~~
多年前见过一次贾平凹,言语间全是那种洗脚上田的得意,惶恐,期待。。。印像太深刻了,后来我发现这一档作家中许多都有如此深刻的农奴印记。。。。
歪弟 发表于 2012-10-12 22:19
老实说,莫言的小说一篇都没有读过。有一次学生问我檀香刑,我都不知道,在书店里翻了一下,太恶心了。而且对于凌迟的描述与现存的大量照片不符,也和清末京城刽子手的口述不同。
作者: 水笺    时间: 2012-10-12 23:07



莫言得不得诺奖无所谓,但李苗太可乐了,赞个,哈哈~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12-10-13 00:52

就他满足了很多国人的虚幻的民族虚荣心给与他们摇头丸般的幸福这一点来说,这家伙很有功劳。
呵呵,俺不懂文学,对是否有资格获奖没有发言权。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12-10-13 05:58

寄重庆文友
莫言 2011年11月8日

唱红打黑声势隆
举国翘首望重庆
白蛛吐丝真网虫
黑马窜稀假愤青
为文蔑视左右党
当官珍惜前后名
中流砥柱君子格
丹崖如火照嘉陵
作者: 何毓玲    时间: 2012-10-13 08:03

12年前高行建得时我觉得他不配,原因是我认为他没什么作品和一定数量的读者,把首个针对中文写作的大奖给了个没几个中国人知道的作者,这多少有些冷幽默。

单从莫、高二位作者在获奖前的知名度和作品的销量而言, ...
老程 发表于 2012-10-12 20:23
赞同,高行健的文学影响力比莫言小多多。
作者: 三苗    时间: 2012-10-13 08:23

5# 老程



这么算的话金庸琼瑶二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啊。
作者: ys1937    时间: 2012-10-13 08:33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2-10-13 08:34 编辑

    老程:12年前高行建得时我觉得他不配,原因是我认为他没什么作品和一定数量的读者,把首个针对中文写作的大奖给了个没几个中国人知道的作者,这多少有些冷幽默。
    单从莫、高二位作者在获奖前的知名度和作品的销量而言,莫言绝对领先,获奖后更将如此。
    这么算的话金庸琼瑶二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啊。12d" />
三苗 发表于 2012-10-13 08:23
**

    嘻嘻,阿拉这次挺三毛(打错了,是三苗)。
    老莫得奖,大出其书。
    不低得奖,出过书吗?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10-13 09:03

高行健的文学影响力比莫言小多多。
何毓玲 发表于 2012-10-13 08:03
高1987年就离开大陆,他的作品在89年之后就再未在国内出版过,所以这样的比较没意义。

莫言也许还得益于高行健80年代初写的那本风行一时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很多中国作家最初都是从中接触到西方现代小说的写法。莫言是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透明的红萝卜》成名的。

我认为高的主要成就在戏剧上,他得诺奖和《灵山》有关,也和他的戏剧有关,颁奖词也提及这点。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3 09:37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0-13 09:45 编辑

配不配咱说了算吗?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3 09:43

哈哈,我的对比是同类项,写中国字中诺奖的目前只有高、莫二位。
今后如果瑞典文学院的老爷们改了口味去看武侠小说,那候选人头名该是金庸,我个人则喜欢《武林外传》的作者宁财神。
作者: 老爺叔    时间: 2012-10-13 09:53

赞同,高行健的文学影响力比莫言小多多。
何毓玲 发表于 2012-10-13 08:03
第一﹐香港出版高行健比莫言多﹐只是絕大多數中國人被禁止閱讀。
第二﹐諾貝爾獎不是評暢銷書﹐否則就該評出還珠格格。
第三﹐前些年得獎者﹐我們一個也沒聽說過﹐那是我們無知。
第四﹐有政治傾向的作家﹐也可以獲獎﹐文學要和政治絕緣是不可能的。
第五﹐莫言﹑高行健﹑劉曉波﹑達籟﹐和丁肇中﹑高錕等一樣﹐都是中國的驕傲。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3 10:00


快请方舟子来,看看莫言是否抄袭高行建(别的获奖者老莫抄不了,他看不了外文原作)。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3 10:14

现在类比莫和高的出版物只能比他们获奖前的,两年后再比获奖后谁销量更高。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0-13 11:59

史景迁评莫言小说:将政治作为病理学阐述
史景迁 2012年10月13日


1976年夏天,毛泽东在北京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山东省高密县西门屯大队杏园养猪场的猪也奄奄一息。第一批病死的五头猪,“它们的尸身上,布满了铜钱大的紫色瘢块,圆睁着眼睛,一副死不瞑目的模样”。 公社兽医站的兽医宣布是“急性丹毒”,令人赶快将死猪焚烧掩埋。可当时已经连续下雨数周,土里浸透了水。往死猪身上倒上煤油,点火焚烧,恶臭的浓烟笼罩着整个猪场。没过多久,800多头猪被传染。又有一队兽医坐了汽艇过来,带了好药,但还是无济于事。猪场里到处堆积着死猪,尸体在炎热的天气中发胀。

由于无法掩埋死猪,猪场“无计可施的人们,在兽医们走后,便趁着夜色,用平板车,将那些死猪,拉到河堤,倾倒到滚滚的河水中。死猪们顺流而下,不知所终”。 猪场一片废墟,足证猪场“辉煌的日子”“如今已成往事”。猪舍的地基倒塌,肆虐的洪水冲断了电线杆子,切断了公社与外界的联系。因此,毛泽东去世的消息是从村里唯一的一部收音机里听到的。“毛主席怎么会死呢?大家不是说他至少可以活到158岁吗?”
按图放大Yuko Shimizu


按图放大CHINATOPIX, via Associated Press




莫言最新的力作《生死疲劳》中有许多这样生动的片段。这部小说的背景几乎涵盖了中国的整个革命历程——从1950年到2000年,进入后邓小平时代中国所谓的“改革开放时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生死疲劳》是一部纪实作品,带领读者穿越时间,从中国内战结束后的土改,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建立互助组与初级合作社,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跃进与饥荒等极端岁月,一直到集体经济不断削弱,进入基本不受管制的“社会主义特色的资本主义”新时代。小说结尾处,一些人物已是开着宝马,另一些人物则染了一头金发,打着金色鼻钉。

然而,虽然可以说莫言叙述的政治剧从历史上讲忠实于现有已知的记载,《生死疲劳》依然是一部幻想大胆、具有创造力的小说,它不断地自嘲、重编,并通过文中的评论给读者以震动。它将政治作为病理学来阐述。从一开始,读者想必就乐于欣赏莫言这部小说的别出心裁之处:五位主要的叙述者不是人而是动物,尽管它们都用巧妙控制的人的声音说话。五位叙述者每一位——驴、牛、猪、狗、猴——是一位名叫西门闹的男子逐次转世的化身,这是由阴曹地府的阎王所定。

西门闹,30岁,高密县的富裕地主,共产党接管政权后,在土地改革初期,就被当地的一个村民在寒冷的十二月近距离枪毙了。自觉自己在人世善良正直、修桥补路、乐善好施,是孝顺的儿子,慈祥的父亲,深爱自己的正房与两个姨太太,西门闹抗议命运的不公。阎王的答复是,世界上许多人 “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 因此,阎王答应放西门闹转世,正是从这一刻起,他回到了人间,先是做动物,最终恢复人形。

使用这种虚构的手法,在语调与叙述上自然会面临种种困难。五个不同的动物叙述者必须用各自的动物声音描述各自的经历,杂以各自前世在人间生活的情绪与见闻。它们对所谓的现实主要的维系在于,各自与西门闹活着的长工蓝脸存在某种联系,蓝脸是一个强壮、忧伤、吃苦耐劳的农民,坚守自家的土地,坚决拒绝参加后来的各种社会主义组织。蓝脸倔强、骄傲、忍耐,他反过来又是每一种动物的主人或同伴。他们共吃不多的供应粮,一起劳作。虽然他们之间无法交谈,但蓝脸还是在这五种存在形式的身上,回想起自己那被枪毙的东家。

如此简要的梗概或许会使小说听来过于精巧,而这部小说其实粗糙而又坚毅,粗俗而又滑稽。革命分子的乡村政治翻天覆地;村里的性交(无论是人的还是动物的)灿烂而又强烈。死亡令人意外而又暴力。处处可见苦心谋划的巧合。最为滑稽可笑的事件,却是带着超然的精心加以描绘,资深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流利而又优雅的译笔,无数次再现了这些事件令人同情的时刻。人们或许会觉得不可能,但每一种动物确实是在用各自独特的声音发表意见——譬如,对猪场多起死亡的尖锐看法,便主要来自转世为猪的叙述者。此外,担负叙述或评论之任的,通常不是蓝脸就是其他人。

该书的作者也常常出现在叙事结构中。他作为作者与个人的局限不断受到嘲笑,而我们也常常受到作者莫言的提醒,小说中的人物莫言不可信。“莫言从来就不是一个好农民,” 我们被告知,“他身在农村,却思念城市;他出身卑贱,却渴望富贵;他相貌丑陋,却追求美女;他一知半解,却冒充博士。这样的人竟混成了作家,据说在北京城里天天吃饺子。”在小说的结尾,莫言另有发展,成了主要人物之一。正是在西安莫言的家里,蓝脸的儿子得以与情人度过艰难的5年。莫言甚至还给这一对提供日本避孕套。

《生死疲劳》并非一直对共产主义体制充满敌意,有时候莫言似乎急于重建他一直在烧毁的桥。“我不反共产党,”蓝脸悲壮而苍凉地喊叫着:“更不反毛主席,我也不反人民公社,不反集体化,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单干。” 然而,在这样一部宏大、残酷而又复杂的故事的语境中,向党表忠心显得脆弱不堪。

我们在这部小说中看到的批评,在当今中国也有许多的共鸣。姜戎在其新作《狼图腾》中,对一群饥饿的狼与一群野马之间可怕的较量做了描写,以此显示旧有的草原生活方式的价值,与之相对照的是党强加于其上最终灾难性的价值观念。对于这种较量,莫言有他自己的版本:在集体农场附近,驴跟狼之间的搏斗。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中,一个勤务兵和他的情人——军队师长的妻子——在夏日里激情做爱,高潮发生的那一刻,是二人性狂欢中撕毁了所有一度珍贵的藏品——毛泽东像,以及毛那些过时而又没有意义的政治纲领。在莫言《生死疲劳》中描写的许多性纠缠中,也显现出了这种反政治的激情。如此看来,中国的小说正在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小说作者也在主张新的表达自由。毛泽东成了一位很顺手的反面人物。人们不禁想问,他的后继者免遭类似的对待还会持续多久。


备注:原文引号内的文字,译者均据英译本(印刷版)与《生死疲劳》中文本(印刷版)一一核对,采用中文本的译法。

本文作者史景迁(Jonathan Spence)时任耶鲁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授。近著有《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本文最初发表于2008年5月4日。
特约翻译:王晓元,香港岭南大学翻译哲学博士,上海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psyzjs    时间: 2012-10-13 13:41

13# 老程

老程,擦亮眼镜没有坏处。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3 16:03

老木匠转来的贴有益与我们了解莫言,文学艺术政治永远充满争论,甚至说它们只有在争论之下才有意义,这种意义我觉得最大的价值就是丰富我们的思想开拓我们的视野,如此而已。艾未未那么激愤,何至于啊!

莫言说他只想写作不在意获奖,俺不相信~,没有在
农村特别是中原农村呆过的人很难理解莫言贾平凹这样的文人,他们跟张艺谋一样的,钻营一生博取功名
他们的作品都是巨匠之
作,什么都不缺只是不纯粹。这次得奖了,作为一个文人的功名算是到顶了,按国情接下来仕途也会海阔天空,莫言不会放过机会的,我想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10-13 20:17

今天和法国男聊莫言,他只看过电影《红高粱》,问我莫言的小说写得如何,我大致说了一下。他平时很讨厌民族主义那一套,看重普遍的人性。他觉得《蛙》虽然是讲中国计划生育,但人口问题是全人类关注的话题,有普世性。
他知道艾未未,也欣赏他,但对他批莫言的姿态不喜欢。法国男说艾是艺术家,应该懂文学艺术的创作,他可以批评莫言的小说写得不如某某,不配得文学奖。莫言又不是得和平奖,艾未未的批评不成立。
法国男经常很愤青,这回蛮理性。
作者: 菜农    时间: 2012-10-13 21:53

需要有翻译配合,所以,中国人得奖,还要有一个工程,不是那么纯粹的。

另外,文学的大众性确实衰落了。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3 23:42

高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翻译(法文)为他的作品增色,这次莫言获奖翻译他作品的文学工作者同样功不可没。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12-10-14 09:0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外界翻起莫言与电影界的紧密联系,围绕着其首次“触电”的电影《红高粱》的故事最令人唏嘘  日前,《红高粱》导演张艺谋通过助理表达对老朋友莫言的祝贺:“得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惊喜不已!25年前跟他在山东高密一起赤膊种高粱时,哪里想过今天?网友在微博上翻出我们以前的老照片,我看了非常感慨。这是个天大的好事,老朋友由衷地为他高兴。”
  老照片翻出种高粱旧事
  不少评论称,莫言首次从文学界进入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功不可没。在莫言获奖消息公布前后,有网友翻出一张《红高粱》拍摄时的老照片,引发不小议论。照片上,张艺谋、莫言、姜文都很年少,头发凌乱,每个人都光着上身挺立,一旁的巩俐也是喜气洋洋。有网友称,拍摄该照时,若有人说他们不仅能拿下金熊奖、金狮奖,还能拿下诺贝尔奖,肯定没人敢信。
  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莫言还专门谈到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和文学,实际上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是基础,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改编自小说作品,这也是必须承认的。但反过来,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A级电影节大奖,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扩大了《红高粱》这个小说的影响力。后来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这样”。
  莫言回忆,中国的小说家与导演的合作,最早也应从自己与张艺谋合作《红高粱》开始,“他当时是一名摄影师,已经大名鼎鼎了,已经拍摄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作品,但作为导演他还是初出茅庐。”而莫言当时还名不见经传。为了更好体现小说风采,张艺谋特意把拍摄外景地放在莫言老家——山东高密东北乡,影片中那片红高粱地,是张艺谋带着剧组人员边体验生活边浇地种植出来的,当时莫言和大家一起光着嵴梁上去浇高粱,硬是一个多月把高粱催起来了。网友翻出来的老照片,应该就是拍摄在浇高粱前后。
[attach]56106[/attach]
  当初对巩俐印象一般
  1988年,《红高粱》拿下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是莫言作品以影视剧的形式第一次受到国际认可。多年后,莫言多次清晰回忆张艺谋第一次来见他的情形,称张艺谋当时光着个脚,手里拎着个很像是从垃圾筒里捡来的很破的鞋,鞋带还断了,“我还以为哪个同学的爹来了,我说谁啊,你找谁啊,他说我是张艺谋”。
  电影开机之前,莫言请剧组成员到家里做客,张艺谋、副导演杨凤良、“爷爷”姜文、“奶奶”巩俐、摄影师顾长卫都去了,那时候他对于扮演“我奶奶”的巩俐印象一般,感觉她太学生气,吃饭时嫌饼上没有鸡蛋不好吃,结果巩俐在电影中的表演令他感到“很震撼”。
  此后,莫言特意为张艺谋写了个小说《白棉花》,因过于精心雕琢而未能达成合作。莫言称,当时自己一心一意为张艺谋量身打造个可以拍成电影的小说,连小说女主人公都按着巩俐来写,“我想着一定要把巩俐变成第一女主角,完成照着她的身材、虎牙、说话方式来写,塑造人物的时候就想到了演员,写场景时还想到了镜头。后来张艺谋说你这个小说写得太差了,你干嘛老替我们想呢,你连机位都帮我们写了。因为太刻意了,就没有了质朴。”直到1997年,莫言在《收获》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张艺谋再次找到他将该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幸福时光》。
  对待改编影视剧态度开明
  2003年,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电影《暖》,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日本东京电影节等获得多项大奖。此外,莫言还是张瑜转型制片人试水的电影《太阳右耳》、张瑜联袂陈道明等主演的电视剧《梦断情楼》、薛佳凝主演的电视剧《红树林》等的编剧。
  霍建起称,相中并改编《白狗秋千架》的重要原因,是莫言“善于用文字把对家乡的感受表达出来。作品有独特的魅力”。在他看来,从文学成就上看,莫言早就该得诺贝尔文学奖奖了。而他对莫言的为人印象更深刻。霍建起回忆,在将其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莫言从不提要求,“他是个很棒的作家,对于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改编,也很开明和积极。对我们没什么限制,就说‘你们去改好了’。他作为作家不改编自己的小说。我们当时把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从山东改成了南方,他也完全没有异议”。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2-10-14 09:11

莫言年轻时看着还蛮有内涵的,咋到老了越长越像个农民。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2-10-14 13:52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10-14 22:54 编辑

我还是读过莫言大部分作品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大陆作家,综合评定,我觉得这次诺贝尔奖文学的评定与我的想法还是高度一致的,鼓掌。不过,这个奖给了余华、王小波,或者王朔、刘震云、毕飞宇,甚至王安忆、铁凝,我照样欣然接受,中国作家自有他们的独到之处,在一个泛政治的社会,尤其利于天才作家的生长,他们都该获奖。别说我没原则,给贾平凹发诺奖我就反对。
作者: 菜农    时间: 2012-10-14 13:58

余华、王小波,王朔、刘震云、毕飞宇、王安忆、铁凝当然还有贾平凹,对莫言得奖,比较尴尬了。
尤其是铁凝,这个正主席不得副主席得,有点不自在了。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4 17:47


尤其是铁凝,这个正主席不得副主席得,有点不自在了。
菜农 发表于 2012-10-14 13:58
自然科学的诺奖得主大多数不是校长、系主任,文学奖就更没啥尴尬了。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12-10-15 02:01

   中国着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法国舆论的高度关注,法国八九大街网站创始人之一,法国解放报前驻京记者哈斯基曾经多次向法国读者介绍莫言的新作,并且亲自采访过莫言,哈斯基本月12日就莫言获奖发表文章标题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曾经吃碳灰的作家。



  文章开门见山的写道,中国终于获得了一个可以张扬的诺贝尔奖 ,中国官方人民日报在称唿莫言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时显然是有意遗忘目前依然被关在狱中的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 ,十二年前 ,另一位法籍华人,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哈斯基当时还是解放报驻北京记者,中国媒体没有任何祝贺的声音,原因是高行健流亡法国多年,他的作品在中国长期被禁 , 而今天的莫言则不同,他的作品,除了《丰乳肥臀》2001年刚出版时曾经遭禁之外,其余的作品没有遇到任何麻烦 , 莫言本人还是中国官方组织,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作者评论说,莫言是一个自由人 ,是一个头脑自由,下笔自由的作家,他的作品是如此的丰富独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2004年时,哈斯基曾经走访了莫言 ,因为他当时难于理解莫言这样的一名作家居然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且还居住在一套发给军队退役军人的居所内 .莫言在访谈中平静地表示,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五十年代,大跃进,大饥荒的年代曾经因饥饿难忍而吞食炭灰,这段经历还为以后的短篇小说集《铁孩子》提供了素材 ,莫言说,是中国军队救了他, 是军队教他学会了写作,也是在军队的文艺团里他逐渐学会了欣赏艺术。作者评论说,这对法国人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故事。

  莫言是在军队开始写作并且发表的,莫言接受采访时还表示,他依然是共产党党员,尽管他对中国共产党已经失去了信心,当记者询问是从何时开始对共产党失去信心时,莫言回答说,从1989年开始,也就是说,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之后,莫言表示,他之所以继续保留着共产党党员证,因为他不想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哈斯基表示,他当时的采访都录了音。

  哈斯基评论说,莫言是一个自由人,同时也十分忠于这个将他救出贫困,并培养成大作家的国家,尽管他在作品中也不断地对这一国家的政治体制给予尖锐的批评。莫言在作品中经常辛辣地讽刺中国官场的官僚作风, 贪污腐败以及裙带关系,那些批评莫言的人们往往谴责莫言只攻击地方官僚,而从不攻击中央政府, 批评他依然保留中国农民的传统封建思想,那就是皇帝是好皇帝,问题出在奸臣身上。

  批评莫言的人们还谴责他不仅从未发表任何捍卫遭迫害的中国异议人士的言论, 而且还总是站在政府的一边,例如2009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 莫言就曾经因抗议德国邀请中国异见作家与会而退出书展,也同样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国内许多异议人士都批评诺贝尔奖评委将文学奖颁发给莫言,哈斯基评论说,我们或许应该等待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仪式上将发表什么样的演讲再做定论 .

  莫言的最佳作品之一《酒国》出版于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不久,作品描写的是共产党官员如何吞食烧烤婴儿的故事,作品的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莫言最近出版的小说《蛙》,更是对中国政府推行的独身子女政策的一大辛辣的讽刺 .

  莫言作品的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同某些拉美作家的风格颇为相近,法国文学界也将莫言同法国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作家拉伯雷相提并论。要理解今天的中国, 理解这个经济增长令人目眩的国家中的那些被飞速的车轮无情的碾压的普通中国百姓,就必须阅读莫言的作品。

  作者最后指出,诺贝尔文学奖使外界能够更加近距离的倾听莫言这一来自中国的另一种声音,这一声音不同于依然被关在监狱中的刘晓波的呐喊声,他来自位于中国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已经不再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套。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0-16 13:20

莫言笔下的中国
朱莉娅·洛弗尔 2012年10月16日  伦敦——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曾写道,文学奖项“如果你能得到是好事”。中国的当权者们对待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远没有这样从容。
中国在毛泽东去世后融入国际社会,自那时起,中国政府一直渴望诺贝尔文学奖能授予一名在中国生活、工作和取得成功的中国公民,以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现代强国的证明。中国对诺贝尔奖长期以来的羡慕,使该奖变为集体功劳的象征,而不是个人创造力的象征。
按图放大 Timothy Mcevenue




理论上来讲,诺贝尔文学奖在周四颁发给莫言应该可以终止中国的诺贝尔情结了。莫言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官方组织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喉舌《人民日报》和负责宣传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即刻向莫言表示祝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断其正常节目,插播莫言获奖的特别消息。

和之前的中国血统诺奖得主所引发的反响相比,这次有显著不同。流亡海外的作家高行健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北京谴责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出于“政治目的”颁奖。当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异见人士刘晓波,中国外交部把诺贝尔委员会的这一决定描绘为对该奖的“亵渎”。刘晓波因为从事支持民主的活动被判刑11年,至今仍被监禁。

然而,尽管官方为此欢呼,莫言获奖也引发了政治争议。中国异见人士对此表示不满,用艾未未的话说,莫言获奖是对“人性和文学的侮辱”,因为莫言向政治体制妥协,并在刘晓波受监禁一事上保持沉默。批评家还提及,莫言在今年早些时候和其他作家一起抄写毛泽东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作方针的原始文本——以作为《讲话》的特别纪念版。一名愤怒的网民则直接在网上发布了自己对着莫言照片竖中指的图片。

莫言的中国攻击者(那些生活在专制审查的日常现实中的人)有理由作出批判。近年来,莫言一直在设法躲避政治争议。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Frankfurt Book Fair)上,中国成为“市场焦点”,出任中国官方代表团文学代表的莫言则容忍自己发表乏味的演讲。和代表团里的其他人一起,他尽职尽责地抵制了有流亡中国作家参与的活动。出席今年4月举行的伦敦书展(London Book Fair)时,他同样地照本宣科。据传言,中国代表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收到一个长长的单子,上面列出不能和外国媒体讨论的禁忌话题——最为突出的是对薄熙来的整肃,薄家的丑闻正是在书展期间爆发的。

然而,如果在远处观望这些争议的西方人,把莫言看做文学傀儡而认为他不值得一提,或认为他所著的几本有关1949年后的中国的历史小说只呈现一个经过官方过滤的中国及其近况,那是他们不肯动脑子。自从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出版《天堂蒜苔之歌》以来,莫言的小说一直寻求暴露共产党统治下盛行的残暴、贪婪和腐败。

例如,以虚构的、与书名相同的中国省份为背景的《酒国》(1992年出版)一书,是对中国新兴市场经济的精神空虚的辛辣讽刺。莫言的小说可能写作技巧不够完美,也没有向当代中国最敏感的禁区开刀,包括1989年对民主抗议活动的镇压,或中共领导人及体制对中国很多政治不平等现象应担负的责任。但他叙述的怪异场景所表达的,是对人民共和国的尖刻洞察,而且,通过合乎逻辑的延伸,也是对该体制设计者的尖刻洞察。尽管他对中国在1949年之后的现状很少直接批判,但他作品的评判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理解莫言本人及其小说关于今日中国告诉了我们什么,而不是谴责莫言在政治上的妥协。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当代文学并不是该体制的懦弱让步者和英勇抵抗的异见者之间的善恶之争(尽管中国不缺勇气非凡、敢于向权威说真话的个人),而是一个各种声音都力争在政治允许的范畴里生存的现实,这个范畴有时意外地大;一些作家(包括莫言在内)不时外推其边缘。

莫言在获奖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回应批评者时,也间接提到了这一模棱两可的现实:“很多在网上批评我的人,他们本身也是共产党员,他们本身也在体制内工作,有的人甚至在体制内获得了很大的好处……如果他们看过我的书,就会明白我当时的写作也是顶着巨大的风险。”

莫言是一个一面和当局者公开游戏、一面为自己保留了创作空间的作家,这使他能够向同一当局提出间接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对莫言的攻击似乎打破了他对政治的惯有沉默。获奖之后,莫言曾公开表示自己希望刘晓波“能尽快获得自由”。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或许预示着其得主将迎来更有意思的时代。


============================
茱莉亚·洛弗尔(Julia Lovell)是一名作家兼文学翻译家,还在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担任现代中国历史讲师。她最新出版的书名为《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

翻译:陶梦萦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6 22:21

雪月风花 于 2012-10-16 20:58:3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本文选自莫言散文集,原题目是《读鲁迅杂感》




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鲁迅了。这绝不是也绝不敢自夸早慧,也绝不是绝不敢想借此冲淡一下那些"德高望重"的革命作家涂抹在我脸上的反革命油彩,那时的读鲁迅的书,实在是因为脚上生了一个毒疮无法下地行走只能困顿在炕头上,而炕头上恰好有一本我的正在念中学的大哥扔在那里的鲁迅作品选集。当时我的兴趣是阅读连环画,而这选集,除了封面上有作者一个坚硬的侧面头像之外,别无一点图画,连装饰的花边条纹都没有。墙上倒是颠倒贴着一些绘有图画的报纸,但早已看得烂熟了,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坐在炕上,透过后窗,望着河里汹涌的秋水,听着寂寞的浪涛声和更加寂寞的秋风扫落叶的瑟瑟声,我翻开了鲁迅的书,平生第一次。


  不认识的字很多,但似乎也并不妨碍把故事的大概看明白,真正不明白的是那些故事里包含的意思。第一篇就是著名的《狂人日记》,现在回忆起那时的感受,模糊的一种恐惧感使我添了许多少年不应该有的绝望。恰好那个时代正是老百姓最饿肚子的时候,连树的皮都被剥光,关于人食人的传闻也有,初次听到有些惊心动魄,听过几次之后,就麻木不仁了。

  印象最深至今难忘的传闻是说西村的庄姓哑巴--手上生着骈指,面貌既蠢且凶--将人肉掺在狗肉里卖。他是以屠狗卖肉为生的,因为是哑人,才得以享有这"资本主义"的自由。据说几个人在吃他的狗肉冻时,突然吃出了一个完整的脚指甲,青白光滑宛如一片巨大的鱼鳞。那些食了肉的人呕而且吐了,并且立即报告给有关部门知道。据说哑巴随即就被抓了,用麻绳子五花大绑着,绑得很紧,绳子直煞进肉里去。

  这些恰是我读鲁迅不久前的传闻,印象还深刻在脑子里,所以,读罢《狂人日记》,那些传闻,立即便栩栩如生,并且自然地成了连环的图画,在脑海里一一展开。其实,那些食了肉的人,在没发现脚指甲前,并没尝出什么异味,甚至都还赞颂着狗肉的鲜美,只是在吃出了指甲后,才呕而且吐了。据说哑巴的原料是丰富的,挂狗头卖人肉。狗多半是离家出走的--家里连人的嚼谷都没有,狗又不愿意陪着人吃草根咽树皮--离家出走后又多以人尸为主食。吃死人的狗大都双眼通红,见了活人也要颈毛耸立、白牙龇出、发出狼般咆哮的。所以,即便是单吃狗肉也是在间接地吃人。哑巴之所以要在狗肉里掺假,很简单的原因就是猎获一匹吃死人吃红了眼的疯狗很费力气甚至还要冒一些生命的危险。狗一旦离家出走,往往就是觉悟的标志,而狗的觉悟直接就是野性的恢复,直接就是一场狗国的寻根运动,而狗国的根轻轻地一寻就进了狼群,于是那些丧家的吃人肉吃红了眼、野而且疯的狗实际上就是狼的亲兄弟,甚至比狼还要可怕。因为它们毕竟被人豢养过,深知人的弱点而又有着被人愚弄利用过的千代冤仇,这样的狗在受到人的袭击时咬起人来决不会牙软。这一切旨在说明,尽管遍野可见野狗,但哑巴依靠着原始的棍棒、绳索和弓箭要猎到一条疯狗也并不容易,但他要从路边的横倒和荒野的饿殍身上剔一些精肉则要比较简便许多。于是就像传说中的熏挂火腿几只猪腿里必有一条狗腿一样,哑巴出卖的一盆狗肉冻里,就可能添加了相当数量的人肉。--写出这样的文字必然地又会让那些恨我入骨的正人君子们恶心、愤怒,让他们仰天长叹:"试看今日之中国,究竟是谁家之天下?"又会让他们联合起来印刷小报广为散发并往他们认为能够收拾我的部门邮寄而且逼着人家或者求着人家表态,让他们在已经由他们赏赐给我的那些写着"文化汉奸"、"民族败类"、"流氓"、"蛀虫"字样的大摞帽子上再加上一顶写着我暂时猜不出什么字样的帽子,让他们对我的旧仇上再添上一些新恨--但终究恶习难改,写着写着就写出了真话。尽管我也想到过,这样写下去,那些毒辣的先生们为了捍卫"文学的阶级性"也许就会虾腰从靴筒里拔出一柄锋利的匕首从背后捅了我--如果捅了我真能纯洁了文坛真能使他们认为"不知今日之天下,究竟是谁家之天下"的天下光复了成为了他们的天下,那我甘愿成为他们的牺牲。也正如他们的一员偏将所说,"这样的文字放在反右那会儿,早就划成了右派",是的,真要复辟了那时代,现今的文坛上,恐怕是布满了右派。如果再彻底一点,重新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按他们的革命标准,现今的中国人,只怕大半没有了活路。遗憾和滑稽的是,那些用"文化大革命"和"反右"的方式对付我的人,竟然也有几个自称是"反右"和"文革"的受害者,这问题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重读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后才恍然大悟。

  我还是要说要写,因为文坛毕竟不是某人的家庙,而某省也不是某人的后院,时代也早已不是他们虽然在其中吃了苦头(据说)但实际上心神往之的"文革"和"反右"时代。至于我的文章让那些大人先生们舒服不舒服我就不管了。他们结帮拉伙,联络成一个小集团污蔑我,暗害我,很令我不舒服,但他们能因为我不舒服而停止对我的迫害吗?我看过这些先生控诉"反右"和"文革"的文章,甚至曾经产生过对他们的同情。但经历了他们对付我的方式,我感到满腹狐疑。他们置人于死地的凶狠和周纳罗织别人罪名的手段分明是重演着一种故伎,好像是不幸被埋没的才能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表现了出来,而且是那样的淋漓尽致。如果真是为了把被不知什么人抢去的江山夺回来而拔剑跃起,这会让我为他们喝一声彩,但事实上,在漂亮的画皮下遮掩着的,往往是一些哑巴掺进狗肉里的东西,甚至连这东西也不如。

  后来的事实证明哑巴挂狗头卖人肉的传闻终究是传闻。他并没有被有关部门用麻绳五花大绑了去。我的脚好之后在河堤上逢到过他,依然是蠢而且凶的样子,依然是挑着两只瓦盆卖他的狗肉,依然有许多人买他的狗肉下酒,似乎也不怕从那肉冻里吃出一片脚指甲,传闻也就消逝。但不久哑巴却让他自己手上的骈指消失了,有说是去医院切掉了的,有说是他自己用菜刀剁去的。传闻又起,说他的骈指就掉进了狗肉汤里,与狗肉冻在了一起。一联想又是恶心,但也没让他的生意倒闭,吃狗肉的人照吃不误,似乎也不怕把那根骈指吃出来。

  后来生活渐渐地好起来,饿死人的事情几乎没有了,野狗日渐少而家狗渐渐多,但卖狗肉的依然是哑巴一人。即便"文革"中横扫了一切,哑巴的狗肉买卖也照做不误。人人都知道卖狗肉收入丰厚,远远胜过在大寨田里战天斗地,但也只能眼热而已。哑巴卖狗肉,既是历史,又像是特权。他是残疾人,出身赤贫,根红苗正,即便不劳动,生产队里也得分给他粮草。他杀狗卖肉,自食其力,既为有钱的人民提供了蛋白质,又为生产队减轻了负担,正是三全其美的好事。其实,即使是在"文革"那种万民噤口、万人谨行的时期,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庙堂,还是有人可以口无遮拦、行无拘谨,这些人是傻子、光棍或者是装疯卖傻扮光棍。譬如"文革"初期,人们见面打招呼时不是像过去那样问答,"吃了吗?--吃了",而是将一些口号断成两截,问者喊上半截,答者喊下半截。譬如问者喊:"毛主席--",答者就要喊:"万岁!"一个革命的女红卫兵遇到我们村的傻子,大声喊叫:"毛主席--",傻子恼怒地回答:"操你妈!"女红卫兵揪住傻子不放,村子里的革委会主任说:"他是个傻子!"于是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我在"文革"中的一个大雪纷飞之夜,曾替一拨聚集在一起搞革命工作的人们去哑巴家里买过狗肉。天冷得很,雪白得很,路难走得很,有一只孤独的狗在遥远的地方里哀鸣着。我的心中涌起了很多怕,涌起了怕被吃掉的恐惧--这又是在玩深沉了。

  就像一棵树--哪怕是一棵歪脖子树--只要不刨了它的根它就要长大--哪怕是弯弯曲曲的--一样,我这个很败的类也渐渐由少年而青年。那岁月正是鲁迅被当成敲门砖头砸得一道道山门震天价响的时候。那时的书,除了"毛选"之外,还大量地流行着白皮的、薄薄的鲁迅著作的小册子,价钱是一毛多钱一本。我买了十几本。这十几本小册子标志着我读鲁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候识字多了些,理解能力强了些,读出来的意思自然也多了些。于是就知道了选进小学语文课本的《少年闰土》原是《故乡》的一部分,而且还知道被选进中学课本的《社戏》删去了对京戏的一些大不敬的议论。可见被断章取义连鲁迅也要承受的,我的拙作被那些刀斧手们切割成一块块地悬挂起来招蝇生蛆就没有什么理由值得愤愤不平了。

  这一阶段的读鲁迅是幸福的、妙趣横生的,除了如《故乡》、《社戏》等篇那一唱三叹、委婉曲折的文字令我陶醉之外,更感到惊讶的是《故事新编》里那些又黑又冷的幽默。尤其是那篇《铸剑》,其瑰奇的风格和丰沛的意象,令我浮想联翩,终生受益。截止到今日,记不得读过《铸剑》多少遍,但每次重读都有新鲜感。可见好的作品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耐得重读。你明明知道一切,甚至可以背诵,但你还是能在阅读时得到快乐和启迪。一个作家,一辈子能写出一篇这样的作品其实就够了。

  读鲁迅的第三阶段,其时我已经从军艺文学系毕业,头上已经戴上了"作家"的桂冠,因为一篇《欢乐》,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心中有些苦闷且有些廉价的委屈,正好又得了一套精装的《鲁迅全集》,便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当然这所谓的"通读"依然是不彻底的,如他校点的古籍、翻译的作品,粗粗浏览而已,原因嘛,一是看不太懂,二是嫌不好看。这一次读鲁,小有一个果,就是摹仿着他的笔法,写了一篇《猫事荟萃》。写时认为是杂文,却被编辑当成小说发表了。现在回头读读,只是在文章的腔调上有几分像,骨头里的东西,那是永远也学不到的。鲁迅当然是个天才,但也是时代的产物。他如果活到共产党得了天下后,大概也没有好果子吃。

  去年,因为一部《丰乳肥臀》和"十万元大奖",使我遭到了空前猛烈的袭击。如果我胆小,早就被那些好汉们吓死了。我知道他们搞得根本不是什么文学批评,所以也就没法子进行反批评。我知道他们一个个手眼通天,其中还有那些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一辈子以整人为业的老前辈给他们出谋划策并充当他们的坚强后盾,我一个小小的写作者哪里会是他们的对手?但我读了鲁迅后感到胆量倍增。鲁迅褒扬的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我没有资格学习,但我有资格学习落水狗的精神。我已经被你们打落水了,但可惜你们没把我打死,我就爬了上来。我的毛里全是水和泥,趁此机会就抖擞几下,借以纪念《丰乳肥臀》发表一周年。

  正是:俺本落水一狂犬,遍体鳞伤爬上岸。抖抖尾巴耸耸毛,污泥浊水一大片。各位英雄快来打,打下水去也舒坦。不打俺就走狗去,写小文章赚大钱。
作者: 小讨厌    时间: 2012-10-17 08:11

看了几段莫言的,整篇还没看完,觉得文字确实不错,故事要等看完了才能说。
作者: 小讨厌    时间: 2012-10-17 08:16

我还是读过莫言大部分作品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大陆作家,综合评定,我觉得这次诺贝尔奖文学的评定与我的想法还是高度一致的,鼓掌。不过,这个奖给了余华、王小波,或者王朔、刘震云、毕飞宇,甚至王安忆、铁凝,我 ...
杨林 发表于 2012-10-14 13:52
同意,莫言文字确实与众不同,爽快犀利,因有刀说《檀香刑》看着不爽,特地去翻了看,刚看第一章,可能还没有很让人不爽的情节,觉得文字比王朔的好很多,而且他能想出那么多顺口溜,运用很多排比,不一般。
作者: 菜农    时间: 2012-10-17 09:35

莫言得奖后,采访机构蜂拥而上,各类问题也纷至沓来,其中不少问题是让当局难堪的普世价值观问题,这样,莫言也很有可能被当局软禁,发言受控制,变成了另一个外交部发言人,一同去宣传洗脑。

在专制的国家,让自由人得奖,还不如让监狱人得奖,反正都是要监禁的,前者还可以利用为喉舌,更为可怕。
作者: Sophie    时间: 2012-10-17 09:47

莫言的文章倒是多数都看过,以前还真不知道他是什么主席之类,只是看书看啊看啊就把杨林斑斑说的作家的都看了些,觉得铁凝的文章真的不如莫。
以前看过一些诺贝尔奖作品,这些作品多数有一个共同点,要深厚,要能反映某种民族或者社会的精神。在这点上,杨斑斑列举的作家都不够。
不过个人因为莫言获奖觉得很疼,中国的很多属性一下子就成了裸体出现,甚至让人心疼。不是美,而是病态。文学作品对于现实的表达虽然虚构却更真实,影响也更广,不得不说,很长时间内,中国人在世人,在实际上,都会在这个框里,这真让人难受。
作者: psyzjs    时间: 2012-10-17 16:53

莫言年轻时看着还蛮有内涵的,咋到老了越长越像个农民。
金秋 发表于 2012-10-14 09:11
根子上的东西,5岁前就定了;回去好好读点心理学。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2-10-17 17:20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10-17 17:23 编辑
同意,莫言文字确实与众不同,爽快犀利,因有刀说《檀香刑》看着不爽,特地去翻了看,刚看第一章,可能还没有很让人不爽的情节,觉得文字比王朔的好很多,而且他能想出那么多顺口溜,运用很多排比,不一般。
小讨厌 发表于 2012-10-17 08:16
南北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挺大,莫言的小说使用大量的胶东方言,虽然如他所说,有些方言形成文字后很古雅,甚至直接就是古语,可方言毕竟还是方言,土话还是土话,南方人看起来还是不习惯。再者,农村生活在莫言的笔下完全失去了沈从文以来的那种诗情画意,他基本是手持了放大镜专冲着畸变和疮疤津津乐道,使用再怎么浪漫的笔调也没用,何况他根本就是个解剖师,不是雕花厨师,永远不会被多数读者理解接受。
我记得我读过他为数不多的纯情散文其中有一篇是《牛》,是他童年农村生活的回忆,很美。另外有一篇散文,写他从中苏边境乘了旅行社的大巴,晚间进入俄罗斯腹地的旅游行纪,活灵活现,非常纪实,可后来在他另外的文章里听说是瞎编的,他根本就没去过俄罗斯,也就是根本不存在这样一趟旅行。我非常吃惊,原来游记也可以虚构,令人心生敬意。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2-10-17 17:26

以前看过一些诺贝尔奖作品,这些作品多数有一个共同点,要深厚,要能反映某种民族或者社会的精神。Sophie 发表于 2012-10-17 09:47
我没看过多少诺奖作品,但也有与你同样的感觉。
作者: 小讨厌    时间: 2012-10-17 19:17

病态,这个词用得好,我一时还想不起来。
近些年农村题材的,其实都是吧农民丑化了,似乎农村只有肮脏的衣服、变态的性和对金钱贪婪的人。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12-10-17 19:24

莫言得奖后,采访机构蜂拥而上,各类问题也纷至沓来,其中不少问题是让当局难堪的普世价值观问题,这样,莫言也很有可能被当局软禁,发言受控制,变成了另一个外交部发言人,一同去宣传洗脑。

在专制的国家,让自 ...
菜农 发表于 2012-10-17 09:35
网上有人已经说了,要把晓波放出来,不要把莫言关进去。现在莫言今天说要让刘自由,明天说89年就不信共产党了,这山东当局可是有着整陈瞎子的光荣传统和斗争经验的,弄火了,说不定也给莫言一个陈瞎子待遇。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7 22:29

莫言知道尺度,将在颁奖典礼上的讲话是对他专营智慧的重大考验,另一方面我觉得莫言获奖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言论空间。

我只读过很少的莫言的作品,从我的理解他并没有丑化农民,很写实。柏杨所言中国的文化酱缸,在没文化的地方也是酱缸,莫言获奖的意义在我来说就是让全世界人知道中国人所遭受的苦难,这种内生的苦难比八国联军日本人加在一起还要深重,比奥斯维辛斯大林清洗非洲大饥荒柬埔寨种族灭绝加在一起还要深重,这种苦难莫言可能让全世界知道可是中国人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北京大水陕西车祸天津水灾所有这些死难都不上那个被中国人民供养了40年的老朋友。。。。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10-18 08:32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10-18 08:48 编辑

莫言得奖和他的最新长篇《蛙》关系比较大。很多西方人都知道中国的“一个小孩”政策,且观感负面。
前些年还有不少中国人以此为理由在西方国家申请政治难民,后来老外发现,如果这个理由继续成立,有太多中国人会钻这个空子,才不接受计划生育的受害者为难民。今年又发生盲人陈的事件,各位自己去浮想联翩吧~~

莫言自承“在现实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狗胆包天,色胆包天,贼胆包天。”所以,简单地欢欣鼓舞或义愤填膺莫言获奖,大多是一根筋或缺根筋。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10-18 09:16

莫言12年前谈高行健获奖:

我对高行健的了解得比较多的是他在80年代的文学成就。大家都很清楚,他的实验话剧引发了80年代中国大陆的先锋戏剧运动,这在当时是很有地位的。此外,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比如《给我老爷买鱼竿》等,也很先锋。他的那本关于小说技巧的小册子,对西方现代派小说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行健在国外期间所写的作品,比如《灵山》,还有许多戏剧,我都没有读过,所以无从评价。对此,国内大多数人也不是很清楚。

高行健的获奖我本人表示祝贺,也觉得值得祝贺。毕竟是华语文学中的第一次。虽然难说是中国人的光荣,至少可以说是汉语的光荣。至于说到其中的政治色彩,这我觉得倒大可不必太关心。

有人说,得诺贝尔奖高行健不够格,我觉得这也很难说。之所以会这么想,无非是大家对外国的这个奖看得太神秘、太重要,好像一得了这个奖就如何不得了;另一方面,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和人物,人们总容易忽视。由于时代的隔阂和语言的隔阂,大家对外国人和已经故世的人都能接受,但很难接受活着的自己身边的人。这么一个熟人,怎么就成了大师呢?觉得不可理喻。比如说,达里奥·福得奖,我们中国人觉得理所当然,但意大利人恐怕就不这么看。他们的反应好像就跟现在中国人对高行健的反应很相似。没有必要去故意贬低高的获奖,贬低他也正是在贬低自己。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8 09:49

大陆卖疯了,台湾热炒翻,香港上架了,凡是有中文读者的地方书商们绝不会错过莫言获奖这个商机。
体制内的媒体,体制外的评论在一点上似乎心有灵犀----老莫获奖皆大欢喜。
体制终于因体制内的作家获诺奖,总算可以大书特书了。
最早因莫言炒讲话而病诟他的人,如今发现了不少莫言的“嘎调”,越来越认同他是个隐藏的很深的“公知”,从骂改为爆料,越来越认同莫言与他们殊途同归。
现在再论莫言配不配获奖已显得有些过时,配不配老莫都名利双收。ww.Ai再骂就成酸葡萄,标子高坡填土送北京豪宅遭拒弄了个灰头土脸。
热啊!太热!人到了这份上想不烧包都难,我们还是静观后续好戏吧。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8 10:31

牛刀1 于 2012/10/18 9:15:5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马悦然

                          马悦然与中国妻子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功,显然是较突出的文学才能,人脉关系,高额的翻译费三者的结合。其中高额的翻译费要据首要地位。

  莫言应当承认文学才能比较突出,虽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评价称他的作品认为是粗俗而淫荡的。但必然是有一种特色,这种独特风味很对西方对其它文化原始粗俗的猎奇喜爱,发展中国家艺术家、文学家想得西方文化大奖,由于缺乏硬实力,只能走这样获得的路径,不光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其它电影大奖,包括奥斯卡大奖。张艺谋的《红高粱》因为这个原因获1988年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1989年,《红高粱》再度获得法国第5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的“银熊猫奖”,继而《红高粱》还获得了多项国际电影大奖。《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走的是同一路径。

  中国文坛与莫言水平相当的人很多,也有一些人要超过莫言,莫言创作的非主流性,使得中国读者群对其看法一般,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爆炸性新闻在中国主流社会反响平平也说明这一点。非主流的张艺谋向主流社会走,非主流的莫言向也主流社会走,这说明此两人都善抓机会,善拉关系。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会做人”胜过“会做事”。

  莫言以电影《红高粱》的成功为突破口,抓机会拉关系,作品、钱、官互动,官至副部级中国作协副主席,腰缠万贯,不管内容好坏,作品都可以出,在计划出书时代占领了市场,先占优势,遮住别人。有钱有官,刻意结交各方人士,包括对立方的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当然还有一个最大目标,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且评委中唯一懂中文的马悦然(N.G.D.Malmqvist)。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5月中旬发布一条微博说:马悦然接受作家张一一60万美元定金,答应推荐其参选诺奖。这笔钱,是给马悦然用来做翻译和公关费用的,目的就是影响评委,争取参选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是事没办成,消息流出。

  《新报》2012年8月30日报道,张一一说莫言支付给马悦然的“翻译献金”是60万人民币,“陈安娜是瑞典人,是马悦然的学生,陈安娜翻译的中国作家作品都是马悦然介绍的,马悦然由于身份的特殊原因不方便出面,所以在幕后操盘,他收取四成的佣金。我基本可以保证莫言是心虚的,他没有任何资格也不会、不敢告我”。至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为止,莫言也没告张一一。
  据报道来分析,马悦然不收张一一60万美元“翻译献金”,却收莫言60万人民币“翻译献金”,而且把事办成了,显然莫言更善拉关系,对中国通的洋人来说,也吃关系这一套。马悦然与二婚小43岁的中国妻子合写过一本微型小说《我的金鱼会唱莫扎特》,中国作协高官莫言亲为作序,主动结交且交情不一般,关系到了,收钱办事。莫言也很精明,没有翻译,再好的文章西方也没人知道。《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劳》就是翻译得再烂,好坏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也能读得懂,“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它17个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也认了。

  再说诺贝尔组织因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与中国官方关系极其紧张,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一步,已有实力对诺贝尔组织及相关国家施加压力,并且诺贝尔组织也饱受区域无诺贝尔文学奖考虑的批评压力,多方平衡后,诺贝尔文学奖机会给了有准备的人----莫言。莫言获奖,是中国传统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本文不是“文人相轻”也不是酸葡萄,只是深入分析莫言如何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本人对莫言一个苦孩子能奋斗到今天的成就深表敬佩,本人也认为莫言的成就完全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白手起家,有钱有官,且有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典型的中国梦。

  夹点私货:李雪林在经济学的成就比起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是显得鹤立鸡群,高出一大截,有足够的硬实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做人不如莫言,更不用说高额的翻译费。恳请网友支招。

  回顾2007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当天《东方今报》刊载记者马凌的专访:
  记者问:“你认为自己能得这个奖吗?”
  李雪林答:“能不能得,我们说了不算,诺贝尔奖,国际上有它的评价标准。”“对诺贝尔奖,你了解吗?”“要获得明年的诺贝尔奖,要在2月11日之前获得提名。(稍停)这个提名需要知名人士来提。(停顿)要获得诺贝尔奖,需要有支持团队,也需要一定的宣传。”
  末了,李雪林稍显含蓄地说:“我没有翻译,也没有渠道。”

来源:新浪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42a9e01018kwq.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42a9e01018kwq.html[/url]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8 10:48

楼上歪弟转的这篇东西有看头。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10-18 11:08

牛刀1 于 2012/10/18 9:15:5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马悦然
http://upfile1cdn.kdnet.net/UploadSmall/2012/10/18/20 ...
歪弟 发表于 2012-10-18 10:31
张一一就是一个爱炒作的垃圾,满嘴胡说八道。谁信他谁SB。马悦然早就澄清过了。
翻译费通常不是作家出的,而是出版公司给的。翻译莫言最多的是美国人葛浩文。《蛙》之前有法文版,英文和瑞典文都还没来得及出版。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12-10-18 11:08

楼上歪弟转的这篇东西有看头。
老程 发表于 2012-10-18 10:48
这篇酸味更浓,又酸又涩。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10-18 11:30

与莫言在微博进行论战掀起“莫张之争”的张一一因在诺奖揭晓前夕放出豪言公开宣称“莫言获奖,我裸奔”而被海内外网友通过张一一的博客、微博、邮箱向其留言“逼宫”,纷纷要求其尽快履行对莫言的承诺不要食言,“像黄健翔一样去战斗,像男人一样去奔跑!”

转载来源:http://news.52fuqing.com/NewsShow-104166.html

作者: 老程    时间: 2012-10-18 13:01

这篇酸味更浓,又酸又涩。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10-18 11:08
呜呜呜,歪弟挖坑。
作者: ys1937    时间: 2012-10-18 13:16

这篇酸味更浓,又酸又涩。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10-18 11:08
**

    邹峰牌酸辣汤?
    可以肯定,只要是中国人得奖,不论是莫言,还是放言、敢言,只要得此奖,都得喝这汤滴!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10-18 13:27

  瑞典文译者陈安娜有话说“不能说没有我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

  本报讯 当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中国籍作家的消息传来,他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也成为中国读者关注的对象。不少网友在网上向陈安娜表达感谢,称“译者功不可没”。对此,陈安娜谦虚地表示,不能说没有她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因为评委会看不同语言的版本,她还特别指出不应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进入西方。

  据报道,陈安娜翻译莫言的作品出于偶然。她本来是一个兼职的中文翻译,而不是全职的中文翻译,因为在瑞典没有那么多人需要阅读中文小说。有一天,她在购物时有出版商找到她,问她是否愿意翻译中文小说,那是她第一次读到《红高粱家族》,这也是她将之翻译成瑞典文的第一本书,她称自己非常幸运,因为在瑞典,每年只有一两本中国图书出版。

  在过去的20年里,陈安娜翻译了20部中文小说,其中有王安忆、莫言和余华的作品,都是被翻译成瑞典文。她嫁给了来自中国的翻译家万之先生,随夫取了个中国姓氏“陈”。今年5月20日,两人曾一起来沪推介瑞典作家马丁松的作品《阿尼阿拉号》。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译者均为陈安娜,最近一本《生死疲劳》今年更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

  莫言获奖消息传来后,不少网友登录她的微博表示感谢,称陈安娜是中国人通往诺贝尔奖的第一个门槛,因此“功不可没”。陈安娜谦虚地表示,“感谢大家!你们的支持真让我感动,也让我不好意思。请注意: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研究一个作家的时候会收集各种译本。他们看的不光是我翻译的莫言的作品,还有德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等。他们看了这些不同版本以后才会开始讨论。所以不能说没有我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这样的说法对其他翻译家不公平。”
  她还特别指出,不应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进入西方。作为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级大师,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

  对于莫言本人及其作品,陈安娜说,“他的笔名是莫言,跟他见面的时候他确实没有说那么多话,但是说话的时候他总是很幽默,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外国的读者,读他的东西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虽然很中国化,但同时他里面讲的那个爱和恨我们都可以接受。”
http://roll.sohu.com/20121014/n354802301.shtml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12-10-18 17:01

**

    邹峰牌酸辣汤?
    可以肯定,只要是中国人得奖,不论是莫言,还是放言、敢言,只要得此奖,都得喝这汤滴!
ys1937 发表于 2012-10-18 13:16
应该说:不管谁得奖,都有人做酸辣汤,但是,有人做,并不等于一定要喝。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2-10-19 12:13

有人把莫言的作品串烧了一下:
  “你幸福吗?”
  “我要是能在《红高梁》地上,靠着《丰乳肥臀》,放《四十一炮》,而不会出现《生死疲劳》,也不招来《檀香刑》的话,我就幸福!”
    《蛙》!幸福原来这么容易.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12-10-20 09:42

投资6.7亿 赔本也要种  莫言穷乡种万亩红高粱   苹果日报

凭「红高粱系列」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曾说,只有站在家乡的平静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然而莫言获奖后,家乡不再平静。山东高密政府决定大手投资6.7亿元(人民币.下同)弘扬红高粱文化。为要种出万亩红高粱,当地官员说「赔本也要种」。

因收益少,高密的农民早已再不种红高粱了。现在当地官员为要炒起「莫言热」,先掷1,000万向当地农民买地,实现万亩高粱拔地而起的大计。面对钱从哪里来的质疑,当地管委会主任范珲毫不犹豫地说,「赔本也要种」。这个耗资6.7亿元的三年投资项目,还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胶河沿岸景观带,以及乡村度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整修旧居 打造景点

管委会还提出50万元整修莫言旧居,又派专家到莫家研究旅游路线。至于如何劝说莫言的父亲同意修缮旧居?管委会主任很有信心道:「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言下之意,莫言成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当地官员之所以肯一掷之金,皆因有源源不绝的「莫言迷」来「朝圣」;正如当地诗人李丹平说,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莫言家的院子种了一行胡萝卜,被游客踩得七倒八歪。有游客挖出一根萝卜,向村民展示,「莫言家的萝卜,莫言家的萝卜啊!」有妈妈跟女儿说,把地上的山药豆煮了吃,明年也拿诺贝尔奖。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