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野聊之四 何剑之美国买房、盖房甘苦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小明    时间: 2012-12-30 22:47     标题: 野聊之四 何剑之美国买房、盖房甘苦记

美国买房、盖房甘苦记


何剑

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 是美国老百姓一辈子要实现的美国梦的一项主要内容。话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有一户新移民家庭, 户主姓王, 人称老王。老王一家四口, 夫妻俩再加上一儿一女。九二年老王和太太在城西郊区买了一栋房子, 是那种两层结构, 独门独院, 前面带车库, 后面有草坪的典型美式小洋楼。如今老王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又是老大不小的半路出家, 怀揣50 美金闯荡江湖, 居然就圆了不少老美还圆不成的美国梦。虽然买房的钱有80% 是从银行借来的, 所以严格地讲,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这房还应该算是银行的。可想起在国内时大筒子楼里那间12 平米阴面小屋, 老王内心那份成就感, 就简直可以和当年在中国考上名牌大学相比了。一家人欢欢喜喜搬进新居, 邀朋宴友, 分享快乐, 自不在话下。

有了房, 就算是有产阶级了。从前在国内提起小业主儿, 总认为是吃香的喝辣的, 日子过得悠哉悠哉的。现如今自己也迈进了小业主儿的行列, 才明白满不是那么回事。老王夫妻刚来美国那几年, 一直租房子住, 房子里的水管、电线、炉子、马桶, 甭管哪儿出了毛病, 一个电话, 房主(landlord) 马上就得来修。记得有一次, 房东亲自来修水管, 跪在地上, 撅着屁股, 脑袋扎进水池下的柜子里, 裤头儿都从腰上滑下一半,一个劲儿走光。等从水池下拔回脑袋, 已是满头大汗, 汗流浃背了。现在房子是自己的了, 没人替你负责, 一切问题都要自己挂在心上。按说对付房子这点事儿倒也难不倒老王, 老王是学工出身, 动手能力又挺强。更何况这房子又是全新的, 毛病本来就少。可问题就出在买了个新房上面。这正应了“ 有利有弊” 这句俗话。

在美国, 买房的花样儿千奇百怪, 但归根结底全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买旧房, 一类是买新房。买旧房不用多解释, 就是原来的房主住了几年几十年的房子, 因工作调动, 财务紧张, 离婚, 失业, 孩子离家上大学, 小房换大房, 大房换小房, 种种, 种种原因而转卖。再一种是有人具有投资眼光儿, 早早看准买下一块地, 待城市发展到这一块儿, 地价上涨了, 光卖地皮赚钱有限, 就找上一家盖房公司, 请人家在自己的地上盖新房。边盖边卖, 盖一栋, 卖一栋。旧房的坏处是东西旧了, 爱出毛病, 好处是原来的房主已经把窗帘、壁纸、地下室, 甚至房后的凉台、暖房全装修好了, 省了不少的事。新房刚好相反,毛病虽少, 一切基本建设全要从头搞起。一般美国老百姓, 从小没受过“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的教育, 因此目光短浅, 只知经营自己的自留地。互相影响的结果, 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风俗, 新房买下一二年, 地基下沉磁实了以后, 就在自己房后或搭个凉台( deck 或patio) , 或盖栋暖房( greenhouse ) , 也叫三季房(three season house) , 再不然就干脆再扩建一间房(room addition) , 又叫四季房(four season house )。美国有句话: “女人的衣服总少一件, 男人的房子总少一间。” 就是从这儿来的。

话说九六年初夏一日, 老王早上一觉醒来,想想太太并未给自己安排什么工作, 房前屋后已久未照料, 今日是周末, 正好清理一番。起身下床, 绕房走一周, 割罢草, 浇完水, 站在自家廊下放眼四邻一望, 不知什么时候, 左邻右舍的后院全起了变化。有的砌了个平台, 有的搭了个暖房, 还有的干脆又扩建了一间房。只有自家屋后, 还是光秃秃的, 好像在向邻居揭发这家主人的无能或不经心。老王坐不住了, 到左邻右舍去取经。不问还好, 一问大大地吓了一跳。左边儿杰佛家只砌了个小小的平台就花了3000 美金,对门儿大卫家盖了不大的一间三季暖房, 花了一万五, 质量还不怎么样。老王越想越觉不值, 正要打退堂鼓, 斜对门的默罕莫德来借小推车, 顺便邀请老王去参观他加盖的四季屋。默罕莫德是巴基斯坦人, 他在屋后加盖的房又大又好, 最令他得意的是, 房子是他自己所盖, 并未包给外人。所以成本大大下降, 只花了一万五, 比包出去省了多一半。看着默罕莫德一脸的得意之色,老王心里有些不服气。巴基斯坦和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 他巴基斯坦来的人能干成之事, 我们泱泱中华大国之人何以干不成? 想到此, 责任心加上爱国心, 很少下决心的老王居然未和太太商量就做了个决定: 自己盖间房。

要说做什么事情, 非得有一股热情才能干成。老王自从下决心盖房之后, 就像着了迷。先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厚本图文并茂教人如何盖房的书( 美国就这样绝, 凡是你能想到的, 总有人写出来教你如何干)。了解了盖房的整个程序之后,就一步步落实。首先是设计。老王大学里学的是核反应堆, 研究生念的是计算机和经济管理, 搞建筑设计并不在行。但老王念大学本科时学过工程画和机械制图, 如今把对付机械零件和装配图的本事拿来对付房子, 焉有不成之理? 老王一面感叹“ 艺不压身”, “ 学问是自己的” 这些中国古训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一面付诸于行动。找来一套作图软件, 每日下了班, 吃过饭, 就心安理得地往家里的计算机前一坐, 搞起他的设计来了。说老王心安理得, 是因为以前老王坐在计算机前心里总有些发怵, 担心太太说他不务正业。虽然老王有一千条一万条理由证明计算机的本事是“ 玩” 出来的, 可心里还是不踏实。这回不同了, 是为了全家在搞基本建设, 老王心里理直气壮, 干活的效率就特别高。没两天, 房子的外观图就出来了, 再两天结构图出来了, 又两天, 每个局部的细图也出来了, 连每根木头都画得清清楚楚。

有了图纸, 下一步就该到市里去审批了。在美国盖房和中国不大一样, 哪怕你是在自家后院修个小平台, 也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审查的内容有两项: 一是盖房的地点是否合法, 二是建筑结构是否合理。美国的房子全是私有财产, 而且经常买卖, 所以家居附近的整体环境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到售房时的房价高低。中国来的移民因为国情不同, 常在这事上和老美邻居们闹些矛盾。中国的房子虽然不归个人所有, 但老百姓大都认为房前屋后为自己的领地,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无权干涉。所以在美国买了房后, 充分发挥中国人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 有烘干机不用, 在房后晒衣晾被的, 种粮种菜的, 堆杂物破烂的,特别是老人们来美探亲, 看不懂美国电视, 子女们为解老人寂寞, 家中安上卫星天线, 一个直径三尺的大圆盘天线放在门前, 往往弄得老美邻居们怨声载道, 街道居委会三天两头儿来提意见,只好安上篱笆, 栽上树, 挡住行人视线。美国的房子, 屋后一般全有个草坪, 大的有几英亩, 小的也有零点几亩, 虽说是自己的财产, 但只有房子后面二三十英尺之内可以加盖建筑物, 过了那条线之外, 连个狗窝全不许搭, 否则就算违法。再就是任何建筑, 哪怕是一个小木头平台( deck) , 全要由专门的建筑工程师审查图纸, 看是否合理。像中国搭防震棚、小厨房那样边干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 绝对行不通。

老王虽然心灵手巧, 却有一个中国老百姓的通病———怕见官。虽然太太一再开导他, 说美国的官儿也是为人民服务, 不会卡人。就算不成,还可以拿回来重画。可老王心里还是紧张。慎了好几天, 想想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就让太太陪着, 去了城建局。排在前面的几个老美气定神闲, 成竹在胸, 图纸交上去, 个个都有毛病。老王心里发怵, 手心出汗, 诚惶诚恐地双手递上图纸, 那位建筑工程师拿在手里翻阅一遍, 冲老王笑笑, : Great (非常好), 就算批了。要说老王这么容易过关, 倒也不是撞大运, 全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举个小例子, 有外地朋友要开车来玩儿, 让老王画个路线图, 老王总是在纸的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坐标, 在冲上的箭头上写上一个“ 北”。图中各段距离还要尽可能按比例。太太没老王画得好, 心里不服气, 就鸡蛋里挑骨头, 说谁还不知道上北下南。老王说: “ 画地图没坐标等于没画。” 太太说既要画就画全点儿,把东南西北全写上。老王说, “知道了北还找不到东南西, 画了也是白画。” 本市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到家里怎么走, 太太在电话上说: 先往左,再往右, 见了红绿灯再往左, 再往右⋯⋯老王在一旁听得脑子里一片混乱, 忍无可忍地大声加以纠正: 往北, 往南, 再往北, 再往南⋯⋯令老王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不少人倒认为太太给的指示更清楚明白。说穿了倒也很简单, 群众的大多数和太太一样, 只认左右不识南北。老美群众也是一样, 不信就回忆一下在外面迷了路, 去加油站打听道儿, 十有十回往左往右地一通乱指。

拿到了批准建房的许可, 老王心里的压力就去了一半儿。下来就该挖地基了。哥伦布市在地图上的纬度和北京差不多, 冬天有二三个月的霜冻期, 所以房屋的地基深度要求在地面以下32英寸, 以防受冻后到夏天一化地基下沉。老王是个白面书生, 本事再大, 挖地基这活儿也是不能自己干的。于是请外面一家公司来挖。说是公司, 其实就是一个爸爸带一个儿子加一辆挖土机。讲好了价钱签了合同, 就开始挖坑。本计划半天干完的活儿, 整整干了一天。原来老王家的房子是盖在一个改了道的河床上, 地下尽是大石头。本来只需挖一条三折的沟做墙基就成了, 结果因为石头太多, 太大, 整个来了个大开膛, 挖了一个30×15 英尺的大坑。把那父子俩给累得半路打了退堂鼓, 原来讲好的要为木头平台打的几个孔也不干了。要是换了美国人, 不干算毁约, 毁约就要打官司。可老王不是美国人, 虽然住在美国, 中国心不变, 和他的绝大多数中国同胞一样, 不但怕见官, 也怕打官司。又觉着自家地里石头这么多, 也真难为了人家父子, 倒反过来对人家说了好几个“ 对不起”, 和和气气地分了手。
作者: 小明    时间: 2012-12-30 22:48

再下来就要往地基里灌水泥了。办法是到专门卖水泥的公司里讲好买多少, 什么时候要。那种公司有专门的水泥车, 车身是个大圆筒, 水泥、砂子、石头和水放在里面, 边开边转, 到了地方混凝土也和好了。司机把导板接好, 一个开关一揿, 混凝土就源源不断地流进地基里。这活儿虽然是机械化, 可疏导混凝土的活儿还是要人来干, 而且是高强度的活儿。如果司机没有打点, 他一个劲儿地往下放混凝土, 都流到外面,造成浪费不说, 干了以后一大坨, 想弄走都搬不动了。老王有个朋友叫老孙, 老孙曾在部队当兵走过西藏, 体质经过考验, 说帮忙没问题。20美金递到司机手里, 赶上司机心情也比较好, 看老王不是那种膀大腰圆的体格, 还算是照顾,慢慢地放混凝土。就这样, 老王老孙两人是紧着搂, 几下子就汗如雨下了。忽然间老孙脸色煞白, 心跳加速, 说道, 我不行了。蹲在地上半天才缓过劲来。老王心里老大过意不去, 老孙感叹说体质大不如从前了。

混凝土地基(footer) 干了以后, 在上面要砌砖做地基墙(foundation) , 高出地面一二尺。每块空心的水泥砖重30 , 总共要砌三百多块。砌砖也是个累活儿, 而且要求严格, 需拉线, 用水平仪量才能砌得横平竖直。砌地基那几天正赶上大雨滂沱。为赶进度, 老王和他近八十岁的老岳父战风斗雨, 买了帐篷支起来干。上面大雨哗哗, 下面汗流满面。大庆人战天斗地, 大寨人斗地战天也不过如此。过路的老美看的是目瞪口呆, 也确实为我们中华民族争到了勤劳勇敢的名分。

地基墙砌好了, 要往回填土, 填好了土还要铺一层石子。然后钉地板梁, 铺地板。这些活儿虽单位时间强度不大, 可也都是力气活儿。老王约了朋友老张, 俩人一边干一边聊。老王诉有老婆有家的苦, 老张诉没家没业的苦, 倒也不寂寞。几个晚上下来, 一个大平台出来了。美国的房子和中国的不同。中国的房子是砖结构, 砖墙一通到顶儿。美国的房子在地基之上, 是木结构。反正美国地广人稀, 又只有二百年的开发史, 木材有的是, 盖房时可着劲儿地糟蹋。一栋新房盖下来, 光扔掉的木材就不知能打几个大立柜。比起灌混凝土砌砖墙来, 起房架的活儿要相对轻省些, 但技术要求更高了。虽不是非八级木工不可, 也不是拨拉一个脑袋过来就能干的。所谓起房架就是按着房子的高度, 以及每面墙的宽窄先在钉好的大平台上钉几个大木框, 门窗都留出来, 然后一个个立起来, 每个木框之间用角铁和大钉子连接固定, 房子的架子就起来了。在美国无论你是一百万, 还是二百万的房子, 全是这样搭积木一样搭起来的。起房架的关键是计算和施工都要准确, 稍有差错, 房子就会七歪八斜。此事也不是不可为, 难就难在老王这个人活得太谨慎。不像他的太太, 在国内时依靠组织依靠惯了, 把这个好传统带到了美国, 相信群众相信党, 凡事都不担心。老王则不然, 凡事总爱多往坏处想, 防患于未然。房子属百年大计, 质量问题再高度重视也不过分。就说九二年两口子买房时, 曾先后看过二十多栋上市的房子, 美国人卖房子就像嫁女儿, 装修得富丽堂皇。老王的太太喜欢看房, 一直遗憾没当上房屋经纪人。每看一栋, 进了门, 左瞧右看, 到处乱转, 用老王的话说, “ 俩眼不够使的。” 老王小事随着太太, 遇上这种关系家计民生的大事, 心中自有计较。每入一栋房, 管它是传统式(traditional) 还是现代式( conte m porary), 也不看地板是大理石还是硬木的, 一头就钻进地下室, 拿卷尺量木头的粗细, 梁与梁的间距, 然后上来向太太通报。如果木头的粗细和间距不符合老王心目中的百年大计要求, 其他一切都免谈。老王太太对老王这种迂腐的观点一直不以为然。您想想, 百年老屋的观念是哪辈子的事儿了, 美国人平均每五年搬一次家, 房子盖那么结实留给谁? 老王嘴上讲不过太太, 可心里质量这个情结就是解不开。别的且不说, 单说买木料, 到店里单眼吊线, 一根根地挑, 又要直, 又要沉, 还得没裂缝。钉同样的架子, 人家要是用一斤钉子, 老王得砸进去两斤。看着木头上一个个紧紧相连的钉子眼儿, 老王心里才感觉踏实。

房架子立好, 就该上顶了。这时就有几个小混混起哄说, 上梁要喝酒, 不喝酒将来房子会塌。这事儿可让老王犯了难。心想盖房累得和三孙子似的, 哪有心思请客喝酒? 不请客喝酒又担心将来真的对房子不利。人到了某个年纪, 特别是再有了儿女财产, 就会变得谨小慎微起来, 对神灵这种事儿, 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还是哪方神癨都不得罪的为好。为这事, 老王愁眉不展了好几天。有一日, 想着想着, 忽然豁然开朗: 美国这种加盖的房子根本就没梁。一条条的木头, 从原来房子的边缘上搭到新立起的架子上, 这叫椽子, 不叫梁。既然没梁, 自然不需要喝上梁酒了。

一个矛盾迎刃而解, 另一个矛盾接踵而来。老王虽然能干又肯干, 可人非圣贤, 都有缺陷。就如同练武功的都有练门( 练门即练武之人最薄弱的地方) 。老王的练门就是怕登高。可上房顶就非得登高, 不但登高, 还得在房顶上干活。老王在房下游走了几日, 虽有几次鼓足勇气爬上去, 却是怎么上去的, 怎么下来, 终于没能战胜自己。没办法, 请了一位朋友老陈来帮忙。老陈不但轻功好, 而且胆子大, 在房上干活不坐也不蹲, 而是一边走一边往木头里钉钉子, 行走于房上如履平地, 三下五除二, 一会儿就搞定了。

钉好房顶就该上瓦了。美国房子的瓦是一片片的粘着砂子的油毡( shingle) , 据说是又防水又绝热。安装的方法是把一块块的“ 瓦” 用钉子钉在房顶的木头上。老王虽怕登高, 这活儿还是决定自己干。一来不想老麻烦朋友, 二来只有自己亲手钉上去才放心。老王对房瓦的担心还有个小故事。刚搬进新房那年的冬天, 一晚的大风雪, 早上起来, 邻居过来告诉老王, 房后的瓦让风刮下两片。房子还在保修期, 打个电话, 瓦就安上了。可从此老王就担上了心。每逢刮风下雨, 老王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围着房子转一圈儿,看有无瓦片被风刮下来。后来又发展到连街坊四邻的房顶也都扫描一下, 看看是否有什么异状。老王不但眼尖, 耳朵还灵, 新盖的木结构房子白天热胀, 晚上气温下降冷缩, 发出“ 吱嘎吱嘎”的响声。听见声音并不稀奇, 稀奇的是老王居然能说出是哪根木头在叫。隔着墙皮, 就好像有特异功能。弄得老王的太太总怀疑老王上辈子是狗
转世。

瓦上好以后, 就该安窗户安门了。安上窗户和门以后, 老王的房已盖得快接近尾声了。墙里塞了保温层, 上了墙板, 天花板, 接下来又铺了地板, 再把电源开关一安, 这房就算盖成了。新房落成, 朋友们都来道贺, 甭管真的假的, 人人赞不绝口。老王自然是喜在心头, 乐在眉梢, 好在谦虚惯了, 倒也没忘了姓什么。太太开始还跟着傻高兴,
后来越听越不对, 怎么人人都只夸老王能干, 那老王盖房这一年, 家中洗衣做饭, 买东西带孩子, 大事小情, 全是太太一人包下来了, 没功劳有苦劳, 怎么能全不算数了呢? 再往远了想, 万一这房子一住几十年, 将来的孩子们到这儿来参观, 只说“ 我爷爷” 如何如何, 没“我奶奶” 什么事儿, 不就彻底成了个被遗忘的角落了吗? 考虑再三, 终于让老王的太太想出一个主意, 白纸黑字, 写传的人和被写的人同样永垂不朽。于是, 老王的太太就在失落之余写下了这篇传记, 一半为老王, 一半为自己。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2-12-31 13:54

爆笑。
老王太太应该写本书或开个专栏什么的。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12-12-31 16:11

好看。如果加上一个隔壁的或单位的某个小妮子来帮忙,就更有戏看了。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13-1-1 00:27

好看好看!楼上是唯恐天下不乱啊。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13-1-1 00:27

好看好看!楼上是唯恐天下不乱啊。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3-1-31 10:29


果然好看!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