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在菊
李哲士一家摄于1924年
花盛开的时候,李哲士一家在屋前草坪上拍了一张合家欢。虽在异国他乡,他们却在这里度过了最幸福的日子。七十多年后,照片中的洋小孩早做了祖父。当他们回来寻找故居时,老屋已不在了。
在那个年代的确有许多外国人把成都当成赚了钱就走的过场,但的确也有人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像李哲士这样几代人都生活在华西坝的传教士还有很多。当这些洋人回国时,已在华西从事教育和医疗数十年。对待华西,他们眷恋尤深,每当校庆,总有人归来,关心母校的发展。
华西坝在几十年中培养了大批医生、护士、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文化在那里得到发展,又从那里普及开来。我们看到1913年成都就有了仁济医院,以后四川各地州县也有了教会医院和附属学校。华西牙科是中国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华西药学最早开启了对中药(和川药)的研究,是西方对中医从歧视到研究的启蒙者。医药不但使四川和西南大大受益,而且对中国医药的进步有很大的影响。它的牙科特别著名,它的众多毕业生是中国内地医疗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开拓者。
我实际认识华西坝的秀丽景色是在1950年以后。由于要到大学路上的高琦中学上学,我和九姐每天早晨从金陵路出发,走过协合高中,穿过两道高墙形成
大学路黉门
的一条甬道之后进入华西前坝,豁然开朗,一片美好校园展现眼前。沿灌木和清溪相伴的干道向东,在钟楼前的家政系楼前走过,向北沿湖而行。两侧是物理系楼和化学系楼,再经过图书馆,最后出黉门到高琦中学。中午下课沿原路返回。在家吃中饭后再度上学,下课后又返回,每天这样四次穿过华西大学校园。如此一年,对它的美丽细节感触良深。
原懋德堂(华西大学图书馆,现展览馆)
原万德门(1960年移建)
原物理楼
我有时在上学的路上对面迎来一、二名解放军,就举手向他们行少年先锋队队礼,他们笑而作答。那时心情好生舒畅。
原事务所
外籍教师居所(现外事接待处)
绿树丛中,波光粼粼的湖畔,钟楼婷婷玉立。它高百尺,远远望去,青砖、黑瓦、红墙、飞檐、拱门浑然一体,透出古朴而优雅的气度。早期的钟楼顶部为尖形亭台,侧畔是一弯碧绿的流水,名曰泮池,明鉴照人。50年代初期经改建,钟楼更具灵气。在春天,那碧水倒映中的钟楼,分外妩媚雅致;在夏日,荷花丛中望去,钟楼显得格外的清爽;到秋天,伴着斜阳余辉,那银杏的黄叶又和钟楼配成天然的图画;而冬天,在松、竹的掩映下,钟楼则显现出它的肃穆和庄重……。
从南远望钟楼
钟楼丽影
每天与高高的钟楼相伴,回响的钟声提醒我们上学不要迟到。春天来了,燕子穿梭飞翔,发出唧唧的叫声。吐绿的柳枝在潺潺的清溪上荡漾。四月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轻烟蔓延草坪,满眼翠绿。五月,一种开白色花簇的爬藤蔷薇开放,香飘七里,故名七里香,是最好的庄园装饰植物,我们金陵路有,华西大学校园别墅中很多,甚至华西坝乡下,直到青春岛都有。接着是百花盛开,校园处处春意浓郁。六月,一种彩色豌豆花在华英高职的花园里开放,我采折一束带回家,插在按植物老师所教办法用电灯泡自制的花瓶里,让我的小房间香气弥漫。炎炎夏日,沿途柳树上知了叫声响亮,但荷花开放,钟楼一带水景仍然清幽,特别让人心旷神怡。
后建的图书馆
原赫斐院(牙科楼)
现今的成都美国海外留学中心
现今的华西医院行政楼
华西医院名牌
现今的华西临床医学院
这种亲近自然的享受后来唸华大附中时更加领略深刻。协高和华大的环境都是敞开的,可随处走动。每到临考,学校停课三天,让大家自由复习。于是同学们早晨拿一本英文书从后坝走到前坝,随处都是树荫,哪儿都是风景,没有人打扰,可以高声朗读。早饭后带上书包水壶,跑到钟楼下荷塘边去温习功课,一呆就是半天。闻着荷叶清香,看着眼前各色罂粟花(虞美人)摇摇曳曳,心中十分泰然,复习效果特别好。还有调皮的同学,傍晚悄悄钻过灌木,爬到华西的花园里,偷看法国茉莉丛中的男女接吻。协高的大操场给了男孩子们以无穷的动力,一有空就踢球,甚至课间十分钟也要来两下,于是造就了一支足球劲旅。那年月四川省选拔青年足球队,竟然被重庆南开中学和成都华大附中包干了,一半队员都是我的同班同学。华西坝给了我们无穷的快乐。
遗憾的是1952年修人民南路,华西坝被从中剖开。从1954年起华大附中的大操场没有了,那些宿舍楼、教学楼也拆毁了。华西大学也损坏不少。新楼多了,但大草坪没有了、花园别墅也没有了,华西的优雅环境只剩下钟楼一隅。我们国家为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由此可见一斑。
每晚十时,华西坝钟楼敲响,华西大学广播电台播送的舒曼《小夜曲》美妙音乐传来,中学的寝室熄灯了,我们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