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柴静自费调查雾霾,我们读懂了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lzf450924 时间: 2015-3-1 14:23 标题: 柴静自费调查雾霾,我们读懂了什么?
[url=]收藏[/url]
| [url=]刷新[/url] | [url=]字体缩小[/url] | [url=]字体变大[/url]
[原创]【大家谈】柴静自费调查雾霾,我们读懂了什么?
8889 次点击
58 个回复
王石川 于 2015-3-1 10:10:4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KCIS观察:穹顶之下,谁能善存?“一念之间,改变雾霾”。柴静是公知,更是行知,她是有行动力的公知。不仅说,更做,而且做得好;不仅做,而且动员更多的人做。是的,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我们没有柴静的名气和影响力,没有她的调查经验和技巧,也没有她的财力,但是我们也有动力、有信心,行动起来,才有未来!
像柴静一样做个有行动力的公知
秦川
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2月28日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片中,柴静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她也首度透露当时辞职的原因是由于女儿在其怀孕期间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自己才辞职专程陪伴女儿。她表示,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她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新闻晨报》3月1日)
这是一次华丽而有分量的回归,这是一场沉重而有力量的演出。如果完整看完长达104分钟的视频,除了钦敬之外,恐怕就是感动;除了震惊之外,就是感慨。“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我们熟悉柴静的从容、优雅,却不知她的女儿未出生即患有肿瘤;我们认为柴静是安静的、独立的,却不知一年来她为公共利益辛苦奔波。
柴静说:“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其实,雾霾是人类公敌,全民公敌,是我们每个人的心肺之患,我们岂可袖手旁观?
向雾霾宣战,像柴静一样做个战斗者。柴静有多重身份,比如主持人、调查记者,还初为人母。她俨然已将雾霾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之所以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决心,与母亲身份有关,如其所称,“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我们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也要为亲人的健康而战。
像柴静一样做个调查者。调查不是记者的专利,也不是专业人士才能做到的事情。据介绍,一年中柴静以个人身份拜访能源、环保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韩俊等国内高官以及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等。也许不是有人的人都有机会接触专家和高官,但并不妨碍我们参与调查,主动介入,深度关怀。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书斋、走出家门,甚至可利用走出国门的机会,不失时宜地了解雾霾、掌握防止雾霾的经验。
像柴静一样做个科普者。雾霾已是知名度极高的大众化词语,但是,“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雾霾,不知道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而柴静的调查就回答了这些疑问。柴静是调查者,也是解答者;是科普者,也是“布道”者。我们往往容忍近在眼前的伤害,却默默接受那些导致慢性疾病的潜在因素,许多人并不知道雾霾的巨大危害,如果我们了解并普及雾霾常识、危害,势必凝聚更广泛的治霾共识。
像柴静一样做个建设者。柴静的意义不是推倒大厦,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通过身体力行的努力改变雾霾。比如她要求楼下的餐馆安装油烟净化器,要求工地上扬尘的土堆被覆盖,要求加油站的加油枪修好防挥发装置……她说,如果不打12369,12369就只是一个数字,“表达你的不满、维护你的权益”。试问,我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12369,并拨打过12369?我们面对污染企业,是不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面对不作为的执法人员,是不是止于腹诽?
当然,柴静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并不停留于公民努力,而是要求政府履职。她认为,只有信息公开,才是一切公众参与的基础;她连续追问,为什么是石化行业而不是环保部门主导油品标准制定?为什么不公开油品标准升级的成本?有没有可能放开油品市场?
穹顶之下,谁能善存?“一念之间,改变雾霾”。柴静是公知,更是行知,她是有行动力的公知。不仅说,更做,而且做得好;不仅做,而且动员更多的人做。是的,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我们没有柴静的名气和影响力,没有她的调查经验和技巧,也没有她的财力,但是我们也有动力、有信心,行动起来,才有未来!
作者: lzf450924 时间: 2015-3-1 16:24
作者: lzf450924 时间: 2015-3-1 18:26
周瑜爱看小乔流水
周瑜爱看小乔流水
今天 17:02来自天涯随记
【没有之一】 昨晚属于柴静一人,关于她自费的问题很多人不明白,有位朋友的点评以做参考:这样的纪录片或文章,在中国有巨大的政治风险。柴静不是不懂,而是太懂了。有人想资助,她拒绝了。不为钱,只为保护朋友。在中国现实中,以个人、母亲、女人的身份,去谈如此沉重的社会问题,相对安全吧。这是不得已为之的曲线救国之法。本身之事最不该她做,可没人做,她挺身而出了,以个人、母亲、自费的方式,给社会抽一嘴巴。社会疼了,嘴角流血了。政府也为之奈何?这是一种高明的斗争策略,不是简单的一个妇人的善巧之心。今天是柴静日。 从传媒角度讲,这是最为成功的传播案例,没有之一。 从记者角度讲,柴静一跃登顶,成为中国最了不起的记者,尽管她一再抑制个人成就感,但依然堪称伟大,且没有之一。 从表现形式讲,明天开始圈内会全面发布对TED节目形式的研究。一时之火,没有之一。 从雾霾角度讲,这是迄今最为生动的科普教材,没有之一。 从环保角度讲,这是新部长上任后最有力的推动力,没有之一。 从深改角度讲,环保从来是政治博弈的产物,不解决政治,何谈环保?命题之虚伪,没有之一。 今天最柴静,没有之一。
作者: lzf450924 时间: 2015-3-2 13:55
夏小和尚转载自cyl5778关注来源🐱🐱关注
再谈柴静#雾霾
是,柴静做的不够好,但是,是不是不够好,就没有做和说的权利? 迎春花,樱花,桃花,,,等等,没有牡丹花好,是不是就不能开放?不许开放?靠,连狗尾巴花都有开放的权利! 不能因为你是牡丹,就有辱骂嘲笑它的权利。何况你连狗尾巴草都不是。 再说了,如果只有一种牡丹花盛开,那不是春天,那是地狱!
cyl5778:
🐱🐱:
不仅仅在天上,还在每一个国人心里。 很多人怒骂大V不出声,不关注民主民生。白岩松出声了,遭雪藏。崔永元出声了,遭冻结。这次,是柴静。辞职,自费一百万,拍了雾霾。即便是她没有说出深层次的原因。但,纵观整个片子,剑指政府失职,雾霾危害国家民族。各色人等,跳出来骂她。五毛骂,那是工作。你也骂?以后谁敢替民出声?
1,是,柴静没有做到最好,没有直接说出雾霾的责任:政府失职。 她不敢说,说了可能就是揭发地沟油,毒奶粉死掉的记者的下场。 她不能说,说了片子根本通不过审核,就不会让几亿人看到,震撼,思考。
2,是,柴静做的不够好,没有说出更深层次的解决办法。 谁觉得柴静做的不好,谁可以自己去做。柴静一个女人,自己可以搞出轰动全国的片子,你也能。
3,是,柴静做的不够好,但是,是不是不够好,就没有做和说的权利? 迎春花,樱花,桃花,,,等等,没有牡丹花好,是不是就不能开放?不许开放?靠,连狗尾巴花都有开放的权利! 不能因为你是牡丹,就有辱骂嘲笑它的权利。何况你连狗尾巴草都不是。 再说了,如果只有一种牡丹花盛开,那不是春天,那是地狱! 4,是,柴静做的不好。但是,作为追求民主自由,渴望大V能出声关注民主民生的公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支持她!支持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人民的赞许和感激!让他们觉得所付出的努力值得!让他们在迈出90步后,勇敢迈出剩下的10步!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公民和战士!而不是打击辱骂她没有走完剩下的10步。 哪怕,这些大V,迈出民主自由的一步,也要鼓掌,鼓励,让他们走向我们期待的道路。
5,是,柴静是做的不好。那么撕咬辱骂,会是什么效果? 柴静寒心,她付出的不够多吗?她的内心的痛苦愤怒表达的不够吗?比起那些沉默不语的,赞歌舔须的,配合政府的,充当二奶小蜜的,柴静不可敬?不可爱吗? 骂她,让她觉得寒心,绝望,不值得。 让本来打算也要关注民主民生的大V,怯而止步。 让本来就是吹鼓手的嘲笑,得意,和幸灾乐祸。
6,最关键一个问题:判断一个人,她所作所为,是看她做的事情的实质?还是看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态度? 因为政府对她的片子默许,甚至力推。就能得出她和政府契合,勾结? 《让子弹飞》刚出来,差点被热炒至爆表,说明那颗子弹也是政府的手射出来的? 切!是它们的智商决定了,它们根本理解不了深层次的内容。只看的懂:表面和热闹。
7,我希望能就事论事,判断好坏,只看这件事有利于民主,还事有利于独裁。 不要陷入渴求完美的陷阱,更不要陷入阴谋论的陷阱。
8,我估计,它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人民的智商,本来以为全民恐慌感动,趁机开始收取各种费用。 没想到,事情完全朝另一个方向狂奔。 它们开始后悔,开始恐慌,开始删帖和撕咬。
9,柴静不敢走完的10步,谁来帮她? 就是柴静所说的:环境改善,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需要觉醒的公民,把最后的答案,呈现给民众: 雾霾的唯一元凶:是政府。
10,每一个人尽责,改变的不单单是环境,是我们的国家。 这就是柴静想要告诉大家的。 祝福柴静好运。感激柴静所做的这些。 你是一个聪慧,善良,勇敢,大爱的女子,你必将成为英雄,传奇,让世人铭记。
无眠,2015.03.02。。
作者: 水笺 时间: 2015-3-2 19:20
因为柴静,今天环保股涨得好!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5-3-2 19:28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5-3-2 19:58 编辑
这部片子引起的争议很奇怪。那些批评柴静的人,是喜欢雾霾吗?
作者: lzf450924 时间: 2015-3-3 05:44
这部片子引起的争议很奇怪。那些批评柴静的人,是喜欢雾霾吗?
ironland 发表于 2015-3-2 19:28
成天喊“正能量”的人,“正能量”来了,他们又百般挑剔,纯属叶公好龙。
作者: 菜籽 时间: 2015-3-3 09:51
柴静都不懂的雾霾与良性肿瘤的关联,难道我们就懂得更多?
她的抽烟,喝酒,应酬……等等难道不应该计入祸害里头……?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5-3-3 10:25
去年的旧闻。
研究:空气污染导致50万中国人过早死亡
http://www.dw.de/研究空气污染导致50万中国人过早死亡/a-17345900
中国前卫生部长陈竺等人在国际医学期刊发文称,空气污染每年导致35万-50万中国人过早死亡。专业人士预计,2014年,污染问题仍将占据中国环境新闻的头条。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前卫生部长陈竺、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王金南等4名作者于2013年12月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文,题为"中国应对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文中认为, 中国空气污染造成每年35万-50万人过早死亡。
不过,这一数字低于该期刊此前发表的另一项研究的结论。2012年,《柳叶刀》发表"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指出,空气污染2010年在中国导致120余万人死亡,以及25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该报告考虑的因素也包括环境细颗粒物(PM2.5)造成的污染。
据《南华早报》报道,陈竺等人的研究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环境科学规划研究院。陈竺等作者认为,一年前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描绘的乃是最糟糕的情形,可能高估了污染的影响。不过,"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的作者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不这么认为。杨功焕指出,陈竺等作者的文章主要分析的是PM10的影响,而自己的报告既包括PM10,也包括PM2.5的影响。
据中新网周二报道,中国环保部与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确定了PM2.5年均浓度下降25%的目标。报道称,这是为落实2013年9月国务院下达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规定了2017年之前的具体指标。去年12月,中国环境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为治理空气污染,在2017年以前,中国需要1.75万亿元人民币资金,主要用于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清洁能源替代和机动车污染防治。
本周,中国石家庄、济南、杭州等多地有不同程度的雾霾。据官方新华社报道,12月中国近一半地区、20个省份的 超过100个城市出现雾霾。
耶鲁大学博士后徐安琪向环保电子刊物"中外对话"表示,预计2014年,污染问题仍会占据中国环境新闻头条。她指出,过去一年,"空气末日"(airpocalypse)、"雾霾政府"(smogarchy)等新词层出不穷。新的一年里,中国政府的空气污染治理计划意味着,一些地区要 取缔新建火电站、制定具体的污染物减排目标,然而,考虑到中央城镇化的发展重点,空气治理计划的实施面临巨大挑战。环境及法律问题顾问安雪峰则对中国空气污染信息发布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他向"中外对话"表示,如果连首都北京都不能准确发布污染物信息,其它地区又会怎样?他说,不能容忍"某些城市玩数字游戏"。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5-3-3 10:27
更久以前的事情: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http://www.baike.com/wiki/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伦敦烟雾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迁出火电厂等。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5-3-3 10:41
柴静连夜被削的真实原因在柴静的《穹顶之下》狂飞了两天一夜之后,终于,很多人隐隐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昨天傍晚,封杀的消息不胫而走,彼时的消息主要指向网络和新媒体,要求撤到非重要的位置云云。起始,很多人并不相信这条“谣言”,认为“毫无理由”。直到晚间零点交界,中国官方背景的权威通讯社——新华社将自己发出的代表委员热议《穹顶之下》、环保部部长给柴静发短信等稿件悉数撤掉,提请各家媒体不要使用,人们才从“谣言”的流转中清醒过来:柴静真的被削了,而且是连夜。——柴静:我坚守不多,只为良知:昨晚半夜被“请”到了局子,大概的意思是叫我识相,后来用手机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无奈被屏蔽。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记者,跟你们玩不起。但是报道真相的脚步不会停止,因为这是媒体人的操守,我不祈求路上平安,但只是能少点阻碍。
…………………………………………
这么看来,她纪录片里大概是说出了一些真话。
作者: 竹南 时间: 2015-3-3 14:33
乐观地看,官媒和其他媒体“应指示”作出这一系列撤稿和冷处理的回应,变相支持了柴静一把,而且有机会让柴静本人和雾霾、环保等话题走向越禁越火的趋势。
阴谋地看,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爱国爱民,事先不请旨的话还是容易出问题,大概是有人不喜欢惊喜吧。
作者: 100d161 时间: 2015-3-3 17:49
本帖最后由 100d161 于 2015-3-3 17:52 编辑
那些贪官和奸商在中国做尽坏事,巧取豪夺了巨额财富,然后席卷财富,都移民国外了。
作者: lzf450924 时间: 2015-3-3 17:55
好人难做,好事多磨
作者: lzf450924 时间: 2015-3-4 07:43
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
2015年3月4日 00:05
问:柴静拍的那个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怎么样?
答:她的孩子肯定不是因为雾霾得肿瘤的。
问:我问的是柴静拍的那个关于雾霾的片子怎么样?
答:她的孩子是在美国生的。
问:我问的是柴静拍的那个关于雾霾的片子怎么样?
答:她曾经是小三。
问:我问的是柴静拍的那个关于雾霾的片子?
答;她背后有人支持。
问:我问的是柴静拍的那个关于雾霾的片子怎么样?
答:石家庄那年雾霾天只有264天,她说265天,她学文科的不懂科学。。。。。
终于有个正面回答的。
问:我问的是柴静拍的那个关于雾霾的片子怎么样?
答:我不反对她本人,但无法说服我。
问:咱们应该立即治理雾霾吧?
答:寂静的春天这部书导致DDT停用,疟疾肆虐死的人比希特勒杀的人多!
问:咱们应该立即治理雾霾吧?
答:吸烟危害比雾霾大!
问:咱们应该立即治理雾霾吧?
答:欧美的肺癌发病率比中国高!
问:咱们应该立即治理雾霾吧?
答:农村烧柴禾产生的PM2.5浓度更高!
问:咱们应该立即治理雾霾吧?
答:农村女性自杀率随城市化进展下降,男女比例失调,是因为性别歧视,城市化后溺婴减少,应该强调城市化!
问:咱们应该立即治理雾霾吧?
答:北京污染全国第二,人均寿命81,云南空气质量全国第二,人均寿命69!我希望我孩子生活在北京!
瞧瞧,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
作者: lzf450924 时间: 2015-3-9 12:54
柴静:如果一定要说《穹顶之下》有错
当我想写下这一段话的时候,我吃完早餐,早上9点的华盛顿还很冷,我昨天刚到这边,正着手拍摄《穹顶之下》第二集,争取今年8月份能与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你们见面。
《穹顶之下》出来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也细心的看了大家的评价和讨论,我有很多想说的话,但有时候静下来想想,与其花时间去反驳,倒不如把这些时间留下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说《穹顶之下》有什么错,我想提及中石油是个错误,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体制里,谁又敢和中石油背道而驰呢,虽然我们都知道那里的情况,但没有人能站出来说真话,我错了,错在第一个站出来,中国有句古话叫“枪打出头鸟”很不幸,穹顶让我成为了这只出头鸟。
如果还要说有什么错,我想去工业化的误读是个错误。我忘记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以喷人为乐的蚁鼠,我想告诉大家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必经的过程,但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注意技术的改良,更注意生产的清洁和监管,我从没有说过要去工业化,那些误读的人怀着的心思我不明白,我只能善意的理解为,他们讨厌我,讨厌那个叫柴静的人而已。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错,我想拍《穹顶之下》就是个错误。千百年来,我们的污染从来就没有离开,但就是没有人愿意站出来说一句“为什么”,就跟狼群一样,发现异类就要诛之,我想我成为了异类,触碰到了不应该触碰的,所以大多数人觉得我是错的。但我还是要说“我不怕死,只是不想这么活”
我所做的,仅仅是为了能多看一眼蓝天,多一口新鲜的空气,一片干净的空间。既然开始,岂能止步。8月份,穹顶之下第二集,我们不见不散。
柴静私人微信号:chaijingtv
作者: lzf450924 时间: 2015-3-11 20:16
柴靜
標題:柴靜
By:茅艸
美眉柴靜,晉人。前央視主持,記者。以關心民瘼爲己任,人稱公知女神。2003非典年,冒死赴一線采訪,自是爆紅。2014年辭職,旋赴美,自費百萬餘,耗時一年,與今歲2月28日,推出視頻《穹頂之下》,乃霧霾之深度調查也。一時刷屏數億,好評如潮,壓倒性點贊也。便寰球時報,亦極稱道之。然亦時有毀之者狂噴,檢舉稱,無疑抹黑政府、抹黑國企,離間官民也。必欲推政權刀下。該視頻沖擊有三:一乃煤、油、鋼等壟斷國企;二乃相關利益部門,如國資委、人大、環保、質檢、安監等;三乃傳統電視媒體,尤其壟斷者。屍居其位,數十年公款無寸功,竟不及一弱女私家自媒也。遂贊曰:
碌碌芸芸活可憐,寧無呼吸亦媚權。
瘋噴陰毒歌紅政,惡咬視頻抹黑天。
冷漠人間悲賤命,灰霾穹下嘆金錢。
未聞公費良知醒,不及私家一小編。
(完)
▓▓▓▓▓▓▓▓▓▓▓▓▓▓▓▓
【资讯】
名片:柴静
作者:百度百科
链接:柴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B9Ry0477G1fOnpjFaXa)
﹡﹡﹡﹡﹡﹡﹡﹡﹡﹡﹡﹡﹡﹡﹡﹡﹡﹡﹡﹡﹡﹡﹡﹡﹡﹡﹡﹡﹡﹡
柴静,女,籍贯山西襄汾县,1976年1月1日出生在山西临汾,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2月28日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人物经历】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1995年毕业时,恰好逢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1995至1998年,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这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1998年,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新青年》。1998至2001年,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卫星频道《新青年》节目主持人;1999年,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2001年10月,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2003年4月,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同年,非典肆虐。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11年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2008年在新闻1+1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将从3月3日至18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8月,邱启明和柴静主持的《看见》周末版重拳出击,打响内容调整的第一炮。 同年,还凸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先后担任新闻频道《东方时空》《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3年柴静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2014年,有媒体爆料称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已从央视低调离职,她本人尚未对离职一事进行回应。据柴静前同事邱启明接受采访时透露,柴静自2013年7月《看见》停播就有辞职意向,目前已经离开央视。
【个人生活】2013年年初,柴静被爆与摄影师赵嘉结婚,引发众多讨论。此后,柴静渐渐淡出荧屏。《南都娱乐周刊》报道,柴静于2013年10月底生下了一个女儿,生产的地点是在“美利坚合众国”。根据美国法律,这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美国公民。此事一经曝光便引发舆论的火热讨论。
【雾霾调查】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为什么选了雾霾这么一个题材?因为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这一年我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我把这些也呈现出来,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我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法律修订带来一点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我将稿件也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这次的拍摄费用差不多一百万吧,因为有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钱是我自己投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联系过我,愿意资助,但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做成什么样子,又要照顾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就没接受,非常感谢他们。我两年前出过书,用稿费负担的。〖部长表态〗2015年3月1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他昨晚认真地看了柴静的纪录片,今天一早就给她发短信,对她表示感谢。陈吉宁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对柴静的报道,用积极和善意的态度来鼓励这种行为。陈吉宁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很重要,将认真采纳落实媒体意见。
【出版著作】2001年﹣用我一辈子去忘记┊2013年﹣看见
【主持节目】1995年﹣夜色温柔┊1998年﹣新青年┊2001年﹣东方时空·时空连线┊2003年﹣新闻调查┊出镜记者2006年﹣柴静两会观察┊2009年﹣面对面┊2009年﹣24小时┊2011年﹣看见
【获奖记录】
〖风云记者〗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奖╱2003年┊年度风云记者┊获奖
〖感动中国绿色人物〗2008年┊东方卫视评选的2007年度┊感动中国绿色人物┊获奖
〖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2009年┊特等奖┊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获奖
〖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央视2009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乙等┊获奖
〖土豆节〗2010年度┊土豆节金镜头奖┊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获奖
〖十佳主持人〗央视2010年度┊十佳主持人┊获奖
〖华文最佳散文奖〗2011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世间有情人┊获奖
【人物评价】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柴静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也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
〓〓〓〓※〓〓〓〓※〓〓〓〓
【补文】晚23时前
标题:迄今对柴静《穹顶之下》最全面的评价
来自:北京文艺网2015年03月02日14:47文艺君求勾搭》的微信文章
链接:http://www.wtoutiao.com/a/1801826.html
﹡﹡﹡﹡﹡﹡﹡﹡﹡﹡﹡﹡﹡﹡﹡﹡﹡﹡﹡﹡﹡﹡﹡﹡﹡﹡﹡﹡﹡﹡
看来两会前的媒体注意力都将被柴静吸引。时隔一年,她带着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复出,视频推出当天就在优酷获得600万次播放量,24小时全网播放量近亿。春节前夕博士生回乡记录引发的乡愁终究抵不上市民对雾霾的愁怨,春节之后的duang和裙色之争则更像是网络人气的热身和铺垫。现在,大家抬起头来看柴静。
photo by Ibnu Lukman
▼首先是一片赞美:
最直接的朋友圈反应:
比起和香港人吵架,这才是重要的事情,我们该为雾霾治理做点什么了,买空气进化器没用,我们要拿出行动。
这是经常激荡于虚拟空间的“公民行动精神”。
知乎上的环境系男生:
“我想柴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个学了七年环保的人,(只知道)那个出门带口罩的方法,人家的作为勇敢,就是一阵号角,号召你要醒过来。”
南都记者汪涛:
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我很欣慰。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看到报道。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请去给他的演讲提意见是,我才明白柴静为何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人民网:
“不仅理解,而且能够强烈地带着情感感受到。”更在官微中呼吁:“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原《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
他将柴静的这次行动看作“互联网时代的公民调查”,“目力所及,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她居于调查的动员,将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从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调整再到公民个人作为的治霾行动。”“她以个人、市民而不是机构雇员的身份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战略规划和能源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可以从信息公开和民主决策的视角考察其间的得失、权衡国外同类决策的可否借鉴。网民不必居于渠道信任,而是出于对传播者个人魅力的赞赏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对社会议题的重视而上网观看《穹顶之下》……《穹顶之下》,仅仅是网民参与的开始。”
和菜头:
“我花了10年时间才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终于采取了应对行动。那么对于海量的大众来说,也许要花更长的时间,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让足够多人正确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仅仅是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人们行动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的《穹顶之下》动员了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认识到雾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许多人还在热衷讨论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们已经悄然做出了他们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免费发布到了全网。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顶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头更大胆预测:波澜壮阔的雾霾公关攻防战这才揭开序幕而已。
著名财经人士江南:
少罗嗦,赶紧多买一点环保题材股票。
photo by RohitChaudhar
▼然后是多种多样的批评与担忧:
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最容易引起批评。关于婴儿的桥段最先引起不满。婴儿的肿瘤病和雾霾到底有无关系,纪录片是否煽情过度失去客观态度?有圈内媒体人在微博上表示:柴美女是资深烟民,加上高龄产妇,这些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可能更大。呼吁柴静戒烟的网民不在少数。但许多烟民表示:不戒烟也可以生好孩子,孩子有良性肿瘤是偶然事件,治好就行,健康就好,大家都别拿这说事。此外,柴静开的车也被吐槽排量太大。
一位匿名网友表示:
要把故事讲成这样,其实很简单——拜罗永浩为师。这部片子,从第一眼我就觉得有浓重的罗氏脱口秀风格,果然,最后的特别鸣谢名单里面,头一位就是罗永浩。
有关新闻传播体制的更深层担心来自两位新闻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与庄永志商確道:
崔永元和柴静都是自出百万来做调查性报道,这一名人现象值得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公民新闻其实是名人新闻。柴的报道在两会前上线也是看点。这些报道具有所有名人效应的优势,以及问题。调查性新闻在体制内的没落,社会对此种新闻的饥渴,也是此类新闻能够有影响的社会基础。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新现象。失去新闻生产体制对新闻客观性的保证,以名人效应为公众信仼的基础,这一转变后面的隐患很值得探究,也为隐性资本操控留下空间,它可以构成新的压力政治的模式。名人生产新闻的横出与体制性新闻生产的危机在今天中国是一对互相关联的问题。
有网友则称这部纪录片声势浩大地推出,是中国式游说集团甚至绿党的诞生。但是有新华社的朋友不同意:
这个是不了解敝国新闻体制,哪有啥压力政治?人民网是谁办的?这明显是部门利益支持的动作,时机也拿捏得非常讲政治,新部长履新、两会前夕。
北大吴靖教授认为: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包装成公共行为的商业行为,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市场化的算计。这种算计在柴静纪录片的完成品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细节中都可以找到。从莫须有的雾霾导致婴儿肿瘤的叙事策略开始,到再次搬出幼儿和母爱来遮蔽数据漏洞和逻辑混乱的结尾。包装、姿态、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逻辑几乎全程覆盖真实、理性、深入、质疑、论辨的公共对话逻辑。
媒体人西坡的观点比较婉转:
因为有了当母亲和照顾孩子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雾霾时更不能忍,所以发起“一个人的战斗”。公共言说目的就是调动公众,拿个人经历做引子,搞些小煽情(采访小女孩有没有看过蓝天)、小金句(“有义务没权力”)都是正常的手段,视频整体还是克制的,主要以援引专家、机构的观点和数据为说服力。对于一直关注雾霾新闻的人来说,《穹顶之下》没有太多新料,但对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次系统、靠谱的雾霾知识普及。
photo by Thomas O'Brien
▼但片中的专家、机构观点和数据是否有说服力,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从事财税行业的不愿具名网友W告诉笔者:
关键她的结论就是错的。以天然气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秀良心有用吗?一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的(煤储量巨大),二是因为燃煤燃油只要适当集中处理,应用合适的技术,污染并不严重,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北京的所谓雾霾十年二十年之内不难解决的原因。憎恶大工业是中国环保主义的最大误区,事实上以大工业取代小工业才是实现环境友好的唯一途径。中石油中石化加起来大约占全国成品油市场的70%,剩下是各种地方炼油和民营炼油企业。中石化与地方炼油企业、民营炼油企比,那个污染大,哪个品质好?开车遇到两个加油站,一个是中石油加油站一个是杂牌加油站,放心去哪个?
资深环境报道记者李靖云表示:
我国的油气储量和可开采储量是两回事,大量的点状分布,开采非常困难,成本很高。过去搞过石油大进军,到处搞油田,结果是什么可以去查纪录。至少前些年川渝中小型油气井出的那一系列悲惨事故足够触目惊心了。如果遍地开花式开发,污染会呈什么样水平?
一位不具名网友说:
错误太多,说几条一眼扫到的:1、引用陈竺的数据未必就权威,上海的阚海东和环科院王金南应该有相关数据,你们谁拿到了;2、在吸烟率这么高的现实中,肺癌数据没啥意义,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拜托你们分清楚发病率和死亡率;
如何解决雾霾?指望开发天然气和减少汽车可行吗?《大目标》作者任冲昊表示:
“还是修核电站靠谱,北京都有核电站,我们大热河省先来俩。”
重阳金融研究院贾晋京研究员的看法独树一帜:
如果是要蓝天的话,柴静还没有涉及雾霾的核心问题。雾霾的最重要的成分其实是水蒸气。是水蒸气导致几百种各类成分结合成气溶胶,成为观感很差的雾霾。要减少雾霾,关键是减少水蒸气。要减少水蒸气,只有减少水的使用以及人口量。要是为了健康,那确实要按柴静说的减少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不会减少雾霾。再概括一下:减少水蒸气会带来蓝天,美国之所以有蓝天就是这个原因。但这并没有减轻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只是水溶胶少了罢了。减少工业排放,会有利于健康,但不会减少雾霾,不会带来蓝天。
photo by Greg Boratyn
▼引起中产阶级钦佩的柴静式行动,也引起了另一个层面的警惕:
比如吴靖教授表示:
要呼吁公民责任,却只挑相对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态的打电话报警投诉排放超标,轻轻说句少开点儿车,对于最实际但也是最困难最不讨好的公共政策选择却不置一辞,这些选择包括:提高入城费,提高限行天数甚至单双号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车,继续严格的摇号限号政策等。这些都会引起相当多城市中产的埋怨。看来对雾霾的恨还是没有超过对成为中产阶级知性女神的爱。而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就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网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
中戏教师“树上的男爵”也批评了柴静纪录片的中产阶级保守心理:
说到空气污染,北京人动不动就骂河北,说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是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春节期间包括北京人民在内的大都市中产阶级开车自驾到大理,把小小大理堵了个水泄不通,春节期间PM2.5指数飙升。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环境污染毫无疑问应该治理,但治理方式不应该是去砸那些正在发展道路上苦苦经营的欠达地区人民的饭碗,相反,应该充分反思并有效约束中产阶级们美其名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西坡也担心环保的代价由谁承担:
雾霾并不是这两年的新生事物,只是这两年才引起注意罢了。而最关注雾霾的,显然并不是农民、富士康员工乃至环卫工大爷,而是城市中产、文艺青年、富豪老板(钢厂老板等除外)。后者是这个时代民间最有话语权的,他们脱离温饱阶段,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已将双脚迈进了城市大门,但他们也只是为自己代言。制造雾霾的“落后产能”及附着其上的人群,在舆论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话筒。不说话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但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以“为时代让步”的名义被牺牲掉。
photo by Jay Daley
▼无论如何,柴静唤起了新一轮关注环保的热情。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如何正确关注环境问题:
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的记者李靖云告诉笔者:
这是个政策问题,我最担心就是政治化,那是立场问题。既然在中国就得面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我不关心纪录片是否有利于建立民主自由或者有利于党国改善治理。中国目前社会抗议增长最快的就是环境问题,据中国环境科学会的数据,从1996年开始年增长29%。所以那句“唤醒民众”实际多余。第一,准确的数据。柴静的纪录片最大的意义估计是介绍了马军老师长期的环境第三方监控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第二,能源政策和格局明晰化,中国的能源过去现在未来都必须靠煤,公众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事实,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对燃煤做环境处理。第三,减少污染源所必需的代价,这点必须讲清楚。限制大城市人口,发展中小城镇必然增加碳排放和污染。反对垃圾集中处理,反对核电,反PX实际在鼓励污染。数据指示基本状态,确定你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要总是反问过去,历史也不是阶段性和重复性的,而是现实性的。其实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能源环境报道比如南方能源观察和财经无所不能,就知道柴静基本才入行。
南京大学周雷博士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认为应当怎样研究污染问题:
柴静是很良善的记者,但是她用调查数据、归因和解析来重新阐述常识,并将其系统化,造成一种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所以她的调查和崔永元自费调查,因为受制于知识观和认知模式,都无法进行真正认知意义的突破和突围。虽然,崔永元更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提到煤的污染,她说到洗煤,却没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业内幕和总量,却没有分析这些能耗的生成细节,哪些人主导了哪些消费并实现了何种污染扩散?中国的污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有污染机制的原因,它是学来的?还是内生的?在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她在海外的调查几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数据。她提到伦敦的几百万污染行业工人转型,伦敦现有的环保模式,但却没有意识到整个西方,甚至整个人类都在外包和异化自己的认知。当那些污染行业从自身国家逐步淘汰,大气开始朗清,似乎就觉得问题解决了。柴静采访了一些老北京,说到儿时的记忆,似乎存在一个曾经有效和环保的北京style。这种逻辑和认知模式错得非常离谱。研究污染,从来应该多线并进,但不是用小分队调查的方式,而是能寻找到症候的发生机制。
photo by Michael Shainblum
▼然而,对于批评的反批评也已经出现:
李华芳在微博发表文章认为:
批评柴静的学者那是因为“轴”和“酸”,学界游戏规则是占据知识山头,媒体游戏规则是靠故事煽动情感。你搞学术影响力人家搞媒体影响力彼此彼此啊。但重要的是,搞政治运动的人要学习柴静的动员能力,不然怎么煽动革命?至于普通人那就是搭便车的,“革命”不需要你们。
环球时报肯定会认为李华芳这是一厢情愿把柴静当作“革命”工具。虽然今天没有发表文章,但环球时报官方微博连续发声:
“请那些不认同柴静的人,先好好看完那个纪录片。里面的干货很多,而且都来自于环保部门的专家和官员,给人感觉跟像是中国环保部门的一次集体控诉。那些纠结于柴静本人的人,你们应该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其实如果大家看了这个片子,就会发现这个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柴静,而是那些在我国各地,感到各种无力感的环保局的干部们。柴静只是一个记录者,她记录下的是环保立法和执法的种种无奈。如果看这个片子的最后,是去对柴静品头论足,那么你恐怕并没有看懂这个片子到底在说什么。”
崔永元显然比环球时报悲观,他对澎湃新闻表示:
《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要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对柴静纪录片比较持中的看法来自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陈平教授:
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photo by Michael Goh
▼其他海内外名人对柴静《穹顶之下》的看法:
温克坚:柴静雾霾视频引起海量传播,说明雾霾肆虐下民众不满情绪之广泛和深切,不过不满情绪本身不是社会行动,它只是社会行动的一个心理基础,催化行动还需要明确的归因,清晰可见的路径,并伴有成功可能性的激励,而这些要件的表述,显然是柴静视频无力承载的,而是通过后续辩论和批评才可能塑造的,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粉丝们不要过于敏感,赞美不是唯一的姿态,对这个视频的批评反而是提升这部片子价值的通道。真相就象洋葱,柴静拨开了一层,自然需要有人去拨开第二层,直到直面最后简单而残酷的真相。通过这种观念对手戏,社会心理动能才会更聚焦,社会螺旋式演进才有可能。
赵楚:讨论一个高热度公共话题,会有各种激烈分歧意见,这很正常。讨论中有些人不留神会有点犯规,比如某种人身攻击,这不好,但也难免。我以为,任何公共讨论,遇到两大法宝应该立即停止,互相拉黑,有多远逃多远:一是当有人祭出建设性批评,二是遇到心地太纯洁的真外宾。
秋歌讲张:听说柴静的片子获得人民网的力推。我觉得能被人民网推起来的,大家看着得长个心眼儿。人民网讲究党性,爱憎分明,敌我意识特别强烈,柴静被推,一定有其道理。同样是一些关于其他问题的纪录片,连问世的机会都没有,遑论获得中央级网媒力荐。所谓“长个心眼儿”,主要是关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像雾霾这么比较严肃的环保议题,还是应该多看看相对严肃的文献以及国外的文章。人是观念的动物,在有心者的引导下,不少人已经觉得汽车尾气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像这类观念一旦根深蒂固,就不容易扭转。
天书:作为体制内的人,柴静获得了她的话语空间,这个话语空间也是体制默许给她的。作为她自主的创作,别说这个片子,就是片中所涉及的这些数据就无法获得。大致看了下,柴静的这个片子还是一贯套路:将政府的责任推给全社会,雾霾成了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你们民众烧煤炉、开汽车、要经济发展的代价,政府也是无奈的。现在要全民动员了,大家要提高环境意识了,说不定接下来要提增环境税了!我不是没做过纪录片,做纪录片不是这个做法的。这样的秀显然是精心策划的。
莫之许:我再问个问题:别说个人了,就算是新浪这些门户网站,至今没有新闻采访资格。独立纪录片其实就是地下纪录片,去年宋庄独立电影节,更是被强行叫停。没有体制许可,就无法面世。如今一个号称个人制作的纪录片横空出世,人民网同时推荐,这背后能没有点啥?你想都不想就转发,智商被清零了吗?
张雪忠:柴静女士关于雾霾的纪录片能够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其实并不奇怪:1、这一纪录片聚焦雾霾的来源和危害,但尚未触及根本性的制度成因;2、在这个时候展示雾霾这一环境危机的严重性,自党内政治来看亦是现任主政者所乐见的,因为他们当然不愿为前任们的积弊负责。
张雪忠:作为一个外行,我觉得柴静女士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制作得很用心、很有水平。我说它的内容尚未触及雾霾危机的根本性的制度成因,并不是要对柴女士加以苛责,而是期望她的纪录片能引发更深入的讨论。环境危机是一种公共危机,必须通过合理的公共机制才能防范和解决。这意味着,每一个可能受环境危机影响的人,都必须享有与之相关的民事权利和公民权利,既可以为自己的损害寻求司法救济,也可以就环境的恶化对政府进行问责。但这一切,又必须以独立的司法和有竞争的民选政治为基础。在中国,人们的环境权利毫无保障,那些因受环境损害而试图维护自身权益的人,甚至经常要面对政府的强力维WEN。可以说,中国的雾霾危机,就像其它各种社会危机一样,完全是一党专政的制度恶果。而一D专Z造成的危机,绝不能依靠一D专Z来解决。雾霾危机,就像别的公共危机一样,绝不可能靠每个人“从我做起”来解决。在既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让自己的生活更便利、更舒适,这是普遍的人性。一部纪录片,就像任何类似的传播一样,可能让人产生一时的感情共鸣,但这种短暂的情感波动,并不足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更不可能改变普遍的人性。防治雾霾,也不能"依靠"政府来进行,因为那些控制政府的人,亦只会尽力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主动和真心防治雾霾。雾霾危机只能由公众"通过"政府来解决。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控制政府,先通过民选的立法机构制定合理的法规,使每个人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与雾霾防治达成适度的均衡或契合;再通过可问责的行政进行公正和高效的执法,使大家逐渐形成对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中国出现如此罕见的雾霾危机,完全是政权专横腐化、治理溃败失灵的恶果。这一致命危机的产生,不是因为中国人缺乏公德,而是因为中国人缺乏权利;是因为政府不但放弃了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而且还剥夺了人民参与环保的资格。
冉云飞: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
盛雪:对于雾霾,不论你是否认同柴静的角度和深度,事实是,她走出了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她的片子启动了这次大规模的围观,我们要让这种围观变成参与。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我们所有不想呼吸雾霾的,不想亲人呼吸雾霾的,不想朋友邻里呼吸雾霾的,不想子孙后代呼吸雾霾的都跟上,手挽手,肩并肩,能够使用什么手段就使用什么手段,能够在什么层面发挥作用就在什么层面发挥作用,继续揭开权钱交易黑幕,用力断开权贵利益链条,阻止权钱互流的通道,遏制暴政牺牲人民的生存环境,向其周边利益圈施舍利益,遏制专制利益共享集团,暴敛人民生存资源,向专制机器供氧和输送血液。我们要直捣雾霾生成的暗窟,拆卸掉雾霾生成机的零件,瘫痪雾霾生成的机制,让中国人能够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说话,自由地生活,共享一个晴朗的天空。
━━━━━━━
内容整理自网络
图片来自《全球最美的星空》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