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家由于膝下无儿,没有足够的劳力耕种,家境不如家丁兴旺的梁家殷实,看到邻居无师自通的家庭经济建设措施之后也按图索骥把粮食分在了两个厢房里。李经济学家膝下只有千金没有儿子,怎么个分法?不愧人称经济学家,他给自己的两座房子分别建立了个“虚拟帐户”。不过经济学家没有像老梁当初那样把粮食不停地搬来搬去,而是直接将粮食之一分为二地放在两个厢房里,搬运工作只是在帐面上进行着,最后帐户上写明的是东厢欠西厢粮M担、西厢欠东厢M担粮,家里存粮共有2M担。这样做法,一则是老李深切领会“存粮创造”机制的奥秘所在,二则是也没有壮劳力可供他差遣搬粮。
由于经济学家假定的每次帐面划转时的留存数只有一升而非老梁家的一担,最后,尽管当年李家实际收粮不如梁家多,但走在街上,李经济学家已然村中第一富户的自豪神态。不过,经济学家并不知道邻居梁家已经把粮食又从两厢搬回粮仓的事情,也还不知看起来老实巴交的梁有余已经在家里实行起粮食票证化管理了。
此后一段时间,老李常常羡慕梁有余家丁兴旺,为自己只有一女而叹息。看来李家是无家可分了,想搞私有化也搞不成了,如此只有无可奈何地继续实行效率不如梁家的家庭共产主义了。早知如此,当初管它什么计划生育政策和罚款不罚款,多生几个儿子,分家之后让他们形成高效率的完全竞争局面该多好?书里可不就是这样说的吗?[em06]
不过,数年之后的今天境况使得老李有所庆幸了。
数年后,梁有余决定进一步加快家庭经济私有化进程,粮食彻底分开,不再由婆婆掌管。梁有余老婆早就私下抱怨这样无聊地整天记帐不胜其烦,除了几年来老大家欠老二家粮食已达五担之多外,粮食也没见增加一斗。这回梁有余决定彻底分家,原先由自己亲自领种的土地也分给两个儿子。这次土地分配没有再来个什么“土地创造”,但也不像当年分配粮食时那样按照人头平均分配,而是把大部分土地和好地块分给了聪明伶俐擅长农耕的老二。这种分法其实还是李老头在和梁老头一起钓鱼时给参乎的主意,说这叫做MBO,城里的工厂现在都在搞这个,据说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私有化方法。如果不这样搞,老二家定会缺乏种好地多打粮的恒心,闹起情绪来,梁家今后恐怕连种地的顶梁柱都没有了。
梁家东厢起初坚决不同意这个M什么O,但是西厢举八只手赞同(西厢喜添了一对龙凤胎),谏言说与其把土地分给老大而荒废掉,还不如交给能干的老二耕种,并且承诺老二多打粮食一定会分一部分给大哥大嫂。梁有余平日里虽说对两个儿子没有厚薄彼此之分,尽量一碗水端平,但心里实际上更加偏爱聪慧能干的老二,田间农活但凡有点农技的多是以老二为主。从梁家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考虑,梁有余以三分之二赞同三分之一反对的局面果断拍板,家庭土地改革方案也就这么敲定了。
老二家果然在来年把打出的粮食分给了大哥大嫂一部分,但是第三年就出了变故。第二年间,梁大柱媳妇又生下一个儿子,便说今年要老二多分一些粮食给梁大,这下老二媳妇不乐意了,嚷嚷说凭什么把梁二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分给老大?如老大家这样一直生下去,哪还有个头?果不其然,秋后老二只是把溢出粮屯的几斗粮食交给了父母掌管。于是乎,兄弟二人在两个媳妇的鼓动助威之下大打出手,尽管梁有余把老二交来的几斗粮食悉数给了老大家平息了事端,但是梁家兄弟之情从此已是荡然无存。
看到梁家此情此境,老李此时又开始暗自庆幸自己只有一个千金了。招上门的女婿勤劳孝顺,爹前爸后,不亚于左邻右舍的亲生儿子。[em10]
梁家“土改”几年之后,梁二家境已是明显胜于老大,于是重新买地置院盖起了新房小洋楼,成为富甲乡里的大户。梁家旧宅就丢给了老大独居了。
自从老二建起小洋楼之后,梁有余夫妻免除了梁大家的供养之责(不免也不行了——每每轮到老大媳妇供养,总是粗茶淡饭倒也罢了,还敲敲打打指桑骂槐),随梁二家迁入新居楼房。除了逢年过节老大家的两个孙子前来拜年索要压岁钱之外,梁有余和大儿子家已是稀有来往。
值得梁有余庆幸的是,老二家心中感恩老梁头当初的土改政策英明,知恩图报还算孝顺,梁有余夫妻在老二家晚年也衣食无忧,坐享清福。
梁家此番变故乡亲都看在眼中,都评价说梁家老大太愚钝老二歪心眼太多,便有“大梁不中二梁歪”之说辞流传坊间,后演变成为“大梁不正二梁歪”的谚语,那已是世纪后话了。
后来又有什么事?后来政府修城际快车轻轨,从此乡间穿过,设计路线直穿梁家老宅。梁家院落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砖雕木刻颇具建筑艺术研究价值。当年李老头给梁有余献上MBO之家庭经济改革大计之后,看到梁家和睦安逸不再,心中一直愧疚于梁大友侄,尽管梁大柱并不知情。此番机遇,便背着乡邻到梁大家给如此这般地点拨了一番,经李老头指点后梁家大媳妇便到县文化局诉说拆了文物太可惜,目的不过是想要多要点拆迁费。
事随人愿,县政府派人考察之后也认为如此古典民居一推了之实在是犯罪,便将之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原样搬迁于村外交给村委会管理。县里给了一大笔拆迁费供梁大另建新居,之外还给了梁大一笔保护文物有功的奖金。
但就为了这笔拆迁费和奖金,梁二家把梁大告上法庭了。
结果?据说法庭审理结果好像是梁大柱拿不出梁家老宅属于自己独有的任何字据,梁二柱则一口咬定当初根本没有把老宅留给老大的任何约定。梁有余看到儿子们如此兄弟相残,痛心疾首,拒不出面表态。最后法庭判决梁大必须把为数不小的拆迁费分给二弟一份。
此后,听说梁大柱丢下几亩薄田,用剩下的拆迁费在县城里买了一套房子连同户口迁到城里定居下来,做起了小买卖,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村子。
再后来?后边的事还多着呢。梁大柱经商暴富后携巨资回村投资农家游,誓把李梁沟变成旅游胜地;大柱儿子经济学院研究生毕业回李梁沟找到爷爷对当初土地分配的不公讨说法,梁有余一气而病不久仙逝;梁二搞蔬菜大棚;李老汉把身边事用经济学理论如此这般总结一番投稿发表在省《田野改革报》上,此后受各经济学院校及各经济论坛频频邀请讲座,也收入丰厚……
暂且歇息,我今日还有事儿要办。这话一时半刻说不完,其中细节胜读十年经济学经典,回头再给各位细细分解就是了。
谢谢各位赐耳,改日再会。[em05]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