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然辭世的溫世仁,留在電腦裡的幾篇遺作,近期由天下文化集結成《溫世仁觀點:供過於求的世界》一書出版。溫世仁以一貫的人文關懷,探究供過於求的產業與社會環境,並指出具體的發展方向。這是這位「知識份子型企業家」,最後一次給台灣社會的寶貴箴言。
去年天下文化為《溫世仁觀點:中國經濟的未來》新書舉行發表會,創辦人高希均笑稱,自己既羨慕又忌妒溫世仁的「多財」與「多才」,每隔一段時日,就有新書出爐。溫世仁如今已然辭世,他的祕書張愛珠把他留在電腦中的遺文,集結整理,推出他今年度的新作。
走遍世界的溫世仁,始終關懷台灣社會面臨動盪的世界經濟局勢,該何去何從。這本書中,溫世仁探究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根本矛盾─「供過於求」現象,不僅傳統製造業,連高科技產業也有生產過剩的困境。他認為中國大陸已對全球經濟造成磁吸效應,而台灣所不能忽視的便是,大陸有13億人口加入生產,而且迄今,大陸8億多農業人口尚未全部釋放出來,並因消費力不夠,需求不足,造成全球性的生產過剩與出口過剩。
溫世仁建議,未來經濟的發展首先必須重視開發新的消費需求,其中除了科技產品以外,開發內需型的服務業需求,也是解決辦法之一。其次,要持續維持開放市場政策,引進外國商品刺激消費。接著是建構網路社會,透過資訊流通,增加人們消費的知識與能力。最後則是經濟要從供給經濟變成消費經濟,畢竟消費才是所有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
面對掌舵的企業經理人,溫世仁建議,企業規模不要求大,應該採取最適規模即可,所謂最適規模就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從事最大活動的最小規模」。其次,宏觀分析產業發展,以了解對手,千萬不可盲目隨著對手擴大規模的策略起舞。此外,要從最終需求出發,快速滿足需求,更要尋找新的市場需求以及價值觀,如此才可以比競爭對手早一步創造出新的市場。
在這本「溫世仁觀點:供過於求的世界」中,溫世仁指出,「供過於求的世界」仍舊存在,因而台灣不太需要拚經濟,若將彼岸台商所創造出來的經濟加進來,台灣的經濟一直在成長,台灣真正的問題是「失業」。
溫世仁表示,政府要減少失業,除了做好企業與學校的聯繫合作外,同時可以將失業人口分組,依照條件進行再訓練。此外,他更強調,政府也應該重視刺激消費,尤其是隨著企業到大陸發展,也帶走不少屬於高階層的消費人口到對岸,這是十分嚴重的事。
他認為,在一個供過於求的世界裡,我們除了找到原因,找到風險,找到一些對策來繼續強化自己的經營能力、創新能力、滿足顧客的能力,加上永不休止的營運\(non-stop operation)之外,還有另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成長的市場。企業可以不再投資,但總要有一個適當的地方來消化全球已經積重難返的供過於求的產能,這個市場他稱為「東亞市場」。
他將東亞分成四大塊,第一塊是日本、南韓、香港、台灣,將近2億人,是東亞的技術引擎(technology engine),推動東亞的經濟,也是最有錢的族群。第二塊是目前成長最快速的地區──中國沿海的5億人。第三塊是東南亞的5億人,第四塊是中國中西部的8億人,總共近20億人,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東亞人口是目前世界最大市場(北美、歐洲市場)的三倍,雖然現在消費能力不高,但潛力很大。
為什麼講東亞而不是印度、非洲或是東歐等等,主因在於這些國家、地區的特性:教育水平高、勤奮工作及學習、技術水平高、大量儲蓄、政治安定、彼此競爭。東北亞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所以,問題就在於如何調整這個地區,讓它發展成為對整個世界有幫助的一個市場。
溫世仁對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勤於開發消費者的需求
東亞人都是在供應經濟(supply economy)的環境裡接受訓練,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產品的開發、工廠的管理、品質的提升,很少去研究消費者的需求。
他說,若參觀過麥當勞的市場研究,會發現他們找了數十個人坐在一起試吃不同的口味,看試吃者的咬勁,利用科學方法找出那個地區的人最喜歡那一種硬度、那一種口味等等,如此分析後,再進行大量生產。
所以不要小看孩童,他們一吃就知道那個東西比較好吃。但國人從來沒有去研究、開發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像我們喝的口樂,吃的漢堡、炸雞等等通通都是外國人在經營。麥當勞兩片麵包中間夾一塊肉的生意,一年營業額高達400億美元,因為他們知道怎麼去開發消費者的需求。
美國人為何能到全世界販賣一些看似簡單大家都會做的東西,因為他們勤於開發消費者的需求,這當然是東亞需要發展的方向。
二、開放市場
東亞國家非常糟糕,大家都不願意開放市場。日本的失敗在於當它很有錢時,沒有開放市場,愈不開放市場,老百姓愈不敢花錢。中國大陸成功的部分原因就在它開放市場,像開放麥當勞到大陸投資後,帶動它隔壁的店生意都跟著好起來。
消費都是互相帶動的,既然出去吃,不可能餐餐吃漢堡,有時候還是會想吃傳統的小吃,於是帶動周邊店家的生意。購買本來就是一種心態,原本我不太想買,但你買,他也買,我也就跟著買了。手機用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換新,就是一種心態,開放市場會帶動更多人消費。
三、減少生產性投資
要減少生產性投資,多去開發市場。因為全世界皆有供過於求的問題,包括中國大陸都不宜大幅度增加生產設施,因為隨時隨地都可以擴充生產規模,不急於一下子買下好大一塊地,最後當籃球場、足球場使用。
有一次他應邀上大陸一個電視談話節目談如何解決失業問題,現場有人提到:「將來中國大陸的手機市場一年將高達1億支,如果強迫廠商都到中國來生產,將可以造成多大就業率!」
但是大家可知道生產一支手機的工時只約6分鐘,平均一個工人一小時可以生產十支手機,一天可以生產80支手機,一年可以生產2萬支手機。生產1億支,只約需5,000人,加上零件的裝配人員,乘以10,約需5萬人,再加上一些周邊的人,像是送貨的,再乘以2,整個需求只約10萬人。對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來說,怎麼可能產生多大的就業情況?靠生產來解決就業已經不是辦法了。
四、建設網路社會
建立網路社會,因為那是一個低成本高水平的社會,同樣可以現代化,但花的錢很少。今天一支手機的價格不到十年前的20分之一,一台電腦的功能是多麼的大,可以做好多事情,但價格還不到汽車的十分之一,如果使用網路社會的科技,現代化的成本已經遠低於過去。
有了光纖後,網路基礎建設的成本遠比建立一個工業都市,以及在公路兩旁蓋各種大樓、購物中心要便宜多了。一條光纖拉到那裡,那裡就可以網路化,取得與大都市相同的訊息,可以進行電子商務(e-commerce)。那些還沒有進入市場經濟地方的人們,透過電腦、手機可以享有都市裡相同的享受,但不需要投資昂貴的市場經濟基礎建設。東亞國家都應該積極開發低成本、高水平的網路社會。不要想去建造一些高速公路、橋等來產生一些工作機會。
五、從供應經濟轉為消費經濟
在一個供過於求的世界裡,除了改善自己的策略外,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成長的市場加以耕耘才能繼續發展。東亞的所有人都習慣開工廠來賺錢,沒有想到消費也可以賺錢。東亞人要改變觀念,要出去花錢。就像我們政府除了招商,還要想辦法增加消費。請外國廠商來投資會開發票,經濟成長率就跟著提升。
同樣的,消費一樣會開發票,經濟一樣會成長,同時還會帶動工作機會的增加。東亞人要學會怎麼樣消費,要從供應經濟(supply econ-omy)轉為消費經濟(consumer economy),不然供過於求的夢魘永遠不會過去。
最後,溫世仁說,全球經濟未來的發展取決於東亞經濟轉型的速度,因為這裡有20億人口,且擁有那麼多的財富與存款,是一個極具購買潛力的成長市場,愈早轉型愈早有20億人加入消費的行列,才能大量消耗目前已經積重難返的供過於求的設備,同時也給這個世界帶來新的經濟成長。唯有透過一方面將企業轉到適當規模,轉到新的non-stop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去開發最有潛力的市場,才有可能脫離目前供過於求微利的時代。
(本文摘自聯合晚報, 經濟日報,及天下文化出版的《溫世仁觀點:供過於求的世界》)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