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巧合的“隐喻”:四大名著,四大绝望的警告[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红叶    时间: 2006-8-3 16:32     标题: 巧合的“隐喻”:四大名著,四大绝望的警告[转帖]

我在前面的文章《两千年中国教育的大失败》中曾谈到,中国的四部伟大的古典名著,实际上是反映了中华民族内在深沉的四大绝望之声。这的确是我多次阅读这四大名著的真实的心灵感受,我越是再次阅读它们,便越是深深地为它们作者的呕心沥血、输肝剖胆的文字所震撼。对照这四部伟大的作品,我们今天的作家应该自觉感到羞愧。同样写极权专制的统治者,谁能比得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同样写贪赃枉法的官僚,谁能比得上施耐庵的《水浒传》?同样写社会体制的固化和僵死,写对未来深沉的绝望,谁能比得上吴承恩的《西游记》?同样写对中国传统儒学的人生观、历史观、世界观的完全的绝望,谁能比得上曹雪芹的《红楼梦》?伟大的文学作品全都应是它们时代的“人”的精神世界的“镜子”,我们今天的哪部著作,谁的作品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世界的“镜子”?

不管怎么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经过了五百多年的流传,《西游记》经过了四百多年的流传,《红楼梦》也经过了二百多年的流传,它们最终成了中国历代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它们之所以能获得历代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它们深深地切入了中国人的心灵,尽管没有谁像我这么几乎是“绝对地”点题,但很明显,四大名著深深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的难以言说的渴望以及更明显也更深刻的绝望。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人近代五百年多来连连不断的濒临绝望的控诉之声、呐喊之声、呼唤之声、吁求之声,总之,对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警告之声。这的的确确是我阅读四大名著的真实感受,我希望获得我亲爱的同胞们,尤其年轻的同胞们的共鸣!

《三国演义》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所有极权专制统治者的伪善、残忍、凶狠。以曹操的名言为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极权专制统治者无不都是如此像曹操一样,恣意任性地宰割百姓、屠戮百姓,根本就不把老百姓当作“人”看。《三国演义》最后是如何收场的?是继承了曹操父子的司马懿父子,以及他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晋朝来结束“分久必合”的中国大局。这明明表达的是,中国人普遍对极权专制统治者的深深的绝望。

《水浒传》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所有的官僚无不贪赃枉法,在中国这个“人”的世界,竟然毫无真理可言、毫无正义可言,从而也就毫无任何可以讲理的可能。惟一的生存之路只能是“打家劫舍”,惟一的快乐也只能是“大腕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一百单八名聚义好汉的命运,最终也只能是在极权专制统治者的众多鹰犬官僚的权谋之下死于非命。这明明表达的是,中国人普遍对一切极权专制体制中的文武官僚的深深的绝望。

《西游记》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极乐世界只能在西方,在天上,中土聪明的猴子(孙悟空),大闹天宫,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对永恒的(天庭)极权专制体制勇敢地发出了挑战。实际上,他是中国老百姓中“智慧者”的代表,结果,他被埋在了“五指山”下,即使放他出来,也不得不被戴上“紧箍咒”,让他的“头脑”无法进行思维,逼迫他最终遁入“空门”。这其实也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被进行“断头”教育的最好的象征。这明明表达的是,中国人普遍对永恒的极权专制体制、对未来希望的深深的绝望。

《红楼梦》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儒家文人的理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可笑和可鄙,尽管这个所谓的“理想”是如此浅薄,如此低俗,如此缺乏智慧,但即使如此,它也只能是一场温柔的幻梦,一场“红楼梦”。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儒学的人生观、历史观、世界观,构造了中国人的这场永远难得醒悟、难得真正聪明起来的温柔的“幻梦”。这明明表达的是,中国人普遍对自己长期历史以来作为“人”的存在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深深的绝望,对中国传统儒学的人生观、历史观、世界观的完全彻底的绝望。

显然可见,中国的这四部伟大的文学经典,全都表达的是中国人长期历史以来压在心头的深深的绝望。它们代言了全体中国人内在无从表达的至深之极的心声。也正是因此,使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中脍炙人口、喜闻乐道的伟大的文学经典。

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最近我才发现,这四部伟大文学经典的作者的姓名之中,居然也藏有如此巧合的“隐喻”:“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罗”、“施”、“吴”、“曹”----“镙”、“丝”、“无”、“槽”----镙丝无槽。

一个“无槽”的“镙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进退两难,说明了停滞不前,说明了除非运用暴力,或者敲打,或者硬拔,否则既不能进,也不能退----“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反映的确确实实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停滞不前的历史,尤其近代以来战争、动荡的艰难而混乱的历史状况。

必须声明,我不是宿命论者,更不搞测字算命的迷信。我只觉得这种巧合很有意思,可以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乐趣,也可以帮助青少年加深对古典名著、名家的记忆,因此,才写下了这篇文章,供网友们一笑。

我还想说,“镙丝无槽”的令人绝望的时代应该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也即是说,那让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停滞不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让中国人长期以来感到绝望的时代,应该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从21世纪开始,应该“升火待发”,进入开辟人类新天地的时代。
[em08][em12]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6-8-3 19:06

在网上搜了一下,原来是黎明的大作。文末有“欢迎引用。请注明由大文摘整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6-8-3 19:12

这文章写得真是……欠揍。

作者擅自代几百年来的中国人立言,擅自替几百年来的中国人表达读后感,但我不知道中国读者中是否真有那么一个人,承认自己喜欢《西游记》,乃是出于“中国人普遍对永恒的极权专制体制、对未来希望的深深的绝望。”《西游记》据说是钱钟书的至爱,但我从来没有发现他表达过类似观点。为了拔高自己的文字主题,不惜把读小说弄得如此壮怀激烈,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三国演义》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所有极权专制统治者的伪善、残忍、凶狠。以曹操的名言为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极权专制统治者无不都是如此像曹操一样,恣意任性地宰割百姓、屠戮百姓,根本就不把老百姓当作“人”看。《三国演义》最后是如何收场的?是继承了曹操父子的司马懿父子,以及他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晋朝来结束“分久必合”的中国大局。这明明表达的是,中国人普遍对极权专制统治者的深深的绝望。 ”

——作者写这段话,让我简直要怀疑他是否读过《三国演义》。有地理学知识的历史学家会告诉我们,曹操这段话是非常可疑的,因为,曹操从长安逃出城外,“飞奔谯郡”的路程中,是不可能经过中牟县的,就像从上海径直“飞奔”北京的逃犯,不可能路过成都一样。就算我们忽略此节(小说么,细节不必拘泥),那么,《三国演义》中本身就提供了反例,在曹操与刘备之间,绝对是刘备负曹操在先,曹操负刘备在后;在曹操与关羽之间,几乎成了这样:“宁教关云长负我,我决不负关云长。”


作者: 下岗公人    时间: 2006-8-5 09:44

这个说法咱不相信。
    要按那时的交通通讯,他们活动不过百十里,交往不过百十人,怎么知道全国人民都绝望呢?即使到今天,不管它有多古典多名著,读过他们的人恐怕不出20%,比如俺,活得好好的,不看这个贴,还真不知道人家已经帮我绝望几百年了都。
    绝望或者希望,我觉得那是一种后现代的情绪,前人是没有那么敏感的,实际上直到几十年前的历史当中,生活一直就是一辆两驾马车,一个热灶头,一个热炕头,甭管如何艰难,在大多数时间里大多数人都把这两件事办成了,而且办得热热闹闹有滋有味。我甚至觉得如果没有蒸汽机没有哥伦布咱们就可以在这个快乐的死循环里生生不息直到地球毁灭了去。就算梁启超们陈天华们鲁迅们发现了黑房子,控诉了、呐喊了、呼唤了、吁求了,又怎样呢?花了100年摧毁旧社会,又花100年建设了一个崭新的旧社会而已。如果我们把金瓶梅里面的道具和背景换成现代,谁能看出那是几百年前呢?
   “中国人从21世纪开始,应该“升火待发”,进入开辟人类新天地的时代”,刚才还在绝望,一眨眼就希望起来了,比变脸还快啊,有道理么?我们蒙也启了,命也革了,结果这里放着呢。先拯救民族,腾出手来再拯救人类,这类活不是没干过吧?干砸了该多想想,倒是隔壁在争论木子美有点意味,我想起十日谈,只记得出版前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人性的复苏与觉醒。那么参照当下木子美芙蓉姐姐们的火热,我要说以前的革命和启蒙都是扯淡。真正的民主,原来都是从下半身开始,下半身已经解放了,上半身还远吗?
    甭说绝望,起码不要为人民绝望,只要还有热炕头,只要还可以瞎折腾,人民是不会绝望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6-8-6 00:09

公人依旧出手不凡,说得通脱。

中国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稍加掂量,此三立,都是为别人立,立给别人看的,所谓“为天地立心……”之类。如果只是为了自我勉励,有些话根本不值得拿出来说,就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显就是说给别人听的。说完之后,最好再略加停顿,以期待掌声。此之谓教化?

动辄代表他人发言,已经成了相当数量中国文人学者的“集体无意识”。他内心未必有什么歹意,但就是好这一口,好像不把自己的一得之见或一孔之愚强加到普罗大众身上,这文章就不像文章似的。


作者: 九命星    时间: 2006-8-6 05:56

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最近我才发现,这四部伟大文学经典的作者的姓名之中,居然也藏有如此巧合的“隐喻”:“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罗”、“施”、“吴”、“曹”----“镙”、“丝”、“无”、“槽”----镙丝无槽。

——————————————————————

经典。如果换个排列方式呢?不知道作者会得出什么另外的伟大发现。

[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5 21:58:14编辑过]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