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菁 来源:新民晚报
“易中天热”席卷全国之际,某些历史学家坐不住了。昨天下午,易中天已经“转战”到上海书城签售《品三国》,两小时签出1300本,而在上海书展现场,一个颇具针对性的讲座“史学家必须还历史以真实——‘时尚史学’之批判”吸引了不少听众。主讲者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李治亭,他以相当激动的口吻把时下包括易中天在内的一些“时尚史学家”批了个遍,称其缺乏常识,品位低下。
真实性 遭遇危机
李治亭开口之前,主持人先把这次“讲座”的性质定了调:“几分钟以后,我们这个小小的房间就将成为本届书展最具批判性的所在!”接着,李治亭直入主题:“现在,历史的真实性遇到危机,再没有批评和不同意见出现,人们就会把误传当作真理,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他表示:“历史材料可以用来做各种东西,可以写论文、写小说、写话本、写电视剧本,但不管怎么用,第一位必须是‘真实’,这是绝对而不可替代的,否则就是歪曲。”
商业化 贩卖假货
李治亭分析说,史学运用中有几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历史政治化,如上世纪60年代,历史沦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一些人大搞影射哲学;二是持有陈旧的历史偏见,如否定清朝,认为那是“异民族王朝”;三是认同西方所谓后现代的“历史不可知”论,称“历史是历史学家主观构造出来的”;四是史学商业化,为了迎合大众,把严肃史学变为“时尚史学”,标新立异,贩卖假货。
阎崇年 缺少常识
李治亭的批判重点落在了这第四点上,把当下盛行的“正说”“品说”“戏说”历史统统归结为“时尚史学”,一网打尽。李治亭不客气地说:“正说”貌似正儿八经地说,实际未必,阎崇年是“正说”的代表人物,但他讲的清史中有许多荒谬的错误,比如说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其实努尔哈赤只打了半个东北,阎崇年不具备历史的基本常识。“戏说”以电视剧为代表,目前的历史电视剧基本都是文化垃圾,胡编乱造,八杆子打不着的凑一块,没法看,一看恶心。一些电视剧把乾隆整成江湖侠士、风流人物,老百姓信以为真呢。
易中天 媚俗之作
论及“品说”,李治亭毫不掩饰地将矛头直指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风靡全国,是一大奇特的文化现象,这是易中天的魅力还是媒体炒作的魅力?我不知道。他的‘品三国’,是品三国历史,还是《三国志》《三国演义》,或三者兼有?《三国演义》可以随你‘品’,但《三国志》是严肃的史学著作,‘品’起来要小心!”李治亭语气激动地说:“他‘品’曹操,等于没‘品’,说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一大堆词,什么玩意儿?好的坏的,怎么理解呢?世上有这么全的人吗?‘品’来‘品’去还是跳不出‘乱世奸雄’的旧框子。就‘奸雄’这两个字也有问题,这是老百姓的话,不是学术语言,严肃的历史评价中没有‘奸雄’这个词汇!”谈到易中天爱用的流行词汇,李治亭更是不屑一顾:“热是热了,但纯粹是文字游戏,品位低下,简直是媚俗之作!诸葛亮唱空城计,你非得说他唱卡拉OK啊?诸葛亮在那儿隐居,你非得说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啊?这么说话没有任何意义啊!把时髦语言掺进史学中,就是一种低俗化!”
李治亭最后总结道:要纠正种种偏向,首先要努力倡导读书的风气;二是媒体要注意导向,辨别真伪对错,别忽悠。
讲座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几位听众,有的说李治亭讲得有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引人思考;也有人表示,李治亭举的例子都太琐碎,关注的多是些鸡毛蒜皮的事,说服力不够强。
叫板这事,绝对是看客的福气。
不过人家可都是用真名叫板滴!
谢谢,受教了。您自己呢?
谢谢,受教了。您自己呢?
鄙人是中科院自然史所副研究员,呵呵,名字保密,不好意思:)
[em01]谢谢,受教了。您自己呢?
鄙人是中科院自然史所副研究员,呵呵,名字保密,不好意思:)
[em01]为什么要保密呢?这里是真名网。
另外,上次有劳你大驾把我帖子转这里,其实我一些帖子就是用真名发的。您其实是马后炮了。不过还是感激你的热心。
按照对等原则,既然你发了我的真名,我当然有权要求您用真名。没意见吧?
[em05]比如〈北京〉那个帖子,有网友提出,希望知道是不是本人写的,我就改为真名了。
您似乎对披露我的真名很热衷。可惜马后炮。正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希望您不至于“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谢谢,受教了。您自己呢?
鄙人是中科院自然史所副研究员,呵呵,名字保密,不好意思:)
[em01]纠正一下:这个所研究的不是自然史。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说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一大堆词,什么玩意儿?好的坏的,怎么理解呢?世上有这么全的人吗?‘品’来‘品’去还是跳不出‘乱世奸雄’的旧框子。就‘奸雄’这两个字也有问题,这是老百姓的话,不是学术语言,严肃的历史评价中没有‘奸雄’这个词汇!”
____易中天评论曹操很到位,12集我全看了,这就是曹操的性格归纳,李治亭是泛酸.
别忘了"乱世之奸雄"前面还有"治世之能臣"
释迦牟尼世称“文佛”,意即,为了最大程度地广大教化,他擅长用种种文学手法(主要是故事和比喻)来讲道。这类手法,可能不适合申评教授职称,但却是一种“广开方便法门”,佛祖有知,恐怕也会说两句“善哉善哉”的。
对易中天嘴里的“卡拉OK”“Party”,如果与人为善的话,也可以试着从这里来理解的。
这类“卡拉OK”,属于讲课过程中的“浇头”或“谑头”,是否可以,位于两可之间。我的意见是,无论肯定易中天还是否定易中天,都没必要把矛头集中在“卡拉OK”上。易中天提到“卡拉OK”,只是一种临场助兴,属于提高观众兴趣的手法,如果连这点也看不出来,非要郑重其词,夸大为学术态度,就是刻意找茬了。虽然是刻意,“茬”却找的并不高明。何况,那本来就是从事“普学教育”(区别于“普法教育”)的“百家讲坛”呀,犯得着“诗云子曰”一番吗?
一些学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死脑筋”“一根筋”,但一旦他们把这个“一根筋”用在别处,就不见可贵,惟见可笑了。
泽雄兄所的是,那些为学不生动的人,为人也寡淡得很.
专家一本正经的面孔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如何让大家喜欢历史?他做得恐怕不如易中天好.
[em01]李治亭,没听过这名字,名字起得也不大好,像“理智停”。
他反对历史政治化和把清朝视为异族王朝的陈旧偏见,还反对史学商业化和西方式的历史不可知论,那都不错,但他自己写的东西,就彻底戒绝了“四大弊”么,只怕还在“审核中”吧。
他写过什么了,哪位网友知道么?
[em05]谢谢旧苗!
等空闲时俺去找李先生的书来读,看看他写的《清太宗全传》、《明清战争史》、《吴三桂大传》之类有没有四大弊。
[em05]我虽然不赞成易中天做历史的方式,但我尤其不赞成某些打着学术名义的批判者,自己穷,也不希望别人富!这就是那帮“道学学术家”的心态!
李自己的书又怎么样?恐怕真正认真读过并接受其观点的人不会有几个吧?而且是大多当官时与人合作的。
李治亭怎么老是合著啊
都什么年代了啊
我觉得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不错的,虽然有些语言比较通俗,被历史学家批评,但他的硬伤不多,有些关键地方引用原文,有的甚至罗列几处历史文献加以比较。如果某个结论是他个人的猜测,他也特别提醒观众,可见他还是比较严谨的.
嘿嘿,易中天在解说曹操的谋臣郭嘉在处理刘备的的问题上,还特别提到了周泽雄的一个观点,可见周兄的《青梅煮酒》影响力不小。
谢谢旧苗!
等空闲时俺去找李先生的书来读,看看他写的《清太宗全传》、《明清战争史》、《吴三桂大传》之类有没有四大弊。
[em05]
阎崇年 缺少常识
李治亭的批判重点落在了这第四点上,把当下盛行的“正说”“品说”“戏说”历史统统归结为“时尚史学”,一网打尽。李治亭不客气地说:“正说”貌似正儿八经地说,实际未必,阎崇年是“正说”的代表人物,但他讲的清史中有许多荒谬的错误,比如说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其实努尔哈赤只打了半个东北,阎崇年不具备历史的基本常识。
李治亭批易中天暂不去说他,李批阎崇年就很有意思,我查了一下,两个人在清史学界的地位大致相当,而且共同参与过一些研究项目,比如编纂多卷本的《清朝通史》等等,有时候开会两个人也经常是紧挨着发言,可见他们之间打交道机会是很多的,相互应该知根知底,非常熟悉,李仅仅是抓住阎一个硬伤,就给他扣帽子“不具备历史的基本常识”,给人的感觉是借题发挥,发泄以往的不满,至于什么不满,大概只有他们两人或者是圈内人知道了。
上海书市上,许纪霖也对《品三国》的火暴泼过冷水,他说《品三国》“语言粗糙”,劝中学生们想读易中天可以读他早期的作品《品人录》《读城记》之类。——这才算得上心平气和的态度。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