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龚忠武讲座:毛泽东核心地位的确立与中国的崛起(全)第二部分 [打印本页]

作者: 平头百姓大非    时间: 2006-9-10 06:46     标题: [转帖]龚忠武讲座:毛泽东核心地位的确立与中国的崛起(全)第二部分

二、破题

 

1、核心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下面的报告将采取宏观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分析法,既顾到静态的结构性因素,也不忽略动态的功能性因素。这样也许更有助于对毛主席革命的一生和新中国这段漫长的动荡历史,这段历史的惊涛骇浪,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括性的理解和移情的欣赏(sympathetic appreciation)。

现在首先让我来破题吧!就是要找到一个统摄性的概念,能够把这四十年的历史都统括进去。这个统摄性的概念,就是邓小平他老人家发明的「核心」这个概念。版权是邓公的,我只不过是借来阐明我要讲的主题,绝无掠小平同志之美的意思。

什么是核心?就是可以发出强大磁吸力、可以发挥强大凝聚力、具有众望所归的魅力(charisma)的物或人。例如拿太阳系来说吧,你必须有一个太阳这样的核心,然后其它的行星就有了主心骨,就环绕运转,不致产生无序的混乱状态。用这个概念来分析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肯定可以化繁为简,比较容易概括掌握,容易说明理解。比方《论语》里说,「舜有五人,则天下治」。这五个人就是领导集体,舜又是他们核心的核心。又如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加上刘邦,这就是个集体的核心,他们成就了大事业,开创了汉朝。还有三国时的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也是个集体核心,结果造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刘邦和刘备,当然还得加上诸葛亮,就是核心的核心。由此可以类推,国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打天下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精干的核心。于此可见,核心是多么的重要了。

可是这个核心的形成,却来之不易。就拿我们现在所身处的这个时代来看吧,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实际上应该从干嘉之交以来,当满洲爱新觉罗这个核心开始逐渐离析崩解时,中国历史又开始进入了黄炎培所说的特有的朝代循环怪圈,就是一个新旧朝代递嬗的、漫长的大动荡时期。

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新旧秩序更替的历史大阶段。于是,天下开始大乱了、群雄并起了,逐鹿中原了。大家要争什么呢?争做真龙天子,争做核心么!表面上看来是无序的混战,你打我,我打你,实际上却有一支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历史规律在后面支配着,在规范着。先说争夺的方式吧,大体可以归纳出三个模式:一个是北洋军阀的模式,其特征是君主立宪,例如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张勋复辟,其阶级基础是那些满清的封建遗老遗少,他们是历史的残余,所以没有生命力,很快就被无情的历史洪流淘汰掉了。第二个模式呢,就是孙中山跟蒋介石国民党的混合模式,其阶级基础是江浙和广东也即东南沿海的大财团,大大小小的资本家和中产阶级。其政权特征既有美国的总统制,又有日本封建天皇的影响(蒋介石是留日的),还有王阳明心学的中国君主传统的影响。所以是一个混合的模式,外表上大讲民主,骨子里却是独裁统治,其中还含有德国希特勒的纳粹主义色彩。所以孙中山和蒋介石的三民主义,是一个混合的东西,一个充满了互不相容的矛盾的大杂烩。第三种模式呢,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模式,其阶级基础就是中国广大的无产阶级工农大众了。然后呢,共产党的核心人物不少都是来自于湖南湖北,还有四川,就是内陆一带。

所以,就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言,根据我多年来治中国近代史的一点心得,我认为最最重要的首要之务,就是首先必须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磁吸力的核心。否则,一切现代化的努力和理想,都将成为空谈,都将徒劳无功。比如孙中山吧,革了四十年的命了,临终时还要勉励他的同志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也就是说,他一辈子都没有能形成这个强大的核心。蒋介石北伐成功之后好像形成了这个核心,但实际上只是个非常松散的、没有共识的、缺乏凝聚力的核心。例如在国民党内,除了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挑战蒋的核心地位之外,党内还有一些实力人物例如汪精卫和胡汉民,也在不断地挑战蒋介石的核心地位。共产党的情况也不例外,共产党早期的总书记就换了五个,到毛主席是第六个吧!前面的这些核心,都站不住脚,经不起大风大浪的严峻考验,都一个个垮掉了。特别是向忠发这个书记,不但是没有能力承担这个挑战,而且是被捕之后还叛变了,变节了,是吧?这是就党内而言,在国家的范围内,共产党更是对蒋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核心地位,发起致命命性的挑战。

所以,我说,中国要救亡图存,要现代化,要变成强国,首先要解决核心的问题。于此可见,这个核心的形成是多么的不易啊!于此可见,毛主席成为红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这个国家的的核心的历程是多么的艰巨曲折啊!又是多么的重要啊;历史证明,没有毛主席这个核心,一切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努力和理想,不是流为空谈,就是一定会化更长的时间、作出更多的努力。所以,首先必须让大家认识到核心的重要性及其形成的艰巨性、曲折性。

 

2、制约核心形成的宏观因素

为什么在朝代递嬗的时候,最高核心就这么难形成呢?

下面我就进一步分析一下影响和制约中国历代政权核心形成的一些宏观的结构性因素。虽然中国近现代,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北极风的袭击之下,许多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一些规律失效了,不再起作用了,但还是有一些更根本的规律却依然保存了下来,还在起着规范性的作用。

这就是我要讲的制约核心形成的宏观结构性因素。其中第一个也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历代的政治核心,必须是暴力打出来的,在古代是马上得天下,在近现代就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至于孔孟儒家吹捧赞颂的禅让制,发生在孔子之前好几千年,谁能确证呢?所有,是一种儒家编造的乌托邦神话,是儒家的理想,是否真有其事,有待考证。那么之后呢,从夏商两朝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朝代的兴替不是靠马上得天下的,现代的暴力就是枪杆子。没有一个例外,包括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他是禁军的首领,手握重兵,就像我们的8341部队或北京军区司令员一样,是吧。由于他手握兵权,才会被黄袍加身做皇帝。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无视这个铁律,梦想走捷径,用西方所谓的和平渐进的议会政治来改朝换代,来形成核心,结果呢?碰得头破血流。最典型的教训就是民国初年国民党的宋教仁,不但鼓吹这个议会制,而且还身体力行,结果怎么样呢?被袁世凯在上海一枪结束了生命。这个铁律是几千年形成的,不是你主观上想这样就这样的,那是不行的。所以呢,枪杆子是形成核心的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要成为核心,保住核心,你必须要紧紧地抓住枪杆子,必须懂得搞枪杆子。但必须强调,这只是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就是说,要成为核心,没有枪杆子绝对不行,但有了枪杆子,不一定就能当得成核心,保得住核心,因为还有其它同样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第二个制约因素,就是中国历史上朝代兴衰隆替的斗争,在唐代以前,是西边征服东边。例如秦、汉、隋、唐的天下,都是从西边打到东边的。但自唐代中叶以后,这条规律改变了,变成了北方征服南方,此后没有南方征服北方的,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例如洪秀全起义,你看现在我变成宿命论了,他是从南方广西打上去的,打到北方,但打到长江流域的南京之后,他就再打不上去了,也不想打上去了。所以就跟我讲的南方无法征服北方这个规律是符合的。或许有人说,蒋介石北伐不是从广东一直打到东北吗?不过,张少帅是自动起义的,易帜的,不是被蒋打败的。所以,蒋的统一是虚假的统一,是个非常松散的统一,不是经过毛主席和共产党这么一挑战,他这个核心就垮掉了,做不成了吗?

所以自唐朝中叶以后,北方一直是征服者,南方一直是被征服者。北方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你看明成祖,他要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这是非常有远见的,非常英明的。那么长江以南的中国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什么作用呢?因为汉人和边疆的少数民族都要到中原争夺天下,争做核心,所以中原一带连年战祸,残破不堪了,长江以南便代之而兴,日益开发了;南方的水耕农业取代了北方的旱耕农业,帝国生产力的中心移向南方了,于是统一后的中国,南方主要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做出贡献。这样一来,北方就成了中国帝王的龙兴之地,帝王之都,南方呢,主要是在环绕西湖、太湖一带的苏松常泰各府州,则成了中国的大粮仓。既然富庶了么,文化就跟着发达了,出了不少宰相,大学士之类的文学重臣。例如翁同和吧,就是常熟人。这几乎是一条不变的规律了。不过,在西欧风美雨入侵中国之后,新增加了一条新的规律,这跟我们今天的主题密切相关,就是内陆沿海的对抗,就是从江浙到广东这一带同广大内陆的对抗,其结果是内陆战胜沿海。古时候燕赵多豪杰之士,现在呢,则湖湘多豪杰之士,什么曾国藩哪,左宗棠哪,胡林翼哪,不都是湖湘豪杰嘛。至于现代中国么,共产党的开国元勋中,不少也不都是湖湘豪杰么,当然也有不少是湖北人,四川人,他们都是来自广义的内陆。这些事实,各位比我更清楚了,我就不再多说了。总之,在内陆对抗沿海的政治斗争中,内陆是胜利者,沿海是失败者。这就是制约核心形成的第二条历史规律,大概没有例外。毛和蒋、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对抗,最后以毛胜蒋败,共胜国败告终,不就是中国现代政治斗争的典型例证吗?

第三条历史规律就是农民革命。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百分之七八十,八九十都是农民。所以自古到今,除了塞外的满人和蒙古人的草原民族靠骑射得天下之外,中原的汉人政权无一不是靠农民革命来打天下的。这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如果违背的话,必然失败。

第四条就是天命。过去在家天下的时代,我们说这个朝代气数完了,天命归了某人了,某人就是真龙天子,就是新朝代的核心。所谓天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有没有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古代儒家当道,倡导「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民邦思想,告诫统治者牢记「水能载舟,水能覆舟」的历史教训,水者人民也,所以大力宣扬吹仁政,王道的思想。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政党,共产党的天职就是毛主席所讲的为人民服务,它的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授权,所以现在的天就是人民,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神秘的、不可知的幽灵。所以谁为人民谋取福利,谁就得到天命,就可以成为核心;否则就会变成人民的敌人,就会被人民推翻打倒。

第五条规律是政教合一,这是我们中国的特殊国情,同西方政教分离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中国,大凡是核心,是政治领袖,他同时也是治国理念、意识形态的源泉。意识形态、治国理念所依据的哲学思想为枪杆子提供合法性、合理性。我们古代的皇帝、君王,称自己为天子,臣子么则称他为圣上。天子自然是源自神权思想,但圣上则是圣权,将皇权通过儒家的圣人而进一步合法化了。圣,本来是指孔子这种万世师表的导师的,后来用在皇帝身上了,皇帝也被称圣上了。于是皇帝的权力被儒家的教义合法化了,政教于是合一了。这里的教,不是指宗教,我们中国人的宗教情怀是淡薄的,所以是指教化,更应该是指道,就是「大道之行也」里面的道,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治国理念。

到现在为止,这个传统虽然在近代经过了风风雨雨,却依然被我们的政党完整地继承下来了。例如孙中山成为国民党的核心之后,要搞一套孙文(中山)学说,就是三民主义么;他的接班人蒋介石,实际上是个军人,那有什么哲学思想啊,但是为了使他的枪杆子、统治权合法化,就叫御用文人替他编造言论思想,先前有一个陈布雷,后来有一个陶希圣,写了之后就冠上他蒋介石的名字了。所以蒋介石的言论一大堆。不过,孙中山的的三民主义倒真是他自己的治国理念,真是出自他自己的手笔,不是叫人代写的。

至于共产党的核心们么,也继承了这个政教合一的政治文化传统。毛主席既有枪杆子,也有笔杆子,是个文武兼修的双枪将,他的治国理念完全是自己的,不是叫秘书写的啊。你看毛主席文集里有哪一篇文章是请他的秘书操刀的呢?没有。那么我们的小平同志呢,虽然长征时编过《红星报》,但他不是个笔杆子,所以他文选中也没有几篇是出自自己的手笔,是这样的吗?江是第三代的核心么,既然是党的总书记,刚才讲了政教合一,身为党的领导人当然应该是代表这个党的领导集体,所以第三世代的治国理念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江核心的理念了。欧俄的马列主义传统也强化了而不是削弱了这个传统,列宁、斯大林不也是政教合一么?

但是更重要的是,不管这个教是自己的还是别人代劳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呼应人民的心声,顺应世界的潮流,体现人类求善向善的理想;否则,也无助于枪杆子打天下,也保不住枪杆子打下的江山。蒋介石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讲的这五条,都跟核心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你只有枪杆子,但没有其它的充分条件相配合,例如袁世凯、蒋介石等野心家,最后都落得悲剧的下场,而被历史淘汰。

 

3、近现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四大阶段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中国的崛起。根据我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理解,可以总结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存,即救亡图存;第二个阶段是求强,就是不挨打;第三个阶段是求富,就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求文,这里的文是指广义的文明,就是建设文明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明,这是求富之后我们必然要进入的历史阶段,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么。毛主席完成了四个阶段里头的头两个,就是求存和求强。求富和求文这两个阶段,在他的思想里头是应有之义,但是他老人家时不我待,来不及实现了,只好留待第二、第三、第四以及以后各个世代来做了。这就为发展毛泽东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4、毛泽东思想和行为的特点和风格

以上讲了毛主席革命的一生所处的结构性的远程和近程的客观历史大背景。下面我还要简单扼要地概括一下毛主席个人的主观世界的特点,也就是他的思想和行为的特点和风格,他的品质的特征。这也同他有无资格成为核心密不可分。因为,如果他的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格格不入,不能契合,就根本不可能成为核心。我必须强调,这是我个人对毛主席的贯穿上述求存、求强两个阶段的思想和行为风格的一点理解,也许不对,也许有漏掉的,还想各位指教。

第一个标志性的特征是毛主席思想和行为的超越性,前瞻性,跳跃性。就我对毛主席革命一生有限的涉猎来看,我发现他的思想总是走在他的同志们的前头,有的时候,超前很远。例如长征中的有些战役,像19353月的打鼓新场战役,当在政治局会议里头举手投票来决定打不打时,结果全都举手赞成打,包括朱老总,王稼祥,还有洛普(张闻天),都赞成打,只有毛主席一个人没有举手,他反对打,真是成了孤家寡人了。周总理那个时候没有表态,他是最后下军事决心的人。结果呢?事态发展证明毛主席对了,不能打。

会后毛主席回家,贺子珍就把毛主席会场上吃瘪的事说他的不是。毛主席回应了一句话,这句话很重要,我们都要切记在心,毛主席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再例如193589月间他同张国焘关于红军北上南下的争论,更能说明毛的远见。详情下面再说。

这里我顺便说明一点,就是我们认识问题,认识真理,有两种渠道,一个是通过凡眼肉眼,我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是我认识的对象。但是还有一种渠道,叫做智眼。智眼么,那就要看一个人的天赋了,造化了,有的人看得见,有的人看不见。比如欣赏一幅画,我肉眼看到的只是画面上的东西,此外我的肉眼就看不到了,因为我没有艺术的天赋,没有后天接受过艺术的训练。专业的艺术家却在一幅画上看到了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智眼啊。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所以大智大慧的人,他常常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毛主席在很多场合就具有这种超凡入圣的大智大慧。他那个锐利的智眼啊,往往洞彻机微,常常具有超越性、前瞻性的视野,见人之所未见。所以他才有资格成为工农红军、中共党和中国国家的核心啊。

第二个就是他的中国风格,就是土共风格。一讲起这个中国风格,在座各位自然就会联想到留苏回来的28个布尔什维克,特别是王明和博古所代表的这种洋风格。毛主席,从头到尾,一直到他去世为止,他都本能性地坚持中国风格,坚持你洋共就必须接受我土共的领导;这是中国么,你那洋经不一定管用,而且往往念歪了,坏了大事。这一点,大家也许比我这个外来和尚有更深的体会。总之,坚持中国风格,坚持洋共必须在土共的领导之下,贯穿毛主席四十年的言行思想,大政方针。所以留法的洋共周总理在遵义会议之后,就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毛主席的领导,成为此后毛主席忠实得力的革命伙伴。

第三个是毛主席思想的原创性、创造性。毛主席是不信邪的,他总是有自己的一套独家想法。

第四个是逆向思维。学理工的人,都知道解题往往有正解和逆解两种,而毛主席呢,总是倾向于逆解,你平常人这样想吧,他不,他硬是要跟你想的背道而驰,就是你要向东么,他偏要向西。这种逆向思维,在长征期间常常搞得他的强大对手蒋介石摸不清楚毛主席的底牌,猜不透毛主席的战略意图。

第五个是他性格上的叛逆性。因为在他的时代,中国社会的旧秩序正在迅速崩解离析,甚至于在世界范围内,制约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旧的秩序也必须打破,这就是造反有理么,中国必须造帝国主义的反,才有出路,是吗?因为,如果你不打破国内外的旧秩序,那你就会永远成为旧秩序的奴隶。所以毛主席一直是叛逆性的,要打破现状,创造人道、正义的新秩序。

第六个是毛主席革命的终极关怀,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奉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也可以称之为人民之学;以人为本,以民为纲。这个思想贯穿了他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思想,例如人民战争,为人民服务,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决不只是个口号,他是全力以赴,身体力行的,并且以生命为代价,例如他好几个最亲的亲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都为人民的利益奉献了宝贵的生命。这方面,毛主席为他的同志树立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可是,当我们看到今天的官场上,从中央到地方,一些干部竟连最低的道德标准都达不到,怎不令人羞愧无地!

第七点就是毛主席的思想,就是决不是封闭式的,毛主席的信徒们要特别理解这点。毛主席认为世上没有一个学派可以穷尽真理,包括他自己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是开放式的,就是博采各家精华,兼容并蓄,有容乃大么。现在在毛主席逝世了30年之后,有一些他的信徒,对毛主席的思想言论紧紧抱住不放,一点动弹不得。结果毛派遭到政敌攻击,指斥为思想僵固不化。这就不好了,历史是发展的,思想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应该随之发展,绝不能一成不变;当然如果涉及到理想,原理、原则,那是绝对要坚持的,是吧?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毛主席的思想一直强调主观的能动性,强调精神的伟大反作用。我们中国么,起点很低,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而且还是一个饱经战祸、历经帝国主义侵略的落后国家,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所以,如果你要像有些自称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鼓吹的那样,先全力发展经济,然后再谈革命,再谈改革。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啊?!苦难的中国实在等不及了,必须要不断地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发扬人的精神的积极性,来推动中国社会前进。长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物质力量说多困难就有多困难的情况下,完全靠发挥人的精神力量,才能走过了千山万水,克服了重重的山川险阻,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董必武在翻越夹金山雪山的时候,他对徐特立发表了一番宏论,他说人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时候,才认识到精神力量的伟大。经过这样锻炼的红军将来一定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军。董老的这番话,说得多么深刻啊!毛主席从长征到他的晚年,到文革,他都是一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都是以发扬人的精神力量来贯彻他的思想、政策和大政方针的。

好了,讲到这里,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可以用毛主席的一句诗来作为总结,就是「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诗的真正涵义是说,我们国家跟西方文明的时间差距太大了,乾隆的时候我们还走在西方的前头,但是自干干嘉以后,人家的文明一日千里,突飞猛进,而我们的文明不但是原地踏步不动,有时反而倒退。这样一加一减,到了20世纪初期,我们跟西方文明差了三四百年。所以,毛主席作为中国的党、国家和文明的核心,他的心情是急迫的,我们必须要赶超,要跨越式的前进。所以你看他的那些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几乎是让人无法紧跟,只好掉队了。张治中就说,哎呀!主席啊,你走得太快了,我们跟不上呀。

不只是毛主席有这种时间的紧迫感,孙中山也有这种紧迫感,他要我们中国人「迎头赶上」西方。怎么迎头赶上呢?这种说法不科学,还是从人家的屁股后面紧追然后超越,就是毛主席说的赶超么。这才是比较符合科学的。时间差这点很重要,特别是到了毛主席晚年,他这一代都感到就要快离开人世了,自己的生命快到了尽头,可是还有这么多的事要做,真是时不我与啊!他这种急迫焦虑的心情,作为老百姓的我们,恐怕难以理解,是吧?如果你坐在中南海那个核心位置上,你恐怕就能理解了。当然,这只是个大胆的假设而已。

在详细地讲述了制约核心形成的主客观的结构性框架之后,毛主席革命的一生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也即长征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时期和晚年走向世界时期的四个阶段,就比较好讲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