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有关封杀 …… [打印本页]

作者: 生死相伴    时间: 2006-9-19 03:42     标题: [转帖]有关封杀 ……

……

第三集节目准备谈上海三十二亿社保基金被挪用内幕,我当时就计划解读上海滩大富豪张荣坤的致富之道。二零零二年之前的张只是一个从事粮食加工、家俱制造、默默无闻的普通商人,但这一年他突然以人民币三十二亿余元(折合约四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收购了「沪杭高速」公司上海段运营的九成九三五的股权,次年又投资五十亿元买下了「嘉金高速」的经营权和收益权,跻身二零零四年中国富豪前四十位。该期节目想探讨他的钱从何而来的内幕。根据当时的消息,我节目中再谈及的社保基金黑幕已呼之欲出。我向节目组上报这些节目,第一集播出后,我已经听到消息,上海有官员作出反应,一方面保周正毅,一方面就要千方百计关掉我这个节目,生怕我影响舆论。

詹国团弊案涉及哪些?

批评詹国团的节目在一月份播出,揭露詹国团这个人神通广大,搞定了上海卫生单位和公安单位的要员,事实上也搞定了上海多位官员。可以这么说,上海市几乎所有民营医院都是这人开的或者有参与的,而且他们经营作风和医疗手法之恶劣让我感到震惊。举例而言,动辄说人有性病,其他包括视病人身份收费、无病说成有病、故意拖延病情等,这些手段都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读者可能要问,如此恶形恶状的民营医院如何能在上海生存呢?

消息是如何得到的?

詹国团身边的人向我举报。詹国团本人随时准备在恶劣形势下丢下这一摊子逃离上海,由于他良心不安,还常去五台山求神拜佛宽恕他的罪行,想想也真替菩萨感到悲哀,还要应付这种人渣。我当时决定捅这个马蜂窝,是认为民间也太堕落,竟然任凭地方领导打改革之名和不法商人狼狈为奸,为所欲为。民间的堕落和官员腐败是我最感痛心之事,这也是我以前在亚洲周刊发表《警惕体制内腐败和民间堕落的恶性互动》的缘由。

节目播出后反应如何?

我本来以为詹国团看了我的节目后,会连夜逃脱,上海老百姓可以因此而脱难。但是我忽略了詹国团与上海市腐败官员勾结的影响力,他不但没逃,反而搞定领导,该集节目当晚即遭到市委主管宣传官员的责难、停播,该官并警告节目组,不得谈论任何与改革有关的议题,尤其是和上海市政府和市委有关的题目。当得知我即将呼吁引渡罪犯周正毅回香港受审,以及披露上海市挪用社保基金一事,更感事情的严重性,就下令市委宣传部封杀节目,并且命令文广集团以及第一财经采取查封行动,并要他们承担所有后果。最后在二月份彻底查封该节目。

……

http://bbs7.house.sina.com.cn/cgi-bin/viewone.cgi?gid=53&fid=1567&itemid=83569


作者: 生死相伴    时间: 2006-9-19 03:45

“财经郎闲评”电视节目停播

英国《金融时报》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北京报道
2006年3月14日 星期二

中国已停播引起争议的经济评论家郎咸平的电视节目,以他没有达到国家电视广播普通话水平为由,终止了收视率极高电视节目“财经郎闲评”。

  郎咸平于2月底录制了最后一档节目,他被告知他没有政府颁发给所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证书。

  政府为关闭郎咸平的“财经郎闲评”节目,竟采用这种富有创意的官僚手段,说明当局目前急于控制有关敏感经济问题的公众辩论。

  中国使用这类证书,目的是确保标准普通话(而非众多方言)主导媒体,并促进国家团结。

  一般情况下,这种规定不会适用于郎咸平。郎咸平出生在台湾,是香港的金融学教授,中文流利。

  郎咸平2004年在上海有线电视台推出财经评论节目后,立即引起轰动。

  但不同寻常的是,郎咸平并非因批评政府过度控制经济而引起争议的。中国许多支持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有时冒着丢掉职业的风险,都曾提出这种批评。

  相比之下,郎咸平是因抨击贱卖国有资产给私营企业家而著称。他说,国有资产的出售是幕后操作,价格极低。

  郎咸平对出售国有资产的抨击,触及了中国的敏感问题。最近几年,一些企业家财富积累速度很快,其中涉及的腐败现象令人日益感到忧虑。

  2005年初,主管大型国有企业的政府机构下令禁止管理层收购,那主要是由郎先生引发的论战造成的。最近,这方面的规则稍有放松。

  许多遭抨击的企业家,早就试图压制郎咸平的评论。此前,上海电视监管部门一直在抵制这种压力。

  中国许多所谓的“新左派”人士热情支持郎先生对出售国有资产的批评,尽管郎咸平称从未请求他们支持。

  昨晚记者无法联系到郎咸平,但他的助手和上海的电视制片人证实,节目停播的借口是郎咸平没有普通话水平证书。

  过去一年中国新一轮的审查潮,一直把矛头对准批评政府的人士,他们通常被归类于“自由派”。

  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批评者带有哪种政治色彩,过分突出这一问题明显使政府感到不快。

  译者/诸彦青

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data/2006/0314/article_316.html


作者: ruoyan    时间: 2006-9-19 10:45

郎先评,郎闲评,郎险评,郎现评。


作者: 生死相伴    时间: 2006-9-20 09:40

      俺怀疑他是事后诸葛,趁机显摆    虽然比较FAN他。
作者: 戝3721    时间: 2006-9-22 00:53

都是事后诸葛!
作者: ruoyan    时间: 2006-9-22 11:09

事后诸葛倒也未必。

郎属于有抓鱼技术、仗着有“非国民待遇”,敢在养鱼塘内抓鱼的一位。


作者: 混沌    时间: 2006-9-25 21:46



陈良宇被搞掉了

作者: 生死相伴    时间: 2006-9-25 22:52

      这样说话不太好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维方式不仅缺乏法律精神,也丢弃人文。

      立案调查,还得以事实说话。

      予人尊严,可出真反思。

      制度不改观,《潜规则》依旧,公式不变、参数不变,X、Y换换。

      审计署署长说,多数违规官员只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不幸被查出。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9-26 00:20

7楼的凭什么那样说?[em03]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6-9-26 01:01

刚看了新闻,7楼说的是实情.[em04]
作者: 生死相伴    时间: 2006-10-5 07:56

转自 http://www.eeo.com.cn/eobserve/ztywj/2006/09/25/23328.html

[……

 ……

“我是在1999年初认识张洛敏的,他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和他谈事,感觉就是在和高人交手。”早年接触过张洛敏的一位知情人说。
  就是在各地社保基金全力清收早年投资的1999年,已是形同“看守内阁”的浦发行社保部,作出了一个继续投资房地产项目的大胆决定。
  “张洛敏当时告诉我,社保基金在万都中心有5.5亿元的投资,现在万都烂尾,钱眼看收不回来。他考虑继续投资,把大楼盖完。”前述知情人回忆说。
  


身陷万都


万都巨额银行贷款以及房产被悉数查封的事实,似乎表明今日的万都并未完全“解套”。上海社保基金对万都超过十年的巨额投资能否最终收回,至今仍是未知数


  
    
  万都中心由上海万都中心大厦有限公司全资持有,公司最终权益人,系湖南籍港商钟建国。
  万都中心位于上海虹桥经济开发区兴义路8号,上海社保基金早在1995年即已投入万都中心。投资方式,同样是早年含混不清的“借款参建”,至1999年初,社保投入万都累计已达5.5亿元本金。
  “钟建国当时没什么钱,他在拿到社保的投资后,迅速抽走去开发其他项目,再将万都的地块向银行做抵押贷款,用贷款来建房子。”接近钟建国的一位法律界人士说。
  至1999年初,因后续资金投资受阻,工程业已过半的万都中心停工。“张洛敏对我说,设计规模54层的万都中心是上海浦西第一高楼,有领导指示一定要建成。如果资金不够,就让社保基金继续投入,否则钟建国就死定了。”上述法律界人士透露。
  约在1999年底,张洛敏主管的浦发行社保部与钟建国签约,以预付房款名义向万都再投7亿元,即万都中心竣工后,向浦发行交付价值7亿元的房产。而实际操作方式是,一旦万都中心竣工发售,则钟建国向浦发行社保部还本付息,“卖一套房子,就还一套房子的钱。”
  如今看来,上海社保基金早年投资或可诿过于无法可依;但在1999年各地在中央三令五申下大力清收投资之际,仍继续投入风险极大的房地产,明显属于违法违规之举。
  在获得社保基金巨额后续投入后,万都中心终于2002年竣工。今年8月中旬,记者来到位于上海虹桥经济开发区兴义路8号的万都中心,只见这栋54层的大厦周身以豪华玻璃幕墙包裹,气势恢弘,各楼层几乎全部出租,据称出租率高达93%。
  而在上海长宁区房地产交易中心的房产资料中,显示万都中心除五层楼宇业已出售,其余楼层全部于2006年5月被上海市第一中院查封,查封原因是“诉讼保全”。《财经》记者获悉,此案申请查封人正是安联公司,案由是追讨委托贷款,诉讼标的额为4.5亿元。
  浦发行2005年年报显示,上海万都中心大厦有限公司是浦发行最大贷款客户,贷款余额为12.05亿元。《财经》记者采访中获得证实,这笔巨额贷款,系早前社保基金向万都的12.5亿元借款,经重组辗转变更而来。万都巨额银行贷款以及房产被悉数查封的事实,似乎表明今日的万都并未完全“解套”;而上海社保基金对万都超过十年的巨额投资能否最终收回,至今仍是未知数。
  “这几年因为上海房地产飙升,社保基金当年的投资才有可能解套。张洛敏很能忍,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浦发行一位资深人士评价说,“这好比一场原本必输的赌博,万幸地挺过来了。”
  据悉,目前仍担任着安联公司董事长的张洛敏已在2002年前后正式离开浦发行,全家也早已在澳大利亚置业。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23:59:49编辑过]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