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一篇以前敲的文章,有点长,改个题目发出来请大家看看。^_^
从2005年开始,关于国内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便开始热闹起来。有人认为一个经济体内部长期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率,甚至发展到10%以上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不引发通货膨胀。并且已有的资料表明,能源和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已然持续走高,由此引起的工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消费品市场,那么通胀也就不可避免了。另有一些人则认为,CPI指数的变动依旧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突然加速上扬的可能性并不存在,所以中国经济在总体面上依旧是健康的,局部的(能源和原材料)过热并不会导致全局性的通货膨胀。
先不忙着下结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谓“通货膨胀”。按照经济学对其的定义,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过程。
在纸币的时代,通货膨胀实际上意味着货币的过剩,由于这种过剩导致其购买力的下降,通胀就产生了,所以人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问题。我同意此一观点,但同时认为它只是指出了通胀产生机制的一个侧面。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衡量货币是否过剩的基准是什么?
货币过剩,表示花更多的钱也买不到想要的商品,即市场不能满足每个人对商品最大限度的的需求。到这里我们可以说,通货膨胀同时意味着商品的稀缺。货币过剩实际上是指货币相对于资源要素的供给以及工业社会的商品生产能力而言过于丰沛了。
相比较近乎无限的货币供给能力,短时期内自然资源的供给和工业生产能力并不能作相应的提高,而人们的投资和消费决策是依据前一期商品的价格水平和当期持有货币的数量做出的,由于这个时间差的存在,货币供给的过量必然导致人们过量追逐商品,进一步则引发价格的普遍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就产生了。
真实世界中的通胀远比上述简化过程复杂得多,直观的描述几乎不可能。我所见过的一种最贴切的说法来自哈耶克,他将通胀类比作在平静的池塘里投入几粒石子,它们引起的水面扰动程波状向外传导,同时几列波又会相互的叠加产生一个更为复杂的局面。
我们重新回到对中国经济的讨论上。我认为要确认经济的真实状况,必需对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我们的货币供给是否出现问题了?以及我们是否面临着商品的普遍严重缺乏?
(实证研究方面我没有这个条件,以下内容可能会离实际情况较远。)
先来看货币的供给。货币的供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系统最重要的职能,一般的状况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决定当期的货币供给量,而由商业银行决定供给的对象。中国的情况则较为不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直到2005年中,我们的政策一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我们在这一时期内是以财政政策来替代货币政策发挥作用,财政部在很大程度在行使着央行的职能。简而言之,就是以财政赤字(国债)的方式使政府成为投资和消费的主体,以此来维持经济的增长速率。这样供给的流向就是从商业金融机构以及民间流向政府,之后再由政府主导投入到经济领域。这一运作模式的惯性一直保持至今。地方政府政绩导向的投资冲动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决定的信贷方向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不论货币供给的总量为何,在政府投资领域总是有着近乎无限的货币供给。
相比之下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席,(一个不容忽视的状况是,就人口构成的比例而言,我们仍然是一个农业国,有着超过8.4亿的农业人口,这之中的绝大多数又是社保体系没有覆盖到的)个人可用于一般性消费的货币数量相对稀少,这也是我们在银行中虽有着超过15万亿的储蓄存款余额却怎么也启动不了消费的原因。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货币供给的状况,那就是有钱投资没钱消费。这也就是不包括房产、医疗以及教育消费的CPI指数怎么也高不起来的原因。
也有人在研究中加入了对汇率政策以及资本项目管制方面的研究,我的看法是,这些因素仍旧无涉于货币供给流向的变动。三元悖论导致的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至多只是由于财政政策的僭越导致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的一个替代品。可以说,我们从未有过独立的货币政策。
到这里,我们仍然没有办法说明货币的供给状况和实际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资源要素和商品的供给。
在新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严重的通胀,和目前的状况比较,我认为一个关键的差别在于当前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之中,我并不认为这种融入已经到了足够深入的程度,而是想指出和前两次通胀时期相比较而言开放程度的差异。我们现在可以更便利地出口消费品和进口原材料及能源,我们和世界市场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必然带给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以极大的压力。资源要素的稀缺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必然解释。但是,在高度市场化的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和我们国内的市场之间尚存着一堵人为的隔离墙,有赖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产出、消费结构,经济体内自身的资源供给能力,以及国有企业在基础行业中的垄断地位,我们可以通过从价格管制到亏损补贴等一系列手段将这些价格暂时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换而言之,我们是在以补贴加大投入来对抗价格上涨的因素。
作为一个发展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我们在大多数消费品生产领域实现了市场化,但是金融行业以及一些基础的能源型和制造型行业中依然保留着指令经济的遗迹。看不到这点,也就无法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了。
经验事实表明,市场经济具有比指令经济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效率有赖于价格信号的指导作用。当参与市场角逐的一方可以不计成本的买入某种资源(比如铁矿石)然后再通过国家的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供给时,就必然是以一种低效率的方式参与整个经济过程。依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维持这种状况必需以不断加大投入为条件,这在我国就是政府以及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必需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持续补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难以维续的今天,这种投入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
再到一般消费品市场,这类商品是构成CPI指数的主体,也是经济体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决定的。一般消费品的生产企业一方面承受着上游能源和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则在极力压低人力成本的支出(人口红利),这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是作为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的购买力持续低下;另一方面则是自身积累的不足和金融系统的低效率导致产业投入水平低,从而使得市场竞争地位越来越不利。支持上述观点的数据可以参看农民工工资水平近十年的增长率,以及在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品比例的持续下降的状况。这几乎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个恶性循环还是建立在上游国企的低效率基础上的。之所以这个过程还没有崩溃,看看近年来这么多WTO反倾销诉讼以及长期高额的对外贸易顺差就知道原因了(我们生产的廉价产品顺带补贴了外国人民,于是我们消费不起的就便宜卖他们了)。
虽然我们的经济体中暂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状况,但是另一类可能更加糟糕的情况却在不断发生。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金融体系中积累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当这一体系的某一环节难以维续的时候金融危机就会爆发,高成本维持低效率导致的积弊并不会随时间消弭,它们只是暂时处在一个积累的过程中。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与否就目前来看并不是央行可以独力调控的,那种认为仅靠央行出台货币政策就可以消解经济可能的危机的想法实在是进错了庙门拜错了佛。
我们是在面临一种全新的危机形式:今天的经济增长转眼成为明天的银行坏帐,大多数人口袋里无钱导致有效需求的萎靡不振。这是种拿高投入生产垃圾的经济形式,换回的是漂亮的GDP统计数据以及支援美国人民建设的巨额外汇储备。最终的结局会是如何收场,历史进程一定会以最生动的形式表现它的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6 22:27:12编辑过]
我觉得文题有些不符,而且不同阶段的经济现象放在一起讲不做明确区分,反倒把问题讲乱了。
题目就不去管了,临时按上去的呵呵。
我想请教大苗同志问题整整齐齐讲怎么个样子?^_^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6 23:01:50编辑过]
再回头去看看,题目似乎的确确实有些不堪,拉倒拉倒,写出来了就不怕大家笑话,嘿嘿
在货币供应量超出货币需求量这个总概念下的通货膨胀,其形成机制可能非常不同。比如国家财政破产造成的、或者经济衰退造成的,某些具体的经济政策造成的,福利或者工资政策造成的等等,但比照来看,出口替代发展模式是最不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的了,这是比照进口替代而言。
比如,前一次“亚洲金融风暴”是若干个国家财政破产形成的,而财政破产的原因各个国家也稍有不同。但就普遍来讲,亚洲价值观的裙带经济是很重要的条件。
其实说过来,将不同动量形态的通货膨胀讲清楚,这本是不
看到大苗同志的半截回复呵呵
关于通胀形成机制的理论,花式品种多得好像广式早茶的茶点,但似乎拿过来就能套在中国的情况上用的并没有为我们热乎乎准备好。经济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约束条件常常是变动的。
好在我们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钱发多了那就通胀了,于是我们先得闹明白钱到底多了没?被谁多了去了?。
在这几年持续整出去N多钱以后,大家的问题是,我们整出去这么多钱,狼怎么还不来呢?在等待戈多中,手捧教科书的同志们越来越困惑:书上说有情人千里能……离题了!书上说发多钞票了我们就通胀了,而且上面两次果然已经应验,那这次狼怎么还不整点动静出来呢?
于是我的观点是这回大家等的是狼,其实来的是H5N1型的隐性狠角色。怎么玩儿呢?我不知道,反正靠央行那群先生们是基本没辙的,谁叫H5N1不归他们管呀!
有人认为一个经济体内部长期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率,甚至发展到10%以上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不引发通货膨胀。
======================
这看法没有什么道理,通货膨胀只与货币过量有关,金属货币时代经济增长,货币无法登量增长,我们看到的现象是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一石米只值五钱。
有人认为一个经济体内部长期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率,甚至发展到10%以上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不引发通货膨胀。
======================
这看法没有什么道理,通货膨胀只与货币过量有关,金属货币时代经济增长,货币无法登量增长,我们看到的现象是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一石米只值五钱。
所以说不联系具体的局限条件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不谈金属货币吧。中国的经济增长建立在投资和贸易顺差的基础上,那么这就是种在经济体内注入货币的增长方式,长期8%的增速再加上近来的加速突破10%,很大程度说明了货币的供给问题。有人有这样的担心并不奇怪。
对不起,昨天不留神把水倒到键盘里去了。今天去修理,还不成,只好先买了个键盘凑合。接着昨天的话题:
出口替代方式下的经济增长,表面上看起来是商品主要面向出口,对国内消费产品没有关联。但实际上,国内相形不断完成和提升产业状态,并对国内提供更广泛的商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个现象为我们所目睹。而且,国内货币的发行增量与出口收益的外汇相关联,也就是说和商品以及卷入的劳务相关联。故出口替代形式下经济增长,不大容易产生通货膨胀的效果,甚至可以吸纳通货过剩的隐忧。
但亚洲这些国家还是多少发生了经济危机。这和我们所习惯的通货膨胀不大相同,是债务关系下的汇率剧烈变动造成的,这是国家外汇关系条件下的债务风险产生的,相当程度上是现金流状态不均衡,由投机而驱动产生金融业风险失控。通货膨胀只是起一个副产品,而不是主产品。
大苗同志让我好等呵呵。
汇率固然是一个问题,就金融体系而言,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也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引致的后果是经济体内外的压力无法获得有效疏导的途径,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政治压力)这道闸门被突然打开,毁灭性的后果就很有可能产生。
而我更加关注的问题在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处于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表现在宏观经济上就是投资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加上CPI指数的持续低迷。有人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目前这种还有巨大潜力的时期,经济泡沫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消化,但是否这种潜力只是一种统计数据上的假象呢?很难想像,将近三分之二贫困而且教育水平较低且经济地位提升的路径狭窄的人口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潜力。
我无法断言是否已经失去整个经济体均衡发展的机会,但至少目前看不到清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别的不好多说,在这里只说一点。如果一个社会办经济事务蔑视经济机制而以道德和政治正确为第一要务,将意味着巨大灾难。
拯救贫困人口,这也必须基于经济机制而行。低收入人群普遍涨工资或者普遍救济,在所有国家的最终结局就是摧毁社会价格机制,造成不可收拾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有两个极为不可挽回的灾难效果:第一,破坏社会商品生产的价格链,摧毁市场的信用机制。而重建这两个机制,社会付出的代价惨不忍睹;其二,吞噬存量货币资产,让国民已有的储蓄蒸发,最终导致社会处于危机。
出口替代方式下的经济增长,表面上看起来是商品主要面向出口,对国内消费产品没有关联。但实际上,国内相形不断完成和提升产业状态,并对国内提供更广泛的商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个现象为我们所目睹。而且,国内货币的发行增量与出口收益的外汇相关联,也就是说和商品以及卷入的劳务相关联。故出口替代形式下经济增长,不大容易产生通货膨胀的效果,甚至可以吸纳通货过剩的隐忧。
如果汇率是市场汇率,任何国家都难以长期持续贸易顺差。所以所谓出口替代方式的经济增长,往往是以当局干预或管制汇率造成的。
大在不考虑汇率因素,或者汇率水平真符合购买力平价的前提下我同意大苗的结论,依据大苗的推导,由出口导致的货币投放不会形成通货膨胀,因为出口带动相关产业的提升,会有乘数效应,由此引发的产出可能足以消化被动投放的本币。
但问题是长期贸易顺差的国家,并非是由于出口而被动投放本币,而是为了压低本币币值,实行盯住汇率制而长期主动投放本币。以此换取贸易顺差。这种情况必然引发货币供给过度。
之所以货币供给过度却未见明显的通涨,原因有楼主所说的因为社会保障不健全导致的储蓄心理,除此之外,贫富差距也是一大原因。这两大原因共同能够导致有钱投资而没钱消费。
我个人认为当前的情况是房价在代替其它商品上涨,如果中国的汇率政策没有根本变化,仍然走出口拉动经济为主要模式的增长方式,当房价涨不动时,消费品的通涨就要兵临城下。
我个人认为当前的情况是房价在代替其它商品上涨,如果中国的汇率政策没有根本变化,仍然走出口拉动经济为主要模式的增长方式,当房价涨不动时,消费品的通涨就要兵临城下。
刚看到大苗兄的11楼。
有一个观点我很赞成,就是严重的问题并非通胀本身,而是其带来的必然的萧条。
关于低收入群体,贫富差距意味着社会矛盾势能的积蓄,问题是我们没有一种简单可行的方式舒缓这种能量。关于人的问题,必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一旦犯下根本性错误,牺牲的至少会是一整代人的福祉。
天风对币值低估的理解有些误差。币值低估本身就是“出口替代”或者“出口主导”型经济的支点,没有货币低估的条件,不可能出现这种经济形态。
货币低估,在出口贸易比较自由条件下,实际上币值已经被有效地焊接在汇率,其实也就是外汇上。这样,货币本土相对于需求的价位和与外汇比价之间的不同就会很快反映在市场上,于是中央银行本能地也就会调整货币发行量,从而实现货币稳定。也正是因为汇率的参照作用非常明显,故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进行调整了。
中国经济的风险不是直接的通货膨胀,而是银行的呆账烂账可能造成金融体制的崩溃,并由此引发通货膨胀。这样的情况和单纯货币发行量导致的危机不一样。
房地产价格和出口是否主导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相反,正是出口主导的经济环境,使得大批农业人口实现向城市和沿海的流动与转移,将进入的门槛再简单就业上提供了保证。于是,他们向城市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使得城市的劳动力价格不能上升。从效果上看,凡而是降低了城市住房的需求能力。
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依然上涨。这在于城市化的进程,大量边远地区的人和资金向中心城市流入,向东南沿海流入。比如山西的煤矿主很多在北京买房移居等。上海也是外地流进的资金在购置房地产。这些资金比本地资金来势汹汹,如此才推动房地产需求上扬。
11楼说的太好了。
不过,没有现成范式,这样的讨论要走火入魔的(譬如盲人摸象)。
例如,讲到出口,外汇储备在央行的账目上可是负债,对这点的讨论就不够;也就是说,出口越多,人民币发行越多。
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依然上涨。这在于城市化的进程,大量边远地区的人和资金向中心城市流入,向东南沿海流入。比如山西的煤矿主很多在北京买房移居等。上海也是外地流进的资金在购置房地产。这些资金比本地资金来势汹汹,如此才推动房地产需求上扬。
也就是说,发达地区并没有起到期待中的向中西部地区“输血”的作用,实际上反而成为一个资金、技术、人力的“抽水机”,这种状况可以维续多久而不造成大的社会问题则很难说。
中国经济的风险不是直接的通货膨胀,而是银行的呆账烂账可能造成金融体制的崩溃,并由此引发通货膨胀。这样的情况和单纯货币发行量导致的危机不一样。
这里的表述可能有问题,金融体系的维续是泡沫继续存在的一个前提,等到这个体系崩溃的时候,实际上泡沫就破裂了,萧条随之而至。
我认为房地产没有多大机会成为倒掉的第一张骨牌,甚至不会是引致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爆发的直接原因。
诸神兄,我的话里并没有您上边说的这层意思,您误会了。
诸神兄,我的话里并没有您上边说的这层意思,您误会了。
呵呵,我并没有反驳的意思,只是看到海涛谈到这个点,我也就聊两句。
16楼在讲范式,这是很愚蠢的.
哪天我要彻底打击一下范式!
[em03]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