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纪念「五四运动」八十五周年
马英九
民国四十七年,「五四」代表人物胡适先生在中央研究院院长就职典礼上致词说:「〔五四〕那时,我觉得世界上二、三百年来有一种公开趋向,朝科学民主这个方向走,朝新的科学方法走。那个时候,我的朋友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拥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我要说这样的话:…把抽象的名词人格化了,也就容易偶像化了;偶像化了,便会盲目的崇拜。…当时我的朋友陈独秀因只认得两个名词,不知道科学是一个方法,民主是一种…生活的方式、生活的习惯。」这一段四十七年前说的话,对今天的台湾仍然非常适用。总统大选前后社会不安,族群对立、民众情感的撕裂前所未有。如果这种民主就是我们「生活的方式」、「生活的习惯」,相信很多人宁可不要这种民主。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半世纪以来台湾人民辛苦建立且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出现这些负作用,跟原先民主被认为会带来和平、认同和幸福感的认知背道而驰。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民主不只是理念更是生活方式
事实上,民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天赋人权的自然权利,本质上是先验的理念;二是具体的政治制度,以及长期运作所累积的经验、惯例和社会、文化的约束力量。前者是人权信仰的确定,后者则是宪政、法治与与生活文化长期的塑造。显然胡适先生所主张的民主着重的是后者的实践,因为,只有后者实现了,前者的目标才能真正达成;因为,在人类历史上,不断有各种形式的激进主张者利用前者摧毁了后者,从而建立了恐怖政治;纳粹标举了日耳曼的主权与自由、布尔什维克也提供了无产阶级民主,而且言必称人民,而各种宗教狂热者也以禁制的手段,配合美丽的词藻试图在世俗的世界中强塑他们心目中的天堂。这些,当然都不是胡适先生所主张的「民主的生活方式」。
总统大选的后遗症
在这种认识下,我们必须指出,这次总统选举的过程带来了不祥的征兆。执政者反复灌输公投与制宪是「普世人权」,是「爱台湾与支持民主」,赋予至高无上的道德光环,鼓动人民的原始情操,从而建立无人敢于挑战的政治与思想权威。然而这种刻意把特定的政策主张赋予先验道德地位的作法,不但不是民主的深化,反而正迅速腐蚀民主政治多元与包容的内涵,破坏政府理性决策的机制,带来了新的强人政治的隐忧。平心而论,过去国民党执政固有诸多缺点,不过到了后期,已经看不到丑化政敌的文宣,多元开放的言论市场迅速成形,技术官僚也已发展出一套理性决策的模式,行政中立虽仍不完美,但确已渐趋成熟。这是两千年政党轮替得以和平进行,社会运作得以不辍的重要原因。不幸的是,今天的执政者正在一步步的减损这些极其珍贵的政治文化资产。我们清楚地看见一套固定的政治手法,执政者将每一场选举当成窄化人心的政治运动,把「民主」、「爱台湾」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先验地位,任何不同意的人都成了这些价值的反面,政治竞争者遭到狂风暴雨式的抹黑。执政者可能因此赢得选举,并收揽一切道德光环;但是,这种胜利让台湾充满怨恨与疏离,本质上是民主的退化与道德的堕落,并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予扭转,终有一天会摧毁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政策主张不宜神化
台独与统一,同样都是一种政策主张,都应受到尊重,但也应受到合理的质疑;同样的,公投是民主制度的一环,应该受到制度所根据法理的制约;制宪事涉宪政原理,当然也应该受到法学、政治哲学与文化思辨的挑战。然而我们现在却看到,「台独」、「公投」与「制宪」现在正逐渐发展成三位一体的新神学,一种不容任何人质疑的绝对道德,执政者可以轻易地以这种新神学偶像的身分,扭曲理应中立的行政机制(如中选会),使公众噤声,并以「民主」的名义无限地扩张权力(如早先主张无法源也可办公投、稍后又以有严重违法争议的公投绑住总统大选)。
尽管执政者提出「团结台湾」为当前要务,但多流于口号,并无具体行动,而实际上却持续朝巩固其新神学的方向迈进,意味着这种「团结」仍是以强制他人认同其价值为主要途径,拒绝屈从者很容易被指为「破坏团结」;反对者更可能被扣上类似「发动流产政变」的大帽子。此所以美国智库学者毫不客气的指出,台湾发展出的民主,还没有理性辩论公共政策的能力。坦白说,一旦没有理性包容,民主就只是独裁的一种包装。
回归真民主——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因此,英九希望利用「五四」八十五周年的今天,探讨台湾此刻所面临的民主危机,并强调真正的民主应建立在「宪政的自由主义」(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之上,包括法治的精神、理性的态度、人权的保障、与包容的文化。这些力量的成长无法依赖政治先知,不能透过政治神学,甚至无法依靠选票立即达成;相反地,它们有赖于朝野政治领袖的自制,宪政和法律惯例的建立、公众人物正面的示范等等,长期累积形塑而成,最后成为胡适先生所指的「生活方式」。
对于今天的台湾,英九要特别强调的,就是「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没有理性包容,就没有民主,也就难以达成团结。的确,推动真正民主文化的困难,在于它无法提供激情的诉求、缺乏「毕其功于一役」的精神号召、没有战斗语言所鼓动的高亢情绪、也没有绝对道德包装所散发的诱惑;相反地,由于理性与包容,真正的民主态度有时会被误解为怯弱与逃避。不过,为了落实台湾真正的民主,我们应该义无反顾,选择这条有别于执政者的民主实践之路,并视其为「五四」精神在此时此地的正确体现。
2003年5月4日
中评社香港2月13日电/攸关台湾政坛的马英九首长特别费案,高检署查缉黑金行动中心已经侦结。国民党人士中午透露,马英九一旦遭起诉,将在今天立即请辞党主席。
据联合晚报报道,据了解,台北地检署将于下午正式完成侦结公告程序,国民党主席、前台北市长马英九,被认定在台北市长7年多任期内,共贪污1100余万元,被依贪污治罪条例中的“利用职务诈取财物罪”起诉。检方引用的法条,与陈水扁在“国务机要费”弊案中被起诉法条相同。
依贪污治罪条例第五条,利用职务诈取财物罪,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并科六千万元以下罚金。
面对此一巨变,国民党方面也做了准备,国民党人士中午透露,马英九一旦遭起诉,将在今天立即请辞党主席,并且在今天由第一副主席吴伯雄紧急召开临时中常会,召集中常委共商此一重大变局。
针对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涉及首长特别费案将被起诉,国民党发言人苏俊宾表示,已经做好准备,该有的危机都会处理。至于马英九是否会辞去党主席,苏俊宾没有正面证实,不过马英九辞去党主席意愿甚坚。
苏俊宾说,根据马英九之前的说法,再加上马英九认为应该要重建台湾价值,做个负责任的政治人物,这点没有问题。他说,国民党党内对相关意见的整合都在进行,目前国民党最需要集思广益和团结。
马英九辞去党主席意愿甚坚
小M没有A BIAN 脸皮厚
一个理想主义的民主政治家,玩不过流氓嘴脸的政客。
[em17]
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台湾政治 谢长廷:马英九“太嫩”
特约记者 陈子帛
(2007-07-15)
台湾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抨击对手马英九“太嫩”,缺乏实务经验,所提两岸共同市场概念“实在太荒唐”。
在谈到自己的两岸及经济政策时,谢长廷说,投资方面的关键在于如何开放大陆资金进入台湾,因为两岸互有投资,台海局势会更稳定、更有保障。他也表示,会加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思考如何结合日本及台湾的长处,一起到中国大陆投资。
不过,他强调,两岸互动必须是双向的,台湾一直在打牌,大陆每次都说不接受,那要如何互动?他认为在两岸问题上,台湾需要一个有能力及智慧的领袖,在维持两岸交流的同时,也维持台湾的“国格和尊严”,“马英九的那些主张,就是毫无批判力地接受对方,实在是很可惜”。
谢长廷7月7日在台北接受本报特约记者陈子帛的专访时,发表上述论述及看法。在访谈中,他也提及未来的任务是要让台湾本土政权能够实现一个正常国家所应该拥有的地位和空间,也希望台湾的民主与自由可对大陆起示范作用。
不过当记者提问,他是否会推动第二共和宪法草案时,谢长廷没有正面回答。他侧重于说明,在两岸互动过程中,台湾内部需先整合,接着就把话锋转向炮轰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指马一直讲不停,“只是自己在爽而已”。
谢长廷说:“比如说,设立共同市场的前提是大陆要转移导弹才能谈判,让大陆转移所有的导弹,这可能吗?”
“我一直以为马英九缺乏实务经验,他就是不断将台湾的筹码对外这样随意地挥霍,这样会让大陆看不起,我想北京一定在私底下会看马英九的笑话。这个人怎么这么嫩?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必要讲,他很急,很想在自己选举过程中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怎么可能!”
谢长廷认为,共同市场在国际社会上是有严格定义的,至少人员往来是不可以随意限制,台湾和大陆无论在国民所得和其他经济指数方面差别那么大,农作物、水果以及劳工大批涌入,台湾怎么办?
优先考虑就业问题
谢长廷也说,和国民党不同的是,他会优先考虑台湾的就业问题。他说,大陆的工资成本和环保意识在提高,人民币也在升值,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外移有增多迹象,因此台湾应该创造诱因,让外移的产业进入台湾。
至于备受民进党内争议的“宪法一中”主张,谢长廷强调,那是对现实最好的描述,对宪法一中的一中将如何定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解释。有未来的一中,特殊的一中,还有人说这个一中,其实就是两国。他认为宪法可以改,但大陆不接受,既然大陆认为这部宪法不应该改,那大陆就应该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
要变,但不能乱变
不过,善于变通的谢长廷也表示,怎么变也要有原则,台湾要走出去,但不可以乱变。他说:“至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双方应该避免发生战争,不能打仗啊,互相之间不可以挑衅,必须维持和平的现状,不能随便刺激人民。”
谢长廷即将在20日访问美国。在触及美台关系时,他说:“我当选之后的第一要务是,尽快恢复和强化我们对美国的信赖关系,继续创造一些战略机遇,维持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当记者再提问,他使用“恢复”字眼是否等于承认,美台关系在过去七年受到破坏?谢长廷说:“对。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些沟通,比如现在进行中的台湾加入联合国、以前的终统等等,使得彼此之间发生过一些争执……既然双方是一个伙伴关系,有些事情,有些重大的政策决定,有必要进行事先的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有的人这方面做得还有些不够。”
恰逢台湾解除戒严20年之际,谢长廷在访谈中也评价了两位台湾前任总统——当年宣布解除戒严的蒋经国以及在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扮演一定角色的李登辉。
回首过往,他还感性畅谈个人的从政驱动力、从政的高低潮、他提倡“共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对家人的愧疚。
侧记 七月流火的独家访谈
七月流火,台北盆地比往年还要闷热,政治气候产生的“温室效应”有增无减。“马萧配”已经组成,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杀出重围之后,副手孰谁?一时间被岛内媒体炒得爆热。谢长廷二十多年前和陈水扁、苏贞昌、林正杰一起步入政坛,将近三十年的从政路程,这位屡败履起、愈挫愈勇的“政治长工”,在“谢家军”和民进党支持者的簇拥之下,能否如愿以偿,有效整合泛绿政治资源,化解“各怀鬼胎”的天王制肘,走进凯达格兰大道一号的大门内,相信是读者朋友们所关注和关心的话题。
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独家访谈。
和谢长廷的独家访谈是由一位热心友人居间联系安排的。2001年仲秋,在高雄,笔者和时任高雄市长谢长廷有过一次面对面对话的机会。
笔者试图尽可能完整、客观展示出谢长廷更接近人性的那一面。我们的读者和观众,如果只是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他的慷慨激昂,而未能更加深入了解他的另一些侧面,似乎是不够的。
这次访谈,其实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涉及或者触及:
没有详细询问副手孰谁的问题。他身边的人告诉我,人选问题只会在8月15日正式对外宣布,他是说到做到的人,既然如此,只能尊重对方,无谓因此破坏了对谈的氛围;
即将成行的访美旅程,其实是美国对谢长廷的一次面试,如何重建和化解,恢复美台关系过往的信任度,任务似乎十分艰辛。我们只涉及到一些原则问题,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讨论和了解细节,但可以从他的话语中多少掌握一点脉络。
“第二共和宪法草案”究竟是否会继续推动,谢长廷没有正面回答,但从他对于两岸关系问题的思考,我们大概可以触摸到一丝半点的轨迹。
对于民进党内部的矛盾问题,陈水扁、苏贞昌、还有其他,谢长廷并没有回避,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坦然,但回答问题的技巧性很高,潜台词只能靠读者自己揣摩。没有揣摩价值的谈话其实也很乏味。
在对美关系、对日关系以及两岸关系问题上,谢长廷有自己的坚持,很多人说他是一个务实和变通的人,我们不知道他的变通,会将台湾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或许在这些问题上,他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陈水扁会有所不同。
谢长廷的外号很多:智多星、军师、小诸葛,因为自视颇高,城府颇深,也有些傲气,加上长期的职业习惯,一般人在刚接触时,未必能承受得住他的锐利,他有时带有讥讽的语气 ,但他也是个性情中人,在谈起家人时的柔软的口气,谈起儿子的出身,谈起对太太、女儿的亏欠,也有不加掩饰的感伤情绪的流露。
对于他的对手的臧否,不代表本报立场,也不代表个人意见,那只是一个忠实的纪录。谢长廷说,在还没有达致正常的政党政治之前,台湾的任何一种类型的选举,都是残酷的,我同意他的见地。
谢长廷的从政生涯和其他人相比,似乎颠簸了一点,诚如他自己所言,一起一伏,脍炙人口的“爱拼才会赢”的歌词唱道,有时起,有时落,这一位从打铁街走出来的政治人,将自己视为终年劳作而从不歇息的“长工”。“长工”能在这一次杀出重围之后,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或者顶点,离明年322还有八个月,240多天,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腹背受敌的描绘, 似乎更接近当下的情境。党内整合缺乏临门一脚的火候,对手阵势已经摆开,志在必夺,弊案的司法程序接近尾声,何时被正式起诉,起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一切都是未定之数。
访谈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是信心指标的测试,至少从谢长廷的回答,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一如既往的自信心溢于言表。
在谢长廷竞选总部五楼办公室前,矗立着一尊日本武士的木雕。早就听说他相当崇拜德川家康,以及德川家康奉行的"忍耐"哲学。
他已经沉潜和忍耐了多时,他还需要继续忍耐吗?
七月流火,走出长工办公室,来到台北民生西路的大街上,正午的太阳当空悬挂,台北盆地的闷热,一如既往。
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抨击对手马英九“太嫩”,缺乏实务经验,所提两岸共同市场概念“实在太荒唐”。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