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杨奎松:我喜欢的几本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6-11-16 02:41     标题: [转帖]杨奎松:我喜欢的几本书

看到编辑发来的几篇范文,一下子想到,是不是也可以介绍一些自己早年感兴趣的理论方面或者专业方面的书籍乃至小册子,比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或《历史研究》等。因为,正是它们,使原本远在学问大门之外的我对许多问题发生了兴趣,影响了我此后30年的人生和志向。但是,想来想去,严格地讲,我更喜欢的,还是那些能让人读罢便会回味无穷的名诗名篇,像李白的《将进酒》和《蜀道难》、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类。当然,它们不是书,而要说我喜欢《唐诗三百首》或《中国现代散文作品选》,似乎也不很准确。具体提到书,我喜欢读的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小说;一类是回忆录或人物传记;一类是纪实作品。

    说到小说,我要说我过去曾经特别喜欢读的,还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国的古典小说不多,而我开始对文字读物感兴趣的时候,恰逢“文革”,就连小人书摊上也找不到几种没读过的书。从十二三岁以后,我渐渐地开始试着去找那些当时几乎可以算是禁书的古典小说来读,像《封神榜》、《聊斋》、《儒林外史》以及《水浒传》之类,都是那时读的。但真正让自己着迷的,并且先后读过两三遍的,还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读《三国演义》的享受和乐趣并不仅仅在于罗贯中笔下的故事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满足了自己身为男孩子渴望驰骋疆场的那种精神上的快感。再加上已经看过小人书,很想详细了解“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和“捉放曹”之类的故事,平时阅读中又太多地见到各种因《三国演义》而得以流传开来的成语典故,读起来自然就更是充满愉悦。记得那时候闲来无事随手画出来的,几乎都是《三国演义》上的各种人物。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的岁数,正是在青春萌动的时候。记得刚开始接触到它时,确是着迷于作者笔下缠绵悱恻的男情女爱,对“甄士隐”、“贾雨村”之类的“荒唐言”、“辛酸泪”,并无多少感觉。但与《三国演义》一样,《红楼梦》也是那种可以反复去读的书,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多读两遍后,就不会完全沉醉于那种卿卿我我的缠绵之情了。你既可以去感受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年轻男女情感命运悲喜沉浮的凄美描写,也完全可以像毛泽东提倡的那样,把作者笔下的这一家族盛衰变动看成是当时那个社会变动的一个历史缩影,去作政治的分析。

    说到回忆录,读丘吉尔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对于我这种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享受。早些年读它们的时候就深感比读一般历史书要生动得多,也长知识得多。近两年看到新译本,装帧和印刷较前更是极其精致,特别可贵的是它们还保留了原版书所配的大量历史照片,就更是让人读起来有滋有味了。类似的在我看起来能够得到一种阅读的愉悦的回忆录,还可以举出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等。国人的有些回忆录写得也不错,能够给人一些知识和启示,比如韦君宜的《思痛录》和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等,但严格说来,我还是觉得一些外国名人的回忆录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思想要丰富得多。读了爱伦堡的回忆,我们了解到的并不仅仅是爱伦堡个人的生活经历,因为在爱伦堡的笔下,可以清楚地透视出来的,是当时的苏联社会,乃至于是当时的欧洲社会。

    传记作品是我喜欢的另一类读物。这样的好作品可以举出很多,但在这里我更喜欢推荐给读者的还是伊·多伊切的《先知三部曲》和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前者为我们全方位地描述了托洛茨基的生平经历,相信每一个读过这套书的人,都会对作者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察托洛茨基感到吃惊,并且根本改变自己过去对这位托派领袖的看法。《知识分子》一书同样是能够改变我们对许多名人看法的一本书。作者从另外一个一向不为人所重视的角度,向我们描述了包括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和海明威等人在内的十几位著名知识分子的生平经历。注意到这样的侧面之后,我相信,多数读者应当不仅仅是恍然大悟地发现,应该更理性地或更全面地去认识那些看起来光芒四射的历史名人,而且一定会为作者能有如此敏锐的辨析力和如此独特的视角而折服。

    这些年来,所谓纪实作品胡编乱造,真真假假,鱼目混珠,让人很倒胃口。但是,这并不妨碍有些纪实作品能够别出心裁,卓尔不凡。其实,历史类的纪实作品也同样可以写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像威廉·曼彻斯特那部脍炙人口的《光荣与梦想》,说起来其实也就是一种纪实体裁的历史作品。它好就好在并不是简单地依靠一些采访和史料就来堆砌故事,而是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观察和长期的资料积累,在把握了整个历史过程之后,精心构造出来的一部作品。因此,好的纪实作品,并非不能出现,重要的是作者要深入社会,实地调查,有思想,有观照,能够尖锐地提出问题,并且使读者得到颇多启示。近年来就有一些作品不是靠炒作那些过了气的历史名人或死人,而把目光投向那些今天开始迈向小康的城里人往往不屑一顾的二等公民远离城市的农民,写出了令人瞩目的好书。像近几年一度引起相关多关注的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和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就是这样好读且有思想、有观照的好书。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些书的读者,都会感觉到自己更贴近了社会的真实,更多了一份对这个社会的关怀,因而也就能够对过去和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更愿意问一个为什么。一个社会的进步,的确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6-11-16 03:47

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没听说过,值得去找一下。

荣幸地发现,杨奎松先生喜欢的书,不少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只有朱自清的文章,算是例外。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6-11-16 17:40

这个书单很清楚的显示出在50、6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读书选择余地之狭窄。

我想问到绝大多数这一代的读书人,读来读去的大概都是这些书——只有这些书还出版、还放置在图书馆可以借阅。而且我往往还设想,假设不是太祖喜欢读《红楼梦》的话,恐怕这本“才子佳人”书也就不会流传了。

就如同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大多喜欢读历史书一样,这种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太祖喜欢历史,而讨厌政治、社会、经济、法律之类的学科,结果只有历史书还算是可以出一点、读一点。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