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闲书话』观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委员名单有感
作者:马汉三 提交日期:2006-11-27 11:43:00 |
最近因著名作家陈村先生的公开信,引出网友帖出刚召开的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名誉副主席、名誉委员名单。对这些文曲星的成就,由于不是所谓圈子中人,如同看《水浒》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和国子监进士题名碑一样,我既不熟悉也无意评论。这里的感想,是名单本身引起的胡思乱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凡盛会大典,报章刊出的名公巨卿尤其是“委员”名单,除了姓名,还一律列出性别、民族。这个做法,似乎既不源自我们悠久的历史,也不是与国际接轨的结果,我以为应该是独创。
“委员”这个词虽不见于古籍,但却是地道的土产,与committee, council等洋货没什么关系,委员的泛滥始于晚清。和历代一样,清朝的官员也是有定额的,如据《皇朝琐屑录》,道光末年,内外文武官员额数是共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二名。官员的任职除了实缺、兼任、行走外,还有所谓“委差”。按《清会典》说法,“凡钦派曰差,各衙堂官所派为委”,即官员执行临时性或专项差使,事毕交差归位。历代王朝末期的特征之一是官职贬值,即民谣所说的“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现象,大清朝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时局动荡财政困难,捐纳、军功、荫叙、候选、候补日渐浮滥,官员人数也失去控制。大家知道,世上本无多少事,官多了,事情也就多了起来。于是出现了许多“委员”,经上官委任后施展经纶和敲剥残民。待到民国肇建,鼎革之际不消说事情更多,前朝遗老必须安置以免生事,从龙新贵更应酬勋酬劳,但是官职有限粥少僧多;又有西洋传入所谓民主选举之法,主张公器公议杜绝封建专制流恶……要解决此问题,除了广设委员会和委员也别无其它良法。
这个形式沿用到今天,在性质上当然是截然不同,众所周知,今天我们的各种委员会和委员,根本宗旨当然是为人民服务……只有一点相同,既然是“委员”,无论规模和行业,至少应该经过上级审核批准,即使是居委会老太太委员或小学校学习体育委员也是如此。现在的情况也有了变化,什么人都能自我委任,比如几个房主自说自话就可以成立什么“业主委员会”,公然与管理者对抗叫板,很有些僭越的味道……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正规委员会也出现过问题。集邮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种邮票“珍邮”叫“全国山河一片红”,发行于文革时期,纪念各省市区“无产阶级夺权”成功与“革命委员会”的成立。问题出在图案设计是红彤彤的全国地图,唯有台湾省是白区,其政治错误程度和严重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刚发行就严令收回销毁,可是仍然有极少量流毒于市场。也正因此,这些漏网之鱼居然成为了价值不菲的所谓“珍邮”……
再谈谈名单标注问题。一般说来,这类说明是为了凸显个性避免混淆。比如,时迁(鼓上蚤)、顾大嫂(母大虫)、张之洞(字孝达直隶南皮人)、王国维(字静安浙江海宁人),等等,这样的注法使鱼目混珠的可能大大减小,但是仅注明性别与民族的用意,我始终不清楚是什么。先说这性别,正常情况下人只有两种,非男即女,也少有混充的例子,附注它干啥?如果其良好动机是张扬女权和呼吁平等,似乎也说不通;极端的女权主义者一定会发难:既然平等,凭什么男人就大剌剌不注明?这不是男女有别的歧视而何?再说不注明还好,起码有三分之一的男人有被误为女性的可能,现在则除了妇女联合会之类的团体外,分明都是臭男人占绝对优势,半边天在哪里?再往深层更不堪设想,难道这是暗示平衡与照顾,不是俺真功夫一刀一枪搏来的乎?
民族的标注问题似乎更大。笔者读书时有位叫Weber 的美国老师,曾经向我们展示过他的洋家谱—家族树(family tree),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简直就是一张欧洲民族分布合成图。我们中国的情况当然没那么花哨,但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同样复杂和敏感。前面所说因凸显性别引起的问题,在这里一样都不少,换个说法就可以,而且因横向比较的对象由一个增加到几十个,可能的麻烦也增加了几十倍……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句话是我上网得知的名言,用在这里似乎很恰当。有些做法在设计时有某种原因,或是矫情自饰以后就相沿成习,其实细想不得……以上这些议论都是我无聊的胡思乱想,敬请批评批判。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