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周其仁:英国医疗体制问答录 [打印本页]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6-12-2 04:50     标题: 周其仁:英国医疗体制问答录

英国医疗体制问答录

  周其仁 经济观察报 2006年11月27日

  上月到伦敦开会,就便与几位老朋友和同学见面。会议的话题是信息和通讯,可大家谈得多的却是医疗。知道“英国医疗模式”正在国内升温,闲谈中就请教英国医疗制度的实际情形。事先要说明,下文不过是我自己在闲谈后的笔记,因此所有可能的误差——事实的和文字的——概由笔者负责。

  问:你们在英国生了病,怎么获得医疗服务?

  答:如果不是很急的毛病,一般先约GP就诊。所谓GP,就是“General Practitioner”(“通用的家庭医师”),他们通常在遍布英国城乡的社区诊所工作,很方便的。至于急诊,就要到医院。

  问:就是说,英国医疗机构分为社区诊所和医院?

  答:是的。前一类就是Community-based primary health care,即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后一类是Hospital-based specialist services,即医院为基础的专门医师服务。除了急诊,英国医院还设有很多不同的专科,接受社区诊所GP的转介(refer)。比方我腹部觉得不适,约了社区的GP看,要是社区大夫觉得问题比较严重,就转介给医院的专科大夫,做进一步的诊治。当然,社区大夫觉得有把握治疗,就在社区诊所解决问题。

  问:无论看社区大夫、急诊,还是专科大夫,都是免费的吗?

  答:可以都是免费的。就是说,在英国无论你是穷是富,无论到社区看GP、挂急诊,还是由社区大夫转介给专科大夫、甚至住院和生孩子,私人都无须付费就得到医疗服务,这些费用全部由英国政府埋单。

  问:你们是说,英国政府用税收为全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答:差不多是吧,正式名称叫“国民健保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这个NHS既然叫“国民健保”,就是政府用库房的资金,支付全体国民健保服务的开支,包括系统内所有社区诊所和医院的设备设施、医护用品、大夫和护士薪水等等。

  问:药费也全包吗?

  答:英国实行“医药分家”,NHS覆盖全民医疗保健开支,但不含药费。大夫开了药方,患者要到独立于医院的药店购药,药费由个人负担,但低收入者、未成年人和老人的药费,也由NHS支付。为防止类似过去国内公费医疗乱开药的问题,由NHS负担的药费部分,患者也要付一点,比如每种药付几英镑之类。

  问:1989年5月我在英国小住过一段时间,知道外国人、包括世界银行雇员这样的高收入者,短期在英国出差,看病也不用掏一分钱。现在英国还是那样慷慨吗?

  答:过去不清楚,现在不是了。我们来了以后就是这样的:除非你来自英国的“医疗互惠国”(with reciprocal health agreements),或者你是来英修习课程6个月以上的外国学生及其眷属,其他外国人在英不能享受NHS,而必须购买专门的医疗保险。当然,急诊是可以免费的。去年接待过国内的同胞,在英国有点感冒就想打点滴,自作主张打急救电话,结果救护车来了发现人还都站在那里。英国医护人员挺好的,说你还站得好好的怎么可以看急诊呢,快躺下!躺下到了医院,治疗就免费。

  问:这样看,NHS覆盖了全部本国居民和外国正式学生的医疗健康保障,再加上所有在英人士可能的急诊费用,就是不全包药费,加到一起也不是小数目。一共要花多少钱?

  答:每年都有报告。记得2002-2003年度NHS共花费了680亿英镑(约等于9520亿人民币,以英国人口5987万算,人均NHS开支15900元——笔者注),占当年英国GDP的7.7%。这几年NHS开支每年都在涨,根据工党政府的“10年改善计划”,到2007-2008年度NHS要增加到900亿英镑,占GDP9.4%。所以英国国内政策的头号问题,永远就是NHS,增加开支还是减少开支,每次大选都吵得昏天黑地。

  问:但是对英国百姓而言,反正看病不要自己花钱,对不对?

  答:也不完全。以我为例(说话的是一位在英国大学任教多年的华裔教授),全家都可以免费享受NHS,但我还是每月花100英镑,为自己和太太买商业性医疗保险。

  问:不是可以免费看病吗,为什么还要自掏腰包?

  答:也许正因为免费,NHS的需求就很大,供给总不足。特别是一些专科治疗,排队等候的时间太长了,你怕耽误,就自费另买一份保险。还有一种情况,社区大夫认为你的病不需要转介,而你不放心,想及时找更好的专科医生看。这些商业医疗保险,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市场行为,几家彼此竞争,服务不错,价格也不算太贵,所以不但伦敦城(金融业)和企业界的高收入层选用,不少教授、中学老师、秘书等中产家庭也选用。反正品种多,你可以按自己情况选合适的。

  问:买了商业医疗保险,到哪里看病?和美国一样,要到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和医生那里求诊吗?

  答:差不多。商业医疗保险指定一批私立医院和私家开业医生,为客户服务。但是英国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它的NHS系统里的许多医生和医院,也都被商业医疗保险选中,签有服务合同,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问:噢,一身二任呀!你们是说,一个政府出资的NHS医生或医院,也可以与商业保险公司定约,有偿为购买保险的患者看病?

  答:是的。这个面还不小:差不多所有好一点的NHS医生,都进入商业医疗保险的医师名单;有的还为好几家保险公司服务。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医生,既是NHS大夫,也是商业医疗保险的大夫——完全取决于患者以什么身份去约见他:以可以免费享受国民健保权利的英国居民身份呢,还是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客户。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验(讲此话的是一位在伦敦城上班的英国人),“在同一地点约见同一位医生”,只不过第一次是用NHS卡约,第二次是用医疗保险卡约。

  问:你可以免费用NHS身份求诊这位医生,为什么还要花钱买了保险再见同一个医生?

  答:第一次用NHS身份约见这位医生,足足等了4个月。第二次以保险客户身份,打电话的第二天就排上了!4个月并不是最长的。在有的地方、看有的疾病,NHS要等更长的时间(一位同学念出他们学校关于NHS的说明,“从家庭医生转诊到专科医师,等候的时间可以长至12到18个月”;她的评论也有意思:人家是真的排队,谁也不例外,HNS大夫的老子来,也照样要排队)。你要是觉得等不起,就出一个保险价吧。当然还有医生质量问题,因为NHS给付的薪水不高,英国不少医生、护士外移他国开业,结果英国便从印度、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前英联邦国家,大量引进前英国人开设的医护学校的毕业生到英开业,使得NHS一部分医师的质量不那么高。

  问:同一个NHS医生承担着公、私两种职能,会不会角色冲突?

  答:总有一点。BBC有过一个调查,NHS大夫的75%时间为NHS病人看病,25%为私人保险病号服务;但是收入方面,正好倒过来:NHS医生的75%收入来自商业保险的给付,25%来自NHS薪水。不过,它的体制也有公、私互补的另外一面,就是好的医生护士,可以从商业保险那里得到追加收入,弥补NHS系统相对比较低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大夫,要不是在NHS里服务好、医术高,商业医疗保险也不会来选你——这也就激励刚出道的医师努力工作。当然,英国还有一套管制办法,防止严重的利益冲突。

  问:有意思,政府全包,私人还是愿意自费看病。这部分非NHS的医疗有多大?

  答:伦敦城和大企业都是公司和雇员共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大学、中学教职工看自愿,我们前后左右不少都有;政府雇员也有买的,但人数好像不多;学生年轻,而且大学医院一般比较好,所以几乎没有人买。(经查,2002-2003年度全英私人医疗健保开支占GDP的1.2%,换算下来约占全部医疗开支的15%——笔者)。英国私人医院也不少,一个统计资料称,NHS有93家医院,大的商业医保如BUPA系统,也有34家医院,BMI系统有44家医院;全英私人医院共有11200张床位。

  问:就是说,英国在体制上由政府用税收资源为全民提供医疗保健,但由于NHS的排队和大夫质量等因素,部分居民还是自费购买了公费以外的医疗服务。所以在事实上,英国医疗体制并不是政府和公立包办,而仍然是公、私医疗组织和机制并存、合作与竞争?

  答:是这样的。至于未来的变化,英国改革NHS的呼声也很高,国内千万不要饥不择食地搬一个自以为是的“英国医疗体制”回家,过不了两天发现人家又改了。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6-12-13 02:04

周其仁:天下没有免费的医疗

2006-12-12 09:04:15 来源: 经济观察报  网友评论

刚去世的弗里德曼生前说过,经济学概括起来只有一条,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像这位大师讲过的其他话语一样,这句弗氏格言也很容易被看成“极端的教义”。世界上免费的事情不是天天都有、花样不断吗,怎么就断言:there is no such thing of free lunch!

这听来有理的反诘,正如有人看到日出东方又日落西山,不免对哥白尼心中生疑:明明太阳围着地球转嘛,“日心说”何理之有?这就带给天文学家一点麻烦,他们要说明,为什么其实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但看起来却是太阳围着地球转。经济学家的工作也麻烦,他们要说明,为什么本来没有免费午餐这回事,但是在市场里和社会上却常有免费的商品和服务。

以医疗为例吧。舆论说,中国人看病的开支当中,自费比例甚高,因此被国际权威机构排名为全球第一百几十名,很落后就是了(其实2005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也不过第110名)。既然自费看病代表了落后,那就不妨向先进的方向瞧一瞧。果不其然,先进之邦国民医疗的自费比例很低,而其中的表表者,即所谓“英国医疗模式”,干脆就是全体国民享受免费医疗!

真有全民免费享受医疗服务这回事吗?两周前本专栏发表的“英国医疗体制问答录”,提供了一点信息。本来是自己求教在英友人的一个笔记,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的。可是看到离谱的言论越来越多,于是决定发表,希望激发对模式化思维——特别是以讹传讹的模式化——的反省。至于还有待查证的部分,比我更懂英国医疗制度实情的读者应该不吝指教。

话说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设立之初,的确规定全体英国公民除牙科手术、视力检查和配镜以外,其余一切医疗由国家免费提供,病人只需付处方费,而产妇、哺乳期妇女、儿童、退休者、医疗事故造成的病人、战争或因公伤残津贴领取者及低收入家庭,连处方费也全免。这部法律在英国是执行了的,而且虽然有变,但直到今天还在执行。“问答录”查证,2002-2003年度NHS占英国人医疗健康总开支的85%,私人自付占15%——我们知道,所有英国人到今天仍然有权享受免费医疗服务,那自费部分不过是部分公民“自愿放弃免费医疗权”的结果。

看病无需患者个人掏腰包,不是免费医疗又是什么?分明是比午餐大得多的开销,我们是不是不可以说,世界上也许没有免费的午餐,但确有免费的医疗?我们分几点来讨论吧。

第一点,不少英国人享受的“免费医疗”,其实是由他们自己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支付的——其实是自费,只不过他们先向政府交费,再由政府向医生和医院付费而已;第二点,对于缴纳社会保障税的数额,不足以支付所享受的免费医疗开支数额的人而言,是不是得到了部分免费医疗?也不一定,因为那个差额,可能是由他们所缴的其他税款支付的;第三点,总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缴得少于其享受的国家医疗服务的那部分公民,他们享受的是其他多缴税公民提供的福利补贴;第四,与上一点相似,完全不缴税而享受国家免费医疗的国民,他们得到了其他纳税公民的福利资助。结论是,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医疗开支都是由享受人自己或其他公民缴纳的税金在支付——天下本没有免费的医疗。

不耐烦的朋友要说了,何必罗嗦,我们当然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免费之“费”总是有人在付账。可是全体国民付出一笔医疗总基金,然后以“免费”的形式让全体国民享用,不是很好吗?经由这样一个简单的形式变换,医疗领域的种种弊端岂不就消失了吗?医生和医院再也无从逐利、从此安心公益性的救死扶伤;病人不论贫富,皆无须为医疗健康而担心支付压力,再不至于因病变贫,更不会出现令人忍无可忍的“无钱求医无门”;政府也因此得到解脱,不再纠缠于和逐利成性的药品制造商、医生、医院无穷无尽的“监管战争”——只要一个“全覆盖”的免费医疗体制,一切都会美好起来!

是的,本来不免费的事情一旦采用了免费的形式,总会给个人和国家带来某些好处。在某些限制条件下,“免费制”的好处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它不但成为一代代先知们构造理想社会的原材料,而且成为动员群众、变革社会的伟大纲领。可是,如果人们因此就看不到免费制的毛病和缺陷,尤其是不顾历史经验已经显示出来的教训,放弃利弊分析,把“本不免费、但以免费形式处理”的范围慷慨地扩大到实际条件所难以承受的范围之外,那么上个世纪种种以“美妙的期待”开张、以“普遍的失望”告终的社会实验,也许可能在未来重演。

要害的问题只有一个,本不免费的服务一旦采用免费的形式,此“费”就再也不等同于彼“费”。还看英国,这个号称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1951年全部社会福利开支不到21亿英镑;而到2002-2003年度,仅NHS开支就达680亿英镑;而根据政府已经承诺的开支水平,2008年全英NHS开支要占GDP的9.4%。无论怎样算,“免费医疗”开支的增长都要比人口、物价和GDP增长快许多。是不是英国医保的质量提升了?看看“问答录”的记载,那些“自愿”不享受NHS而自掏腰包买商业医疗保险英国人,主要就是NHS的服务质量低得令人难以忍受。

原来,付费与“免费”之间,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理解这一点应该不困难,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吃自助餐的食量通常要大一点?那还是自己掏钱的——仅仅不过计费的方式有点变换而已。倘若朋友掏钱请吃自助餐,你我食量如何?倘若朋友用可报销的公款请吃,食量又如何?倘若公费请客的范围慷慨地扩大到减肥开支、可能引发的胃部不适等疾病的治疗,更扩大到吃一次自助餐一切终身有保——你我的食量又如何?

是的,依凭国家强制税收的“普惠制”,不能不大大刺激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这里,需求首先是人的欲望,可又无时不受到“由谁付费”的限制。自己付费,横竖要受自己收入的限制。别人付费吗?当然受别人收入的限制。至于国家付费,由于可以强制全民缴税(包括社保税),可以最大限度地抽肥补瘦,还可以滥发钞票,因此不言而喻,凡国家埋单的需求,通常总容易被刺激达到最大量。

可是在另外一面,国家免费埋单的体制,又做不到无限动员供给来满足需求。是的,NHS制度下的英国医生和医院,固然没了盈利的动机,可是,要不要他们努力工作呢?很不幸,“免费制”再次遭到“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纠缠。当国家动员的财力跟不上免费需求的膨胀时,英国医生率先感受到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而报酬却越来越没有市场竞争力。结果,英国医生开始行动:减少努力的给付,并且向英国政府以外的其他雇主那里打主意。1960年代,1/3在英国受过医学训练的医生流动到美国和其他国家,而英国为了对付医生供给不足,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原英联邦国家“进口”医疗人才——这是“问答录”介绍过的。

英国病人也很快感受到了。缴纳社保税和其他税种的公民,普遍抱怨纳税越来越多、而得到的服务越来越差。没纳税的人当然不能做同样的抱怨,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NHS系统越来越长的等待时间。我看到的一幅统计图显示,随着NHS开支占GDP比例的升高,排队候医的队伍却越来越长。两年前的资料,全英NHS的急诊等候时间平均为2小时,常规门诊预约为6个月,而住院手术为18个月。最夸张的媒体故事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终于接到了扁桃体手术的通知,而她预约的时间是在20年前!

结果就是,从大门赶出去的“市场原则”又从窗口里溜了回来。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在国家全包的医疗体制下,自愿购买不免费的医疗服务。私人医生、私人医院、私人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重新出现在英国社会。更具有反讽意义的,是不免费的市场准则深入到免费的NHS系统。“问答录”记下了:被商业保险选中的技术高明的NHS医生,坐在公立医院里为自费病人看病!这部分一身两任的大夫,服务于免费体制的时间比重是75%,但收入的75%却可能来自不免费的病人。

要解释NHS及其演化过程中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吗?请参考以下这句话:天下看来免费的医疗,其实都不是免费的。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