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为刘璋与刘禅鸣冤叫屈 [打印本页]

作者: 鲁阿丁    时间: 2006-12-26 21:24     标题: [转帖]为刘璋与刘禅鸣冤叫屈

很多人都说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时间虽短,但人们对其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其它朝代,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问世后,人们说起“三国”就乐此不疲。

  我也很喜欢《三国演义》,几十年来一直时时翻阅,许多章节甚至可以背得下来。我也是诸葛亮、关羽这些“英雄人物”的崇拜者。

  但是最近以来,我却对《三国》中的人物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现在我想将自己对《三国》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写出来与大家进行讨论。

  这一篇文章我想写写刘季玉和刘阿斗。这两个“人主”一直是读者们最看不起的人物,他们千百年来遭受到的嘲笑、挖苦、讽刺多得举不胜举。但我现在突然觉得,刘季玉和刘阿斗其实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的形象甚至比有些“英雄人物”还要高大。

  刘季玉就是刘璋,季玉是他的字。他的父亲叫刘焉,长期治理西蜀。刘焉去世后,刘璋接了班,成了西蜀之主。当时,相比较于中原一带军阀混战、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西蜀是比较稳定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后来,刘璋为了对付汉中的军阀张鲁,老实巴交地请刘备来帮忙,结果负乘致寇,实心眼的刘季玉为野心家刘玄德所乘。看来忠厚诚实的刘备刘玄德翻脸如脱裤子,铁骑横扫益州土地,最后一直打到成都城下。

  毋庸置疑,刘备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可是事情到兵临城下的地步,刘璋该怎么办呢?按照封建统治者的一般作法,是动员所有的臣子、士兵与民众进行顽抗,哪怕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另外,中国传统的观念是“不成功便成仁”,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壮烈牺牲就会受人景仰,就会留名千古,永垂史册。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慷慨激昂、冠冕堂皇“大道理”后面的真正意图是保卫帝王的“江山”……

  刘季玉现在也遇到了这样窘迫的局面。可是,令人钦敬的是刘季玉对此作出了出人意料的举措。请看《三国演义》对当时情况的描写:

  璋曰:“吾之不明,悔之何及!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董和曰:“城中兵尚有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曰:“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城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众人闻之,皆坠泪…… 

  史书《三国志》对其事也是这样记载着:

  “先主(刘备)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这就说明,《三国演义》是按史实录的,没有进行艺术加工,刘季玉就是这样一个人。刘季玉不顾将士们的忠心相劝,轻意放弃江山,败坏自己的名节,其原因是不忍看到百姓们遭受更大的苦难……

  这真让人感慨啊!这样的“人主”中国历史上多乎哉?不多也。刘季玉是凤毛麟角的一位。

  刘璋投降了,西蜀百姓因此没有遭受更大的灾难,士兵也没有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刘备占领益州后,却一直穷兵黩武,战争连年不断,天府之国千里沃野一片萧瑟,蜀民死伤无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备的儿子刘阿斗投降西晋时为止。

  现在再说说刘阿斗这个人。

  刘阿斗就是刘禅。刘阿斗的知名度在中国是很高的,成语、俗语和歇后语就有“乐不思蜀”、“扶不起的刘阿斗”等词儿。但这些词儿都是贬意词。

  我认为,这样议论与定性对刘阿斗是很不公平的,而且是大错特错的。刘阿斗其实是个很不错的君主,起码他是个仁慈、开明的贤君。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君臣和谐的情况是很少的,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专制残暴、疑神疑鬼的君王,他们对位高权重的臣子往往不放心,必欲除之而后快。而臣子“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诚慌诚恐,察颜观色,顺着君主说话,稍有闪失就被诛杀。

  可刘阿斗不是这样,他与诸葛亮等大臣的关系一向是很和谐的。诸葛亮等人大权独揽,但刘禅丝毫没有猜忌之心。好象刘阿斗对“江山”并不特别看重。

  为什么刘阿斗那么大度呢?我想这大概与他的身世与经历相关吧?

  刘阿斗前半生的经历是相当坎坷的。据《三国志》引述《魏略》说:“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谢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为洗沐送馆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当然,对此史书有不同的记载。裴松之说:刘禅“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于长坂,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

  不管怎样说,刘阿斗是在战乱中长大成人的。在东逃西窜中,他看到了战争的悲惨和将士们惨不忍睹的牺牲场面,看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间悲剧,也许他还看透了侵透着鲜血的“江山”,看透了这个残酷的人类世界……

  所以,刘阿斗是比较仁慈的。他经常说:“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

  虽然诸葛亮上表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但纵观刘阿斗的一生,他除了曾经有过重用宦官黄皓的错误之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特别恶劣之处。另外,重用黄皓所造成的后果,也没有《三国演义》上所说的那么严重。

  在君王的地位上,刘阿斗总是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努力保持着高层的和谐状态。他对诸葛亮的信任程度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佳话。诸葛亮用人失 误犯了大错后很为内疚,刘禅安慰他说“胜负乃兵家常事。”诸葛亮因错自贬三级,但在他打了胜仗后,刘阿斗及时地恢复其职务。诸葛亮死讯传来,刘阿斗竟哭倒于龙床之上,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灵柩运回时,刘阿斗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阿斗也是谨慎行事,得人心,顺民意,信任百官,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在当时的三国中,蜀国算是治理得最好的一个。在他当政的日子里,蜀国内部没有象魏国与吴国一样发生过大规模的动乱事件。四十多年的时间,弱小的蜀国对强大的魏国始终持续着攻势,这真是奇迹。

  另外,刘阿斗很有头脑,有时甚至比诸葛亮还要清醒。诸葛亮北伐,刘阿斗就多次进行规 劝,指出人力与财力上的不足之处;诸葛 亮死后,刘阿斗马上想停止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长期用兵伐魏);司马懿征伐辽东时, 刘阿斗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 ,以乘其衅。”;对魏延与杨仪互说对方造反的表奏,刘阿斗能够进行清醒的分析,事后妥善地处理了魏延的后事,处置了小人杨仪;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阿斗改革了政治体制,自摄国事,解决了一些人大权独揽的问题。另外,刘阿斗本人也没有魏主和吴主那样的腐败糜烂奢侈等坏作风……

  对此,南朝史学家裴松之感慨地评价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由于历史发展的大势,蜀国终于灭亡了。有趣的是,刘阿斗当时的作法与刘季玉十分相似。魏兵兵临城下,刘阿斗的儿子刘谌劝说父亲说:“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攻击,可获全胜。”可刘阿斗不听,还叱斥儿子说:“汝欲令满城流血耶?”在对待国家与人民的存亡问题上,刘阿斗更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 。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刘阿斗象刘季玉一样当断则断,放弃自己的“名节”和政治面子,尽量减少人民的损失与无谓牺牲,甘愿献出“江山”。如此决策,与为了一己之私而不 断地鼓动老百姓卖命的众多封建帝王相比,不知进步了多少年,多少代。

  然而,因为刘季玉与刘阿斗是投降敌人的,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很不光彩的。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宁死不屈”,是“斗争到底”,是“流血牺牲”,是“为国捐躯,是“杀身成仁”,其它什么也不计较,哪怕你是为了老百姓,为了挽救众多人的生命,为了社会的安定。虽然从历史的发展角 度来看,少死人,少破坏社会财富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我想,刘季玉和刘阿斗终究会成为众多民众心目中的“杰出人物”的,但那要等到人们思想认识提高和传统观念改变之后。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6 13:26:28编辑过]


作者: 菜农    时间: 2006-12-27 07:16

这是好文章,但是民众觉醒前,无法得到赞同。

曹操兵临城下,东吴的大臣们几乎都是一面倒地赞成投降,大臣们赞成投降是能保全全家性命,而且在曹操统治下还能谋一官半职,但是,孙权不高兴,东吴投降,只有孙权一人不能有好下场,这个时候,鲁肃帮孙权说出了心理话,结果,孙权以一人的利益,让整个东吴的人民与曹操火并赤壁,战争使孙权称帝一方,但是人民陷入连年征战。

用现代的观点看古代战争,那完全是另一种解释。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6-12-28 02:53

很多事是该换个角度想一想,好比现在的主流说法是雍正经济搞得好,国库里从接手时的几百万两银子,到翘掉的时候有了七千万两银子。可当时社会存银是几乎固定不变的(大约七亿两)他库房里多了,不就是其他人少了吗?这算什么功劳?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6-12-30 05:26

以前曾见诗曰:

【七绝】 刘禅
江山认作刘家物,天下何时能太平?
西蜀如今烽火息,安心住到洛阳城。


作者: johnlery    时间: 2007-1-7 04:44

阿斗在投降的时候可以当断则断,但在阻止诸葛或是姜维北伐的时候却无法当断则断。或许他断的太晚了。
作者: xuhong    时间: 2007-1-8 23:29

有点诙谐,这没在开玩笑吧??我没看过三国,不过就是喜欢曹操。那些打来打去的,搞不清楚怎么回事的。反正历史都到今天了。

刘季玉,不认识。刘禅还晓得,不过也没见过。对他没啥坏印象,就是幸灾乐祸而已。因为他的绰号比较可爱而已。我还以为他是夜夜笙歌,不理朝政,流着鼻涕,满嘴酒气的家伙呢!

难道不是吗??他写的《七绝》(如果真是他写的),挺白话,还挺单纯可爱的。投降就投降么,大丈夫能屈能伸呀。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