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复旦教授:让上海成为特别行政区的理由 [打印本页]

作者: 琛一    时间: 2007-1-12 15:25     标题: 复旦教授:让上海成为特别行政区的理由

发表日期:2007年1月12日 
出处:南方周末   
作者:吕明合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的言论一经刊登,让他成了关注焦点。在社保案余波未定时,发表此番言论,其真实含义为何?

  2006年12月31日,采访的部分内容被新华网以《复旦大学教授张军:让上海成新特别行政区》为题转载。随后迅速在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和网络社区传播,引起网民热议。

  1月6日晚,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张军,在复旦大学一间狭小的咖啡馆里,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内文导读:

  “两个上海”的冲突

  值得关注的问题

  上海可以有限复制香港体制

  “中央对上海的政策不会改变”

  “两个上海”的冲突

  记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构想?

  张军:多年以来,上海的经济发展,一直走的是所谓东亚“新兴市场经济”的早期模式,靠改进政府的效率来推动。上海的治理模式,在改革初期确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很多领域,上海的经济保持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加大了外资引入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在这种模式下,主张效率导向、管理导向,达到了很高的治理水平,这是优点。

  上海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效率,相对全国是很好的。但这个“好”靠什么?不是靠体制,而是靠一批精英的管理团队,靠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实际上,几十年来上海的体制和天津、和其他城市一样,没有根本的不同。上海的成功主要靠治理而非法律监管,这决定了在没有良好的法律监管体系下,它不能克服、也解决不了腐败问题。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它要承担一个省政府要做的所有事情。它要解决地方的就业、解决GDP,它什么都要有。

  记者:你说有“两个上海”的定位在不停冲突,具体怎么理解?

  张军:确实存在“两个上海”的概念。上海既是一座向近代梦想回归的城市,又是一个财政联邦主义中的地方经济体,只是三十分之一;它想做“远东第一都市”,又是中国现行行政区划中的普通直辖市;它的理想是成为大陆能站到国际竞争队伍里的唯一大都市,但现实中,它只不过是行政区划里的省级政府;它想发展金融和贸易,成为轻型的上海,但它又要发展制造业,解决GDP问题,向重型的上海迈进。

  这20年来,上海一直生活在这种矛盾中,一直在不停地冲突,始终不能实现转型,反反复复,非常痛苦。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痛苦?

  张军:这样的痛苦,源自政府治理模式和考核体系,它决定了地方政府的产业选择的矛盾。

  在现阶段,发展服务业和发展制造业是不同的。因为GDP和政绩观的需要,发展制造业,更符合地方政府的目标,但如果GDP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因素,上海就不可能放弃一些东西。能提高GDP的投资项目就会被拦在上海,而不是周边地区。至少在这点上,上面可以改变政策。

  这样上海才可能成为金融、航运甚至IT等行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全球交流平台。才可能实现它的辐射功能,才能实现泛长三角地区更均衡的发展。

  记者:大家很关心陈良宇案件对上海经济到底有无影响?

  张军:我觉得这个事件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的。

  记者:你觉得有哪些影响?

  张军: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会促使投资者冷静下来。我们有一百个理由看好中国经济,却没有一个理由不谨慎。

  现在大家关心的并不是陈案本身,更多的是联想:上海的经济会怎么样,在这里的投资安全吗?大家会想搞清楚,上海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城市?而上海不是香港,上海就是上海。这是一个中国的城市,是一个中国大陆的城市。

  记者:有可以佐证你观点的事实么?

  张军:比如很多大项目的投资者一旦把政治因素考虑进来,在选址方面可能会有新的考虑。已有的投资者,在追加投资时也可能会转移重心。

  也许是巧合,比如“空客”的项目,就没有选择有飞机生产史的上海,而是选择了天津。而天津没有任何生产飞机的历史,上海却是中国生产飞机的中心。

  还有,上海2006年的投资增长放慢。去年的投资大概只增长了10%左右,前几年都是20%到30%啊——这值得关注。

  记者:你提出在上海借鉴香港的体制。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别的地方?

  张军:上海是一个如此有希望的城市,如此特殊。中国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城市来替代它的地位。

  从历史上说,上海的学习能力也特别强,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它所特有的开放性海洋文化的传统也一直没有被割断。如果不是上海在一段时间内的停滞,香港甚至东京可能都无法形成现在的地位。

  记者:你说上海要借鉴香港,是指复制香港的特别行政区体制么?

  张军:我并未主张照搬香港的特别行政区模式,也不是说一定要搞什么特区体制。只是觉得上海发展到了一个历史关头,应该适当探索,寻求如何走出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

  我提出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给大家一个想象空间。现在不是要做,是要谈,是要研究、考虑可行性。中国目前的行政体制可能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但上海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

  记者:您觉得上海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呢?

  张军:我觉得至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下,有许多和我们体制并不矛盾的方面可以复制,至少值得讨论、研究。

  比如,香港的金融、货币政策,与国际接轨的法治,更好的监管机构,廉洁保障体系。具体地说,如落地免签、自由港、外汇完全可自由兑换,这些东西,都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都可以借鉴。

  记者:你觉得实现这样的体制改革有多大可行性?

  张军:我认为可行性还是有的。在现有的体制框架没有改变的条件下,还有更大的突破空间,可以作更大的改进。

  中央提出“四个率先、四个中心”,要上海走在中国的前面。这个概念,本身就代表了倾斜的政策,给上海创造增长的空间,包括在二级政府层面上的制度设计。

  事实上,上海市政府向中央要政策的思路已开始转变。上海已考虑不再向中央政府要一个具体的政策,而是报一个综合改革的方案。

  比如,现在的浦东新区,在现有模式下已发展到一定高度。上海这时就会考虑能不能让政策更灵活一些,更突破一些,搞一个深度的综合开发实验。

  在陈良宇案前,这个新的综合开发实验区已被国务院批准。但当时开发区的改革方案一直只有粗的框架,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政策。这就给了大家一个想象空间。

  在实验区方案公布后的会议上,韩正市长曾强调要加快对方案细则的研究工作。

  记者:能介绍下这个方案么?

  张军:这会是个更大胆的东西。现在这个方案还没有一个细则,但当时大致的方向,包括的设想很多。包括了金融政策,也牵涉到政府体制的改革方面。

  比如,上海一直采取保税区模式,能否推广到保税港,将来能不能做香港那样的自由港。在金融方面,可能会学习一些包括香港在内的西方比较发达的汇商制度。另外,也包括上海能否在行业法规的设计方面,借鉴国际的法律制度。

  有一点很明确,上海的地方官员已非常清楚,包括“世博会”的影响都只是一时效应,“后世博”时代的上海靠什么,game over以后怎么办?确实是个很让人焦虑的问题。

  记者:有人觉得陈案后,中央的上海政策会发生改变。你怎么看?

  张军:我觉得中央还是会肯定上海的经济,不会有政策改变。我相信这样做也是明智的决定。就目前来讲,还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可以替代上海。在亚太地区、远东地区,上海做得好的话,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经济的发展历来如此,你不能想象,如果英国没有伦敦,英国的经济会怎么样。而中国经济的领头羊肯定不是北京,也不可能是别的地方,包括天津。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7-1-13 00:57

看过了, 但还是要顶一下![em05]
作者: 奔人    时间: 2007-1-18 03:32

中国就是这样,政策,特权全部给本来经济就很发达地区,而这些发达地区根本没有起到什么表率,带动作用,反而是更多的坏榜样,例如,更加歧视限制外地人口,吸引抽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获取更多税收优惠,每年成千上万的欠发达地区官员到那里所谓的取经学习,实质是吃喝嫖赌,拉动发达地区的畸形消费,使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何不划一个穷地区,给它个国中之国的最大自由的政策,独立的财政,让其自身独立发展,只要国防统一即可,我想,过不了几年,有多少个香港,台湾,深圳会奇迹般的诞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7 19:33:22编辑过]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