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姓蔡,因此在许多场合,总是要顺便关心一下本姓人的命运。看三国时,我深为其中的姓蔡的人叹息,一部一百二十回本的演义小说,里面所记载的蔡姓人,竟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第一个出场的是蔡邕,他事母至孝,是著名的孝子,又是东汉末年一个非常有声望的读书人,精通多门学科,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特别钟情于文学和历史,看过许多古代书籍,矫正了它们中间的错误,堪称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
只因他一时糊涂,思念董卓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在董卓被处死以后,伏在尸体上哭了几声,就被当时执政的王允逮捕,并处绞刑以死,成了军阀混战的一个牺牲品。
不过王允此举,也伤了许多读书人之心,正如后汉书蔡邕列传所记载:“……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可见这位
可叹王允本性刚直,不懂得笼络人心,也不讲究政治谋略,这种人如果在太平盛世做一个审判官,一定会凭公执法,成为一个很得人心的法官。可乱世要他搞政治,要他领导一个政府,那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没有多少时间,他就很快走向失败,下场比蔡邕更加凄惨,被董卓余党斩杀,身首异处却不说,还要赔上他的宗族老幼。
第二个是蔡阳,他因为听说关云长过关斩将时,杀了他的外甥秦琪,下决心要为外甥报仇,在古城边与关羽争斗,结果报仇不成,反而搭上自己的老命。他既成就了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赫赫战功,又成了桃园兄弟在古城团聚的牺牲品。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在真实的历史上,杀蔡阳的不是关云长,而是刘玄德。但罗贯中写小说,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把这个功劳算到关羽的账上,也是无可厚非。其实他们原是拜把兄弟,算到谁的账上都是一样,只是在三国时代的蔡氏宗族中,又多了一个倒霉鬼。
第三个是刘表的继室
可是尽
接下来是
再下来是蔡瑁两个可怜的弟弟蔡中、蔡和。在哥哥被杀以后,曹操派他们到东吴去做间谍。结果被周郎识破,他们不但未能为曹军传递有用的信息,反而成了为周郎传递假情报的工具。到最后,临赤壁大战前夕,一个像牲口一样,成了吴军祭旗的供品;另一个为吴军带路,到达之后被甘宁大刀一挥,立斩于马下。不想蔡瑁家里的几个兄弟姐妹,全部都成了刀下之鬼。
如果蔡瑁被姓刘的人所杀,那还说得过去,也算是罪有应得。但死于曹操之手,实在是一桩天大的冤案。后来曹操虽然知道错了,但出于颜面,还是死不认账,即使是输掉了这场赤壁大战。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统治者的通病,自己的颜面总是要比下属的性命、甚至比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更加重要。
历史上有哪个皇帝,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赵构杀了岳飞,朱祁镇杀了于谦,到死也没有认错,一直要等到他们的儿子甚至是孙子的时候,才为被错杀的民族英雄平反昭雪!更可悲的是明思宗朱由检,他中了人家的反间计,错杀了袁崇焕,紧接着既断送了大明江山,又丢了全家的性命,自己也断子绝孙,弄得即使他有后人想为袁崇焕平反也不可能了;到最后反过来却要他原先的敌人,即编制反间计的皇太极的子孙来给袁将军平反昭雪!这真是历史的讽刺啊。
其实有许多事情,到今天还是这样,你看胡风反革命集团、潘汉年和扬帆反革命集团以及1957年揪出来的五十多万(最近有报道说是三百多万)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不是要等到毛太祖驾崩之后才能平反和改正吗?当然后来还有许多其它的冤假错案,尤其是那个规模很大的冤案,我们老百姓都睁大眼睛瞧着,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公正公平,而又顺应民心的结论?
为什么多年来反腐败没有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愈反愈腐败!因为那些带头反腐败的年轻人,得到的是极不公平的待遇。其实我们那些管事的人,心里也非常明白,有些事情是一定要解决的,只是嘴上不说。他们也知道早解决就早得到民心,只是还没有足够的勇气,不敢去闯那个禁区,或者当年管事的人还站在他们的后面。
sb地说:对等谈判的机制很重要。简单地说就是手里握枪的一方,有责任有义务形成这种对等的谈判机制,对等谈判机制的形成之日,也是冤冤相报机制终结之时,当然,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史无前例之事,没有大智慧大胆略的政治家是办不出来的,也是不敢想的哈?又当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这事也难办,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三。[em07]
遥想当年(呵呵),蒋先生握枪的时候,毛润之(呵呵)飞赴重庆谈判,想来还是只想争个“对等权”,蒋先生自恃重兵在手,谈得三心二意,结果,最后落个众离亲叛。后来,“共军”攻到长江边上,蒋先生却突然又想“对等”了,可毛润之却不答应了——俺已是重兵在手,“对等”?“谈判”?项羽大萨姆的的干活。再后来……毛手握枪……何其志满意得?……可后来……还是一个众离亲叛……然后……再然后……又是历史往回……仍还冤冤不改……数风流人物,还看明早?
[em05]先生过奖了。小百姓只是发发牢骚!
sb地说:对等谈判的机制很重要。简单地说就是手里握枪的一方,有责任有义务形成这种对等的谈判机制,对等谈判机制的形成之日,也是冤冤相报机制终结之时,当然,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史无前例之事,没有大智慧大胆略的政治家是办不出来的,也是不敢想的哈?又当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这事也难办,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三。[em07]
遥想当年(呵呵),蒋先生握枪的时候,毛润之(呵呵)飞赴重庆谈判,想来还是只想争个“对等权”,蒋先生自恃重兵在手,谈得三心二意,结果,最后落个众离亲叛。后来,“共军”攻到长江边上,蒋先生却突然又想“对等”了,可毛润之却不答应了——俺已是重兵在手,“对等”?“谈判”?项羽大萨姆的的干活。再后来……毛手握枪……何其志满意得?……可后来……还是一个众离亲叛……然后……再然后……又是历史往回……仍还冤冤不改……数风流人物,还看明早?
[em05]好,妙!
“五百年前是一家,”对于和自己同姓的人,确实难免生出些异样情绪。不过,还得看大姓还是小姓,俺姓周,好歹也非小姓,对于同姓的人感受就要麻木些。假如两个姓“鬼”的人遇见,估计立刻就要认乡亲了。
在《三国演义》里,蔡琰(文姬)还算不错,曹操行军路过,还曾特地去看望过她。
蔡夫人死得惨,但放在三国那个大背景里,似乎还不容易被人感叹一把。她时时在屏风后窃听的行为,使这部小说难得地显出一些人情的诡异来。
由于不姓蔡,所以,我大概只会对大学士蔡邕稍加感叹,至于别的蔡姓武人,俺只能铁石心肠一把了。
假如两个姓“鬼”的人遇见,估计立刻就要认乡亲了。
奇怪的《百家姓》 作者:未知 来源:华夏姓氏文化研究会
中国的姓氏繁多,俗谓“百家姓”,当然远不止百。中国的姓不但多,而且有许多稀奇古怪甚至不可理解的姓。比如有狗、狼、蛇、鬼、尸、秃发、大狐、黑齿等姓。狗氏,汉朝有名人狗未央。蛇氏,出自南安(今江西大余),古代有建武将军蛇元。鬼氏,《古今人表》中有鬼臾区。狼氏,春秋时有晋国大夫狼谭,齐国人狼蓬。尸氏,《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有尸佼,秦相商鞅之得力助手,曾助商鞅变法,著有《尸子》20篇,凡6万余言。秃发氏,出自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西平王秃发乌孤曾创立十六国之一的南凉,建都青海乐都。大狐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有晋国大夫大狐容。黑齿氏,出自百济西部,百济是公元1世纪至7世纪时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强国,与新罗、高句丽鼎足,唐朝有左武卫大将军黑齿常元,被封为燕国公。更奇的是,连“怪”这个字也是姓,上古有一位怪义,曾画地形图供神农通水脉。甚至“姓”“氏”二字也是姓,《汉书·货殖传》有:“临淄姓伟,资五千万。”这位“姓伟”是汉代山东临淄的一位大工商业主。氏姓,《吴志》记有“北海氏仪”,是春秋时齐国大夫的一位公子。
这些稀奇古怪的姓氏。主要见之于古籍,但也不能说现代就没有怪姓了。如山东有冯姓,此姓原为马姓的一支,因祖先得罪朝廷,雍正皇帝将其改为“骂”,世代沦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才添上人旁成为冯姓。今河北某地有人姓狼,并一再声称不是杨二郎的“郎”而是狼狗的“狼”。这个人还介绍了他热心寻知的许多狼姓同胞,并说他的原籍老家大半个村的人都姓狼。此可谓“狼姓满村,狼烟四起”了。
有姓鬼的。查了一下,据说黄帝时就有了。
不过,今天应该没有姓“鬼”的人了。也难说。一些小姓氏也像弱小民族一样,说不定生活在某个少人知晓的地方。这事,或许得问问真名上的梦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22:51:22编辑过]
有姓鬼的。查了一下,据说黄帝时就有了。
不过,今天应该没有姓“鬼”的人了。也难说。一些小姓氏也像弱小民族一样,说不定生活在某个少人知晓的地方。这事,或许得问问真名上的梦子。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