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通古出新融中西 精研细论解疑难 [打印本页]

作者: 邢斌先生    时间: 2007-1-30 05:13     标题: [原创]通古出新融中西 精研细论解疑难

通古出新融中西 精研细论解疑难

——《疑难病证思辨录》读后

 

邢斌

 

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阐发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证的经验,大概柯雪帆教授是第一人,而且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柯老的这一实践,始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7811月的复刊号,乃应该刊负责人之邀而作。最初创作的20回本,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名曰“医林掇英”,我在求学时曾从图书馆借回阅读。19982月买回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出的30回本,已更名为“疑难病证思辨录”,当时正是柯老患胃癌手术切除后的第2年。今年出的本书增订评释本,是50回本,且增加了30篇小说涉及问题的专题讨论。目前的篇幅是30回本的3倍多,超过40万字。一位大病后的老人,仍在为中医事业默默地、不懈地奉献着,而且拿出的是如此高质量的一部厚重之书,不免令闻者感动,读者欣喜。

本书最先吸引人的或许是它独特的体裁,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描写。但是作为一个医者,我倒不是很在意这些。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字,一个是“通”,一个是“细”。作者是一个通人,通古今中西,并具有一种穿透力,好比穿透云雾的一道阳光,因此出语多新意,直中要害。在这种学识背景下,作者诊治疾病当得一个“细”字:诊查病人过细,辨析病情入微,细论虚实寒热与标本缓急。另外,作者的写法也堪称“细”,对一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反复比较,细细分析。

不妨先完整的读一回,来看看这“通”与“细”吧。 不必挑,就从第1回看起。一个老水手患大叶性肺炎,高热,咳嗽,痰少色白,舌色黯红,苔厚白腻满布,舌面湿润,脉弦数。实习医生小张了解到患者口渴预饮、便秘;而主治应医生还进一步问明了口渴喜热饮、量不多,素有便秘,自发烧前1天以来一直未大便,而且腹部不胀满。本书主人公钟老根据患者的职业风里来雨里去受寒湿多、高热却无热象反恶寒无汗、苔白腻、头不痛而重,辨为太阳寒湿,并且对为何不辨为热证作了解释。看来唯有诊查病情过“细”,才能正确辨证。看到这里,读者或许会想,《伤寒论》太阳病篇里只有伤寒、中风、温病,哪里有寒湿啊。作者已借小张之口提出了这个问题。原来太阳寒湿在《金匮》第2篇,《伤寒》有杂病的内容,《金匮》也有热病的内容,两者原本就是一本书嘛,应该读“通”。患者服药后汗出较多,热退神爽,脉静身凉。钟老却引《金匮》湿病篇原文“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认为将有反复,且可能传经。果然,患者出现恶寒发热而无汗,烦躁,咳嗽,胁痛,呕吐,是太阳少阳合病。但不能用柴胡桂枝汤,因无汗不能用桂枝汤故也。乃根据太阳表实,兼少阳证,用了“柴胡麻黄汤”。显然这是读“通”了《伤寒论》后的圆机活法。

书中不少病例的讨论,打“通”了古今中西的界线。比如第4回在景湖公社处理完一个肠痈病人,钟老分析了肠痈成脓后的4条出路,作者借应医生之口谈了西医学对此的认识,中西医学可以互相印证。钟老越谈越深入,弥漫性腹膜炎,中医看作脓毒内陷,至于慢性脓肿,则与《素问》腹中论、奇病论中所说的伏梁相近似,接着又根据中医外科估计预后的标准“五善七恶”对这个病人的预后作了判断。再比如第12回,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根据其头颅左侧肿块的表现,当参照中医外科骨瘤辨证采用消法,但参照其X片骨质损害却认为是肾虚髓消,应用补肾法。结果补消同用,服药1月肿块即告消失。钟老总结说:“内科要辨外在的证候,外科宜求内在之根源,中医与西医也可以互相印证,相互为用”。换句话说,内科与外科要“通”,中医与西医要“通”,“通”之后,治病自然游刃有余。上述是中医外科病,其他如中医内科常见之眩晕、头痛、发热更是谈古说今、融会中西,尤其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阐发最多,读者宜留意焉。

诊查病人过细,依靠的是对各种诊法的领会和把握。比如前面已经举过的例子,问完口渴还得进一步问下去,问完便秘也还得进一步问下去,你也可以说这是问得细,但我更愿意说这是一种穿透力的表现。大医都有这种光照迷雾,直见本质的能耐。说到诊法,必然要说到作者对腹诊的运用。柯老是研究仲景学说的大家,而腹诊虽起源于《内经》,但到《伤寒》、《金匮》而大有发展,此后传入日本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研究腹诊,必然要从仲景学说入手。本书共有10例用到腹诊,对于病情的辨析,虚实的衡量,具有重要意义。小说后有“评释第17”专论腹诊,可供读者学习。

虚实寒热与标本缓急的把握,在诊病中非同寻常,笔者在读书临床中也深有体会。可惜的是,一般医书都语焉不详,或详于理论而乏实践支持,或只有医案报道全凭读者领悟。本书有较多篇幅讨论这些问题。比如第19回的3例脾胃病寒热夹杂的案例,分析了为什么脾胃病会出现寒热夹杂的情况,西医学可能的解释,张仲景的泻心汤该怎么用,理法方药一气呵成。紧接着第20回,是7个寒热夹杂的病人,病位超出脾胃。有胃热而肾阴阳两虚,有脾寒而肝热,还有温振肾阳、通补胃府、清熄肝风三法并用者,别开生面而启人心智。第22回治一小儿外感咳嗽用补药,引出钱乙“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二十字诀,并结合病例讨论了如何“量虚实”。接下来又讨论了虚人外感和里热兼虚的证治。第528293336回都是复杂证候,辨明标本缓急是论治的前提,有的属于甚者独行,有的属于间者并行。当然书中疑难病例甚多,绝不限此4回,只不过这4回较明确讨论而已,其他病例大多也牵涉这些问题,值得细细体会。此外,“评释第6”也作了讨论。

作者的写作手法很细腻,特别喜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这正是作者所说的“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途径。这样的例子极多,非一时半会儿所能尽道。总之,无数胜景还需读者细细品味,这里不过根据我的感受论述一二。

但是,走笔至此,却也想说些疑惑: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证的方法与经验,真的适合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吗?这部作品无疑是成功,甚或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杰作。可是,小说的形式无疑会影响、束缚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虽然柯老已经增写了评释30篇,但总没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感觉。如果,柯老能将思路与方法分专题讨论,临床经验按系统讲授,或许行笔会更舒展、更流畅,材料会更丰富、更完善,读者的收获也许会更大。衷心祝愿柯老身体康复,再写新作!

写于2005年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