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闲闲书话』 [私人藏书]千春孰比肩,九畹种兰荃:关于钱仲联 *文/黄岳年
[打印本页]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7-2-2 18:26
标题:
[转帖]闲闲书话』 [私人藏书]千春孰比肩,九畹种兰荃:关于钱仲联 *文/黄岳年
千春孰比肩,九畹种兰荃:关于钱仲联
文/黄岳年
2002年9月26 日,钱仲联先生九十五岁寿辰,在国际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著名学者、一代宗师饶宗颐先生特地在香港挥毫泼墨称誉钱仲联为“昆仑万象”,《解放日报》也刊出王元化先生所做的寿序:“吾民族所承受之文化,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贤者多以文学创造为旨归,而传统文学创造之主流,端在诗歌一脉,虞山梦苕庵钱公仲联先生,一代诗豪也!”
一年后,世寿九十六岁的钱仲联先生身归道山。190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常熟虞山的钱仲联,原名萼孙,号梦苕,曾任教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南京中央大学,苏州大学。他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华大典·文学典》编纂委员会顾问,《全清词》编纂研究室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全宋诗》编委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近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学研究会理事长,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文哲研究所所长,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担任江苏省重点高校苏州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首席教授。长于诗文词赋创作,对明清诗文尤有深湛的研究,著述等身。
钱仲联祖父钱振轮是晚清著名骈文家,道光十八年进士。舅祖翁同和为清末大学士,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曾因力荐康有为梁启超推行变法而有“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称号。钱仲联父亲钱滮早年曾与从弟钱玄同及鲁迅一道留学日本。母亲沈氏则是著名诗人沈谨汝的从妹。钱仲联自己对学业的认识对我们也别有启发:“ 我父亲是日本留学生,他教日本的东西他倒可以的,父亲并不是教我中国古代的知识,只不过我对中国古代知识的了解是在不断地抄写过程中学起来的。”
1924年春天,17岁的钱仲联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1926年,钱仲联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在《学衡》上发表第一篇论文《近代诗评》,对晚清以来的诗学大势做了精辟的评述,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学术生涯。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人境庐诗草笺注》是其学术活动的第一个里程碑。此后,他几乎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诗词笺注中。 专于诗文词赋,尤对明清诗文有深入的研究。有《鲍参军集注》、《袁宏道集校笺》、《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后村词笺注》、《吴梅村诗补笺》、《人境庐诗草笺注》、《沈曾植集校注》、《清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国文学大辞典》、《近代诗钞》、《广清碑传集》、《历代别集序跋综录》、《近代诗钞》等著作行世。钱仲联在学术界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集数十年的功力,给非常多的古代的诗文典籍做的注解,而且这些注解不但涉及到儒家、道家,而且还涉及到佛典,沈曾植的《海口楼诗注》,就浸透了钱仲联五十多年的心血。钱先生的《沈曾植集校注》开始于三十多岁,一直到2001年他九十四岁时才告完成。陆游《剑南诗稿校注》是钱仲联在动乱岁月里做成的,卷帙巨大,正集有八十五卷,外加题外诗,九千多首,极其不容易,同时他又另外做题校、补录易诗、剔除误入陆游集的他人诗作,并将诗文中的典故、人物、篇词、地理、背景等等一一注释,全都做解,注的非常好,解的非常详细,由于陆游诗全集向来无注本,钱仲联的这部巨型校注,是一个创举,工作之艰难、工程之浩大无人能及。
钱仲联有过四个斋名:梦苕庵、望虞阁、知止斋和攀云拜石师竹室。晚年的钱仲联将自己的学术重点定位在清代诗学上,被誉为“清诗功臣”。1981年,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在成立,74岁的钱仲联亲自挂帅,开始主持编纂鸿篇巨幅《清诗纪事》。1989年7月,楹联精装,烫金题签,二十二册,千余万字,继《全唐诗》《全宋词》后的又一部巨作《清诗纪事》,终于全部出齐,前后历时十年之久。《清诗纪事》这部煌煌巨著一经问世,立即震动了学术界。周振甫先生撰文专门评论说:“《清诗纪事》吸取历代诗歌纪事著作之长,并有进一步发展,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钱钟书则盛赞该书“体例精审,搜罗鸿博,是使陈松山(田)却步,遑论计(有功),厉(鹗)”。钱钟书还说,“仲联先生与诸君子之愿力学识,历史载笔,当大书而特书,举世学人受益无穷”。1990年9月,《清诗纪事》荣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2年,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在给钱仲联评博导的时候,钱钟书曾说说:“如果钱仲联先生只带硕士生,那么,我也只能带硕士生,我是没有资格在他面前做博导的。”
钱仲联以学说、诗词闻名于世,但他却把作诗填词、著书立说视为“副业”,而始终将教师作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职业。
仁者寿,读书写作大概是钱氏最大的养生之道了。据称,钱仲联的晚年生活极有规律,每天5点起床,晚上6点睡觉,闲暇之余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其好学精神令人只能望其项背。
钱仲联既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作为一名时刻牵挂国运民生的爱国知识分子,在那些国难深重、民生涂炭的黑暗岁月里,他时时不忘以诗歌为武器,呼唤民族精神,激扬救国热情。“9`18”事件后他发表在《申报》的副刊上的《哀沈阳》诗云:“ 沈阳城中十万兵,城南城北屯严营,夜半贼来兵尽走,四天如墨无战声。平明贼队搜大户,穿门为狼入为虎,母从儿走妻求夫,我军已远空号呼。”黄炎培读后拍案叫绝,当时的诗坛称表彰说钱仲联的诗“其骨秀,其气昌,其辞瑰玮而有芒”!
收入当代名家诗词集丛书的《梦苕庵诗词》是钱氏唯一的诗词结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8月一版一印,仅3000册,篇目为钱先生自己选定。《梦苕庵诗存》曾在1936年有过3卷本,《梦苕庵诗词》在1993年为其署签后印刷1000册作为非卖品流布。一代宗师,诗作仅仅226叶,何其少也。今后当有更多的结集。央视国际频道2004年02月04日播出的 “一代名师:钱仲联”节目中,钱仲联曾经自述:“在现今的中国,全国范围以内,不单是苏州,全国范围内有这样的本事只有我一个,没别人了,没有人会写骈体文,会写赋,会填词,会做诗,而且要做得好,自成一家,有自己的面貌。”
寒斋有幸,收得钱先生著作太半,得以日夕亲近一代宗师,亦人生至乐也。值此《梦苕庵诗词》新置书案之际,不免浮想联翩,感慨万端。冉云飞以《万人欢呼集》为题,述录过去年代里大师们斯文漫灭的境况,那是自己人整自己人,叫人没了颜面,也叫文化遭了劫难。我想起了自己所景仰的钱仲联先生的“欢呼”抑或“惨凄”时代之事,那是倭寇强加给祖国的灾难。
那是在1942年11月24日,先生署理汪精卫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1944年有升任该政府监察院委员,直至1945年该政府收场。先生之友冒效鲁也在当时任行政院参事。显然,先生是受到汪精卫赏识并需要装点门面的人,先生对此,应当也是感激的,这亦常情。刘衍文《<石语>题外》一文里说这个“谈不上是为虎作伥 ”。刘先生并有若干考证。
1945年汪精卫弃世,同年7月15日的《同声月刊》第四卷三月号上刊有数家汪精卫挽词。署名仲联的是五律三首:
其一
太息孙胡逝,艰危仗一人。
河山终复汉,志业迈椎秦。
神理资筹笔,先几在徙薪。
云霄垂万古,八表共沾巾。
其二
去国霾黄雾(原注:渡海就医之次日,建业黄雾塞天),魂归降玉棺。身先诸愿尽,病为众生殚。
填海心终切,回天事已难。
山颓我安仰,空有纸刳肝。
其三
拯溺情难恝,甘心积众诬。
五年凭赤手,百折奠黄图。
忧国廑深抱,怜才到腐儒。
淮南鸡犬感,无路向清都。
刘衍文先生说:“此挽诗原刊《学海月刊》第二卷第一册,只有一、二两首。首句作‘太息谭胡去’,当指谭延闿和胡汉民,后改作‘孙胡逝’,则是指孙中山、胡汉民,又把汪的地位和作用提得更高了。其自注‘渡海就医’作‘先生出国’、‘塞天’作‘弥天’。那当是初稿,第三首则为后来所加。”“但是物换星移,面对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有些人不能不在立场观点上有所表示,譬如解放后的一本《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就把汪□□拟为地耗星鼓上蚤时迁。虽加框框,而实多此一讳,谁不知道这是指的汪精卫呢!时迁固是贼也,然而寄食贼门之下,则又当何以自善其身耶。从‘云霄垂万古’的三十三天之上一下子把他推倒了十八层地狱之下,真令人有些匪夷所思,不可理解的了。何况我曾见过作者尚刊出有《平型关大捷志喜》(《梦苕庵诗词》题《闻平型关大捷喜赋》)、《欢呼抗战胜利》这样一类的诗篇。记得我当时身处大后方的瓯脱之地,因消息封锁,只知有百灵庙、台儿庄的胜利,而平型关、百团大战是直到解放后读了近代史才逐渐得知的。殊不知作此诗者何以得知,更不知何时而有此作,然前后对看,与其说英雄欺人,更确切地说,毋宁是自欺乎?”
诗人的用词往往是喜好和习惯的,钱仲联先生也不免如此。《梦苕庵诗词》里有一些词就曾反复出现,比如“呵壁”、“孥云”,还有“黄图”也是,另外出现“黄图”一词的是《乙卯春感八首,次草堂<秋兴>韵》,句子是“黄图廿载看中华”。如“一笑凌云”之类,就用得更多,《挽榆生》诗云:“桑海同身世,风流倏逝川。祭尊南国去,词砚霅溪传。定论新天日,前尘小劫年。凌云应一笑,精爽在遗编。”“凌云应一笑”在《题包孝肃墓园二首》诗里就甚至原句又用了一次。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一版印行的当代人文社科名家学述丛书《钱仲联学述》附录年表相关部分记述的事项是:
1942年(壬午) 35岁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国专分校处境更趋困难,部分师生离沪返乡。
应师陈柱之召,兼南京中央大学教务,不久聘为专任教授,与龙榆生等同事。
在无锡国专任教近十年,门下弟子以文史学术成名者有马茂元、汤志钧、杨廷福、姚奠中、吴孟复等人。
1943年(癸未) 36岁
与廖仲恺之兄恩焘相识,次韵答和所赠《烛影摇红》词,是为填词之始。
应李太疏之聘,主编《学海月刊》,并在《学海》上连载发表《读宋书札记》和撰著中的《海日楼诗注》。
1944年(甲申) 37岁
与张尔田通信订交,讨论学术
《读北魏书崔浩传书后》发表于《学海月刊》。
1945年(乙酉) 38岁
上半年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并任文学院院长。
8月,日寇投降,抗战胜利。遂办理交接,息影还乡。
后来收入《龙榆生先生年谱》的一篇文章也刊登在《同声月刊》第四卷三月号上,这就是《梅花山谒汪先生墓文》:“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为汪先生权厝梅花山之第五日,受知晚学龙沐勋谨以残菊数枝,致祭于墓门前曰:苍梧云断,辽左鹤归。痛绝遗弓,感深前席。梦回午夜,犹疑飞骑以传笺;吏散寒原,始得纵声而一哭。凛霜风之凄紧,揽血泪以低回。忍辱勤修,冀了移山之愿;危弦罢抚,空悬捧日之心。敢掬微忱,伏祈昭格。”龙榆生还有《挽汪先生联》:“其心皎然,如日月经天,临照东土;弃我去者,有疮痍满体,苦念吾民。”亦收入年谱。龙先生其实比钱仲联幸运,他至少存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在人间。其实钱仲联先生要是不悔当年的“少作”,以本来面目存诗,亦无不可的,反而能省却日后再出别人的“考据”,红尘世间的钱仲联,还会一样的光彩照人,只不过会更多一份亲切和坦然。然而真难,先生已矣。钱仲联先生曾在倾注了自己一生心力的《沈曾植集校注》前言中引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里张尔田述沈曾植语云:“燕闲既不轻道其平生,人亦未敢轻问。尚记在海上出一卷词,嘱为删去小令两首,叟曰:此词诚可去,但其本事颇欲存之。问其事,亦不之言。”“惜当时事迹,我辈亦无从尽晓耳。此亦如李长吉诗,凿空乱道,任人钦其宝而莫名其器,自是天地间一种文字。”尽管先生用六十年时间著了《沈曾植集校注》,《浙江通志》、《清史稿·后妃列传》的作者张尔田《论学遗札》中说,那里面“从注典到本事,作了细密的考察,”做到了“十得八九”,但万卷纵横,澜翻笔底,先生也还是颇有遗憾,先生之憾,在读先生书的时候,今天的我们也一样存在。
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1946年4月1日里记述云:“作瑗仲复,论□□、□□事,二君皆以不能少忍须臾,遂噬脐无穷。今日吾辈即濡首援溺,诚亦无能为力。然谈言之间,如有可将护遮回处,仍须为尽心力,为他时酬答友谊之地。沧桑之际,事有难言,古人如陶渊明之于殷晋安。少陵之于郑虔、摩诘,皆拳拳关爱,不以一时之误,忘平生之旧。昔贤宽恕之风,有关世教,不必援国法以衡私情云云。”瑗仲是文史学家、书法家王蘧常的字,其别号为明两、涤如、用里翁、玉树堂堂主、欣欣老人等。王蘧常先生曾经手书联语悬于钱仲联书斋梦苕庵:“六十年昆弟之交情同骨肉,八百卷文章寿世雄视古今”。冯其庸在《怀念仲联先生:师恩半世般般真 》一文里曾说过“我于1946年拜梦苕师为师,到1947年又见到王瑗仲(蘧常)先生,1948年又正式从瑗仲师学诸子学”的话。许多年后瑗仲去世,钱仲联也赋诗悼念。□□、□□所指者大家其实也都明白了。据刘衍文先生称,夏承焘在此后特别是1949年后曾竭力对这两位友人援手帮助,面临巨大压力时也未改初衷。当然,两位先生也以深厚的友谊回报夏氏,《梦苕庵诗词》里收入的与夏承焘翁的酬唱自然也多。
相比较而言,夏承焘先生的话要厚道多了。善待钱仲联的结果,是中华文化又一次竖起了一座丰碑,这还是很划得来的。
陈平原在《漫说“漫说文化”》一文里说:“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钱仲联在对这一见解的回应是洋洋作了120万字的《袁宏道集笺校》,这套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书,当年的价格只有6.85元,今天的售价是一套700元,王稼句先生在来信中说,他曾到上海古籍的书库里找过,也没有了。
钱仲联的《近代诗坛点将录》、《近代词坛点将录》、《顺康诗坛点将录》、《道咸诗坛点将录》、《光宣词坛点将录》、《浣花诗坛点将录》诸作已经脍炙人口。后人也将钱仲联写入了点将录,想想好玩得紧。咏馨楼主博克深斋《当代诗坛点将录》中列钱仲联为第二,仅在“托塔天王晁盖”陈衍之后, 钱仲联座号为“及时雨宋江”,略云:“钱仲联诗,冠绝侪辈,自九一八事变后所作感时伤世诸诗,均可抗手人境庐。仲联得名甚早,交游亦广,可谓‘一生相识满天下’,老辈如陈石遗、金天羽、杨云史、张尔田等人,同辈如杨无恙、王蘧常、钱钟书、冒孝鲁、苏渊雷、冯振、饶宗颐、夏承焘等人,均为梦苕翁故交也。又,此翁早年执教无锡国专、大夏大学等校,建国后长期执教于苏州大学,门下桃李之盛,时人无出其右者。余尝见梦苕翁照片,此老身材五短,置身梦苕庵著述中,使人于著述等身之虚说,顿生形象之实感。所作诸点将录及诗话、论文,包罗万象,古今诗人皆在品评之列。呼群保义,及时之雨,矮宋江非此莫属。”地位相当高。
收入《梦苕庵诗词》的《瞿禅先生书告吴趋游约,念旧抒怀,寄以百韵》句云“四海知双鬓,千春孰比肩”,“八公歌桂树,九畹种兰荃”,“金刚香不坏,吾道在垓埏”“垓埏”,读作gāiyán,天地的边际,指极远的地区,语出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溯八埏。”诗是钱仲联颂夏承焘的,情深意长,无与伦比。我找两句作文章题目,也来说钱先生的事业。钱先生与我们,是要高山仰止的,梁漱溟曾说他是“在雾中远远地看见了孔子是怎么回事”,远远地看见,我说自己看钱先生,也是远远地,在雾里,只感觉到那该是先生,还没有看清楚,更没有看见是怎么回事。不过,假以时日,能看见是怎么回事,也或者说不准呢。
2007.1.28.上午写毕于阳光灿烂中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