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 是的,这本书很特别,与其它类似的书大不一样;无论其中的记人,叙事,还是观点,都很有“血肉”,与我们在其它公开刊物书籍上看到的相比,有时甚至有点“妖魔化”。 他在书中记了很多人,其中有两个人,让我非常感兴趣。一个是吴晗,一个是梅贻琦。吴晗是研究明史的专家,我们中学时对他就很熟悉。一讲起三家村,就马上想起吴晗。梅贻琦是清华大学校长,后来读关于清华的文章时知道的。 大凡在危急情况下,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比如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张伯伦式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跑警报的时候,周围很多人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走,同时疏导学生。可是吴晗不这样,有一次拉紧急警报,我看见他连滚带爬地在山坡上跑,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面色都变了,让我觉得太有失一个学者的气度。 类似的人物记录,有很多,读来都颇鲜活,音容笑貌,宛若眼前。 所以,虽然我们说科学具有客观的标准,可是这个客观的标准离不开主观,总是我们思想里所肯定的标准,而不是现成给定的什么东西。就像你戴上有色眼镜看什么东西都带有那种色彩……问题是:如果我们不戴眼镜,看到的东西是否就是客观的样子呢?也不见得。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有一副“眼镜”,我们只能这么认识世界…… 我又大“跌”了一回眼镜。 其实类似“跌”眼镜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如,他在书中,特别写到了一个人:他的同学逻辑学家、哲学家王浩。王浩是作者在书中难得用了大片篇幅称赞过的“大才子”。王浩少时便才气过人,对哲学尤有自己读到的独特见解。毕业时,金岳霖问王浩为什么学哲学,王浩答道:“我想解决人生问题。”但他一生都被人生问题困扰。他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却始终没有追求到。这段故事读来真是让人唏嘘。 书中精彩的内容太多太多,随便哪一段,都足够我这种资质平平的人揣摩上好久的。所以在这里,我仅采撷玑珠一二,不多抄了。 写到结尾,忽然想起N年前的一段趣事来。一日,我在郑大斜对门的德克士陪女友复习功课,一偷跑出来女精神病患者讥笑我们:“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让我玩味了好久。今天的古尔是真不识几个字,本不应该乱翻书的。无奈此书实在太精彩,我又实在是忍不住,不但乱翻,而且还想乱抄点给大家看看。万一抄“错”了,还希望识字的人不要太见笑。 |
所见略同。
我也常常火烧屁股般买读书梅版推荐的书呢:)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