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31日,《华盛顿邮报》网络版刊发了一则爆炸性消息,30多年前,曾向该报两位记者透露“水门事件”内幕的“深喉”——时任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的马克·费尔特浮出水面,尘封许久的谜团终被解开。其实,尼克松执政期间,还出现了一个类似“深喉”的人物——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正是他向《纽约时报》透露了有关越战真相的内幕,才最终导致尼克松不得不从越南撤军。不过,他的斗争策略远不如“深喉”高明,赤膊上阵与当权者对着干,自然要付出很多代价。如果说是“深喉”——马克·费尔特让尼克松下台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是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帮”尼克松结束了越南战争,两人历史贡献同样重大。
1961年5月,美军出动特种部队进入南越,越南战争正式打响,到1973年1月27日,尼克松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上签字,让美军吃尽了苦头的越南战争,打了将近12年。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尽管结束越战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名叫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的美国人所起的作用绝不能被忽略,正是他将有关越战真相的内幕透露给了《纽约时报》,才引发了“纽约时报Vs.美国国防部”一案,从而促使美国政府从越南撤军。
深受基辛格赏识
1931年,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出生在芝加哥,父亲是个失业工程师,他经常随父四处漂泊,找工作。虽说家境不好,但他天姿聪慧,志向远大,在学校里,各方面都很出色。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经济博弈论,后在英国研究高级经济学,一年后,回哈佛获得硕士学位。眼看就要读博士了,他突然决定要到海军陆战队服役两年,在这期间还到过中东。1957年,他又回到哈佛,攻读博士。1959年,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搬到加州,全职参与兰德公司的研究,并逐渐成了一个狂热的鹰派。1965年6月,他以泰勒将军文职助理的身份到了越南,很快被美军的腐败和凶残所震撼,开始反思自己的政治立场,而1967年上半年的一场大病,彻底将这只“鹰”变成了“鸽子”。
1967年下半年,艾尔斯伯格请调回国,很快以兰德公司雇员身份,参与了越战历史专题组的工作,这个专题组是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全面检讨美国在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政策而组建的,目的是想知道美国是怎样从二战结束走到了深陷越南的这一步。工作期间,艾尔斯伯格的出色才华赢得了基辛格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基辛格曾在许多场合说:“我从艾尔斯伯格那里得到的有关越南的知识,比从其他任何人那里得到的都要多。”不过,聪明过人的基辛格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哈佛大学的校友在背后捅了他一刀。
揭内幕反对越战
作为高级军事分析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有机会接触大量美国国防部的机密文件,而在整理这些机密文件的过程中,他被一系列的越战真相深深地震撼了,因为这些文件准确无误地告诉了前约翰逊政府的一些高官如何为了一己之私利和政绩,一步步地误导美国民众支持战争,揭示了越战导致100多万越南人和36万美军伤亡的事实。更令丹尼尔·艾尔斯伯格不解的是,文件还披露了继任的尼克松政府又是怎样地继续欺骗美国民众,隐瞒战争真相。
艾尔斯伯格愤怒了,良知促使他要将这一切公布于众,如此才能告慰那些已经惨死在他乡的越战战友的在天之灵,为正在越战泥潭中挣扎的战友早些脱离苦海而出点力。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他开始偷拍这些机密文件,当7000多页的绝密文件被全部收集完毕后,他开始找一些议员交谈,目的是说服他们能在国会公布这些文件,促使政府尽早回心转意,尽早结束越南战争。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落空了,那些议员看到这些文件后,虽大多表现出了惊讶、沮丧甚至愤怒,但却没有一个人敢按艾尔斯伯格的话去做,而是弃之惟恐不及。无奈之下,艾尔斯伯格只能把这些文件交给最敢讲真话的《纽约时报》,幸运的是,这一回他如愿以偿了。
尼克松疯狂报复
这些文件公之于众后,立即在全美掀起了轩然大波,反战浪潮遍及美利坚大地的各个角落,要求政府撤军,惩办战争贩子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尼克松政府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整懵了,缓过神来后,他便指示联邦调查局抓捕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命令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解除与兰德公司的合同。艾尔斯伯格于1971年6月下旬被捕。
紧接着,整治艾尔斯伯格的报复行动也拉开了序幕。尼克松认为,既然艾尔斯伯格利用新闻媒体搞臭他,他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一盘已经解密的有关尼克松要求“整治”艾尔斯伯格的录音带中,身为总统的尼克松简直像个“黑手党”老大。尼克松说:“让我们将这个狗杂种投进监狱。”基辛格说:“我们已经抓住他了。”尼克松接着说:“不要担心对他的审判……我们要用新闻媒体审判他,用媒体将他整死......明白吗?”基辛格和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齐声道:“明白。” 最后他们商定,准备将艾尔斯伯格诬陷成一个吃软饭的小痞子。
尼克松将搞臭艾尔斯伯格的重任交给了戈登·里迪和霍华德·亨特,而这两个人正是后来“水门事件”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先是派手下威逼利诱艾尔斯伯格的心理医生,让他证明艾尔斯伯格是个偏执狂,有同性恋癖好,试图用社会舆论逼艾尔斯伯格自杀。同时,他们还派打手进入监押艾尔斯伯格的牢房,摧残其肉体,只不过后来事态败露,才没有得逞。
既未将艾尔斯伯格整死,也没有将他逼疯,尼克松政府只好以窃取军事秘密等12项重罪起诉艾尔斯伯格,如果罪名成立,他将面临115年的牢狱之灾。为达此目的,尼克松还用封官许愿买通负责审理该案的法官,1973年,主审过该案的一名法官就曾当上联邦调查局局长,而这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位。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尼克松因不久后的“水门事件”下台了,而此时负责此案的法官迫于各方面压力,取消了对艾尔斯伯格的审讯,并将他无罪开释。至此,艾尔斯伯格重见天日,成了美国人民心中的反战英雄!
获得自由后,艾尔斯伯格生活十分窘迫,甚至连一份像样工作都很难找到,只能通过演讲和写书养家糊口,因为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私营企业,都不愿雇用一个敢于说真话和“大胆揭露老板隐私”的人,此后,他还因多次抗议美军对外军事行动而被逮捕。如今,艾尔斯伯格已74岁高龄了,有3个孩子和5个孙子,但他的反战激情依然不减当年。伊拉克战争前夕,这位“越战终结者”多次公开批评布什政府正在犯与越战发起者约翰逊相同的错误,并说“我将尽最大努力号召美国政府中那些与我当年处于相似职位的人——他们清楚地知道布什总统向公众撒了谎——出来揭露这场战争的内幕和真相。尽管这样做他们将遭遇巨大的危险,但是与挽救无数人的生命相比,冒一点风险完全值得。”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艾尔斯伯格是一个真正的“威武不能屈”的反战斗士!
像这样的人在中国,早死了一千回了,而且在历史上也永远无法恢复一个名誉。
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很差。好像作者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也没有关于反对越战运动过程的知识,甚至好像没有读过艾的回忆录——这已经有了中文版的。
《吹哨者自述——五角大楼文件泄密者回忆录》 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看到作者的名字,想起70年代初,在《参考消息》上登出的有关这位作者向《纽约时报》泄露卖国防部文件的事情,那真是一个看不懂的新闻。 在国家还在继续进行这场战争的时候,居然可以在报纸上刊登有关战争起因的绝密文件,而且居然法院还判决可以继续刊登,而泄露者居然也是一直抓不到,最后还是去自首的,法院审了好长时间,还是一个无罪判决。 于是把书拿下来,当作暑假里消闲的读物。 作者是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有学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绝对是个真正的爱国者,自愿入伍,从基层军官做起。退伍后从事研究工作,成为“出类拔萃之辈”中的一员,担任了国防部长助理的助理,每天接触到的文件以英尺计量高度。自愿到越南实地考察,以文官身份而深入到作战第一线,参与“野战排”式的巡逻,与看不见的敌人交火;或者是单车两人巡行“两面应付”地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直到染上肝炎回国。 他从现场考察中形成这场战争无法取胜、美国应该迅速脱身的信念。逐渐成为反战人士。当作为兰德公司研究员发现这个结论早就在麦克纳马拉授权组织的研究报告中阐述清楚、而政府却继续在进行无望的战争的时候,他愤怒了,于是把这个官方的研究报告公之于众,甘冒蹲一辈子监狱的风险。 和麦克纳马拉一样,作为一个学者,当良心发现时,就会痛骂军队领导,并蔑视职业军官的观点和结论。可是有良心的“出类拔萃之辈”在战争刚开始之时,并不是去直接要求政治领导人立即停止、撤出战争,而是为了让政治领导人能够接受,想出“体面”的撤退、以及“干净”的战争,以此作为战争的指导方针。 “体面”的撤出战争,就需要和越南官方进行谈判,获得一个结束战争的台阶。 “干净”的战争方式,就是尽量减少越南无辜百姓的损失。 实际上这种“良心”使得战争的双方都付出了更加惨痛的代价。既要向对方施加压力,又试图限制压力的方式,结果导致战争史上最诡异的战争模式。美国的50多万大军,在越南执行的却主要是防守任务,不是向对方的要害地区——比如连接两越的胡志明小道地区出击,只是徒劳无益的从事周而复始的扫荡战。美国的战略轰炸机被用来执行战术任务,向柬埔寨、老挝的丛林或是某一个战术阵地一次扔下数以百吨的炸弹;而战术轰炸机却被迫在没有全面夺取北越上空制空权的情况下,按照一些固定的航线、飞行到航程极限去轰炸往往是由总统、或国家安全会议来指定的北越目标,一次只能扔下10吨炸弹。“出类拔萃之辈”还迷信科技力量,在胡志明小道地区部署“麦克纳马拉防线”的电子侦察系统,使用落叶剂来试图发现渗透的越共。结果导致了巨大的生态灾难,也使得战争费用急剧增长为天文数字。 他认为是没有“良心”的基辛格上台后,才采用了军方的一贯的建议:要么不打,要打就要按照战争本身的规律进行,要施加压力,就是施加到可能的极限。于是才有了北越海岸线的布雷、夺取北越制空权、轰炸河内、出击柬埔寨等战争升级行动,最后达成一个“体面”的停战协议。 “良心”这个东西有的时候起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南辕北辙。 现在美国正在进行和偷偷摸摸参加越战一样的没有正当理由的战争,同样是以谎言上台、以谎言开战、以谎言粉饰,但是却没有了“良心”的揭发者,或者是即使被揭发了,也并没有形成当年那样的全面的政治危机。这除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右倾的历史背景(因为打赢了冷战),有“良心”的“出类拔萃之辈”造成的副作用恐怕也不容低估。
作者 丹尼尔·埃尔斯博格
译者:邢 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2005.8
《吹哨者自述——五角大楼文件泄密者回忆录》
作者 丹尼尔·埃尔斯博格
译者:邢 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2005.8
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看到作者的名字,想起70年代初,在《参考消息》上登出的有关这位作者向《纽约时报》泄露卖国防部文件的事情,那真是一个看不懂的新闻。
在国家还在继续进行这场战争的时候,居然可以在报纸上刊登有关战争起因的绝密文件,而且居然法院还判决可以继续刊登,而泄露者居然也是一直抓不到,最后还是去自首的,法院审了好长时间,还是一个无罪判决。
于是把书拿下来,当作暑假里消闲的读物。
作者是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有学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绝对是个真正的爱国者,自愿入伍,从基层军官做起。退伍后从事研究工作,成为“出类拔萃之辈”中的一员,担任了国防部长助理的助理,每天接触到的文件以英尺计量高度。自愿到越南实地考察,以文官身份而深入到作战第一线,参与“野战排”式的巡逻,与看不见的敌人交火;或者是单车两人巡行“两面应付”地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直到染上肝炎回国。
他从现场考察中形成这场战争无法取胜、美国应该迅速脱身的信念。逐渐成为反战人士。当作为兰德公司研究员发现这个结论早就在麦克纳马拉授权组织的研究报告中阐述清楚、而政府却继续在进行无望的战争的时候,他愤怒了,于是把这个官方的研究报告公之于众,甘冒蹲一辈子监狱的风险。
和麦克纳马拉一样,作为一个学者,当良心发现时,就会痛骂军队领导,并蔑视职业军官的观点和结论。可是有良心的“出类拔萃之辈”在战争刚开始之时,并不是去直接要求政治领导人立即停止、撤出战争,而是为了让政治领导人能够接受,想出“体面”的撤退、以及“干净”的战争,以此作为战争的指导方针。
“体面”的撤出战争,就需要和越南官方进行谈判,获得一个结束战争的台阶。
“干净”的战争方式,就是尽量减少越南无辜百姓的损失。
实际上这种“良心”使得战争的双方都付出了更加惨痛的代价。既要向对方施加压力,又试图限制压力的方式,结果导致战争史上最诡异的战争模式。美国的50多万大军,在越南执行的却主要是防守任务,不是向对方的要害地区——比如连接两越的胡志明小道地区出击,只是徒劳无益的从事周而复始的扫荡战。美国的战略轰炸机被用来执行战术任务,向柬埔寨、老挝的丛林或是某一个战术阵地一次扔下数以百吨的炸弹;而战术轰炸机却被迫在没有全面夺取北越上空制空权的情况下,按照一些固定的航线、飞行到航程极限去轰炸往往是由总统、或国家安全会议来指定的北越目标,一次只能扔下10吨炸弹。“出类拔萃之辈”还迷信科技力量,在胡志明小道地区部署“麦克纳马拉防线”的电子侦察系统,使用落叶剂来试图发现渗透的越共。结果导致了巨大的生态灾难,也使得战争费用急剧增长为天文数字。
他认为是没有“良心”的基辛格上台后,才采用了军方的一贯的建议:要么不打,要打就要按照战争本身的规律进行,要施加压力,就是施加到可能的极限。于是才有了北越海岸线的布雷、夺取北越制空权、轰炸河内、出击柬埔寨等战争升级行动,最后达成一个“体面”的停战协议。
“良心”这个东西有的时候起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南辕北辙。
现在美国正在进行和偷偷摸摸参加越战一样的没有正当理由的战争,同样是以谎言上台、以谎言开战、以谎言粉饰,但是却没有了“良心”的揭发者,或者是即使被揭发了,也并没有形成当年那样的全面的政治危机。这除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右倾的历史背景(因为打赢了冷战),有“良心”的“出类拔萃之辈”造成的副作用恐怕也不容低估。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