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黎东方讲史》五大特点 [打印本页]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7-5-23 20:50     标题: [转帖]《黎东方讲史》五大特点

2007年05月22日 07:59: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黎东方(左一)同胡适(右一)等在一起

    特点一:历史学家的历史著作

    黎先生所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信而有征,事皆属实。以《细说三国》为例,他每在叙述过程中,能指出正史之误。如诸葛亮究竟斩了马谡与否,陈寿《三国志》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黎先生作了详细介绍。黎先生还时时意识到《三国演义》的存在,指出了《三国演义》的以假乱真,如张飞绝非莽汉,而是写得一手好字、善画的文雅之人,《捉放曹》的陈宫非真实,陈宫叛曹另有原因。凡此皆一新耳目。对于难度较大的官制和地理沿革等,亦大费功力,认真考订。如当时所谓扬州刺史,其治地并不在今之扬州,应是九江郡的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则包括今日的安徽、江西、浙江与长江以南的江苏,今日的扬州,在东汉末年属于徐州,称为广陵。

    邓广铭教授指出,黎先生的《细说》是深入浅出,切合于大众阅读的通俗性历史读物。他的讲史,全都是对各个朝代的历史事实与现象,透过其表面而洞察其底蕴,并探明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有了融会贯通的理解,然后才笔之于书的。黎先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乃全是出于他的素养,绝不是临阵磨枪,寻掇捃摭而得来的,所以才能这样的左右逢源,曲汇旁通。如《细说元朝》的第一节《源远流长》,为了考明蒙古族的族源,不但取证于近十部正史,还取证于《黑鞑事略》、《元朝秘史》和《蒙古秘史》,以及波斯人所著《集史》,还参考了王国维和法国伯希和诸人的论文,用宏而取精,而定其取舍从违的。

    特点二:平铺开式的讲史结构

    这是黎先生细说体的一大特色。他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列为若干平铺开的题目,构成一个看似无梯次、无重点的大框架,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部断代信史。无篇章节层次而只以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历史故事直接展开的方法,使讲史者易于切入,听史者易于亲近。

    比如说,《细说清朝》的第一篇是《先说一个大概》,第二篇是《皇帝的祖宗》,第三篇是《他们搬了家》,《细说元朝》的第一篇是《源远流长》,第二篇是《寡妇孤儿》,在总的介绍之后,立即以各自的历史发展特色抓住了读者和听众。实际上,细说虽然是平铺开的,内在的逻辑也很分明,如《细说清朝》142个题目,大体按时间顺序,以若干事件、人物为重点说开去,说努尔哈赤的有10来篇,皇太极的有8篇,多尔衮的有10篇,读者在听完或看完以后,真会获得累累乎如贯珠的一系列真正的历史知识。

    特点三:解答民间传说和历史之谜

    黎东方还在深入挖掘史料,潜心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解答了许多民间传说和历史之谜,如秦始皇的神秘身世,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雍正是否为吕四娘所杀,乾隆是否汉人之子,等等。既具珍贵的史料价值,又增强了可读性,这是一般史书所难以做到的。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即位时年方6岁。他的父亲皇太极,是在1643年,年仅52岁的时候,无疾而终的。在顺治即位后,即由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为摄政王。当时顺治的母亲年方31岁,比多尔衮小一岁。从此便流传了皇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之说,而且在清朝统治的260多年内,这一传说一直非常盛行。明清史专家孟森教授曾就此写过长篇考证文章,认为此说找不到史料根据,因而断言此事必非实有。黎先生认为有关的官方材料,早已被乾隆一代的君臣销毁干净,今天仍能依据的蛛丝马迹,仅有张煌言的几句宫词,以及在多尔衮死后,皇太后被迁出皇宫,到多尔衮的睿亲王府去住这一奇怪的事实。黎先生举出这两条关键材料,表明不能轻易否定此事。邓广铭教授认为黎先生要言不繁,却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富有说服力。

    雍正之死,史文所述颇有疑点。在他死的那一天之前,身体很好,不仅没有病,而且有精神离开京城宫殿,到郊外的圆明园去小住一番。可是各种史书说他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不豫”,二十二日召见鄂尔泰等大臣,二十三日“崩”。黎先生认为其实雍正死于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入受顾命”之说只为掩盖真相。而雍正的死因,民间传说被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死是有可能的。这个问题值得继续研究。

    特点四:提出观点,表明好恶

    细说体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随时加以点评,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和观点,虽持一家之说,但冲破了某些所谓正统的陈腐思想,颇具真知灼见,引导读者以现代的眼光看历史,这是一种史家的史识。

    例如,黎先生认为,刘备不仅不是圣人,而且不是贤人,因为他每逢军事失利,就把老婆孩子一起丢掉,只顾自己逃命。又如,黎先生认为,曹氏篡汉,只是个“篡”字,因为天下是曹操自己打出来的;而司马氏篡魏,不仅是“篡”,还要加个“窃”字,因为天下是司马懿靠“骗”和“媚”偷来的。再如,黎先生认为雍正为人虽狠,但政绩卓著,在位13年胜过康熙61年。

    黎东方说,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如果说秦完成统一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台大戏,吕不韦就是这出戏的一个主角。从秦庄襄王元年到秦王政十年,吕不韦在秦国专权前后共12年,这段时间,正好是秦国军威大振,统一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历史阶段。应当说,秦实现统一,在吕不韦专权时大势已定。但吕不韦的历史形象,是有桃色污点的。传说他和秦始皇的母亲有秘密的情爱关系,在传统史家笔下其政治形象于是蒙上了深重的阴影。但今天回顾这一现象,倒是应当用较为冷静的历史主义态度,更看重他的政治实践和文化倾向的历史效应,不应当影响我们对他的历史作用的评价。黎东方先生的看法是通达的。

    特点五:通俗生动,幽默风趣

    细说体历史著作是讲说在先,成文在后。干净利落、明白晓畅的文字,使得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阅读,而且都能读得饶有兴趣。“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原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语)。

    诸葛亮究竟是哪一省的人?祖籍河南的黎东方说:我倘若说他不是河南省人,就难免为万千的河南乡亲所不能宽恕。实际上依照今日户籍办法的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国民。若论他的出生地,则是琅邪郡阳都县,在今日山东沂南。他的近代祖先,是山东诸城县的葛家,迁居到别处,喜欢自称“诸葛”。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东部葛国的国君。“所以,说来说去,他还是敝省河南的人。”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们会抗议,隆中在襄阳啊!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在当时离我们南阳太近,而且,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当然,当时的南阳郡是属于荆州的,而荆州肯定是湖北人的骄傲。汉朝南阳郡邓县故城一名“隆中”,南阳和邓县现在是河南人的骄傲,但当时的邓县故城又不在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阳之西。最后,黎先生说:“然而,像诸葛亮这样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家声称荷马是他们的国民么?”

    林语堂闻此欲将“幽默大师”的名衔拱手礼让给黎东方先生。

    当下讲史著作很多,如《黎东方讲史》这样,以九种著作一气呵成基本构成通史的,则仅此一家。(李伟国)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7-5-23 23:23

读过《细说三国》,两个字:佩服。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7-5-23 23:35

“以《细说三国》为例,他每在叙述过程中,能指出正史之误。如诸葛亮究竟斩了马谡与否,陈寿《三国志》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黎先生作了详细介绍。”

——前辈学人的风范,确实令人景仰。在《细说三国》中,黎东方先生在指出马谡之死有三个版本之后,特地用括号补充说明:“我乘此机会,向胡健中先生表示谢意。胡先生博闻强记,谈笑风生;是他,首先向我提出了这个马谡是否被斩或逃亡了的问题。”——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美,信然。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79942968[/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7-5-23 23:36

黎先生的《细说》系列,此间台湾开的中文图书馆有。九十年代初无网时代曾读过,堪称通俗读物典范。时人与之相比,不仅功力不足,而且哗众取宠的心态是大问题。
作者: wdd    时间: 2007-6-10 18:53

《细说民国》也很有趣。

黎东方先生若开那个《百家讲坛》就好玩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