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灌水]读《末那皈依》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7-5-24 18:07     标题: [灌水]读《末那皈依》笔记

读《末那皈依》笔记

 

我想被这本书名吓住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然而读后的感受却是,书的内容并不像它的书名那样神秘幽冥玄邈。学人们也是人间烟火气息至浓的众生之一。

单看《末那皈依》书名,四个字都认得。皈依,代表了一种虔诚,一种信仰。虚伪世界,如同“水流湿,火就燥”一般自然,人心不由自主地呼唤着虔诚。当此礼崩乐坏之际,在信仰境地,我是风里打旋儿的树叶子,不知将归依何处。

皈依当然不像自己当年加入少先队共青团那么稀里糊涂,几乎是随大流被裹胁了去。看别人皈依故事,如同在玻璃窗内看远山流云一样,纵然我的足迹永远到不了那个地方,但总算给了我片刻的遐想。

汤一介先生在序言说:“末那皈依是指一种精神觉悟,是指在更高的峰巅,以更深的智慧回首浩瀚红尘。”我对这个解释不满意。我想知道“末那”的语源及演绎。查了一下,【末那】解释,“大乘佛教瑜伽派八识中的第七种识。梵语manas的音译。意为意或思量。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源,因为它恒缘第八识以为自我,构成众生意识或潜意识上的我执。同时它也是第六识的根。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还是不甚了了。

作者在后记中说,“至于书名,既称不上微言,更没有大义。‘末那’系梵语manas的音译,含义很是复杂,这里取其‘精神’一义;之所以用‘皈依’入书名,除了大家熟悉的意思外,还因为我自己很喜欢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的‘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令心地欲皈依。’”还曾求证于钱文忠先生本人,答案是:“末那就是精神的意思,我的书名就是向精神表示我的敬意。”

书中如季羡林、王元化、陈寅恪、吴宓等诸位先生的大名虽早如雷贯耳,但他们的研究领域,对我来说还是陌生,生平故事也不甚了了。而作者与大师们都有过交往,因而读书中描述给人平添一份亲切,恍惚如亲耳聆听大师教诲、亲眼目睹大师风采一样。

相对而言,书中的牛岛鲇子、井上大卫这些不很有名的人物,读来倒是轻松惬意。这样说,主要是有别于读大师时,不由自主就得肃然危坐仰视,哪怕我相信大师本人并不要读者如此。下面随手记下自己的读后感。

俄国贵族学者钢和泰男爵。作者说“国人确乎太善忘了”,因而忘却了这个与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大有关联的名字。这里的“国人”,或许划定学术圈子较为准确些。比如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就不是因为忘了,而是因为我根本无从听到过这名字。作为一个外行读者,这位学人所研究的佛学及梵文,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因而,我倒更为关注这位异国学者的个人故事及“他的幻想”。据说胡适曾亲自担任钢和泰先生讲课的口译工作,陈寅恪也曾常常与这位异国男爵切磋梵典。

“侠儒”黄侃。一般在儒前冠以“腐”字很寻常。儒前带一个侠字,几分书剑浩荡之气跃然纸上。黄侃五十大寿前,章太炎贺寿联云:“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黄曾对友人指出上联有“绝命”二字,但怎能料到老师一语成谶?他相信命运果有定数吗?生日后当年十月,黄侃伤酒而逝,不知道经师巨匠章太炎得知噩耗后,对自己春月的这一疏忽大意是什么感想。

书信里的陈寅恪。他自称“弟之生性非得安眠饱食不能作文,非是既富且乐,不能作诗。”书中的解释是:“也就是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并不是嘴上喊喊、手上挥挥标语口号。”

 

后记中说,本书“所收的二十一篇文字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旋律也只有一个:怀逝者之风,慕健者之雅;感师长之恩,念朋友之情。如此而已”

“读到这样的至文,除了感叹今日‘师道之不存’,还能说些什么呢?”( 第101页)——我读了《末那皈依》不只这样想,也被作者笔下浓浓的师生情朋友情深深打动。“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令心地欲皈依。”心安处,情谊中,亦当是皈依地吧?

 

2007年5月24日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008011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平头百姓大非    时间: 2007-5-24 18:40

说到精神层面的皈依,于今而言只显得沉重与沉痛。当世,人们活得凄凄然、惶惶然,浮躁昏懵,善恶反转,且连应有之畏惧与羞耻感几近无有,说皈依,岂不是痴人说梦?其次,于缺乏宗教观念的中国人而言,皈依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讲似很陌生的,鲜有此种体认。所以,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好像还有些个实行的事例,对于愚懵的善男信女则只是盲从和迷信了(心理上的跟风与畏惧使然)。再有,你文中所述之虔诚与皈依,二者相距甚远,须仔细辨析。虔诚,国人多有体悟,而皈依就显得隔了不止一二层了。至于崇拜,那就更不搭调了,何况中国人的崇拜只有两条,那就是对祖先和对帝王的崇拜。所以,莫被字面上的解说所蒙蔽。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7-5-24 20:00

以下是引用平头百姓大非在2007-05-24 18:40:15的发言:
说到精神层面的皈依,于今而言只显得沉重与沉痛。当世,人们活得凄凄然、惶惶然,浮躁昏懵,善恶反转,且连应有之畏惧与羞耻感几近无有,说皈依,岂不是痴人说梦?其次,于缺乏宗教观念的中国人而言,皈依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讲似很陌生的,鲜有此种体认。所以,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好像还有些个实行的事例,对于愚懵的善男信女则只是盲从和迷信了(心理上的跟风与畏惧使然)。再有,你文中所述之虔诚与皈依,二者相距甚远,须仔细辨析。虔诚,国人多有体悟,而皈依就显得隔了不止一二层了。至于崇拜,那就更不搭调了,何况中国人的崇拜只有两条,那就是对祖先和对帝王的崇拜。所以,莫被字面上的解说所蒙蔽。

皈依,本是佛教专利用词。对虔诚的信教人,不管信什么教,我从心底尊重他们。大非是说我没有掂清“虔诚与皈依”?

“至于崇拜,那就更不搭调了,何况中国人的崇拜只有两条,那就是对祖先和对帝王的崇拜。”——崇拜明星呢?粉丝们不是中国人?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7-5-24 21:37

《末那皈依》我也读过。关于书名寓意,作者在后记里特别提到,梅茗大概疏忽了,文忠兄说:“之所以用‘皈依’入书名,除了大家熟悉的意思外,还因为我自己很喜欢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的‘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令心地欲皈依’。”

借此书,熟悉了些老辈学人的风范。就文说文,我更喜欢其中几篇谈艺的随笔,尤以《回归巴别塔之前》为最。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7-5-25 16:11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7-05-24 21:37:10的发言:

《末那皈依》我也读过。关于书名寓意,作者在后记里特别提到,梅茗大概疏忽了,文忠兄说:“之所以用‘皈依’入书名,除了大家熟悉的意思外,还因为我自己很喜欢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的‘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令心地欲皈依’。”

借此书,熟悉了些老辈学人的风范。就文说文,我更喜欢其中几篇谈艺的随笔,尤以《回归巴别塔之前》为最。

我还没看后面几篇。[em04] 前面汤一介的解释倒是看过多次,也查了,还不大清楚,正好看到钱先生在线,以为是释疑捷径,就慌里慌张请教了。都是我看书不仔细,都是成见作怪。我以前看书,曾有段时候不看序言和后记。套用最近股市流行语,叫做只啃中段,鱼头鱼尾可以忽略。
下午认真读了后面几篇。认真领会,权当反省。

再抄来李颀全诗如下:

宿莹公禅房闻梵


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


作者: 平头百姓大非    时间: 2007-5-25 16:20

哈哈哈,皈依不可多用。多用了,就会滥情。不如就叫回归吧,倒还来得平实可亲些。[em01][em01][em01]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0081319[/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7-5-25 16:40

和泽雄兄不同,偶觉得写前辈学人的文章更好看。

大非兄,皈依与回归意思差很多的,个人感觉,回归很俗的说。


作者: 边走边唱    时间: 2007-5-25 21:20

喜欢钱老师惦念他人时的那份细腻。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