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百工巧匠过门栏:浅谈传统商业卖买行为的一个侧面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7-6-12 23:01     标题: [转帖]百工巧匠过门栏:浅谈传统商业卖买行为的一个侧面

百工巧匠过门栏:浅谈传统商业卖买行为的一个侧面

mickeywek
往复论坛 > 艺文 > 艺文类聚

午后,在史语所的课堂上,在讲课中的先生不经意地提到了他儿时的记忆。小时侯,一般人家如果添置家俱,例如床、柜、桌椅之类的物件。并不是去店
家挑选,反而是请木工师傅们到家里来置办修造。这种买卖行为的方式,随着
时代的变化而渐渐地消逝。而课堂上的闲谈,恰在先生的妙语如珠之中,转到
许多明清时代出现的家刻文集上。某些文人出版个人文集,并不至书肆刊行,
而是请刻书匠人到家刻板付梓,这是现代读书人所想象不到的一个出版文化场景。先生突然问道:「你们有没有看过类似商业行为的文献记载?」印象中,
曾记得有材料写道,江南地方有些书商的生意是开设在船上,书贩沿水道到各
处人家作书籍买卖的生意。至于,详细描写交易内容的材料,的确是有的,只
是史料出处在课堂上实在不太好意思脱口说出来。暂且,把材料录写在文章里
,作为讨论话题的引子。

还记得《金瓶梅》第四十四回:〈抱孩童瓶儿希宠,妆丫鬟金莲市爱〉中有一段写道西门庆一家人请人裁缝衣物之事,并有打油诗一首。

   这赵裁正在家中吃饭,听的西门庆宅中叫,连忙丢下饭碗,带着剪尺就走。时人有几句夸赞这赵裁好处:
    
     我做裁缝姓赵,月月主顾来叫。计线紧紧随身,剪尺常扩掖靿。
     幅折赶空走攒,截弯病除手到。不论上短下长,那管襟扭领拗。
     每日肉饭三餐,两顿酒儿是要。剪截门首常出,一月不脱三庙。
     有钱老婆嘴光,无时孩子乱叫。不拘谁家衣裳,且教印铺睡觉。
     随你催讨终朝,又将后来顶倒。问你有甚高强,只是一味者落。
   
   ……须臾,共裁剪三十件衣服,兑了五两银子,与赵裁做工钱。一面叫了十来个裁缝,在家攒造,不在话下。

由此可以见证裁缝之待遇,亦可见交易中之种种情景。买家、卖家之商业心理
,亦历历在目。类似的来家进行买卖行为的例子,《金瓶梅》中记有吴神仙看
相算命之事,亦是来家为之,见《金瓶梅》第二十九回。

  除此类买卖之外,我们也能在其它生活中的琐事中观察到类似的交易。例
如古董旧物等什物杂项的卖买,在北方俗语中又叫作「串门子」,也有称为
「跑单帮」的说法。这类传统中国的生意买卖,需要寻找货源。而买家与卖家
,事实上都是一体之两面。由于买卖的产生,需要的正是买卖双方相对应的讯息。是故,处于传媒不发达的情况下,那卖买交易要如何进行呢?回到历史的
情境中,文献中的记载有着与现代全然相反之处。百工巧匠与各类专业的服务业,在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中,时常是到顾主的家中进行商业的活动。

当时「交易方向」之中,买方与卖方的来往方向,与现代生活中是完全相
反而行。例如:要置办家具时,是请木匠到家中,而非是去集市购买。而书本
的交易买卖,有时更是由书船载书而至主人家中,方便主人家选书与交换。清
嘉庆年间海宁陈鳣曾有诗作,记载下了「书船」独特的买卖现象。陈氏写道:「万卷图书一叶舟,相逢小市且邀留」 、「阿侬家近状元台,小阁临窗面面开。昨夜河面新水涨,书船都是霅溪来。」而清人俞樾亦曾作诗:「湖贾书客
各乘舟,一棹烟波贩图史。」经由书商、书船、江南水乡之情景,以及士人文
艺雅好之中,我们亦见到了传统的买卖行为与商贩之道。

事实上,相较于城市中固定的铺面之外,移动的书贩,各种手工匠人,与移动性的服务,其店面成本是极低的。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调整其「位置」,向
更有利润的点移动。无论身处于城市中,又或者是乡里之间,移动性的手工业
,不但固定成本小,人事成本也相对较低。也许就是一个师傅带二、三徒儿、
下手数人,就开始了买卖。但是「铺子」就不同了,里面领头是「铺长」,人
人在店中要守「铺规」。最后,免不了要按时上缴些「铺税」。这一点,可由「铺面」一词来加以观察。最早在宋代《都城记胜》中,即载有:「都会之下
皆物所聚之处,况夫人物繁伙,客贩往来,至于故楮、羽毛、扇牌,皆有行铺
,其余可知矣。」清代《福惠全书》中关于杂课门摊税的记载中,也能看到所
谓的「铺面」纳税的相关记录。

但诚如某位西方著名百货公司创办人的经商名言,开店最要紧的便是位置、位置、位置(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而服务性质为主的手工业,在
不能降低手工成本、人事成本等基本开销上。店面成本自然就必须压到最低的
水平,以客人的家为家、以客人的庭园为作坊,事实上也就作到此点,也就能
压低成本,而且其服务本就是要贴近于私人生活空间。无论是木匠修缮用具、
裁缝量制衣物,皆是要将其服务,直接贴近于顾客的生活。其服务自然也不只
是手艺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想见这其中带有表演的成份。例如台湾民间匠
师为比手艺,会在同一建物上较艺竞赛,建造之中而兼有比赛技艺之实情。造
作之中,亦有争取荣誉,扩大个人声名的效果。表演、营生、名声、商业,交
织在同一个空间中,形成了一个个匠人与主顾之间的生活互动。

  其次,我们由时间观上也能加以观察,比较传统与现代之差界。现代商业
社会强调的是「时效」,但古代强调的「时节」之别、「吉凶」之异。古代工
商活动有时是配合着农业活动而产生的现象,季节亦与之发互动。另一方面,
货商等流动性的服务,也需要配合顾客的生活作习。何时此地有集,何时那一
户人家要作生日,弥月,这些是时节性的。自然其中也与农闲农忙有关。许多
我们观察到的工商服务,事实上都有周期性,而非是固定性的服务。

即便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能见到些禁忌的遗存,依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今日社会的工商活动。鬼月时节,某些行业为中元普渡而生意红火,某些行业则
进入淡季,特别是与嫁娶营建有关的行业。此外,也有因气侯因素造成的周期性,如台湾有名的小吃「度小月」,就是因应季节而产生的季节性商业现象。
例如商家「度小月」之店名由来,据传是清光绪年间台南的一位渔民,有见于
每年在小月的季节中,生意清淡,因而利用这段时间摆设面摊,卖自创的担仔面,并于摊前悬灯上写「度小月」担仔面。日久,在远近驰名之下,成了店名。而这是属于饮食卖买中的节季性,需要配合时节而行。

  此外,更不用说一些木工造作、营造修缮的工作,木匠自有一套度量衡的
意义体系,配合着吉时凶时而操作营造。各种长度中的吉凶福祸、形式上的尊
荣等级,相生相克,以及配合着农历而运作的时间表,都在在显示着一种服务
上的专业。服务的本身并不强调「效率」,而重视的是时间背后的「意义」。
有生意当然很重要,但服务的本身代表的不只是物质表面的含义。也代表着一
整套的知识与信仰。最终它们成为专业的一部分,成为手工业者信誉的一部分
,也成为买卖的一部分。

当我们明白到古代商业行为中,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配合时。自然也就能明白,传统社会中交易行为为何有许多与现代社会相差异之处。例如书船、卖货郎、裁缝、木匠、补锅钉碗、看相术士等人,为何是以流动性的方式提供服务,自然也就一见可知。但何时这一切开始转变。我们何时开始到商店街?我们何时
开始造访大卖场?而何时传统市场被生鲜量贩店取代?何时专业性的商业区置
换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则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何时改变了消费的习惯,
也改变了我们消费行为中各种价值上的取舍。而现代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专
业的区分,与服务的专业化。「购买行为」作为现代生活的一环,也正反映着
现代化的进程。

还记得推着小车在巷弄间叫卖冰品、红茶的老伯伯吗?何时我们已然找不到他的身影,而只剩下无数的大型连锁商店呢?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台北的
旧巷弄中,偶尔听见些类似的小商家在声声叫喊着买卖。用扩音机喊着「修理
纱窗、纱门、换玻璃。换房间门、换厕所门、换喇叭锁。磨剪刀、磨菜刀、旧
东西、旧货来卖」。老伯伯们沿着一条条街弄的用拼装摩托车在家家户户间穿
梭服务。但久而久之,也许这样的声音也会随时光消逝无踪。逝去的过往,我
们可能再也追不回,但生活中也许还能在文字之间追忆记录下一个传统生活习
惯的最后身影。最后,谨以诗句纪念心中的感想,与对逝去过往的一些追念。


百工巧匠过门来,
造作量裁勤苦劳。
一日所需皆为备,
只等主顾家中叫。



丁亥四月完稿於台北內湖家中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