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8月9日凌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同一天,美国又向日本长崎投放了原子弹。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正式照会,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关于美国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对促使日本投降所起的作用问题,当时国际社会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阿拉莫戈尔多沙漠里的试验
杜鲁门总统在他的回忆录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当我离开美国赴欧洲的时候,在新墨西哥的阿拉莫戈尔多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在远涉重洋的旅途中,我也迫切地等待着试验结果的消息。我曾听到科学家们的许多预言,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大规模原子弹爆炸的结果。”当时,杜鲁门正准备前往德国出席波茨坦会议。
7月17日,即波茨坦会议开幕的当天。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风尘仆仆地飞抵波茨坦,他带来了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消息。
下午,史汀生又兴致勃勃地来到巴培尔斯堡环形大街23号丘吉尔首相的寓所。他将一张纸条放到丘吉尔面前,上面写道:“孩子们满意地生下来了。”丘吉尔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看他的神色,我知道有桩非常的事情发生了。他说道,‘这意思表示墨西哥沙漠里的试验已经进行了。原子弹已是一个实在的东西了’。”
早在1939年,英国就在着手研制原子弹,并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乔治·汤姆生爵士任主席。在美国,爱因斯坦也曾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进行原子弹的设计。1942年,美国获悉德国正在研究利用原子能作为战争武器的方法。于是,一场制造原子弹的竞赛开始了。德国人把原子能安装在V-Ⅰ和V-II火箭上使用,但没有取得成功。这无疑给美、英提供了机会。
美国成立了“曼哈顿工程”小组,由英、美两国科学家组成,格罗夫斯将军领导的特种工兵部队担负这项研究任务。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博士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姆斯建立了他的研究机构,在原子弹的制造方面,奥本海默功不可没。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是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
经过几年的努力,原子弹终于制造成功了。1945年7月16日清晨5时10分,美国新墨西哥州原子弹爆炸试验开始了。在场的科学家们和所有工作人员都戴上了目镜,蹲伏在大约10英里以外的混凝土掩体里和防御物背后。此时,奥本海默正站在控制室门前聚精会神地观察天气变化。当时针指向5时30分,试验场上空忽然闪出一道惊人的亮光。
在235英里以外的盖洛普,人们感到了明显的震动,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交界处,有人感觉“太阳升起又落下了”。
兰辛·拉蒙特这样记录了原子弹爆炸的情形:原子弹爆炸发出的强光,“从另一星球上也可以看到。它的中心温度为太阳中心温度的四倍,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一万多倍”。拉蒙特调查后发现,在弹坑半英里之外,“一座70英尺高的钢塔被炸翻在地,塔的大粱被一根根炸断分开,就像老虎钳折断细铁丝一样干净利落。这座塔相当于一幢六层楼的钢铁建筑物。格罗夫斯后来见到它的残骸,就断定新落成的五角大楼已不再是一个安全可靠的避弹所了”。在爆炸点附近,“动物尸体的恶臭久久不散。响尾蛇、蜥蜴——不管是爬的、飞的——一个也不剩。烧焦了的小动物的残骸到处嵌在压得紧紧的硝石里,横扫过来的冲击波把它们熔合在一起了”。
试验结束后,格罗夫斯少将发布了一项新闻公报,宣称:“今天上午在阿拉莫戈尔多航空兵基地的禁区发生了一次大爆炸,一些人士就此提出了询问。”他作了这样的回答:“座落在边远地区的某个贮存大量高爆炸火药和烟火信号弹的弹药库发生爆炸……这次爆炸引起了毒气弹爆炸,鉴于气候条件的影响,毒气的含量也许会使陆军需要让一些居民暂时撤离自己的家园。”
原子弹成功爆炸,乐坏了美国人。杜鲁门仿佛掌握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他开始利用原子弹作为谈判的筹码,同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上讨价还价。
作为美国的同盟国,丘吉尔也觉得自己沾了很大的光,他深深地被这种气氛感染了。7月22日,当史汀生将原子弹爆炸的详细报告送给丘吉尔时,这位首相激动异常。他挥了挥手中的雪茄,兴奋地对史汀生说:“火药还算什么呢?太渺小了。电还算什么呢?太没有意义了。这颗原子弹是基督在盛怒中再临。”
艾伦·布鲁克爵士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丘吉尔得意洋洋的神态:“哪怕是美国人很不重要的夸张说法,他一古脑儿统统接受,结果是完全飘飘然了。”布鲁克本想使发热的丘吉尔冷静下来,结果丘吉尔却批评布鲁克不应该贬低“这些发明的成果”。丘吉尔还给自己勾画出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像”,把自己描绘成“这些炸弹的惟一拥有者,要在哪里掷就能在哪里掷,因而他变成了全能的人并且有能力对斯大林发号施令!”美国人甚至认为,不需要苏联出兵,他们也能打败日本。为此,杜鲁门曾指示史汀生询问马歇尔,在对日作战问题上,是否还需要俄国人。马歇尔回答说,原子弹使俄国变得不需要了。丘吉尔更是语出惊人:“我们不需要俄国人了,日本战事的结束,不再依赖他们的大军源源不断地参战,以从事最后的和旷日持久的屠杀。我们无须乞求俄国人的恩惠。”
尽管美英两国领导人迷信原子弹的威力,但从减轻士兵伤亡的角度来讲,他们倒也希望苏联能够出兵。杜鲁门说,他到波茨坦去的原因很多,最迫切的就是要“得到斯大林个人重申俄国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这是我们的军事领袖最急于要得到的一件事”。所以,杜鲁门和丘吉尔最终还是批准了美英联合参谋部的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里,两国联合参谋会议建议:“应当鼓励俄国参加对日作战,并且提供对俄国作战能力的必需援助。”
7月24日,美、苏两国参谋部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双方在远东地区的战略配合问题。苏军参谋长安东诺夫说,苏联红军正在向远东集结,准备于8月下旬同日本作战。至于确切的时间,那要取决中苏之间的谈判进展情况。安东诺夫声称,苏联在远东地区的目标是消灭日本关东军,并占领辽东半岛。
7月29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带着翻译戈伦斯基来到杜鲁门下榻的小白宫,同杜鲁门举行会谈。莫洛托夫对杜鲁门说,斯大林曾经要他提出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的直接原因。在苏联看来,美国和英国应该“正式向苏联政府提出参加对日作战的要求”。杜鲁门回答说,他可以考虑这个要求。
在同英国新首相艾德礼商讨之后,7月31日,杜鲁门致信斯大林:根据1943年美、苏、英、中四国《莫斯科宣言》和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苏联表明它愿意同目前在对日作战的其他大国进行磋商和合作,以便代表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来维护和平与安全,将是适当的”。
美国一方面积极寻求苏联参战,另一方面又准备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美国负责研制原子弹的专门委员会在原子弹试爆之前曾建议:“在条件具备时,应立即使用原子弹对付敌人。”而且不必向对方发出警告。至于轰炸目标,委员会建议选择在能够“明显表现原子弹强大破坏力的地方”。
杜鲁门在谈到原子弹的用途时把它看作是一种军事上的武器。他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原子弹是一种战争武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可以使用它。总统高级顾问们建议应用它,而我告诉丘吉尔时,他毫不踌躇地告诉我,如果原子弹有助于结束战争,他主张运用它。”
在确定轰炸目标时,杜鲁门建议把原子弹投放到日本的军事目标上,即“尽可能投在靠近有头等重要军事意义的军需生产中心”。
根据杜鲁门的建议,史汀生的参谋部拟定了一份可以作为轰炸目标的日本城市名单。美国陆军航空队总司令阿诺德将军曾主张把京都也列入其中,因为它是日本的军事活动中心。但是,史汀生坚持认为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和宗教圣地,不同意向那里投放原子弹。史汀生的建议被采纳,结果,京都就从名单上勾掉了。
最终确定为轰炸目标的有四个城市:广岛、小仓、新泻和长崎。这几个城市是按照作为第一次袭击目标的顺序排列出来的。美国确立这样一份名单,是依据这些城市军事作用的大小而定的,同时考虑到投弹时的气候条件。
目标选定之后,杜鲁门、史汀生、马歇尔、阿诺德就投掷的时间和第一个目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广岛是日本重要的军事基地,所以它成了原子弹袭击的头号目标。
斯帕茨将军指挥的空军战略大队,负责按照上述目标进行投弹。7月24日,美国陆军部给斯帕茨将军下达指令:“美国陆军战略空军司令官卡尔·斯帕茨将军:第20航空队509混合大队应于1945年8月3日以后,在气候许可目击轰炸的条件下,立即在下列目标之一投掷特种炸弹:广岛、小仓、新泻和长崎。”
另外,陆军部的指令还强调:“一切发布有关对日使用武器的情报均由美国陆军部和总统掌握。非经事先特别批准,司令官不得对此发布公告或透露消息。”
杜鲁门在回忆录里写道:“由于这项指令,第一次利用原子武器袭击敌人军事目标的车轮开始转动了。”7月28日,东京电台宣布日本政府决心作战到底,没有正式答复美、英、中三国《波茨坦公告》,“现在已无考虑余地。原子弹预定于8月3日后投下,除非日本在那天以前就宣布投降”。
第509混合大队的一支B-29小队担负投掷原子弹的任务。与此同时,有关原子弹的材料和装配原子弹的专家也赶往美国位于太平洋马利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8月6日凌晨2时,被称为“东方乐园”的美军提尼安空军机场,一架“伊诺拉.盖伊”B-29轰炸机静静地停放在跑道上。机上坐着驾驶员蒂贝茨上校、投弹手费雷比少校、军械师帕森斯上尉、电子技术官杰普逊上尉。
3时开始装弹,15分钟后,飞机装弹完毕。 6时零5分,飞机从硫磺岛上空掠向日本本土。
7时41分,蒂贝茨上校驾驶飞机开始爬升。此时传来的天气报告显示:广岛、新泻上空的天气状况良好,但小仓上空乌云密布,能见度很差。
8时38分,飞机在32700英尺高空作水平飞行。10分钟后,杰普逊检查了一下电子导火线,情况正常。
在日本广岛市,大街上车水马龙,人们像往常一样,各干各的事情。7时零9分,广岛市民曾发现一架B-29轰炸机出现在上空。广岛响起了一阵刺耳的警报声,但飞机盘旋一周后便飞走了。这是鲍勃·伊瑟莱少校驾驶的侦察机,他正在从一万米高空观察广岛的天气情况。
不一会儿,蒂贝斯上校收到了来自广岛的天气报告:周围覆盖着厚厚的云层,但直径20公里范围内是一片碧蓝的天。
9时零4分,蒂贝茨上校驾驶飞机开始朝西飞行。5分钟后,广岛便进入了机组人员的视线,大家迅速戴好防护镜。
9时15分,费雷比少校按动投弹开关,第一颗原子弹落向广岛。随即,飞机来了个近150度的回转,向下直冲300米,以避开将在45秒钟内爆炸的强大火焰。
不一会儿,整个广岛就被耀眼的闪光笼罩着。原子弹在距离地面六百多米的高度爆炸了,顷刻间形成了一个直径为110米蘑菇状的大火球。其温度高达摄氏30万度,爆炸中心下面半径一公里内的石头都被溶化了。此时,这里已经没有了人,也没有了生物。距爆炸中心较远的地方,横七竖八地躺着燃焦的尸体。即使侥幸活下来的人,也烧得惨不忍睹。带有放射性的酸雨,使很多人在随后漫长的20年里受尽了折磨,然后慢慢地死去。
当时,广岛有34万人。仅这一天,广岛就死了十三万多人,全市化为一片焦土。日军第二总军司令藤井被炸死在司令部里。
杜鲁门在回忆录里这样记载了他得知投掷原子弹的消息:“8月6日,正是我从波茨坦回国途中的第四天,传来了震动世界的历史性消息。我和《奥古斯塔号》的海员们正在进午餐,弗兰克·格雷姆上尉(白宫海图室军官),递给我如下电报:大型炸弹于8月5日华盛顿时间下午7时15分投于广岛。初步报告指明轰炸完全成功。这次比前次试验更有成效。”
电报是陆军部长史汀生发来的。杜鲁门说:我当时颇为激动。我给在船上的贝尔纳斯打电话,告诉他这个消息,接着我对周围的一群海员们说:“这是历史上的最重大事件。现在是我们回家的时候了。”
杜鲁门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第二封电报又来了,内容为:“广岛的轰炸灼热可见,盖在052315A点上的云量只有十分之一。没有敌机反击,没有高射炮火。帕森斯报告投弹15分钟后的情况如下:‘轰炸结果在各方面都获得显著的成功,可看到的效果显然比任何一次试验来得大。’”
接着,史汀生在华盛顿发表了杜鲁门关于原子弹的声明:“……我们现在准备更迅速更彻底地消灭日本人在任何城市上的一切生产事业。我们将破坏他们的造船厂、工厂和交通运输……我们将彻底粉碎日本的作战能力。”声明继续说:“7月26日在波茨坦发出的最后通牒旨在拯救日本人民免遭彻底的毁灭。他们的领袖迅速地拒绝了这最后通牒。如果他们现在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他们的毁灭将自空中而降,类似的情况地球上从来不曾有过。”杜鲁门承认,这是一颗原子弹,“它利用了宇宙的基本能量。太阳从中吸取的力量已经放射出来,以对付那些把战火烧到远东的人。”
可是,出乎美国人的意料,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后,日本并没有立即投降。于是,杜鲁门又向斯波茨将军发出一道命令:“除非另有指示,须依照计划进行。”即是说,第二颗原子弹将按原定计划投向下一个目标。
这个时候,斯大林也在考虑向日本宣战的问题。8月7日下午4时30分,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苏联远东红军于9日零时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原定于8月11日发动的进攻,提前了两天。
莫斯科时间8月8日下午5时,莫洛托夫约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代表苏联政府向他宣读宣战声明:“苏联政府宣布从明天起,即从8月9日起,苏联将认为其本身已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同一天,杜鲁门回到白宫。史汀生将一张轰炸后的广岛市的照片送给杜鲁门,他还向杜鲁门建议,应该说服日本尽快投降。
莫洛托夫会见佐藤之后,于当天晚上又在外交人民委员部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国内外记者通报苏联宣战的消息。
也就在这一天,莫洛托夫还召见了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向他宣布,苏联政府考虑于8月9日对日本处于战争状态。当哈里曼将这一消息告诉杜鲁门时,他认为,苏联的行动“并不使我们惊奇。我们在日本投掷的原子弹,迫使俄国重新考虑它在远东所处的地位”。
接到哈里曼大使的电报后,杜鲁门立刻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一共讲了四句话:“我只简单地宣布一件事。我今天不能举行一般的新闻记者招待会,但是这个宣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要召集你们。俄国已向日本宣战。就是这件事。”
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大军分三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此时,美国开始向日本投放第二颗原子弹。根据美国陆军部开列的名单,第二次投掷的目标首先是小仓,其次才是长崎,最后一个城市是新泻。鉴于新泻距离太远,后来就从名单上去掉了。
8月9日凌晨3时49分,即苏联出兵后约3小时30分,美军提尼安机场,被称作“布克的车子”的B-29轰炸机向小仓飞去,飞机上装载着一颗原子弹。为了向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表示敬意,美国将这颗原子弹命名为“胖子”。
B-29轰炸机飞临小仓上空时,那里被厚厚的阴云覆盖着。飞机在上空环绕三周,依然找不到轰炸的目标。这时,飞机上的汽油已经不多了。于是,驾驶员只好飞往长崎去试一试。就这样,老天爷挽救了小仓几万人的生命。10时30分,飞机经岛原半岛西部橘湾上空飞抵长崎。尽管这里的天气也不好,但云雾在慢慢地消散,透过薄薄的云层,长崎的轮廓依稀可见,这给轰炸提供了机会。11时零2分,飞机对准目标,将“胖子”挂在降落伞上投了下去。同样也是因为天气,长崎十万多人遭了殃。
当天上午11时,日本内阁正在举行会议。铃木首相表示,日本惟一的选择就是接受《波茨坦公告》和结束战争。铃木的话音刚落,第二颗原子弹就在长崎爆炸了。如同广岛一样,长崎上空升起了一团吃人的蘑菇云,有3.5万人死亡,6万人受伤。
国际社会对美国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的反映
苏联出兵,美国投放原子弹,日本投降,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的报纸、通讯社,包括他们的领导人,以及国民党的宣传机构,对原子弹的威力大肆渲染,把原子弹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
丘吉尔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似乎突然得到了上帝恩赐的良机,可以减轻东方的屠杀,并且在欧洲得到了幸福得多的前途。我觉得毫无疑问,我的美国朋友的心中也有这些想法。无论如何我们从来不曾花一刻工夫来讨论到底应否使用原子弹。为了避免大规模的无止境的屠杀,为了结束这场战争,为了使世界得到和平,为了使苦难中的人民得到安抚,而不惜付出几次爆炸的代价,来显示一种无比的威力,这在我们历尽一切艰辛危险之后,不失为一种拯救生灵的神奇事迹。”他承认,在波茨坦会议上,美、英两国对使用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的做法一致表示赞同。
对于原子弹的作用,杜鲁门在回忆录里作了这样的评论:当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落下后,“很明显,原子弹威力的第二次示威使东京惊慌失措,第二天早晨就传来了日本帝国准备投降的初次表示”。
8月9日下午,斯大林会见了哈里曼。随后,哈里曼在给杜鲁门的电报中描绘了斯大林对原子弹的看法:“他认为日本人正在找寻借口成立一个准备投降的政府,他认为原子弹可能就是这个借口。他对原子弹显示出很大的兴趣,并说,这可能意味着战争和侵略的结束。”
《新华日报》曾以“山城沉浸在狂欢之中”为题,描写了重庆市民对日本投降的欢乐之情。其中有这样的报道:有人说:“苏联一参战,日本就逼得非投降不可,苏联真厉害!”也有人说:“美国的原子弹,日本鬼子吃不消了!”
8月9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向斯大林发了一封致敬电:“斯大林大元帅:我们代表中国人民,对苏联政府的对日宣战,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解放区的一万万人民及其军队,将以全力配合红军及其他同盟国军队,消灭万恶的日本侵略者。”
当天,延安《解放日报》虽然在头版报道了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但又在第一版显著位置以《战争技术上的革命原子炸弹首袭敌国广岛》为题,不加分析地转发了美国新闻处、合众社、路透社发表的关于原子弹威力和破坏力之大的消息,并在同一版还以《传盟国将发出新公告促使日寇迅速投降否则即将以原子炸弹摧毁日本》为题转发了合众社的三条消息。在同一天报纸上,又以显著位置转发了合众社华盛顿电“杜鲁门宣布使用原子炸弹攻日”、路透社伦敦电“阿特里及史汀生谈原子炸弹发明经过”的消息。在报道原子弹轰炸广岛的消息时,还特意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副标题:“东京承认广岛所有生物被烧死。该城烟火弥漫,高达四万英尺。敌内阁当日举行会议。”
《解放日报》转发的主要外电是:
美新闻处华盛顿六日电:美国陆军航空队已对日本投掷比二万吨TNT威力还要大的原子弹,比以前最大炸弹超出二千倍。
路透社纽约八日电:东京广播说,原子弹已将广岛所有生物烧死,毙命者及伤者被焚后,不辨原形。
美新闻社关岛八日电: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力,等于出动二千架超级空中堡垒的袭击威力。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后,据拍摄的照片显示,只见一片浓烟,不见他物。
路透社关岛八日电:原子弹在广岛市中心爆炸时,其热力可与星体上所发生的相比。原子弹爆炸后,博克立即作垂直摄影,侧面摄影表明大股白烟高达四万英尺,七英里半外,遥见火光……火烟弥漫之速,有如闪电。
《解放日报》的这种报道,确实让人对原子弹的威力感到毛骨悚然,难免会谈原子弹而色变。当时,不仅西方媒体对原子弹的威力大肆炒作,就连美、英两国政府也以为有了原子弹,就可以打赢这场战争了,乐此不疲地进行原子讹诈。对于这样的消息,《解放日报》也统统给予转发:
合众社华盛顿七日电说,盟国正考虑对日发出促降的新公告,否则即以原子弹力量使其消灭。这项公告,数日内即可发出。在此期间,将予日本充裕时间,以研究原子弹轰炸广岛的效果。日本鉴于将来遭受更多原子弹的威胁,可能会清醒一些。
合众社伦敦八日电说,消息灵通人士相信,日本既已尝试了何为原子弹。新公告将予日本以48小时的考虑时间,逾时即将飨以更多的原子弹。
合众社的另一则消息作了更加耸人听闻的报道,说美国在太平洋岛屿上布置了充分的空中超级堡垒和原子弹,准备作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打击,以毁灭日本许多城市。
就在《解放日报》连篇累牍地报道原子弹消息的当天,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对苏联出兵东北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他说:“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由于苏联这一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在这篇声明里,毛泽东出人意料地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原子弹。
8月10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声明、《红军四路进入东北》以及《苏联对日宣战》的社论。同时,又在第三版继续宣传原子弹。该版头条以《原子炸弹又炸长崎》为题,转发了美国新闻处、路透社、合众社的七条消息。此外,还以《一个原子炸弹威力的估计》为题,采用了合众社、美国新闻处的两条消息。合众社的消息说,一个原子弹炸毁了广岛一大半,被炸死的尸体“简直数不清”,到处都是废墟。美国侦察照片证明广岛14平方公里,百分之六十的建筑区,差不多在世界最大的爆炸中,被毁灭无迹了。美国非官方人士估计,死伤人数可能超过10万人,5个大军火工厂、几十个小制造厂,以及很多办公建筑与住宅都被炸平了。在被毁灭的地区,只剩下几个钢骨水泥建筑物的架子。新闻处的消息引用美联社记者的报道说,据研究广岛照片的摄影军官称,第一个原子弹对广岛所给予的损失,等于150架超级堡垒以高度爆炸弹所能达到的损失。
不过,美新闻处也报道了苏联出兵的消息。据马尼拉九日电称,美第八军长官伯格尔说,日本可能较原先预料的更早投降。苏联的决然行动配合着原子弹正把日本投降的可能性变为必然性。甚至最狂热的军阀也必须了解,他们已经无望了。
对于《解放日报》的这种宣传,胡乔木回忆说:“如此宣传原子弹,客观上抹杀了苏联红军对日本军国主义以致命打击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和美、英等国及国民党的宣传划清界线。”
正当《解放日报》大张旗鼓地宣传原子弹的时候,8月10日,毛泽东把余光生(解放日报社代理社长兼总编辑)、陈克寒(解放日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第一副社长)叫到自己的窑洞里,批评了一个多小时。他说,低估苏联出兵的作用,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就是受到了资产阶级的影响。
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任务》的讲演,充分肯定了苏联出兵的重大意义,纠正了原子弹宣传上的偏差,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分析了对待原子弹的两种不同态度。他充满激情地说:“苏联出兵了,红军来援助中国人民驱逐侵略者,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这件事所发生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美国和蒋介石的宣传机关,想拿两颗原子弹把红军的政治影响扫掉。但是扫不掉,没有那样容易。”毛泽东的话铿锵有力,落地有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原子弹的藐视:“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假如原子弹能够解决战争,为什么还要请苏联出兵?为什么投了两颗原子弹日本还不投降,而苏联一出兵日本就投降呢?我们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弹了不起,这是错误的。这些同志看问题,还不如一个英国贵族。英国有个勋爵,叫蒙巴顿。他说,认为原子弹能解决战争是很大的错误。我们这些同志比蒙巴顿还落后。这些同志把原子弹看得神乎其神,是受了什么影响呢?是资产阶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中来的,是从资产阶级的报纸、通讯社来的。”
毛泽东所说的蒙巴顿,当时担任东南亚盟军最高指挥官,8月9日,他发表了一次谈话,欢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还说:“认为原子弹会停止远东战争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之后,《解放日报》即时转变了态度。8月13日,《解放日报》在第三版转发了《基督教箴言报》的一条消息:“不能以原子力量赢得和平”,说美英等国对原子弹过高的估计是荒谬的,甚至是有害的。
同一天,《解放日报》又发表了《关于原子炸弹》的答读者来信,名叫乔明生的读者问道:“这两天报上用很大篇幅登了原子炸弹的消息,但我们还不明白,这种炸弹是什么样子?它的制造原理及过程如何?为什么有那么广大的威力?对于战争所起的作用究竟怎样?”
《解放日报》的编辑作了如下回答:原子弹像孩子们玩的小皮球那么大小。可是它的爆炸力,和战争中用过的最大炸弹比起来,要大几千倍。一枚原子弹爆炸时能放射出等于500万磅煤炭的热力,在半径50英里内的建筑物和生物都会受到损伤。但是,原子弹绝不是万能的武器。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英美已经制造出原子弹,仍不得不要求苏联参加太平洋战争,从这一点也可证明原子弹在战争中的影响有其一定限度。
苏联一出兵,日本就投降,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因此,西方国家领导人,包括杜鲁门、丘吉尔,尽管他们不遗余力地吹嘘原子弹的厉害,但后来也不得不承认,原子弹不能解决战争问题。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里客观地写了这样一段话:“认为日本的命运决定于原子弹是错误的。在第一颗原子弹投下以前,它的失败已经注定,而造成这个局面的是压倒一切的海上威力。”
1945年10月3日,杜鲁门在一份国会咨文中承认:“自从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以来,已将近两个月。原子弹并没有赢得战争,但它无疑缩短了战争的时间。我们知道,原子弹拯救了美国和其他盟国无数士兵的生命,要不是有原子弹,他们是会战死在战场上的。”
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报纸在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时,也对原子弹和苏联出兵的作用发表了看法。成都《青年园地》发表署名文章说:“有人过高地估计了原子弹的作用,认为日寇的投降完全是屈服于原子弹的威力……如果原子弹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则在日寇最初拒绝接受波茨坦三国联合宣言时,杜鲁门总统何至于很失望地说:‘日本拒绝投降,战争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又在苏联宣布参战后,杜鲁门总统何至于高兴得合不上嘴,并在新闻记者面前说:‘感谢上帝!战争就要结束啦!’可见杜鲁门总统并不把使用原子弹的作用,看得比苏联参战的作用更大些。”
那么,日本人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时任日本内阁书记官长的迫水久常在分析日本投降的原因时说,无原子弹与持有原子弹之间,无法进行战争,这是常识。日本学者一致认为,不论何国,在此次战争中,都来不及使用原子弹。所以,“此次美国使用原子炸弹,在日本诚为重大之威胁。故此消息,一经传出,各色各阶层人物,即对余表示:观大势战争已不可能,除迅速讲求方法,结束战争外,别无他途”。至于苏联出兵一事,迫水说道,8月9日清晨4时,“同盟社突接获莫斯科电台广播苏联对日本宣战之消息,诚出意外”。于是,铃木首相仰天长叹:“一切终于迫临矣!”
在原子弹和苏联出兵的双重打击下,8月10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并由瑞士公使、瑞典公使请驻在国政府分别向美国和中国、英国和苏联以最快速度转达日本政府这一意图。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