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自将磨洗认前朝 [打印本页]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7-7-10 09:35     标题: [转帖]自将磨洗认前朝

自将磨洗认前朝

——赏《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

吴 楣

得句浑疑是旧诗

  相比有中国画报鼻祖之称的《点石斋画报》而言,前后出版172期、时间跨度达2 0年的《良友》画报,可以说是中国画报进入黄金时代的标志。前者还是石印,一成不变的上文下图;后者却以摄影照片为主,兼有绘画、漫画等艺术作品,版式编排极具匠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毫不逊色于现代画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人把它和美国的《生活》相提并论,而马国亮先生甚至刻意强调了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良友》画报才是“大型综合性画报”的真正创始者,因为它比1 936年创刊的《生活》整整早了10年。《良友》作为中国出版史上颇具文献价值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通俗画报,其刊物内容、经营理念,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环顾当时种种报刊,以画报称而偏重时事的,有英国的《伦敦图解新闻》、日本的《朝日新闻》画刊及上海的《时报》,均自有其独到之处。但像《良友》这样,除了军事政治、国内外时事外,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艺术文化、科学知识、电影体育、妇女儿童等方面亦无不兼备的,当时不只在中国画报界是首创,在世界各地也称得上是前驱。
  《良友》的风格就在于它在官方与民间、政治与文化、文字与图片、高雅与流行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契合点。战火前线的现场目击,并不影响好莱坞明星中国之行、西北妇女服饰与民俗等的相继登场。漂亮的封面女郎一期期款款走来,突然间百岁老人、教育家马相伯也成了封面人物,实收匠心独运之妙。
  《良友》历任文字编辑如周瘦鹃、梁得所、马国亮,包括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发起人余汉生,皆能文之士,他们的文字经常出现在杂志上。但《良友》本身决不是他们自己文字的天下,就是说,他们并不把自己的趣味、自已的标准强加给读者,而是尽量吸引当时活跃在文坛上的各种风格的作家加入他们的文字版面,故《良友》文字颇可一观。兼内容积极向上,在提供知识、报道人物、介绍艺术等等,都尽可能本着对读者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作为选材的大计,自是广受读者欢迎。
  如前述的“名人生活回忆录”系列,即是将名人或逆境挣扎,或苦学经过的艰难历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又予人教益,有读者来信说,《良友》每期的“名人生活回忆录”,给我非常的感动。我常常对朋友说,《良友》光是这一篇东西,已经值四角钱以上(当年《良友》每册售价四角)。
  故而,蒋介石、孔祥熙、于右任、蔡元培、胡适、王云五等当时的军政学界名流纷纷为它题名,老舍、郁达夫、茅盾、丰子恺、曹聚仁、洪深等新文艺作家都乐意为之撰稿,其号召力和影响力一时无两。
  翻开《良友》,你会发现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杂志。不仅它的半数读者为遍布海外的华侨,从其选题来看,更无论是最新的国外美术作品,还是世界各地的奇谈怪事……都有所涉猎。其制作水准和意识亦不在今日之下。而细读它对那些人物、事件和故事的记录方式,才发现现在人们的许多所谓创意,《良友》都早已尝试,而且曾经无比成功。这样的《良友》,无疑堪称当年上海文化的出色代表,即便在刊物如林的今天,它也毫不逊色。而它所尝试过努力过的许多东西,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正因为《良友》新闻性和文化性并重,多样化和大众化兼备,兼具画报与文学杂志之长,拥有不同层次与广大范围的读者,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出色代表,近年来它已受到海内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上海文化史的学者们越来越大的关注。这一当年市民阶层的读物,现在差不多是研究上海历史的必备资料。而马国亮先生的这部《良友忆旧》虽然是关于《良友》画报的个人回忆,但作为惟一健在的“良友老人”,他以清新的笔触,平实的叙述,娓娓道出的他所亲历的《良友》创办始末,披露的众多鲜为人知的文坛故实,生动地再现数十年的历史风云,旧上海的五光十色,除了使我们对历史有一种具体的感知,无疑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可以说是写出了一部独特的“《良友》画报史”。
春风来时宜会良友 秋月明处常忆故乡
  现在似乎有些人从来就怀疑曾经有过那样的中国杂志,比他们目前推崇的西方经典杂志更久远更具影响力,但这样的杂志是存在的。诚如马国亮先生在《良友忆旧》开场白中所说,停留在老一代读者的记忆中的《良友》是20世纪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比美国人吹嘘的《生活》杂志还早领风骚十年。对世界画报出版史而言,《良友》才是“真正的创始者”。
  而《良友》的创刊和发展,也是一个经典的创业案例。1926年2月,伍联德放弃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决心创办一份前所未有的大型画报。单枪匹马,集稿编写、选收图片、监督印刷……从而有了1926年2月15日《良友》的问世,由街头叫卖而至一炮打响。——是年,伍联德26岁。这位既有出版理想又有市场触角的天才,不仅一手编辑了创刊号,而且不断扩大出版规模。由他主持的良友公司,更先后推出了《艺术界》《人间世》《新小说》《美术杂志》《音乐杂志》等专业杂志,以及一系列单行本的出版物;出版了至今还为人称道的包括有鲁迅、老舍、巴金等人作品的《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中国新文学大系》……而他给头牌杂志《良友》聘请的主编——后来将《良友》推向鼎盛的梁得所,接任时亦只有22岁。主持《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丛书出版的名编赵家璧,初到良友编辑《中国学生》时,还只是个半工半读的学生。恰如甫入良友即被委以重任的马国亮所感叹的,“良友公司似乎有一个异乎寻常的传统,那就是大胆使用和信任新人。 ”而上海滩这个充满机会和竞争、包容而有活力的都会,使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台” 。
  激情、才华、精明的头脑,开放的市场和无限的机遇,这些我们无限憧憬的创业要素,在《良友忆旧》里都能看到最真实而生动的表现。而创始人伍联德曾经这样阐述《良友》的使命和宗旨:“希望我们《良友》现在所抱着的普及教育、发扬文化的目标保持到底,不见异而思迁,不因难而思退;更不受任何势力的支配。取材严而均,言论公而直,持着我们的目标,忍耐、向前,努力实行,以求贯彻 ……”这样的人创办的这样一本画报,曾经影响了中国的一个时代。
  然而,在文化的传承中,我们总是磕磕碰碰。
  抗战期间,《良友》屡停屡复。
  1945年10月,《良友》停刊。
  1954年,创办人伍联德在香港出版了《良友》海外版;至1968年,因伍联德健康原因,再度停刊。
  幸而,在文脉的绵延中,我们总是源远流长。
  1984年,伍联德之子伍福强在香港将《良友》复刊。
  2002年,《良友》在大陆重发。
  把握新的时机,有一些人已经开始沿着老刊物的足迹复活当年的梦想,让那些曾经美丽的,经历过寂寞的老期刊,又悄然重现在书架上。而此刻温故知新,读一部画报的历史,或许会让我们对梦想的实现少一些模糊,多一点明智。《良友忆旧》正是这样一部鲜活的历史。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我们所追忆的不应只是那段流逝的时光;聆听历史的呼吸,感受传统的脉搏,一代杂志人和他们留下的影像,对今天的我们还应有所启示。
 

作者: 云的南方    时间: 2007-7-10 15:09

良友,今天大家都不晓得喽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