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求助]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打印本页]

作者: 碧娃    时间: 2007-7-29 03:45     标题: [求助]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夫岂庸鄙之敢望,诉真宰之茫茫”不知道如何翻译,请教了。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陈寅恪

海甯王静安先生自沈後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於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於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於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金明馆丛稿二编》页246,三联书店2001年第壹版原载清华大学消夏週刊1929年第壹期)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陈寅恪

我的翻译:

海宁王国维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都十分怀念。数年来,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教育,很想用什么事物来表示他们永久的思念。他们都说,应该刻一个石碑,以永远昭示先生的精神。他们想让我写铭文,我推好几次也没有推掉。现在,我谨举列一些先生生平的事业抱负,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其目的正是为了使自己脱离现实政治的束缚,真理也正因此而才能够得以发扬广大。思想而不自己,则不如去死,这是古今圣贤共同献身的理想,那些平庸鄙琐的人哪里能理解得了呢(此句我理解不了,在此妄断之)。先生以一死来彰显他独立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如人们所说,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国家的灭亡。唉,立块石头在这学校,表达一些哀思,让人们记住他。以表彰哲人之奇节,彰显真理的无穷光辉(此句也理解不了。亦妄断)。将来的事情难于预测,先生之著述,其影响可能会随时代之不同变化,先生之学说,将来也可能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只有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使经过千百万年,也会与天地一样长久,和日月一样永远闪光。

下面是从字典上搜得的意思,可能不太准确,供参考:

煦育

xù yù

1.抚育;养育

贞珉:贞珉 

zhēn mín

1. 亦作"贞?"。 2.石刻碑铭的美称。

无竟

wú jìnɡ

1.没有穷尽;没有边际

志事

zhì shì

抱负

俗谛sú dì

1.佛教语。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世俗谛",与"真谛"相对。 2.引申指浅陋的道理。

真宰zhēn zǎi

1.宇宙的主宰。 2.指自然之性。 3.指君主。

三光sān ɡuānɡ

指日、月、星:?feb6?宇宙而章三光|天上三光日、月、星。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565439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碧娃    时间: 2007-7-29 03:49

    下面是爱因斯坦的几段话: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我们刚才在想象随便驱逐可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于作出决定。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末这座庙堂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华(Schopenhauer)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live">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cosmos)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live">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理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live;font-family:&quot:;&:;#11:;&:;quot:;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bidi-font-size:9.0pt;mso-ansi-language:en;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作者: 碧娃    时间: 2007-7-29 03:54

 

 对科学院的答覆 陈寅恪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於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死後,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後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我、你都应该如此。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我对胡适也骂过。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是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学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将来我要带徒弟,也是如此。 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不止我一个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怎样调查,也只是这样。 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至如实际情形,则一动不如一静,我提出的条件,科学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两难。我在广州很安静,做我的研究工作,无此两难。去北京则有此两难。动也有困难。我自己身体不好,患高血压,太太又病,心脏扩大,昨天还吐血。 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地带到科学院。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挽]王国维诗。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请郭沫若做,也许更好。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那麼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如果有人再做诗,他就做李商隐也很好。我[写]的碑文已流传出去,不会湮没。

(陈寅恪口述,汪籛记录,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一日。副本存中山大学档案馆)
作者: 碧娃    时间: 2007-7-29 04:47

端生心中于吾国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纲,皆欲借此等描
写以摧破之。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日及其后百余
年间,俱足惊世骇俗,自为一般人所非议。……噫,中国当日知识界
之女性,大别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专议中馈酒食之管家婆。第
二类为忙于往来酬酢之交际花。至于第三类,则为端生心中之孟丽
君,即其本身之写照,亦即杜少陵所谓“世人皆欲杀”者。前此二类
滔滔皆是,而第三类恐止端生一人或极少数人而已。抱如是之理想,
生若彼之时代,其遭逢困厄,声名湮没,又何足异哉,又何足异哉!

 

  故此等之文,必思想自由灵活之人始得为之。非通常工于骈四俪
六,而思想不离于方罫之间者,便能操笔成篇也。今观陈端生《再生
缘》地一七卷中自序之文与《再生缘》续者梁楚生第二十卷中自述之
文,两者之高下优劣立见。其所以至此者,鄙意以为楚生之记诵广
博,岁或胜于端生,而端生之思想自由,则远过于楚生。撰述长篇之
排律骈体,内容繁复,如弹词之体者,苟无灵活自由之思想,以运用
贯通于其间,则千言万语,尽成堆砌之死句,即有真实情感,亦堕世
俗之见矣。不独梁氏如是,其他如邱心如辈,亦莫不如是。《再生
缘》一书在弹词体中,所以独胜者,实由于端生之自由活泼思想,能
运用其对偶韵律之词语,有以致之也。故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
文学,举此一例,可概其余。此易见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谓愚
不可及也。

                    (节自《论再生 缘》)


作者: 云的南方    时间: 2007-7-30 09:16

哈哈,陈端生的知音何止郭沫若
作者: 云的南方    时间: 2007-7-30 11:17

杭州南山路清波门那块的陈的旧居被无耻枉法的开发商拆掉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