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不要脸,改字典 [打印本页]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7-9-26 19:01     标题: 不要脸,改字典

“一点事件”有点臭

9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正值创刊15周年的《美文》发去了她的祝词,这份题词被刊登在了《美文》9月下半月刊封底的显著位置。祝词中有“《美文》杂志年方十五,风华正茂,英气逼人……”等话,有读者发现铁凝在“茂”字里多写了一点,草字头下面的“戊”变成了“戍”,于是引来议论纷纷。9月21日的《青年报》报道铁凝被指写错字一事“有了新进展”,《美文》主编贾平凹首次出面声明:在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因此铁凝没有写错字。

    姑且将此称之谓“一点事件”。就这不算事的一点小破事,舆论也沸腾,这就叫名人效应和官员效应。咱家小儿女以及咱们千万平头百姓,哪天不写几个错字啊,不过咱们家的错字不会被人当大脸面往放光明的地方张贴,也没人在乎咱的字是错还是对。名气和学问再大,谁也不好打包票说一个错字都不会有,老百姓虽说懂得对文化人和官员应该高标准要求,但他们并不以为错个字就真有什么了不起。

    本来铁女士见到议论哈哈一笑说声“我大意了”,大家也就一笑了之.可是,一则自己拿自己太当回事,明明错了却不认错;二来有人以权威面目出现,对官员的并未丢脸的脸面做“强行维护”。 至此,这事就有比较浓的臭味了。“自大”还不要紧,再加“一点”拍马护短,可不就成了“臭”了吗?不信,把“自大”两字竖排再往中间加一点试试看。

    这还算好的,毕竟是“茂”字下面多了一点,要是写“大”字的时候把多的一点加在上面,那就更不好看了。

    不要脸,改字典。风气不良啊,官场风气,文坛风气,都臭。官员脸面很重要,和小民的脸面一样重要,但如果死要脸、硬要脸,就成不要脸了。根据这档子臭屁事,网民瞧不起大文人和大文化官是对的,理由就是对“部分人特有脸”现象看不惯。不是说大官人和大文化人应该“为人楷模”吗?为什么这么“低风暗节”还一个劲地塑造俺们的灵魂呢?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7-9-26 20:26

“《美文》主编贾平凹首次出面声明:在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因此铁凝没有写错字。”
——这就叫曲为之讳了。
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当然有,但要想摆脱错别字之嫌,除非寄寓着某种特别的寓意。为求字型美观,姑且也算一种吧,更常见的是避皇上或先人之讳,也有利用故意写错来表达别一种意思的,比如厦门附近的赵家堡,原是当年宋亡时一批逃亡者建立的家园,内有一楼,署名“完璧楼”,不仅暗示完璧归赵之意,璧字还故意缺少一点,寓示金瓯有缺,白璧添瑕。铁女士如能说出这么点道道来,俺还是认的。
否则,恕俺不敬到底了。
作者: 采采    时间: 2007-9-26 20:54

读书的时候不用功,一直没有搞清楚的一回事:

通假字是不是就是错别字啊?

高三的时候我们中学出了怪事,一半以上的老师都得了怪病,只能从外校借老师来。借来教我们班语文的老师是80年代中毕业的师大生,读半边字的专家。我们实在受不了了,向他指出,他硬不认帐,拿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翻给他看,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们的字典是大兴的!!!

后来发现他的姓是某字的通假,大家就说,原来这老师祖上就是白字大王啊!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7-9-26 21:35     标题: 通假字

冒昧说说,关于通假字,既简单又不简单。古人到底出于何种原因使用通假字,写起来是篇大文章。其实也不用写,这问题早就解决了。可以说的是,第一个写出通假字的,也许是白字先生,后人袭用,则往往表现为一种趣味,不得再以白字论之。另一点,出于尊重先人之故,我们可以认为古人有使用通假字的特权,但今人已无此特权。通假字只能出现在古籍中(如果今人执意仿古,或可网开一面),如铁女士或贾作家,是无此资格的。
另外,“戊”和“戍”缺乏通假的条件,通假的基本前提,是同音,唯同音方能假借,“戊”和“戍”音异形似,属于错别字天地里标志性的“形近致误”。除了认栽,没有还价的。——至少我这么看。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07-9-26 21:38

俺脚得,8应该指着铁女士骂,她写错字,米有为自己辩解什么,倒是那个贾平凹,曲意奉迎,8像个脊椎类滴~~~甚嘛东西!
作者: 金秋    时间: 2007-9-26 23:18

贾平凹怎么变成这样了?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07-9-27 00:55

原来还算平,后来径直的凹了下去。

这事与几个月前陈 水 扁的罄竹难书事件完全一个版本。后面都有一个拍马屁拍到马胯上的。
作者: 安然    时间: 2007-9-27 15:25

原来还算平,后来径直的凹了下去。
____哦,原来是酱紫啊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7-9-27 15:48

一点小事,硬是给弄大了。这就叫不知进退。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07-9-27 16:58

这还算好的,毕竟是“茂”字下面多了一点,要是写“大”字的时候把多的一点加在上面,那就更不好看了。4 R
-----------------------------------------------------------------------
太就是大,大就是太,引经据典,古书为证。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07-9-27 17:46

楼上的,你怎么跟个小犬似的,点上点下都拎不清。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07-9-27 19:12

原帖由 迅弟儿 于 2007-9-27 17:46 发表
楼上的,你怎么跟个小犬似的,点上点下都拎不清。
我只是分不清上下嘛,顶多说目无领导;他是分不清左右,叫什么涅?活活活……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7-9-27 19:44

再退一万万步讲,铁凝写的字就是书法吗?虽然我没看过铁主席的字,揣测而已。

改字典还够不上多不要脸,在改历史的人面前,才是小巫见大巫呢。历史没有“通假字”。
作者: ally    时间: 2007-9-27 21:22

铁主席写错别字固然掉价(其实也没啥),你贾主编都没认真拜读一遍,就径直挂出来示众,结果被逮个正着,弄得主席自觉大丢面子。贾先生想必惶恐不已,这事说轻点也是不认真负责(编辑班子从上到下都干啥吃地?)。所以贾先生的歪解俺视为是惊慌得一时啥也不管了,维护主席大人的尊严要紧。
作者: 周熙    时间: 2007-9-28 09:23

贾平凹是最丢脸的,铁主席嘛,一点小错误,布什经常犯的那种,如果铁主席嫣然一笑说声对不起,那她就美丽无比了。不知道说了没有,估计没有,领导一般没错误的。
但老凹就难看了,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维护领导形象,居然如此涎脸皮。问题是,他本人其实还算书法家的,对于什么情况下属于可以理解的书法问题,他完全知道,也就是说,这次他犯的错误不是知识型的,而是认识型的。
呸!
作者: 边走边唱    时间: 2007-9-28 13:36

都够不上台面的,铁主席也养成爱题字的习惯了?
作者: 歪弟    时间: 2007-9-28 17:39

年纪越大,身段越柔软啊。偶怀疑他也得了媚病了。

[ 本帖最后由 歪哥 于 2007-9-28 17:43 编辑 ]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07-9-28 18:15

铁主席!俄呵呵呵呵……
这世界太滑稽了。
作者: 杜进明    时间: 2007-9-28 21:37

铁凝当了作协主席后,俺有个同事跑来跟我说,铁疑当选中国作协主席了!我问哪个“铁疑”?,此君颇瞧我不起地说,你还作家呢,连铁疑都不知道。我说,哦,你说的是不是铁凝?幸亏铁凝没结婚,不然你就叫成铁妈了!

呵呵,多一点和少两点都够上十三点。

[ 本帖最后由 杜进明 于 2007-9-28 21:38 编辑 ]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7-9-28 23:47

“呵呵,多一点和少两点都够上十三点。#”

!!!(今天只负责引用哈。)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07-9-28 23:56

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7-9-29 00:13     标题: 凑个下联

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
凹凸异形,脖子缩回三寸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07-9-29 00:20     标题: 横批

罄竹难书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07-9-29 00:21

大家是不是不知道台湾发生的罄竹难书事件?不知道你们在国内能不能看到相关报道?很搞笑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7-9-29 00:38

冒昧说下,迅弟儿这个横批欠妥。
金丝兄的上联,巧借字形,寓指铁主席学养有缺,俺邯郸学步,同样借助字形,讽刺贾作家头骨不够峥嵘。所以,横批的意思,似应招呼在“德学两缺”之类东东上,唯觉对铁主席稍稍苛刻了些。毕竟,写个把错别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7-9-29 00:52

原帖由 迅弟儿 于 2007-9-29 00:20 发表
罄竹难书
依主帖题目,俺来凑个横批:不太要脸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07-9-29 01:37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7-9-29 00:38 发表
冒昧说下,迅弟儿这个横批欠妥。
金丝兄的上联,巧借字形,寓指铁主席学养有缺,俺邯郸学步,同样借助字形,讽刺贾作家头骨不够峥嵘。所以,横批的意思,似应招呼在“德学两缺”之类东东上,唯觉对铁主席稍稍苛刻了 ...
把这个故事拿到台湾去说,然后横批上“罄竹难书”,会笑倒大家的。正对着“德学两缺”的刀口上。
俺没有文学素养,只是把两个十分相似的事件联想在一起说的。嘿~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7-9-29 10:43

原帖由 迅弟儿 于 2007-9-29 00:21 发表
大家是不是不知道台湾发生的罄竹难书事件?不知道你们在国内能不能看到相关报道?很搞笑的。
这故事我是知道的。就形式而言,两者一体。就内容而言,为阿扁一辩者,似乎确有可辩之处,因为该词的原初意思偏于中性;而多一点少一点,那不是用“理解”不同就可以说得过去的。
作者: 金秋    时间: 2007-9-29 11:03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7-9-29 00:13 发表
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
凹凸异形,脖子缩回三寸
横批:弄巧成拙
作者: 周熙    时间: 2007-9-29 13:10

横批:女错男佑
借用女左男右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07-9-29 13:53

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7-9-29 10:43 发表

这故事我是知道的。就形式而言,两者一体。就内容而言,为阿扁一辩者,似乎确有可辩之处,因为该词的原初意思偏于中性;而多一点少一点,那不是用“理解”不同就可以说得过去的。
谢谢老童。很有道理啊。多一点少一点是个硬规定啊。虽然说汉字的形成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07-9-29 15:08

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  出自聊斋,
大概吧,是有那么个小焦,中文专业的,平时也曾在诗刊上发点作品,当然就自诩名士了.某日夜宿旅店,见旅店主人两个女儿都很漂亮,乘人家进房铺床服务,就去搭讪,说孔圣人曰过:不学诗,无以言,你们年轻,要多学点东西,我来教你俩写诗吧.写诗,要紧的是对仗平仄,山对水,雨对风,大路对长空,走马上任呢,就对衣锦还乡...两个女儿就笑,大女儿笑着说:我瞎说一个,你对上了,就都听你的,对不上,我们先忙去了,今年是戊戌年吧,就拿这说个上联:“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你对吧。”小焦一寒,一时哪对得上,眼睁睁看着两个美女,施施然转身走了,小女儿走到门口,做个鬼脸,笑到:这有什么难的?我都对上了:“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小焦那个悔啊:那么现成的怎么就对不上?回乡路上,越想越悔,只得自己开解:是人哪有那么聪明,那么漂亮的?一定是狐了!正碰上蒲松龄先生摆了西瓜摊,征集歇脚路人讲狐鬼故事,便把这故事换了西瓜。于是就有了《聊斋狐联》。
作者: 迅弟儿    时间: 2007-9-29 15:13     标题: 神啊

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
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