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康有为的宫中间谍——梁铁君案补遗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7-9-27 11:38     标题: 康有为的宫中间谍——梁铁君案补遗

韩姝

往复论坛 > 史学 > 史林杂识 >

读书杂广,就会遇见巧事,有时会在浩瀚文献中,突然找到两篇可以互相印证的文字,就好象你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从他嘴巴里了解到一些事情,过了几年,你远渡重洋,竟然在地球的另一边,遇见了同样了解这个事的另个人,两个说法一凑合,居然把一个事情的眉目,看得清楚起来,这种奇遇,在读书里也一样可以碰见。

昨天晚上读书,正好碰见了这样的好玩事情,所以我把它特意记录一过。

我以前读《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的时候,读到了几封信笺,是梁铁君写给康有为先生的宫中间谍密报。讲这个间谍密报,话就要从头说起,戊戌政变发生以后,康有为逃亡海外,组织了保皇会,他想通过舆论造势,促使国外的军事外交力量干涉朝廷,使慈禧归政,光绪复位,恢复他的党派在朝中主持维新的局面。

针对此,慈禧为首的朝廷的解决办法就是:1、宣布皇帝病重,告知中外他无力承担统治职责。2、废黜光绪法定的君主地位,立储君以绝后患。事实上,戊戌年至己亥年,朝廷大规模的使满人收军权,各地练兵就与此密切相关。后来经历庚子之乱,迫使朝廷不得不俯仰维新,曲意西人,因此废立君主的事情就不再提了。但完全的党禁却一直未开,使康梁不能回国公开主持维新事宜。

康党的应对策略是:1、派人刺杀慈禧太后,2、通过收买宫监、御医、内务府人员时刻了解光绪皇帝的起居情况,以期一有风吹草动,就可立即在海外发动舆论声援。同时,了解帝后起居,也为暗杀开路。

这个事情,由康党骨干梁铁君主持办理,梁潜入京师,开了一个照相馆,又内联太后和皇帝身边的近信太监,因此获得两宫内起居细节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由梁铁君按十日一报(有特殊情形则不拘日期),发信告知海外的康有为,这就是我所谓的宫中间谍密报。

按梁铁君三入京城,发送了大量这样的密信,但现存的,能在《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中看到的,就只有光绪三十二年五、六月的三封,我现抄录其中第一封,看看他都跟哪些太监间谍有来往。

大庇先生(按:康有为)鉴:
五月十三日(按:两宫)乾清宫召见义国亲王后,回颐和园平安,连日传戏。十六日冯仲平(按:太监间谍一号)入内里一切无事。十七日仲平偕建如(按:太监间谍二号)回城府。金蔚九(按:太监间谍三号)仍在颐和园值班。十八日建如来京,天利木厂金宅畅谈,尽悉一切。弟嘱建如觅姚焕卿(按:太监间谍四号),曾住马总管房,适其外出,不获见面。王汉章(按:太监间谍五号)在上左右,公事多,不能行开,都未见面也。

此刻渐渐运动,以祈交通,必能办到妥洽。惟自昨年八月后,门禁加严,内里人概少出来,即朗秋(按:粱铁君同事范履祥)至今未见王汉章姚焕卿面矣。独太医院内务府两路能常通消息耳。蔚九在内,有事则以德律风告我。若有要紧事必知之。五月十九日建如回城府,廿二日入颐和园该班,云廿五日再来。五日一班,故廿二又是该班也。上在南海,常住瀛台,老佛爷则住新建之洋楼后座,外座即召见洋人之处也。


由此信可见,梁铁君在北京结交的太监间谍,有一号冯仲平,二号建如(不知姓氏),三号金蔚九,四号姚焕卿,五号王汉章。

其中五号王汉章是光绪皇帝身边的内殿太监,最受信用,“王汉章上之至亲信”(第三封信),公事很多,不能象其他几位那样,能够利用轮值休息的时间出来和梁君见面。在第二封信中,梁铁君谈到老佛爷迁居排云殿,三号金蔚九“连日差事极忙,因办排云殿一切铺垫修饰等事,未能回京也。”可见三号间谍是太后宫上太监,而四号姚焕卿是太后宫司房处的坐更太监(这点在后文有证。),其他两位属于哪宫不确切。由此可知,这次梁铁君等人挑选的间谍,两宫各有均沾。

但是,这样的刺探行为不久就被某店伴(有说是朱淇,未确定,)揭发了,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十九日,化名吴道明在北京开吉昌照相馆的梁铁君被朝廷逮捕,南衙审讯后,搜查其在灯市口的照相馆,发现担任警务西分厅四区区官的范履祥也参与进去了,于是第二日逮捕范。

七月初五日,二人解到天津,由某大臣(袁世凯)亲自密讯。

七月十三日上午十钟,羁押梁铁君的马厂陆军四镇营得到京城发来的密码急电,要求在1小时内处死梁铁君。梁铁君遂服毒而死。范履祥在沧州羁押所亦同时被处死。

八月初四日,《中华报》以“保皇党之结果”为标题,发表了一篇关于审讯、押解和处死梁铁君的报道,其中提到:

“闻吴到京后,即交通内监某姓(或云张,或云崔,未知孰是),闻吴、范解津后,某内监曾派人到津具保。直督未允,亦未追究(外边传言将内监诱至天津归案即因此),或云某内监必与吴犯同时毕命矣(按内监姚姓,曾随吴学洋文,并无别情,今已在逃),危哉!”

梁铁君的这个案子,牵涉保皇党,其时正处于清廷发布立宪准备诏的前后时刻(铁君毕命之日,就是立宪诏书发布之日。)为了不在这一关键时刻因为党人伏诛引发舆论骚乱,清廷处理整个案子的基调是秘密的,原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除了密讯、急谕处死梁范两人外,并没有过深的追究,甚至是涉案的内监,也没有象报纸和民间传言的那样与梁范“同时毕命”。

关于对内监的处置,《中华报》仅仅提到说内监姚姓,今已在逃。历来学者也没有对此给予太多的重视。我昨天晚上闲翻稗史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则回忆性史料,居然是与此案内监的处置有关的。

这则史料,是由慈禧太后宫内司房处管提纲的信太监回忆撰写的,他提到:

“她(按:太后)又叫年轻太监学习洋文洋话。司房太监姚某热衷此事,每夜下班便出去学习洋文,藉此投机进步。晚上随马双禄上去读书坐更,对太后传习洋话,人称之曰洋小太监,教洋文的人出了多次笑话。

在颐和园宫门外,有一开照相馆的广东人,他是一个奸细,被官家查知,捉到宫里,供出内监姚某跟他认识,主管衙门。太后顾全面子,当时将姚太监交了打扫处,消弭了此案,声言宫内太监无此人。案子于姚之情由不严重,也就无形暗消。”


这个信太监,光绪二十八年入宫,以通文字入掌太后宫司房处戏剧提纲一职,又因通占卜,受主子赏识,与太后宫内上下关系都不错,消息也灵通,平时又喜欢记录掌故。这个姚某,就是他在司房处的同事,这条是记录的身边事。

据《中华报》载,姚监曾随吴(梁铁君)学洋文,核于信太监说的这个太后宫司房处的师从广东奸细学英文的“洋小太监”姚某,情形正对,且从梁信中看,确有四号太监间谍名姚焕卿的,因此可知,这个姚某,就是跟梁学洋文并透露两宫起居消息的姚焕卿。

又据《中华报》载,姚焕卿曾于梁事发后,具保过二人,可见他当时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因此也可以证明清廷对此事处理的秘密,以及不愿张扬的态度。

有的学者曾怀疑袁世凯把这个事情单方面压了下去,以至慈禧太后并不知此事与保皇党有关,所以才匆匆处死梁范两人了事。但从这个内监信某的回忆叙述看,可知当时太后宫的太监已经知道开这个照相馆的姚某的洋文师傅是个奸细了,并提到存在一次对梁的宫中审讯,太后又岂有不知之理。

信太监认为慈禧是为了顾全面子,且犯案情节又不重,因此只把姚太监交了打扫处发落,并对外称说太监中没有这个人,传到《中华报》记者那里,就变成了此太监在逃不在宫的说法。实际上,是太后不愿意把这个事情弄大,在内监中和外界舆论中制造恐慌,所以仅做简单发落。试想,此事若发生在戊戌年,仅凭姚监与党人连结这一项,决计会被送往慎刑司立毙杖下的,这和实际犯案的情节重或不重是不相干的。而值此戊戌党禁已开(但康梁不赦),预备立宪决当施行,以涂饰掩盖天下汹汹言论之际,太后也只能网开一面,“消弭此案”了。

梁铁君案发生后,在清廷这边,举重若轻,化小化了,不欲激起舆论抗扰。当时那桐担任九门提督,负责此案的缉拿。我查看《那桐日记》时,却看不到有关此案的一字记录,混似无事一般,可见其讳言如深。在康党这边,虽然为梁君感到切骨悲哀,却未敢大肆张扬,因为此时正值清廷预备立宪启动,康党上下的统一态度是:遮掩这次暗杀慈禧的意图,以求取谅于朝廷,冀在今后党禁全开的时候,该党能成为合法政党参与中国的立宪政局。

对此,梁启超致函康有为说:
“铁事确于吾党前途无甚窒碍……铁老固极可痛,然不以此牵涉全局。”可见康党非常担心梁铁君案会给其党在重新参与中国政局的前途上造成的可能的负面影响。也可知清廷在明知此案与保皇党关联的情况下,采取了低调的、不做深度追究的处理方针。

又致函友人说:
“今夕见号外,知立宪明诏已颁,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此后所当研究者,即在此过渡时代之条理何如。”明言已放弃了暗杀慈禧太后的计划,准备取得朝廷谅解了。


就这样,梁君一案,在朝廷和康党双方的退让下,消弭于无形,未能形成大的风波。而内监间谍001-007号等等,也都因此得保身家。这就是清廷预备立宪前后政局的微妙之处,兹以补遗,聊备观瞻。



主要参考文献:

《万木草堂遗稿外编》页781-784 蒋贵麟编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戊戌后康梁谋刺慈禧太后新考——以梁铁君案为中心》李永胜,北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4期
《老太监的回忆·太监生活二十四年(自述)》信修明遗著 燕京出版社1992年9月
《那桐日记》北京市档案馆编 新华出版社,2006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