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君特.格拉斯写奥运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7-10-26 20:23     标题: 君特.格拉斯写奥运

君特.格拉斯写奥运
发信站:
天益社区([url]http://bbs.tecn.cn[/url],版面:历史学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24084

刘自立  

君特.格拉斯在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我的世纪》里面,写到36年德国纳粹主持的希特勒奥运。当然,君特是在写小说,未呈现历史全景。小说是不是可以反映时代,全看作者是不是站在高远处,看出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中的人性特色,人群特色,且提升之——君特写奥运,鄙意以为,多少提升了这个事件的含义。有人说,中国现实,小说不可表现,现实比之"精彩"。其实不是。这里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远距离回顾;一个是当下直观——后者,更要具备天才的透视能力;君特,属于前者。他青年时期参加过纳粹,属于不是当下天才一类。但是,其历史回顾,却很有意思。

他把36年奥运会的小说背景,设置在一个集中营。其中犯人和狱卒皆大欢喜于奥运会的比赛,为德国运动员的每一次胜利欢呼。而且,他们的欢呼,是双方同时发声——狱卒和犯人齐声欢呼——他们从摆在集中营的一台声量开得很大的收音机里,收听体育赛事。可是,这个现象,最终被监狱当局禁止了。犯人欢呼德国胜利的权利,被取缔了——收音机被关闭了——只有狱卒,才有权利收听,欢呼。

小说体例,一年一个故事,小说以某年代名称,如1921年,一篇;1936年,一篇;1957年,一篇。一百年,一百个故事。1936年的故事,和后来,他以年号为小说名称写就的许多故事,都以其所谓"两点论"做出结构和延伸。比如,36年奥运会,我觉得就是两点论——或者说,是运用了他们德国哲学的辩证法。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两点论加合题,就变成三点论——合题,也就变成马克思的革命和暴力——而法国人德理达,却不赞成合题,主张问题搁置,为其历史观察与叙述之奥秘。这个话题,被君特之辩证法运用了。君特.格拉斯,属于反对"革命合题"的那种写作人士。

他的反合题,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他不想抬出合题,把问题留下来,只是状写现实和人类心灵,让读者思考——其实,他的倾向,很明确。这里,比如说,1936年整体论属下的德国,在1999年写来,一要明确现代人对于纳粹,两德统一或者分裂之现实的反思——又要回到德国当时的群众心灵状态,从而避免历史性超越和由此产生之对历史的扭曲和捏造。这是第一种两点论。第二种两点论,就是直接深入到当时德国人的心灵状态中,施行文学和政治学的化学分析。这个观察很精彩。36年,正好是历史伪证/证明希特勒"正确"的时代。其经济崛起,政治复苏,道德重建——他们德国人的抱负性革命道德——包含占据犹太人的经济领域之抱负,文化建构,消灭失业,思想一统,意志振兴……都在证明全德国人民之赞成希特勒的"正确性"政策。他们枉顾了希特勒政权实行内外恐怖统治和侵略野心的真实意志和狂妄野心。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在人群盲目之中,谈些警惕性话题,甚至见诸报端。可是,人民,是站在希特勒一边的。前此慕尼黑政变,希特勒几乎不被惩罚的司法轻判,使得这个独裁者,超越法律,东山再起。当然,以后,国际上出现张伯伦主义主导的绥靖主义政策——加上反犹作家张伯伦的理论先导——希特勒的国内外合法性,变成现实。

于是,如何看待那些被纳粹整肃的反对派人士,他们是不是代表德国的复兴和光荣,成为君特写作小说的一个诡秘线索。同样,这里也有"两点论"出现。一个是,自由和民主的德国,是不是要容忍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与之并行齐肩。答复是矛盾的。一个答复是,拥护希特勒的政权,就是拥护德国复兴和36年希特勒奥运会。一个答复是,不管是奥运会、还是纳粹党,全都违背了德国之自由意志和文化传统,走向由一个小人物主导的疯颠。他们在有限的报章上指出,这个下士或者痞子的革命疯狂,正把德国带向崛起后的迅速毁灭。后一种人,在36年,当然是少数派。欧洲具有真知灼见,洞察这一点的人们,像是John Gunther 之辈,是少数。多数派,包括国际间各种政客和学者,都热衷于和希特勒进行各种毫无意义的周旋。所有的有限探察,商榷和谈判,与其说是在遏制希特勒的崛起,不如说是在纵容之。于是,"祖国"的概念,和希特勒撕毁不平等条约的政权行为,混为一体。这个"祖国"概念,在经济发展和政治秩序重建的狂热中,转变成为政权和纳粹一体的概念。一时间,谁要区隔这个概念,就会被人唾弃。这样一来,36年奥运会,就转变成为一场祖国等于希特勒的全民庆典。德国人,包含监狱里反对希特勒的犯人,也在疯狂地欢庆德国运动员的胜利。并未出现任何反对派与之保持距离的迹象——就像中国人的亚运会,并不妨害人们彻底遗忘***——
代之以这个中国概念和中国体育胜利之概念,对于亡灵和死难者的一切哀思已被抛弃。一切,有效进入遗忘,且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诉诸改变意志等于0。祖国概念和政权概念合一的两点论,就被黑格尔式的合题解决了——这个合题就是,祖国和政权加起来等于奥运。

企图区分这个概念的努力失败了。很多反对人士和大批犹太人,锒铛入狱,惨遭杀戮。人们在嘲笑纳粹和共党的格斗游戏,并不为台尔曼的苦难做出辩护。自由主义者们,只好像托马斯.曼等人一样,流亡国外。人们争议着,福特文格勒究竟是不是纳粹的拥戴者。而立芬斯达尔辈,还在申辩《意志的胜利》,纯粹是为了艺术。她战后,届八十高秩时,还在说明她和戈培尔并无暧昧关系……但是,所有当时的辩护,今天已经显得可笑。《意志的毁灭》(一个美国人拍摄的反立芬斯达尔之关于纳粹的电影),和一切反对希特勒的史料,呈现在36年光荣进军的德国和世人面前。希特勒所有"正确"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算盘,都和他的尸体一样烟消云散,得到了"最后解决"。

故此,君特在此短篇里凸现的,正好是当时德国人无视自身命运,狂热讴歌纳粹奥运的荒诞和可悲。这个1936年,成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全球涂炭的瓦格纳式序曲——瓦格纳子孙和希特勒共襄拜罗依特音乐节,这个音乐奥运,乃是力挺纳粹的又一个证据。其实,这不是德国人特有的人民品质和人袷粜浴W阅纱夂头ㄎ魉乖硕?绕稹⒎⒄购兔鹜觯?芏嗉?ㄖ饕遄骷遥??挤治稣庋?恢?人民"概念。简而言之,法西斯运动的巨大吸盘,一是吸引了人民在祖国和政权方面进行合而为一之混淆,再是,他们以国家利益,枉顾国际秩序和民主秩序,企图完全依靠一国崛起,造成霸主地位。德国人,很早就发现了俾斯麦创造的国际战略格局之好处——他们说,如果俾斯麦死得早一点,欧洲秩序就完蛋得快一点——而希特勒,完全颠覆了欧洲秩序。历史,正是按照这个说法,在向前延伸的(过去将来时)。但是,奥运会,究竟是不是纳粹、或者前苏俄政权的销蚀剂,确实不好说。36年离开45年,差不多是十年时间——苏联奥运会和苏联解体,也正好接踵而来;加上汉城奥运和南韩民主转型,都是值得总结的历史——中国奥运是什么?人们亦可以举一反三。

关于君特的"两点论",还体现在他的很多篇章里。他关于东德人士如何对待当局,如何举报左倾分子,如何合流于共产党,都有很好的描述和概括。那种做过坏事,却不会一直坏到底的教徒式反省,伴随着那个国度的人们、甚至党员。这个现象说明,东德和东欧人们的文化训练、道德培养和政治倾向,确是因为教会、大学甚至工会的独立存在,而被承载,被训练——不是完全被驯化。这就是说,东欧的同志们,并没有领教毛主席主宰一切——教会,学校,报纸,工会,……——这样一种全能主义,整体主义,也就是极权主义之洗脑。君特写来的那种多少幸存的"觉悟",也正好是这样一种党文化空隙造成的、道统和学统不灭之影响——就像那个"窃听者的故事"。所以,回顾36年奥运,一方面需要现在的觉悟,另一方面,也是德国和整个欧洲民主自由传统使然。也就是说,希特勒现象,的确在欧洲造成其文化光荣长河里,一个黑暗的瞬间,但是,他仅仅是一个瞬间。他和墨索里尼,和佛朗哥,企图完全颠覆和毁灭欧洲文明和良知的企图,却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那么,现在的中国人,具备什么样子的政治和文化传统呢?他们的意识,思维和训练,有没有自由和民主的承传呢?他们的宗教诉求,究竟已达到如何一种品质呢?国人多数,连带关进监狱之人们,是不是也要在奥运期间,来一个犯人和狱卒之双双欢呼中国队之胜利呢?08年的狂欢节,究竟有多少人,会像德国那个时代之少数人那样,并不以为世界的光荣,集聚在那颗所谓圣火之上呢?国际间的经济掮客和奥委会的类似扒手,会不会完全重复36年可悲的现实呢?那些衣冠楚楚的政客,又是如何对应中国体育政治化的课题呢?这些,似乎又是历史无可避免的重演。在此一点上,奥运精神的异化和变质,难道仅仅和专制主义的政权相关,国际间的大纵容环境,难道可以逃避责任吗?今天的张伯伦主义——两个张伯伦主义一个关乎国际绥靖主义,一个关乎人权涂:德国消灭犹太人;中国制造奴役经济——又会如何指导2008年呢?

其实,我们的两点论,在今天,已经展现。一方,是人们近乎白痴的狂热——另一方,则是少数人要求人权,要求自由——这个现象,和36年,没有什么不同。这两群人,究竟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呢?在36年,德国人选择了希特勒;08年,中国人选择什么呢?对于这两群人的观察,应该得出怎样一种结论呢?在德国,是美国和苏联的炮弹,惊醒了痴迷的尼采和查拉斯图拉。在汉城,是美国人的介入,使得奥运和民主接轨。在中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抑或,什么也不会发生?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7-10-26 23:34

一篇角度不凡、立意新奇的文章,可惜,作者的笔法太玄虚了。这有点损伤文章的麻利性。
作者: 流星雨    时间: 2007-10-27 00:20

中国的情况或许更糟,当时的德国人毕竟还可以不选择希特勒,这个选择的权利毕竟是现实的存在的,可中国人的选择权都在哪里呢?能和当时的德国比吗?呵呵。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7-10-27 10:36

作者是北京二中的一位老初中生,曾在《今天》等刊物发表小说,近年常在外边发文章。感觉思考很用力,有时予人启迪,唯文章思路有时飘逸。
格拉斯的这本大作,也是立意极好,可是有点读不进去。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