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闲闲书话』 百年五牛图之五:关于林彪(修订稿)
[打印本页]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7-11-6 17:52
标题:
『闲闲书话』 百年五牛图之五:关于林彪(修订稿)
梁由之
相关: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百年五牛图之三:关于张季鸾
百年五牛图之二:关于蔡锷
百年五牛图之一:关于鲁迅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江淹<<恨赋>>
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 辛弃疾:<<沁园春.老子平生>>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题记
一.一个非神即鬼的人
开篇就抄书:
这是一个曾被尊为中国的第二号神,后来又被列为第一号鬼,非神即鬼,好象从来都不是人,最终还是被一个“鬼”字覆盖了的人。
这是一个24岁就当军团长,从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当到野战军司令员、国防部长,而且经常身兼数职(比如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除了“副统帅”从未当过副职的人。
这是一个党史军史少了他,有的史实就会讲不明白,就会出现空白,就会留下问号,进而愈发挑逗起人们好奇、探究心理的人。
这是一个不时要面对,又不敢面对,竭力要回避,又很难回避,轻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浅不得,稍不谨慎就要引起麻烦,已经死去快20年了,依然异常敏感的人。
这是一个人们私下里有不少议论,据说世界上也有不少传闻,而今逐渐开始比较客观公正地放到历史天平上的人。
谁都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林彪”。
上文摘自<<雪白血红>>。作者张正隆中校。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初印,印数93000本。
二.二种眼泪
古话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1971年9.13事件稍后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得到了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包括林彪在内全部身亡的确切消息。当时在场的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纪登奎。纪没想到的是,一向沉稳潇洒、气度雍容的周总理,居然当即号啕大哭起来,足顿胸捶,涕泗横飞,悲不自禁。足足过了二十多分钟,才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常态。这在周恩来的一生中,几乎是仅见的。纪登奎莫明其妙,不知所措,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无独有偶。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能利用林彪──蒋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
1993年10月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the World Journal)登载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蒋介石的私人医生达四十年之久的熊丸(Hsiung Wan)在文章中说:“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死的消息时。”曾在蒋身边长期扮演类似陈布雷一样角色的党国大员陶希圣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一个中华民国总统,这对政坛上的生死冤家,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避嫌疑,不约而同地为一位非正常死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抛洒下英雄之泪。这实在太不同寻常、太耐人寻味了。
我们知道,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校长,周恩来曾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林彪则是黄埔四期学生。蒋、周二人与林有师生之谊。
这当然不是蒋周二公异口同声为林哭泣的因由。起码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林彪是谁?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呢?
三.十大元帅之三
林彪,原名育容,湖北黄冈人。1907年12月5日出生。父林明清,曾在村里的杂货铺子当店员,又在往返于浠水、鄂城、大冶一带的小火轮上做帐房先生。有些积蓄后回乡经营手工织布,当了一个小业主。母陈氏。
黄冈县城距林彪的老家林家大湾约30公里,是著名的东坡赤壁所在地。苏东坡在这里写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杰出的作品。现在有所黄冈中学,也是名震江湖,桃李满天下。据说,毕业于黄冈中学的天涯网友,就为数不少。
林彪早年在家乡读书。后来到武昌上中学。1925年毕业。同年秋天,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四期同学中,胡琏、张灵甫、李弥、刘玉章、罗列,刘志丹、曾中生、袁国平、段德昌......等人,后来都成为国共双方的名将。
他的两个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即张浩。1935年,他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从苏联回国,与毛泽东配合默契,假传圣旨,对毛最终战胜张国焘、确立中共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初期,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不久因病去世,毛泽东亲为抬棺。他的后任,就是邓小平),都是早期知名的共产党人,对青年林彪走上革命道路无疑起了领路人作用。
1926年10月,林彪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被分配到著名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不久升任连长。
1927年8月,参加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余部转战至湘南,因功升任营长。
1928年4月,朱、毛在井冈山会师,编组成红四军。毛、林风云际会,惺惺相惜,互相借重。此后,林彪历任红二十八团(四军主力团)团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指挥得力,战功卓著,与彭德怀、黄公略一起成为中央红军朱毛麾下最出色的将领。尤其是第四次反围剿的草台冈一役,一举歼灭了国军王牌、陈诚的起家部队第十一师,更是声威大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总兵力1.9万余人)担任前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冲破重重包围,杀开一条血路。在付出沉重代价后,终于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抗战军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林彪出任主力师115师师长。1937年9月,率部歼灭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一千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气,也使林彪成为遐迩闻名的抗日名将。
可惜乐极生悲。1938年3月,林彪被友军阎锡山部误伤。后去苏联医治。直到1942年3月才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次意外事故,不惟使林彪无从在抗战中再展身手,有更佳表现;更为他后来的身心与命运埋下了悲剧性的种子。
毛认为林具备多方面的才干,而不仅仅是军事天才。他曾让林作为周的助手去重庆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一呆就是几个月。军统巨头唐纵等对林印象极为深刻。
林彪回延安,毛泽东非常兴奋,亲自前往迎接。毛拉着林的手,满面笑容,边走边说。令跟在一旁的秘书师哲深感诧异:朱老总从前线、周副主席从重庆回延安,也从未得到主席这般礼遇。青年林彪不就是一个师长吗?
那么,在现在颇为人所垢病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林彪表现如何呢?
南京大学高华教授写道:“林彪于1943年7月与周恩来等一行从重庆返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特别关照,毛嘱林彪休息,林彪只是挂名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并不具体过问党校的具体工作(此时延安除整风、审干外,没有任何紧急工作)。林彪在延安对康生一直保持距离,对审干、抢救持沉默态度,完全置身于运动之外。”
这其实是林的一贯作风。
八年抗战,终获苦胜。美国试图扶中制日。本来是千载难逢的“霖雨苍生新建国”的绝佳时机。可惜国共两党各争雄长,互不相让,内战一触即发。中共中央盯住了东北大地。不惜血本,在苏军的默许和支持下,从各个根据地抽调精兵强将和大批干部,投进黑土地,志在必得。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独霸东北”。中央原拟派林彪去山东,后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改派他去东北负责军事指挥。统揽全局的,则是刘少奇最重要的亲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东北我军(曾几度易名,当时叫东北民主自治军)第一政委彭真。
开始很不顺利。林、彭意见不一。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派到东北负责的军政大员熊式辉、杜聿明也算一时豪杰,并不容易对付。“独霸东北”很快被证明只是一厢情愿。共军占据的城市不断失守。尤其是继四平之战失利后,1946年5月23日,廖耀湘率国军精锐新6军攻占长春。共军进退失据,极为被动。
关键时刻,毛泽东显示出超人的胆识,采取了断然措施。
据<<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关于1946年6月16日的文字记载: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
当时,林只是中央委员;而彭、高、陈三人却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在十分强调“党指挥枪”原则的中共,实在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重大组织措施。
毛泽东孤注一掷,将中共在东北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了林彪。
范文澜先生说:一个领袖,得以成功最重要的两点品质,是纳谏和用人。在当时,毛泽东这两点都比蒋介石要做得好。他的成功,实非幸致。
林彪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短短不到两年半时间,就完全逆转了形势,实现了原本接近破灭的“独霸东北”的梦想。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更是一举歼灭了东北国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成为一支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地区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强大后方,毛泽东已经真正具备了最后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资本和经济实力。
甚至连中共领袖们,也未免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毛泽东乐不可支地对大家说:现在,林彪可是壮得很哟。随即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表。
1948年11月23日,东野主力84万人分三路入关。
接着是平津战役。(四野)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歼灭李宗仁白崇禧桂系主力)。海南战役。......万里远征,所向披靡,把红旗从白山黑水一直插到了天涯海角。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授予中共十位统帅级军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们依次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林彪位列十大元帅之三。朱、彭总副司令的地位在红军、八路军时代已经奠定,无人能够撼动。林彪的资历,仅比罗帅稍老一点,远逊于其它九帅。另外六帅,陈、徐、聂、叶也都出身黄埔军校,是林的师辈或学兄。贺、刘二帅更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和参谋长。十大元帅的人选和排名,中央是反复权衡、大费周章的。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体都是服气的。
令人瞩目的是:如此旷世盛典,军人荣誉的颠峰时刻,林彪元帅居然缺席。他在青岛疗养。避开尘嚣,静听海浪天风。
林彪何以能够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原因只有两个字:战功。这实在是实至名归。
林彪的军政才能,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下面一节,在下将尝试对此作一些分析。
四.四野
作为战功最大、年龄最小的元帅,林彪被国内外公认为是中共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已经崭露头角。抗战阶段,也曾名震一时。抗美援朝,彭总大出风头。不过一直有不少人说,彭总的战术修养远不如林总;若是林总入朝指挥志愿军,战果肯定会更大,损失则会小一些。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假设。
网上也常见林粟之争。元帅之三与大将之首都有一帮坚定的支持者,各持己见,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结果仍然是谁也不能说服谁。
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
跟二徐一样,粟司令是标准的一流职业军人,素来为梁某所敬服。纯粹论战功,他甚至更是为大多数元帅所不及。
不过,即便是粟裕,也尚非林总之匹。其它且不说,1946年6月16日之后,林彪成为东北地区党、政、军一把手;一句话:“东北王”。而这正是东北战场国共易势的转折点。斯大林说:干部决定一切。粟裕则只是在华东地区负责军事指挥,头上压着饶漱石、陈毅、张云逸、黎玉等巨头,对下面的指挥也并不是很得心应手(尤其是原属八路军的部队和将领)。平起平坐的谭震林对他更是啧有烦言。直到毛泽东让陈毅去了中野,粟裕“双代”后,他才算是基本放开了手脚----虽然依旧小心翼翼。
我注意到,深居简出、不喜交际、清高淡泊如林总,对待罗荣桓、彭德怀、高岗、周恩来、黄克诚、粟裕、柯庆施、陶铸......等少数几位个性鲜明的军政要员,是青眼有加的。建国后,粟遭到彭、陈、聂三位元帅的联手打压,长期郁郁不得志。但从没听说他与林总有若何过节。扯远了,打住。
无论如何,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为林彪提供了可以充分施展军政才智的舞台,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兴衰成败。
可说的很多。说来话长。为了控制篇幅,这里单挑两件事: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稍加分说。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先说两个“根本意见”: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来,为了遮人耳目,应付国际舆论,又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州国”。陈寅恪先生诗中所谓“欲夸朔漠作神京”,即指此事。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9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苏联红军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进入中国东北,强弩之末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突然投降,国共双方都出乎意外,有点措手不及。随即加紧布置,调兵遣将,力争使本方势力处于有利态势。其中,双方力量近乎真空状态的东北地区成为热中之热,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正确决策,全力向东北扩张。在苏军的支持配合下,一度抢得先机。
国民党则束手束脚,摇摆不定。曾寄厚望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试图和平接受东北。结果被斯大林玩弄。党国要员、经济学家张公权在日记中写道:“王(世杰)外长始终不明了苏方对于东北,有其局部之策略。任何国际局势之变动,不能动摇其既定之局部策略”。但张的独到之见当时不被重视。
毛泽东信心膨胀。1945年11月15日,他致电林彭真、林彪,要求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同时让黄(克诚)、梁(兴初)两部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准备战场,等敌人进至绥中、兴城地区时,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一次消灭敌人两三个师,歼灭敌军三个军,以从战略上解决问题。19日,中央又来电提出:“要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军令如山。中央期望如此殷切。
其实呢,事情并不那么美妙。按黄克诚11月26日致毛泽东电报的说法,就是“七无”: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其实,有些部队,尤其是主力部队,还缺少枪支弹药:原以为东北什么都有,出发时按上级要求,枪弹尽量留在老根据地了。先来的冀东部队,倒是弄到不少武器,拿去装备了一些并不巩固的新扩大的部队。但后到的老八路,却所获甚少。
相反,蒋介石在确信和平接受无望后,已下决心武力解决问题。东北九省保安司令杜聿明(黄埔一期学生)率国军精锐、百战沙场、全副美式装备、曾远征印缅的石觉第13军(汤恩伯基本部队)和赵公武第52军(关麟征基本部队),浩荡出关,兵锋直指锦州、沈阳。其余几个军陆续跟进。我军初战不利。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压力下,11月19日,苏军通知中共东北局,按照中苏条约,苏军将把中长路沿线各大城市移交给国民政府。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经过深思熟虑,11月22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和彭真、罗荣桓,强调指出:“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的“根本意见”完全否定了毛泽东15日电报中要求在锦州一线决战歼敌的设想。但得到东北前线军政要员黄克诚、高岗、陈云、罗荣桓的坚决支持。上升时期的毛泽东,恢弘大度,从谏如流,立即采纳了林彪这个随机应变而得出的切合实际的重要建议。不再急切求胜,而是改变既定方针,撤离中心城市,稳扎稳打,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主要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农村”。这才有了以后的翻盘和反败为胜。
1945年尾至1946年中,国内气氛微妙,战和不定。美国总统杜鲁门特派马歇尔将军强力介入,进行调停,意欲在中国推行美国式的两党制。一时间似乎和平建国大有希望,中共中央一度也作了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思想准备。
这时,林彪致电毛泽东:
“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到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象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被人公开指为头脑不清醒,这在毛泽东平生大概也是惟一的一次。但他认了,听进去了。
后来情势的发展,尽人皆知。东野入关前,聂荣臻在华北始终被傅作义压着打,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真的相信会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裁军过猛的亏。无怪乎毛后来说聂是“老实人”。
再说一次撤退: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所以,军事目标,应该服从、服务于政治目标。
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四平保卫战刚好打了整整一个月。结果,我军伤亡8000余人后主动撤退,四平为国军精锐孙立人新1军、陈明仁第71军等部占领。
这不是林彪想打的仗。
4月11日深夜,林彪致电中央及东北局:
“......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听他的。为了配合周恩来在重庆的谈判,毛多次严令林彪,务必死守,“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越打越被动。黄克诚是我党最有眼光和胆识、最敢说话的优秀高级将领之一。他直接致电毛泽东,又致电林彪,建议及时撤退,保存实力。但毛、林都没有回电。
毛不回电,是因为他不同意黄的意见。
林不回电,是因为他要维护毛的权威。
这事令黄老纳闷多年。林总这次是怎么了,打这样的呆仗,不是他的风格呀?
解开这个谜是在十余年后的庐山会议。黄克诚大将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因同情、支持写万言书直陈现实而触犯龙麟的彭总,即将翻船。
一次小会,不知怎么又扯到当年的四平保卫战。黄老说不及时撤退是错误的。毛说:这是我的决定!黄老真是了得,当即回应:“你决定的,错的也还是错的!”他这才明白了林总维护领袖威信的苦心。
加之这次会议上,墙倒众人推,破鼓滥人捶,对彭总新帐旧帐一起算。当年长征路上林彪写信要求毛泽东将前敌指挥权交给彭德怀自然是一大罪名,毛牢记在心,非常在意,提起多次。奇怪的事是,他并不在意写信的是林,而是一直认为是彭背后怂恿林写这封信的,帐该跟彭算。林总本来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会议中途,作为“救兵”,与邓小平等临时被急招上山。当作毛、彭等人的面,林总说明写那封信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与彭总毫无关系。毛不知作如何想。彭总则十分感激。黄老也对林总实事求是、宁可让毛失望也不对彭落井下石非常敬仰。黄老晚年能顶住压力出面为林总说话,实非偶然。
这其实也是林总的一贯风格。
四平保卫战期间的电报很有意思,极具林彪色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林彪一边指挥保卫战,一边留好退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傻事他可不会干,添兵的乱命更不会听从。18日,敌军即将攻克四平,守军有被合围之虞。林一面致电中央及东北局请示撤退,一面边奏边斩,全师而退。
这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可不容小觑。
1947年5月,陈云致信高岗,曾把锦州避战和四平撤退,作为本党进入东北前七个月当中的两件大事。陈云说:如果这两件事当时有错误的话,就很难有东北以后的好形势。
老毛奇说:“一个在展开的最初阶段中所犯的错误,是永远无法矫正的。”
历史是最深的冰山。即如东北解放战争,考究起来,问题多着呢,岂止“战锦”而已!
红领巾时代,老师和家长就教导我们:“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现在,我突然想:假如没有林彪,或者林彪为蒋委员长所用,又将如何?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上,韩信弃楚投汉,结果是楚灭汉兴。
写林彪,常想起一句流行的广告词: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梦想!林之于毛,不正是如此吗?
1949年3月,林总一手带出的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四野既然横空出世,耀武幽燕;那么,河山姓共、金陵王气黯然收,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有朋友喜欢算命。我一直不以为然。
如果所谓命本没有,自然没必要去算。
如果有,你就将别无选择,又有什么算的必要呢?
我不知道,林总挥师南下、风卷残云时,是否曾经梦想得到:二十余年后,居然有一个“五七一工程纪要”,会与他攀扯上关系。
五.“五七一工程”纪要
(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二─二十四)
(一)可能性
(二)必要性
(三)基本条件
(四)时机
(五)力量
(六)口号和纲领
(七)实施要点
(八)政策和策略
(九)保密和纪律
(一)可能性
◇ 9.2(指中共九届二中全会,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会上毛、林分岐公开化---编者注)后,政局不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右派势力抬头
军队受压
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群众和基层干部、部队中下干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
统治集团内部上层很腐败、昏庸无能。
众叛亲离。
(1)一场政治危机正在蕴(酝)酿,
(2)夺权正在进行。
(3)对方目标在改变接班人
(4)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逐渐地和平演变式的政变。
(5)这种政变形式是他们惯用手法
(6)他们“故计(伎)重演”。
(7)政变正朝着有利於笔杆子,而不利於枪杆子方向发展。
(8)因此,我们要以暴力革命的突变来阻止和平演变式的反革命渐变。反之,如果我们不用“五七一”工程阻止和平演变,一旦他们得逞,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中国革命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9)一场新的夺权斗争势不可免,我们不掌握革命领导权,领导权将落在别人头上
◇ 我方力量
经过几年准备,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水平都有相当提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在全国,只有我们这支力量正在崛起,蒸蒸日上,朝气勃勃。
革命的领导权落在谁的头上,未来政权就落在谁的头上,取得了革命领导权就取得了未来的政权。
革命领导权历史地落在我们舰队头上。(舰队以及下文的联合舰队等均为本文件起草者林立果等人的自称,这些名词以及后文中的“江田岛精神”等出自《啊,海军》和《山本五十六》等日本电影。──编者注)
和国外“五七一工程”相比,我们的准备和力量比他们充分得多、成功的把握性大得多
和十月革命相比,我们比当时苏维埃力量也不算小。
地理回旋余地大
空军机动能力强。
比较起来,空军搞五七一比较容易得到全国政权,军区搞地方割据。
◇ 两种可能性:
夺取全国政权,割据局面
(二)必要性、必然性
B─52(指毛泽东──编者注)好景不长,急不可待地要在近几年内安排后事。
对我们不放心。
如其束手被擒,不如破釜沉舟。
在政治上后发制人,军事行动上先发制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受到严重威胁,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纂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私利服务。
他们用假革命的词藻代替马列主义,用来欺骗和蒙蔽中国人民的思想
当前他们的继续革命论实质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他们的革命对象实际是中国人民,而首当其冲的是军队和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的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当然,我们不否定他在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革命者在历史上曾给过他应有的地位和支持。
但是现在他滥用中国人民给其信任和地位,历史地走向反面
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为了向中国人民负责,向中国历史负责,我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三)基本条件
◇ 有利条件:
国内政治矛盾激化
危机四伏
──独裁者越来越不得人心,
──统治集团内部很不稳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几乎白热化。
──军队受压军心不稳 高级中上层干部不服、不满,并且握有兵权
──一小撮秀才仗势横行霸道,四面树敌 头脑发胀,对自己估计过高。
──党内长期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击的高级干部敢怒不敢言。
──农民生活缺吃少穿
──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於变相劳改。
──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发现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
──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於变相失业
──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工资冻结,等於变相受剥削。
国外矛盾激化
中苏对立。整苏联。
我们行动会得到苏联支持。
最重要的条件:我们有首长(指林彪──编者注)威信名望、权力和联合舰队的力量
从自然条件上讲,国土辽阔、回旋余地大,加之空军机动性强,有利於突袭、串联、转移,甚至於撤退。
◇ 困难
△目前我们力量准备还不足
△群众对B-52的个人迷信很深
△由於B-52分而治之,军队内矛盾相当复杂,很难形成被我们掌握的统一的力量。
△B-52身(深)居简出,行动神秘鬼(诡)窄(诈),戒备森严,给我们行动带来一定困难
(四)时机
敌我双方骑虎难下
目前表面上的暂时平衡维持不久,矛盾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是一场你死我活斗争!只要他们上台,我们就要下台,进监狱、卫戍区。或者我们把他们吃掉,或者他们把我们吃掉。
◇ 战略上两种时机:
一种我们准备好了,能吃掉他们的时候;
一种是发现敌人张开嘴巴要把我们吃掉时候,我们受到严重危险的时候;这时不管准备和没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
◇ 战术上时机和手段
△B-52在我手中,敌主力舰(指毛的主要助手──编者注)均在我手心之中。属於自投罗网式
△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
△先斩局部爪牙,先和B-52既成事实,逼迫B-52就范,
逼宫形式
△利用特种手段如毒气、细菌武器、轰炸、543、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击小分队
(五)基本力量和可借用力量
◇ 基本力量
△联合舰队和各分舰队(上海、北京、广州)
△王、陈、江四、五军骨干力量(指王维国、陈励耘、江腾蛟以及他们控制的空四军,空五军──编者注)
△九师、十八师
△二十一坦克团
△民航(文革时民航由空军接管──编注)
△三十四师
◇ 借用力量:
国内
△二十军
△三十八军
△黄(指黄永胜──编者注)军委办事处
△国防科委
△广州、成都、武汉、江西、济南、新疆、西安
△社会力量、农民、红卫兵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工人
国外:
苏联(秘密谈判)
美国(中美谈判)
借苏力量(箝)制国内外其他各种力量。
暂时核保护伞。
(六)动员群众口号、纲领
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
全党团结起来!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打倒当代的秦始皇──B-52,
推翻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封建王朝,
建立一个真正属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
全世界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联合起来!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对外政策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承认现有的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保护使馆人员的安全。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全党团结起来
用民富国强代替他“国富”民穷
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得到真正解放
用真正马列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代替B-52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主义,即社会封建主义。
全国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各行各业要坚守岗位,努力生产,保护国家财富和档案,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之间,不准串联。
全国武装力量要服从统率部的集中统一指挥,坚决严厉镇压反革命叛乱和一切反革命破坏活动!
(七)实施要点
三个阶段
◇ 第一、准备阶段
(1) 计划
(2) 力量
△指挥班子
江、王、陈
△两套警卫处
公开的李松亭
秘密的上海小组负责。
新华一村(林立果等在上海的秘密据点──编者注)
教导队
△四、五军部队训练(地面训练)
△南空(指南京军区空军──编者注)直属师工作
(十师)
周建平负责
争取二十军
(江、王、陈)
──扩大舰队
──加速根据地建设 京、沪、杭、蜀、穗、
(3)物质准备
武器 领 自造
通讯器材(包括01工程)(指林立果主持设计的一种收发报机──编者注)
车辆
掌握他们仓库地点、只要军械库
(4)情报保障
掌握三个环节 搜集 分析 上报
◇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奇袭式
一个先联后斩,上面串联好,然后奇袭。
一个先斩后联。
一个上下同时进行。
一定要把张(指张春桥──编者注)抓到手,然后立即运用一切舆论工具,公布他叛徒罪行。
总的两条:
一是奇袭
二是一旦进行开始、坚持到底。
◇ 第三阶段
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夺取全部政权
(1)军事上首先固守阵地
△尽力坚守上海
占领电台、电信局、交通
把上海与外地联系卡断
△力争南京方面中立,但做好防御
△固守浙江、江西
△掌握空降、空运
(2)政治上采取进攻
△上面摊牌
△掌握舆论工具 开展政治攻势
(3)组织上扩大
△迅速扩军
△四方串联
(八)政策和策略
打着B-52旗号打击B-52力量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
缓和群众的舆论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解放大多数
集中打击B-52及其一小撮独裁者
我们的政策
解放一大片(大多数)
保护(团结)一大片
打击一小撮独裁者及其身边的
他们所谓打击一小撮保护一大批不过是每次集中火力打击一派,各个击破。
他们今天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明天利用那个打击这个。今天一小撮,明天一小撮,加起来就是一大批。
他利用封建帝王的统治权术 不仅挑动干部斗干部、群众斗群众,而且挑动军队斗军队、党员斗党员,是中国武斗的最大倡导者
他们制造矛盾,制造分裂,以达到他们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巩固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的目的。
他知道同时向所有人进攻,那就等於自取灭亡,所以他今天拉那个打这个,明天拉这个打那个;每个时期都拉一股力量,打另一股力量。
今天甜言密(蜜)语那些拉的人,明天就加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于死地;今天是他的座上宾,明天就成了他阶下囚;
从几十年的历史看,究竟有哪一个人开始被他捧起来的人,到后来不曾被判处政治上死刑?
有哪一股政治力量能与他共事始终。他过去的秘书,自杀的自杀、关压(押)的关压(押),他为数不多的亲密战友和身边亲信也被他送进大牢,甚至连他的亲身儿子也被他逼疯。
他是一个怀疑狂、疟(虐)待狂,他的整人哲学是一不做、二不休
他每整一个人都要把这个人置于死地而方休,一旦得罪就得罪到底、而且把全部坏事嫁祸于别人。
戳穿了说,在他手下一个个象走马灯式垮台的人物,其实都是他的替罪羊。
过去,对B-52宣传,有的是出於历史需要;有的顾全民族统一、团结大局;有的出於抵御外来侵敌;有的出於他的法西斯的压力之下;对广大群众来说,主要是有的是不了解他的内情。
对於这些同志,我们都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予以谅解和保护。
对过去B-52以莫须有罪名加以迫害的人,一律给于(予)政治上的解放
。
(九)保密、纪律
此工程属特级绝密,不经批准不得准向任何人透露。
坚决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发扬“江田岛”精神(江田岛,日本海军学校所在地──编者注)。不成功便成仁
泄密者、失责者、动摇者、背叛者严厉制裁。
以上是被认作“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纲领”的“571工程纪要”全文。由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执笔)共同炮制。“571”是“武装起义”的谐音简称。
暂不涉及对这份文件的分析和评判。对文件本身,国防大学王年一教授的看法是:
“<<纪要>>是个草稿。定稿没有。送给林彪、叶群看过没有,都不得而知。林立果对于新野等人说,这个计划是林彪叫搞的。林立果说的是不是真话,也无从得知。靳大鹰在〈‘913’事件始末记〉里说:‘里面有些话只有老谋深算的人才能说得出来,有的话则明显的幼稚肤浅。’这是确实的。假设林彪看过<<纪要>>,他会不会同意,这是不难推断出来的。”
真难为了这位值得尊敬的将军教授。在当时的语境下,他好象什么都没说。又好象什么都已说穿。
根据现有材料,我认为:这不过是林立果拉大旗作虎皮、假传圣旨罢了。林总是什么人?中国历史上都数得上的名将之星!策划政变是何等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他会弄出这等花里胡哨不三不四的东东?这是林彪的作风吗?
不由想起林总在东北战场总结出的“六个战术原则”。话头又回到当年。
六.六个战术原则
作为中共领袖兼首屈一指的战略家,毛泽东有广为人知的“十大军事原则”。
作为我军最杰出的将领兼战术家,林彪则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六个战术原则”。
六个战术原则是:
1.一点两面。
即集中兵力于主要攻击点突击敌人,同时以部分兵力从另一面或多面钳制并协同歼灭敌人,对敌人形成包围,不让敌人跑掉,打成击溃战。在主攻点上要“采取狭窄的战斗正面和纵深的战斗配备”,使主攻点的部队象尖刀和钻头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并向纵深发展。这是强调要打歼灭战,并将战术具体化。
2.三三制。
是指一种疏散形的进攻战术。我军每连3排,每排3班。林总指出:战斗时每个步兵班还可以再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组3、4个战士,在村长的指导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以减少伤亡,扩大战果。
3.四快一慢。
四快指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开始溃退后追击时要快。一慢指总攻发动时机要慢。慢的时间要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置兵力及火力,政治鼓动工作及休息。林总特别强调一慢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外兵家未曾注意过的一个盲点。
4.四组一队。
四组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指突击队。同“三三制”一样,这也是说的进攻时的队形问题。林彪提出“四队一组”是为了解决攻城巷战中的战斗队形,并说明这种分组方法不受四个组的限制,不必拘束于教条,可以灵活运用。
5.三猛战术。指猛打、猛冲、猛追。
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地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一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然开火。是谓猛打。这种火力用法,是反对零敲碎打,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军突出部队应乘此际敌人一时发呆发慌拿不出主意来不及调整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击,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迅速打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是谓猛冲。
对于已经被我军冲动、开始溃乱的敌人,应实行猛烈追击,要一直压下去,尽量消灭敌人,求取最大战果。是谓猛追。
6.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攻击法。
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人退。为了有针对性地最有效地打击敌人,提出三种相应的攻击战法。
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大打出手。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抓着打就是。当然,战役指挥员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
多么精彩!
这是一个深思熟虑、沉默寡言、身带5处枪伤的方面大帅熔铸古今中外兵家思想精华并结合战场实际提炼出的实用性非常强的六个非同一般的战术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更是出于他的独创,比如一慢。
我不由再次想到:设若此人为党国所用,如何得了?我党我军,谁能是他的对手?!
“571工程纪要”呢?思想且不论。作为政变纲要,有一点可章法和可行性吗?林立果只是在乃父那里揎拾了一点思想的皮毛,自己肆意发挥、狐假虎威罢了。
我还注意到:这6个原则,全部着眼于进攻,无一例外。这使人想起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的名言:攻击,攻击,再攻击!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英雄所见略同。
研究一下林总的六个战术原则,再比照一下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态势、打法、进展与战果,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东野伤亡越来越小,战果则越来越大。成功只属于作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亲爱的朋友,读到这里,你对林总1955年国庆节前超迈群雄,后来居上,位列十大元帅之三,还有什么疑问吗?
1958年5月,在八届五中全会上,林总更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当时中共七大领袖“毛刘周朱陈林邓”之一。
七.中共七大领袖简评
1956年9月,中共召开八大。1958年5月,举行了八届二中全会。毛刘周朱陈林邓,实至名归,成为中共七大领袖。众望所归的新领导核心得以形成。这个领导集体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后才告瓦解,分崩离析。
下面,梁某不揣冒昧,对上列中共七大领袖略予点评:
1.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无可争辩的最高领袖,极大影响中国现代历史航向的巨人。大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兼浪漫主义诗人。一句老话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确切的。如果还是农业社会,毛的造诣和历史地位,起码不在刘彻、朱元璋之下。
依我看,一方面,毛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认识的深刻程度,仅次于鲁迅。他对我们这个国家、对广大劳苦大众,感情很深。另一方面,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对知识分子则存在严重偏见,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乃至史无前例的罪恶,对国家、民族、国际共运和我党的事业都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张毕来认为毛:“挥手能教天地改,著书善诱议论归。”
不予平反的5名大右派当中的两位则有不同见解。章伯钧说:“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流氓。”罗隆基说:“毛主席这个人很厉害狡猾,比历代统治人物都凶。”
我认为,他们都没有说错。雅努斯有两副面孔。合起来看,就比较完整了。
毛对统治权术的研究之深、运用之妙,已臻炉火纯青的化境,沛莫能御。在中国高层,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幽深难言的孤独感。罗荣桓、柯庆施先后去世令他非常伤感,是有深刻的心理原因的。
晚年毛泽东最大的问题是将自己置于党和政府之上,予智予雄,为所欲为,比任何一个封建君主都更为恣肆霸道,不受任何约束。对党的各级干部也殊少爱心。
我对他的评价,是六*四开或倒三七开。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人物。值得千秋万世解剖研究,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千秋功罪,谁人能予评说?
2.刘少奇。一个教条主义者。长着一张作报告的脸。才识资历均不足与其坐二望一的崇高地位相匹配而不自知。
袁寒云诗曰: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如果不是因缘时会,进入了领导核心,而只是干一些具体党务工作的话,少奇同志会干得很出色。
3.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聪明绝顶。英才盖世。
中国革命又一个决定性的人物。一个忠诚、智慧、光芒四射、顾全大局的最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党的瑰宝和骄傲。如果他为蒋介石所用,老蒋就不会去当“扶余海外王”,周在历史上就有望比诸葛武侯更为出彩。可惜他遭逢的是毛泽东。晚年泥足深陷,苦不堪言。
我对周的看法、感情,十分复杂,几经变化。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应该设身处地,对总理的苦衷应取“理解之同情”,无须深责。
4.朱德。中国革命和军队的教父级象征性人物。德高望重。基本没有实权,备位而已。毛泽东一生有负于许多人(尤其是杨开慧、林彪),但他完全对得起朱总司令(还有陈毅等人)。
5.陈云。一个不显山不露水,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高层重要领导人。
这是一个类似1994年美国世界杯最终捧杯的巴西队队长邓加式的人物:工兵型,干的都是卖力气的实活,不怎么出彩,但不可或缺。
“夕阳红”阶段且不论。在陈老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我仅对其在高饶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有些疑义。
顺便说一句:陈云姓廖。
6.林彪。此处从略。
7.邓小平。短小精悍,精明强干。政治思想强,作风泼辣,外圆内方,人材难得,举重若轻,不专权。又一个少见的军政双全的出色领导人。
但学问、见识都有所欠缺,不是适宜的统揽全局的帅才。我注意到:小平成为大王,是在山中无老虎之后。
姑妄言之。不值方家一嗤。
成为七大领袖之一,1949年后一直休养恬退的林总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未必出于本愿的变化。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八大前后,发生了不少事。
八.八大前后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被学者们充分肯定,多所揄扬。我对此颇有保留。八大其实什么问题都没解决。政治、思想、经济、组织......上,都是如此。姑且不说它本身存在诸如对阶级关系变化的认识偏离实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估计严重不足,对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南辕北辙,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定位不当等不容忽视的错误,对反对个人崇拜也只是一般性提提而已;......就算它基本正确甚至完美无缺,而压根儿没有从组织措施上确保对八大各项路线方针的贯彻实施,流为一纸空文,说的是一套,做的完全是另一套,也是毫无意义的。窃以为对八大不宜估计过高。
八大前后,发生了不少大事。有些与林彪基本无关或者关系不大。有些则与他存在密切关系(尽管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并对他以后成为第二号神又变为第一号鬼的吊诡命运发生了重要影响。
前者主要有:
整风整党与“三反”、“五反”。
胡风事件与潘杨事件。
反右运动。
军队反教条主义的斗争。
大跃进运动
中苏关系破裂。
这些就不去详细说了。
后者主要有:
高饶事件。
八大。
八届五中全会。
庐山会议。
七千人大会。
下面尝试对此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1.高饶事件。
毛泽东十分倚重的高岗和刘少奇一手提拔起来的饶漱石,戏剧性地联起手来,“批薄射刘”,矛头直指党内二号人物刘少奇,一时弄得刘灰头灰脸,狼狈不堪,相当被动,地位几乎不保。
直接起因之一,是资深的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安子文(被认为是刘的骨干。部长刚由饶漱石兼任不久),私拟了一份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这份名单,据说居然“有薄(一波,与刘少奇、彭真、安子文等同为作白区地下工作出身的高干,被认为是刘系大将)无林(彪)”!一时激起轩然大波。军队高干与白区高干的矛盾趋于白热化。
高岗过于生猛,矛锋又兼及周恩来。刘、周联手反击。斜刺里忽然杀出陈云、邓小平两员大将,表示坚决拥刘。身在杭州休养的毛担心党内分裂,想玩平衡,致信在北京主持准备召开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的刘,一再强调指出:“对任何同志的自我批评均表欢迎,但应尽可能避免对任何同志展开批评”;并要求高岗、刘少奇都作份自我批评。可谓煞费苦心。毛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主持会议的刘、周并没按毛的指示办,而是抓住这个空隙,借机发力,将高饶的问题无限上纲上线,批倒批臭,让毛面对一个本不愿看到的既成事实。这决非毛的本愿。毛心里肯定相当恼火,但一时却也有苦难言。高饶于是只得成为牺牲品。高岗愤而自杀。向来对刘有看法、又敢于说话的陶铸文革初期一度暴升至四哥的地位,却不敢向刘开炮,相当程度上就是汲取了高岗的教训:看到少奇同志在党内的势力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担心打虎不死,反被虎伤。
高饶事件是中共历史上的一大不幸。它开了建国后党内斗争一个灾难性的先河。也为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件埋下了前因。
毛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伸手岂止高饶!
高饶事件最大的赢家并非刘少奇,而是邓小平。刘只是保住了既有的地位罢了。而本来不甚起眼的邓则几乎接任了高、饶二人在党内所有的重要职务,脱颖而出;在八大,更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进入领导核心。又与本来渊源甚浅的刘少奇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给高饶定性的报告,亦为小平所作。
彭、林两位老总都与高岗有过愉快成功的合作经历,对高麻子的能力和作风很是欣赏,关系很好。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高岗对林总更是敬服有加。高岗曾对邓小平说:“我在林总直接领导下工作过,林总是个天才的统帅,无论政治水平、军事水平,还是思想水平、领导水平,都是第一流的,绝对非凡。三大战役,林总有两个,率领四野从中国的最北边打到最南边,了不起啊!哦,当然,你小平同志也有个淮海战役嘛。”邓小平当时回答:“我哪能跟林总比。淮海也不是我一个人,还有刘伯承、陈毅他们。”
以林总的为人和性格,他肯定同情高岗,而不会对高饶事件前后邓的做法有好感。这一切,都是耐人寻味的。
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范斯莱克说:“对中国上层领导人的行为,我们好象是站在一个舞台前,幕布只是升起来了一点点,我们只能看到一些脚在舞台上移动,却看不到也听不到其它部分。”
2.八大。
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如日中天的毛泽东居然未得全票:他将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林彪。
这绝对是非同寻常的。我不知中共高层还有谁蒙受过最高领袖的如此荣宠。
大家不难推想当时毛泽东的用意和林彪的感受。
3.八届五中全会。
1958年5月,在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毛刘周朱陈林邓”七大领袖之一。这是林总在党内地位第一次超迈实际上的军队领袖彭总。也是他被后起之秀邓小平一度超越后再度反超领先。
在此前后,林总还是以休养为主,没做多少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枉驾屈尊,多次到苏州等林彪的休养地前往看望,洽谈甚欢。主席对林总惟一的批评是说他“有暮气”。并亲书曹操名诗<<龟虽寿>>中的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条幅相赠。关怀备至,期望殷切。毛还一再说,希望林能多活20年,因为他有马列主义。
4.庐山会议,彭总翻船。林总是作为救兵中途被急召上山的。他一定很矛盾:一边是功勋卓著、刚直敢言、多年并肩作战、相处甚得、感情深厚的老战友,一边是对自己有着深厚知遇之恩的共和国缔造者。最终,他选择了支持毛,但决不对彭落井下石。大家说林总批彭调门儿怎么怎么高,是不切合实际的。谓予不信,可去找找贺龙、罗瑞卿、肖华等将帅的发言,比较一下即可。林总曾这样暗自发泄对毛整倒彭总的不满:“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林总从来是个现实主义者,不会离谱。他是党内高层领导中头脑最清醒、最冷静的一个,对人对事极有主见,从不盲信盲从,对待毛泽东也是如此。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但在当时的环境与氛围下,哪怕你众醉独醒,又能如何呢?邓小平后来也说过:“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此言极是。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那么,养帅超过千日,又是为了什么?
会后,林彪取代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这后来也成为林总的一条罪状。何其荒唐。在当时,这不是众望所归吗?到底是林总自己念念在兹还是主席对他亟需倚重,一步步将他推上前台的,谁能告诉我?
5.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中央局、中央各部门、省、市、地、县、重要企业的负责干部,军队的有关负责干部,共7000余人,因此又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毛泽东号召发扬民主,“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刘少奇作了书面主题报告。报告否定了毛泽东总把缺点错误与成绩说成是“三七开”的框框,强调大跃进以来面临的困难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暗示毛泽东对此应负主要领导责任。毛泽东被迫向大会作了检讨。
毛的威信严重受损。此消彼长,刘则声威大振,直有与毛分庭抗礼之势。
关键时刻,林彪出场了。他的讲话与众不同,迥异于当时的大会主旋律。
他说:“这些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而造成的。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如都听毛主席的话,那么,困难会小得多,弯路会弯得小些。”
“我个人几十年来体会到,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
“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来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
林总何许人也。他的讲话,扭转了大会的方向。
毛泽东喜不自禁,带头鼓掌表示欢迎。会后,又让田家英等对这个讲话作了一些文字上的整理,并且批示:“这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令人大为高兴。”毛还当面质问当时与少奇同志走得较近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林总的报告,罗长子你写得出来吗?罗如实回答:写不出来。毛一箭双雕、不无调侃地说:你当然写不出来了。
这可以视为毛林二人长达四十余年的深厚关系中的蜜月。
<<诗经>>上说:靡不有始,鲜克有终。
谁又能够预想得到,此后不到十年,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事件”
九.九一三事件
文革初期,天下大乱。
乱到什么程度呢?下面举一个例子:
红小鬼出身,毛泽东、周恩来、林彪都很信任和欣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中将,在1966年10月,总后造反派批斗他这个“当权派”、使用“车轮战”时,支撑不住,在总后礼堂当场昏厥过去。幸亏林彪批示“没有我和中央军委叶剑英的命令,邱会作不许下西山”,才躲过这场批斗。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1967年1月19日,邱会作接到中央军委文革小组的命令,从西山回到总后机关,遭到包括罚跪、抽耳光、喷气式等刑罚在内的更为残酷的武斗,被打断一根肋骨;肩胛骨骨膜、两片肌肉断裂,造成终生残废。邱为人很机灵。他乘看管人员一时疏忽,在一张小纸片上向毛、林写了呼救信,并设法捎出。也算是他运气好,这封信送到了林总手里。林是非常爱护部下的,何况是他的得力干将的邱会作呢。但在当时,林彪虽已贵为“副统帅”,造反派也不肯轻易从命,非要中央文革小组说了才算数。林彪当即让叶群去找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讨了一纸手令,才将邱会作开释,保住了这个“最好的一任后勤部长”(周恩来语)一条性命。这就是被邱将军视为恩同再造的“午夜获救”。
这样下去当然不成名堂,不是个事。乱可以乱,但要乱而有序。
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于是有了一个秘而不宣的决策:借重周恩来以维持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和运转;借重林彪稳定并运用军方力量;借重林的老部下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稳定首都北京军内的局势。
其意图是:通过稳定北京军内的局势,进而稳定全军的局势;通过稳定全军的局势,进而稳定全国的局势。所谓“稳定”,是指乱而不致失控,以达到全面清除刘邓路线在各个阶层、部门的代理人,保证全面夺权的胜利。军队大举介入地方事务,不少地方和部门甚至实行了军管。
在当时,不能不认为这个决策必不可少,十分必要。它果然也很有效:到1968年9月5日,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至此,全国(除台湾外)29个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先后砸烂旧机构,成立了革命委员会。9月7日,北京举行庆祝大会。<<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宣布“全国山河一片红”。
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是一次论功行赏的大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军方势力的崛起。在九届一中全会选举出的21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居然有林彪、叶剑英、刘伯承、朱德、许世友、陈锡联、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谢富治等多达11名职业军人(还没算上有军职的叶群和已无军职的职业军人李先念)!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毛泽东当然还是主席。林彪成为惟一的副主席。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完全肯定文革,载入了所谓“基本路线”和“五十字方针”,取消了普通党员应该享有的权利。它不仅高调肯定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而且明确写道: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这全然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水火不相容。尤有甚者:江青、叶群,第一夫人与第二夫人,居然联袂进入政治局,堪称国际共运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大奇观。据说,仅出身于原东野八纵的中央委员,就达10人之多!
九大的政治报告是林彪作的。起草人为文革新贵张春桥、姚文元。但林作报告前,居然对这份几经周折来之不易的报告看都没看一眼。他心里有火。
本来,根据毛的意见,起草工作由林负责,由陈伯达及张、姚三大“秀才”具体执笔。确定由陈先动笔拿出草稿。不料陈写出一部分初稿后,江、张、姚等认为陈稿忽视革命和阶级斗争;强调生产,是鼓吹“惟生产力论”,表示反对。陈坚持己见,不愿另起炉灶,迟迟不能定稿。九大召开在即,等米下锅,毛泽东决定改由康生、张、姚负责执笔。张姚很快拿出初稿。向有中共第一秀才之称的陈伯达心有不甘,同时拿出了草稿。陈反唇相讥,嘲笑张、姚稿是一个“伯恩斯坦式的文件----主张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陈将稿件封好送毛裁定。没想到毛看都不看,批字原样奉还。毛选中了张、姚稿。据已在毛身边工作了三十余年的陈伯达说,他感到十分伤心。林彪则同情和支持陈伯达的意见。并对江、张、姚非常反感。
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自己中意的报告却被否决。在大会上念的东西根本是自己不以为然的。这个”副统帅“当得实在是没滋没味,表面风光而已,甚至有点窝囊。堂堂林总,何尝受过这种肮脏气?这为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反常态,带头向张春桥发难,埋下了伏笔。
军事家林彪,近乎无可挑剔。政治家林彪,则相形逊色。
庐山会议,以“设立国家主席”、“称天才”为肇因,张春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真所谓人心丧尽,极端孤立。眼看翻船在所不免。关键时刻,毛泽东赤膊上阵,亲自出马,为张说话,稳林击陈,挽狂澜于既倒,扭转乾坤。毛林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矛盾已经表面化。
毛泽东雄才大略,叱诧风云;而又一意孤行,唯我独尊。林彪巨大的威望、超高的人气让他悄然心惊。作为一个自诩为“马克思加秦始皇”的现代独裁者,他不容许出现任何有可能对自己权力与地位形成挑战的团体或是个人。其实在这时,林总的命运就已经大致确定。可惜政治家林彪见不及此。
在毛泽东咄咄逼人的组合拳攻势下,林彪几乎无所作为。又好象在以不变应万变,静候尘埃落定。他呆在北戴河休养。
其子林立果则不然。小伙子雄心勃勃,初生牛犊不怕虎。
庐山会议后,林立果得出结论:“这些老总们(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总后勤部长邱会作)政治水平底,平时不学习,到时胸无成竹,没有一个通盘,指挥军事战役可以,指挥政治战役不可以。说明了一点,今后的政治斗争不能靠他们的领导,真正的领导权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林立果十分自负,目空一切。不知他看不起的这些老总包不包括林总----他老爸----在内?
林立果开始拼凑力量,组织“联合舰队”。主要斗争目标是毛泽东、江青、张春桥。
毛先扳倒陈伯达。罗织罪名,“批陈整风”。接着向军委办事组的黄吴叶李邱五员大将步步进逼,逼他们不断检讨,使他们威信扫地,自顾不暇。并新加进一些人,分其权势。进而改组了最为重要、处于腹心之地的北京军区。被认为与林接近的司令员郑维山、政委李雪峰都被免职,换上毛信得过的李德生、谢富治。外松内紧,环环相扣。
1971年8月14日至9月12日,毛泽东外出视察,“周游列国”。其实是向各地军政大员吹风,为打倒林彪作准备。他说:“对路线问题,原则问题,我是抓住不放的。重大原则问题,我是不让步的。庐山会议以后,我采取了三种办法,一个是甩石头,一个是掺沙子,一个是挖墙角。”在一些文件上加上批判陈伯达等人的批语,是味“甩石头”;军委办事组增加一些人,是谓“掺沙子”;改组北京军区,是谓“挖墙角”。一个领袖居然采取这种方式算计自己的副手,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不搞团结搞分裂,不光明正大,而是搞阴谋诡计,直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就我所知,实为仅见。
9月6日,陪同外国军事代表团到武汉访问的李作鹏,从武汉军区政委刘丰口中获知被毛泽东严令不得外传的谈话内容。毛严苛无情的态度令李震惊。精明的李作鹏很快形成3点认识:
1.庐山的问题还没有完。
2.上纲比以前更高。
3.矛头指向林彪。
当天上午,李作鹏陪外宾回到北京。傍晚,他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黄永胜和邱会作。晚上,黄电告叶群。差不多与此同时,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顾同舟也将类似消息密报周宇驰、林立果。
此后一周之内发生的事,离奇变幻,波诡云谲。在有关史料解密、核心仅存人物(如汪东兴、李文普、李德生等)打消顾虑打开金口讲真话前,甚难尽得其实。
可以确知的是:1971年9月13日凌晨3时许,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全部遇难。
这是现场勘定后对遇难后的林总的描述:
“五号尸体:衣服全部烧光,头皮有绽裂,鼻烧焦,眉烧光,眼睛成黑洞,右门牙至犬齿摔掉,舌头烧黑,左眼内角至鼻梁间有一伤痕,胫骨炸断,体形瘦小,秃顶,有皱纹。”
爆炸声惊天动地。火光如血,映红了沉沉黑幕。
十.十大关键性问题
我以为,有十个问题,对认识、分析、评价林彪其人甚为关键。下面按时间顺序,依次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1.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如果稍微公道一点,就应该承认:起码,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置身政坛第一线之前,林彪的革命资历是不容置疑的。诗人郭小川说:“几十年来我从未听说他在历史上犯过什么错误,从未听过有人说他做过坏事。”并认为林彪分析问题很厉害,一针见血,具有大军事家指挥若定的气派。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9.13事件后,林总由第二号神摇身一变成为第一号鬼。元老们也都做了一回事后诸葛亮,奉旨揭发批斗。
陈毅元帅爆料:“一九二九年彭德怀从井冈山突围出来在余都同主席会师后,主席仍让彭德怀回井冈山恢复工作。随后四军部队到达瑞金,主席观察全国形势,认为江西的形势最为成熟,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林贼很羡慕彭德怀到处打游击,反对主席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认为不能说全国和江西革命形势很快就会到来,说是江西福建的老百姓不愿当兵。林贼消极悲观,很怕敌人尾追,主张分散打游击。主席一直耐心对他进行教育。四军九次大会后,主席给他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封长信,批评了他的消极悲观,对革命丧失信心的错误思想。”
那么,“一年争取江西”成功了吗?
众所周知的是,4、5年后,中央红军放弃赣南、闽西根据地,被迫长征。
其实,在此前后,曾大力反对毛泽东的,正是朱德、陈毅、刘安恭。毛一度被免职,处境狼狈。而毛最坚定有力的支持者,不是别人,乃是林彪。这给了困境中的毛极大的帮助和安慰。这也是毛长期对林特别信任、喜爱、重用的原因之一。
毛、林在这里只是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不同,进行探讨而已。从信中看,毛对林完全是关心、爱护、开导的语气,纯属良性互动。林的行为,公开、正派、敢于亮出自己真实观点,无可挑剔。这其实是庐山会议前数十年间林总的一贯作风。黄克诚大将晚年对这桩公案有过十分剀切的论述,大家不妨参看。
说点题外话。胡适一直认为共产党人文章写得最好的,得数毛泽东。此论甚是。谓予不信,请看毛致林信件的结尾:
......我所说的中共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2.论短促突击
一种战术讨论而已。没有什么不妥。将此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挂钩,不是无知,就是偏见。蒋介石当时已平息内争,统一军政,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红军。在敌强我弱力量过于悬殊的态势下,长征在所难免。林彪向来是游击战与运动战并重的。另据李德回忆录称,<<论短促突击>>一文是他约请林彪写的。
3.长征途中,写信要求毛泽东将前敌指挥权交给彭德怀
性质同1。毛泽东自己都毫不在意。只是刮了刮林彪的鼻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完全是一副家人父子的模样。
4.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陪同周恩来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曾多次与蒋介石单独策划于密室。
诛心之论。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5.战锦方为大问题
辽沈战役,先攻下锦州,关门打狗,最为有利,不待智者可知。毛泽东对此可谓三令五申,强调再四。
确实,酝酿南下攻锦前,林彪迟迟下不了决心。他的顾虑主要是:缺粮缺油,汽车只带了南下单程的汽油;怕傅作义派重兵由关内北上援锦,与沈阳的卫立煌分进合击;万一锦州攻不下,大量汽车、坦克、重炮就无法撤出,进退失据。
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这种担心是有根据的。傅作义部不久前就曾到东北出过一次风头,打通了一度中断的北宁线,东野吃了点亏。所以林彪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进行锦州战役的前提条件:须以华北方面的杨成武第三兵团佯攻傅的老巢绥远,吸引傅派兵回援,俾使锦州开战时傅无法或无足够力量援锦。事实上,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一建议。这点以往常常为人所忽视。
根据国民政府国防部的作战计划,锦州大战在即,华北剿总须以第13军、第16军、第35军(傅自己的主力部队)、第94军全部4个军12个师约13万人会同在锦西、葫芦岛的第54军、新5军、第39军等部,组成东进兵团,全力支援锦州;锦州范汉杰部坚守待援;廖耀湘率第九兵团(辖新1军、新6军、新3军、第52军、第71军、第49军)组成西进兵团,自沈阳向锦州攻击前进,切断东野的后路,与华北部队包围歼灭东野主力。这正是林彪最担心出现的情况。
由于杨成武部西攻绥远,傅作义果然派第35军等部回援;出援锦州,则只从第62军、第92军等部各抽一个师计4个师敷衍了事,力量大为缩水,严重不足。东北剿总方面,卫立煌根本反对出援,参谋总长顾祝同亲临指挥也没用。蒋介石亲自出马,才使得廖耀湘部勉强出发。但早已贻误军机。
在淮海战役阵亡的国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曾沉痛地对部下说:“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人家对上级指示奉行彻底,我们则阳奉阴违。”这实在是血泪真言。
高岗、李富春、钟赤兵等过细安排好了后勤运输。情报方面已确证敌华北援军大为减少。林彪就定下决心,进攻锦州。
由于西进兵团离得很远,当时林彪主要就是抓两件事:一是攻下锦州;二是在塔山一线顶住东进兵团,确保攻锦胜利。
结果,攻克锦州只用了31个小时。正是“四快一慢”战术原则的完美体现。
毛泽东指示攻击锦西、葫芦岛的东进兵团。林彪根据敌情变化,临机应变,命令东野回头歼击西进兵团。东北国军最精锐的廖耀湘部两天时间就被东野收拾得干干净净,在解放军战史上创造了时间最短、损失最小、战果最大的新纪录。
另一方面,因为四平攻坚战(与四平保卫战是两回事)失利的阴影,林彪不无顾虑。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1948年9月24日华野攻克济南,对他肯定是一个强刺激。林总领兵打仗,沉着冷静,谋定而后动;但也非常自负,好胜心极强。
韩信将兵。高祖将将。林彪的一切成就,与毛泽东也实在是密不可分。
战锦问题,不过如此。岂足为病?
6.反对抗美援朝,拒绝带兵出征
当初,同意出兵朝鲜的可是极少数。依我看,就算现在,也不好轻言对错。林总身体不好,这可是公认的事实。实际上早在衡宝战役后期,他就病体难支,不大过问具体战事了。这一条也是一些人后来在鸡蛋里找骨头。
7.吸毒
荒唐。
8.第一次庐山会议
评述已见前文。
9.<<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这是一份文革初期的重要文件。也被作为林彪、江青狼狈为奸的重大罪证。其实,这是滑天下之大稽。
1965年,毛泽东下决心搞掉刘、邓。导火索是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点了第一把火,但在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那里碰了硬钉子。毛觉得北京不听他那一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决定另辟蹊径。但他当时可以信用委任的人确实寥寥无几。于是他打算将江青推出前台。但江青算老几?人微言轻,无人喝彩。
正如江青自己后来在1967年4月12日说的那样:“我们攻也攻不动呀!......我的话更没有人听。于是想到在解放军中请尊神......来攻他们......。”
这当然是指的林彪。
文艺和军队,江青和林彪,一文一武,一女一男,风马牛不相及。能够有硬把他们拽到一起的想象力与能力的,非毛泽东莫办。
1966年春节,江青乘专车从上海去苏州,专程向林彪拜年。并转达了毛的口谕:由江青出面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请林彪务必给予配合和支持。江要求林亲自陪同,林推以身体不好,加上对文艺不内行,予以婉拒。因为有毛的招呼,林就叫总政副主任刘志坚中将协同一下江青。刘问:江究竟想找哪些人谈些什么?林总回答:可能是要研究三大战役的创作吧。可见林根本不知道毛、江的真实企图。他一直没有过问。
后来几经周折,总算找几个人开了几次会,弄出一份初稿。毛泽东亲自指派陈伯达、张春桥进行深加工、大改造,并赋予其理论高度和时代生命力。题目仍然叫<<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由江送毛定稿。
毛毕竟是毛。他详细看了修改稿,又亲笔作了15处重要修改。尤关紧要的是,他大笔一挥,将题目改为<<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别小看这后加的6个字,那可是一石三鸟,画龙点睛!这使“纪要”分量顿增,意义大不一样。林彪与毛、江的被动主动互相异位;不但使江青师出有名,狐假虎威,掩人耳目,抬高江的身价;又可不露声色地逼林走上前台。而林除了予以默认,别无选择。
梁某以为这可以作为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武汉致江青信中所谓“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一个绝妙注脚。只是,到底是谁借助谁呢?
10.第二次庐山会议。
已见前述。后文仍有述及。
有朋友要问了:那么,莫非林彪就没有什么缺点和问题吗?
非也,非也。相反,林彪的身心都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作为军事家,他让人敬服不暇;作为政治家,他的不足之处不容忽视。
这些,下文中将有所述及。
百.百年五牛图
梁某以为,华夏近百年来,内乱不断,国运不昌。三大曾令人欢欣鼓舞、如大旱之望云霓的政治领袖: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都高开低走,虎头蛇尾。有的甚至走向反面,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无穷的后患,理所当然地为时代与人民所唾弃,被牢牢钉入历史的耻辱柱。而中国社会若干最重要的基本的制度性问题,迄今尚未完全理顺。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仍在修修补补,得过且过,不被正视,更没得以解决。中华民族这条内在生命力充沛的巨舰,正在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中艰难航行。
正如鲁迅所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在天涯社区溜达已有些年头,惟一感兴趣的,是看帖、翻帖,对其它的一切包括问题与主义、左右吵架、自由主义内讧、bz上台与下野及其争执......都未曾措意。
前不久有所触动,开始在天涯发帖。注注兄喝采兼起哄,替我起了<<百年五牛图>>这么一个大题目,弄得我有点骑虎难下。不过也好。很多事情不都是逼出来的吗?克尔凯郭尔说:如果非说不可,那么现在就说。好的,在下不揣冒昧,开始说话。先是蔡锷,现在轮到林彪。这是两个武人。另三牛:鲁迅、张季鸾、陈寅恪,则是三个文人。百年中国,惟有这5个真正的大佬能让梁某感到凛然肃然。
既然以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林彪为所谓“百年五牛”,虽属一家之言,也自然有我的标准、尺度和理由。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缺点,也不是我对他们所有的思想和作为都予以认同。
扯得有点远了。话题还是回到林彪。
上文说到林彪不少优点。下面说说他的缺陷。
1.叶群进入政治局和林立果出任空军作战部副部长。
窃以为这是林总的最大败笔。
林彪性情恬淡,身体也不好,常常置身事外,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参加。老谋深算的毛泽东,亟需林彪支持、有意逐步将林推出前台时,主动提出让叶群代替林彪出席各种会议。刚好,象江青一样,叶群也是个不甘寂寞、志大才疏的好事之徒。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更与江青一起进入政治局。叶其实是江的陪衬人。叶不入,江势难独进。在老干部被大片打倒、甚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怨气冲天的情况下,这大大强化了毛、江的力量和地位,又使林、叶成为替罪羊与众矢之的。毛一箭双雕。林里外不是人。政治上看似得分,其实殊为失算。
林彪反对过好几次。但最后还是依了毛泽东的主意。应该承认,这件事,周恩来起了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论如何,这事毕竟是毛主动,还不致犯忌。林立果就不同了。
林立果,1945年生,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1967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委办公室秘书。当年7月1日入党。1969年10月17日,被任命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副师级)。10月18日,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将林立果、王飞(空军副参谋长兼办公室主任)、周宇驰(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招集到一起,发出指示:“今后,空军的一切都要向立果同志汇报,都可以由立果同志调动、指挥。”周、王先后在空军党委常委办公会议和机关作了传达。一股吹捧林立果的旋风,在空军刮起,一时间,甚嚣尘上。一个初出茅庐、也还精干,但缺乏资历与经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居然被捧为“超天才”,自己也飘飘欲仙,自我感觉超好。终于轻举妄动,毁了乃翁无可置疑灿烂辉煌的革命一生,为林家带来灭门之祸。
有一种辩解意见认为,这一切都是叶群伙同吴法宪私下搞的,林彪并不知情。又说林立果也不过是一副师职干部,不过是参照肖力(即李讷)在<<解放军报>>享受的级别罢了。这是缺乏说服力的。
田家英曾对好友说,他离开中南海时,打算向毛泽东进言三条意见。第一条就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这是相当严厉的指控。
此言极是。我认为,林彪其实也存在同样问题。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9.13事件弄得不可收拾,叶群、林立果、林立衡各自胡来,也不能说林彪一点责任也没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岂止毛林而已!时至今日,此风好象愈刮愈烈。而政府并无从制度上根本抑制的良策。
记得第一次庐山会议,老毛曾向彭总咆哮:“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
据毛身边工作人员吴旭君、张玉凤等人回忆称:毛晚年偏爱读一些低回凄婉的古代诗词,时常老泪婆娑;并不止一次喃喃自语:我对不起开慧!我对不起开慧!
9.13事件前夕,毛南巡期间,多次对地方军政要员提及:一个毛头小子,捧为超天才,没有好处。
在毛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亲侄毛远新从沈阳调到北京,不离左右,助理一切。
第二次庐山会议,毛一反常态,对林吹毛求疵,翻脸不认人。原因非止一端。但其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以下是我虚拟的毛的心理活动:哪怕一个空头国家主席,哪怕废弃,老子不做,你也没份!小兔崽子更是休想!捧老子吹老子,什么三个副词,什么天才,老子是天才,你那兔崽子倒成了超天才,格老子莫非连你那龟儿子都不如了?这不糟践人吗!毛家天下,你林家想坐?白日做梦!可惜啊可惜,俺岸英儿英年早逝,要不......哼!咱们走着瞧!
这些是可以写进<<病夫治国>>的绝佳材料。分析政治斗争,不可不体察人情。
比照这一切,我认为,毛的心路历程脉络分明。绝对不可低估小林的串升和风光对老年毛泽东的心理刺激作用。
应该加以说明的是:林立果在空军并不能指挥一切、调动一切。我军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谁都别想乱来。那两个一切,只不过是吴胖子为了讨好鼎盛时期的林、叶,献媚取宠罢了。
2.林副主席指示第一个号令。
1969年10月18日为全军战备所发。历来被作为林彪的一大罪证。
根据业已披露的史料,此事与发布命令的林彪和传达命令的黄永胜都没有多少关系。只是当时值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阎仲川按常规办理而已。千不该万不该的是:阎加了那么一个招摇的字头,令雄才大略、乾纲独断的圣主触目惊心。
10月19日,林彪得知后,有所不安,采用电话纪录方式,以急件传阅报告毛泽东、周恩来。
毛泽东一脸的不高兴,居然亲自将它烧了。这让前来汇报的汪东兴非常吃惊。汪当晚接到周的询问电话,周得知毛将林的报告烧了,也很是惊诧。
圣威莫测高深。伴君如伴虎。
我推测,这也许是毛对林真正产生戒心,进而认为他“迫不及待”、试图“抢班夺权”的起点。
林低估了毛的雄猜,高估了倍儿铁的哥们关系。没有主动将这个疙瘩解开,殊为失策。
我注意到:真正敢于当面对抗甚至斥责江青的大员,如林彪、谭震林、黄永胜等,都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战士。这很有意思。
3.器量偏于狭窄。
林总生活简朴,沉默寡言。深思敢言,个性极强。但器量不够恢弘,偏于狭窄。
罗瑞卿继黄克诚出任总参谋长,是他亲自点的将,后来两人弄得不可开交。邓华、钟伟都曾是其爱将,皆因小故日渐疏远。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都是清一色的四野旧人,虽然皆为一时之选,但毕竟不好,不平衡。邓小平在党内人望极高,打垮刘少奇的八届十一中全会,虽然已经刘邓并称,但小平仍然是四个全票当选的政治局常委之一(另三人为毛、林、周),只有谢富治一人在小组会上攻击了邓,也不过说他全国解放后变了而已。毛泽东始终将刘、邓分别对待,留有余地,这也才有了邓三落三起的机会。而据一些资料称,后来,林对邓,则不是与人为善的态度。这大约也是拨乱反正时期林冤沉海底谢被鞭尸的因由之一吧。
甚至就是跟林关系最为深厚的罗荣桓、刘亚楼,去世前,也与林有些磨擦。林对罗帅不满,是罗对林在全军开展学习毛的著作只强调“老三篇”有些保留,担心片面化、庸俗化,不料伤了林的自尊心。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本来一直是林最欣赏和喜欢的老部下,当时也因为与罗长子走得太近而被林疑忌。总政主任、也是林老部下的谭政大将更被打倒。另外,军队批判教条主义,整刘伯承元帅,虽是毛、彭主导,但林作讲话时,据邓说,是“声色俱厉”的。杨余傅事件,倒跟林没多少关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一切说明,林彪其人器量有欠恢弘。让人想起韩信不愿与樊、绛之流为伍的故实。韩信与林彪,性格与命运,倒是确实不乏相似之处。
4.两面派。
当年给林彪定下的罪行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
这基本上都是扯淡。
只是两面派一说,倒也并非全然诬枉。
林总被迫出山后,两次庐山会议之间,他对把毛捧为中国至高无上的第一号神,居功至伟,责无旁贷。一方面,是大事吹捧,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却是私下里多所保留,甚至深恶痛绝。中共高层,对毛认识之透,厌恶之深,莫过于林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想,他自己一定也很矛盾、痛苦。林曾几次向毛提出辞职(包括副统帅),毛都不允许。林想见毛面谈,毛又托辞不见。两人矛盾、意气日渐加深。
说林的表现象个两面派,信然。但联想起少奇大搞对毛的个人崇拜,联想起文革中周、邓诸公的表现,似乎也不好深责林总。
更多的,应该从制度、体制方面找出问题,加以解决。
5.心不够黑,皮不够厚。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看似戏言,其实是独具只眼,大有名堂的。
张玉凤见过不少高官的检讨书。都是糟蹋自己和同僚,讴歌圣上。很多都是令人作呕、不堪入目的。
据说,林彪是惟一没向毛泽东作过检讨的中共大员。风雨如磐,泰山压顶时,军人林彪仍然挺直了腰杆。
1971年5.1国际劳动节,在天安门城楼,林彪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毛不理他,他也不睬毛。坐了几分钟,居然拂袖而去,不辞而别。这可急坏了一旁的摄影记者。同席的周恩来、董必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起先,我当这是一条八卦,不大相信,以为林总不至于这样憨直,不给领袖面子。
2003年,适逢毛泽东110周年华诞,官方有关部门组织撰写的<<毛泽东传>>(1949----1976)公开出版。赫然载有此事。
哎呀我的天,林总可真是了得!全党全军,除了林总,谁有这个头?!
这象个处心积虑的阴谋家的作为吗?
但从现实政治考虑,这无疑是失策的。这说明林彪无论如何,毕竟只是一个职业军人。跟玩政治的一代宗师毛氏相比,实在还是太嫩。
一句话:心不够黑,皮不够厚。
而这一切,都跟林彪身体不好密切相关。林身体差的罪魁祸首,还得怪当年误伤他的那位阎军神枪手。
以上说了林彪一些不是。那么,他身败名裂,是不是就罪有应得呢?
非也,非也。
相反,在下认为,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千.千古奇冤
辛弃疾词曰:将军百战身名裂。
确实,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莫不如此。
林彪也不例外。
君主用得着他们时,解衣推食,无所不至。翻脸不认人时,就痛下杀手,必欲除之而后快。最便给的罪名,当然是十恶不赦的谋反。还嫌不够,就再加上点诸如里通外国(对彭总亦是如此)这种猛料,让你身败名裂。
<<诗经>>说:非今斯今,振古如兹。确实,这种把戏一演再演,并不新鲜。
历史已经证明: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诸案都是旷代冤狱。
历史亦将证明,林彪一案,实乃千古奇冤。
前面说过,第一次庐山会议前,林总几乎无可挑剔。两次庐山会议之间,不无瑕疵,但都可以理解,大节无亏,有些地方甚至难能可贵。关键问题在于9.13事件的真相与评价。
说到9.13事件,不得不先说说晚年毛泽东。
毛氏文韬武略,建党立国。说话海阔天空,文章行云流水。炉火纯青,老谋深算。实乃不世出的枭雄。又极具个人魅力。真个是“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上文亦涉及一些对他的评价,多为正面的,尤其是1949年之前。
但在晚年,毛走向了反面。借用邓小平一句比较费解的话说,就是:毛的问题就在于他背离了他本来正确的东西。
毛最喜爱的秘书秘书田家英,曾私下对好友说,他离开中南海的时候,准备向毛泽东提3条意见:一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议论;三是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
这实在是切中要害的金玉良言。但毛恣肆横暴到田连话都没机会说出就死于非命。
据陈伯达回忆:“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后,一九六九年四月三十日,主席请了总理、林彪、康生、谢富治和我,讨论文化大革命还要进行多久。总理讲了经济停滞、社会无政府主义、大批干部被打倒等问题。主席听著,有时用铅笔记著。林彪讲:‘同意总理意见。要发展经济,发展国防,整肃社会派别、山头。’我也讲了:‘毛主席革命路线已经取得彻底胜利,要发展经济,团结大多数。’主席怕(文革)结束,他讲:‘斗批改还刚起步,斗争还有反覆,彻底胜利!还要不要革命?看来,今天我又是少数。’康生、谢富治当即表态,站在主席一边。当时气氛很沉闷。总理说:‘我对主席的教导、对主席思想的学习、领会还是很差,要很认真总结、检讨,否则,在工作上会犯大错误,还迷惑著。’主席讲:‘总理,检讨不要勉强。党内有不同观点、有不同立场,我不惊奇。’他说著就朝屋外走,散步去了。原订和主席的晚餐也取消了。
事后,总理见了林彪,也打了电话给我,希望能向主席作检查,缓和政治局常委内部的气氛。为此,林彪给我打了电话,表示理解总理善意,顾全大局;但又表示:主席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比斯大林更专制,国家会有灾难降临。”
可见党内高层关系扭曲到了何种地步。毛,不活脱脱一个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独夫吗?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周、林诸公当时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环境下,不难想见。能怎么说?该如何做?不容易啊!
纳谏如此。那么,用人呢?
晚年的毛,最信任的是他的老婆江青。其次是两个对他无限服从顶礼膜拜的白面书生张春桥、姚文元。以下,就是工人王洪文,农民陈永贵。再就是后起之秀的老干部纪登奎、吴德等。这都是他夹袋中的人物,可以玩弄于掌股之上。倚以治国,可乎?
总理病危时,叶帅一再叮嘱身边工作人员:总理如有遗言,一定要一字不漏地记下交给他。及至总理逝世,纸上还是一片空白。叶帅噙着泪说:“他一生都顾全大局......”
第一次天安门*事件,毛认定小平是后台老板。政治局开会,江、张等意图开除邓的党籍,以绝后患。一向沉稳圆融的叶剑英忍无可忍,愤然拍桌:“党籍都要开除?那好,连我的一起开除吧!”摔门而出。
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康生曾说:支持毛做国家主席,林做国家副主席。如毛一定不做,则请林做国家主席。毛、林都不做,就不设国家主席。并说这是中央委员会的一致意见。毛打算打击林,私下向康老吹风时,康居然说:他想做,就让他做吧。毛厉声喝道: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康没作声。
最后岁月,周恩来、康生几度关门密谈。颇为吊诡的是:康生去世前,居然写信给毛,揭发江青、张春桥历史上都是叛徒!这太耐人寻味了。
第二次庐山会议上后,江西省委有位负责人说有好几个想不到。其中之一是:想不到康老从此撂担子,不干工作了。
粉碎四人帮后,李先念说:张春桥这家伙整个一政治局里的恶霸!主席病重已久,不能理事,总是由他代传圣旨。我们实在无法分辨,哪些话是是主席的,哪些话是他自己的!
有人问叶帅为何不早点干掉四人帮。叶回答:投鼠忌器。事实上,毛尸骨未寒,叶等就痛下辣手。这其实是一次中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军事政变。但顺应了潮流民心。正如郭沫若所欢呼的:“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毛、江极左路线得以废止。国家命运出现新生。
......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
毛、江一伙的倒行逆施,肆无忌惮,不得党心,不得军心,不得民心。已到了天怒人怨、令人近乎无法容忍的地步。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毛后死十年,该会如何?早死十年,又该当如何?
朱彝尊词云: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
林总果然有除此独夫、与民更始之念之行的话,我会对他更为敬佩。可惜他没有。话题再回到9.13事件本身。
9.13事件,已有不少专文、专书。虽仍有些云遮雾罩,但真实面目的轮廓已经逐渐展现出来。为了避免文章过于冗长,对事件过程本身不再赘述。只是着重探讨以下问题:
1.事实上,256号专机的驾驶员潘景寅(空军第34师亦即专机师副政委,全军最优秀的飞行员)及三个机组人员,还有司机杨振刚,早已取消“叛徒”的恶谥,恢复军籍,家属也享受一些津贴。只是不好把他们作为烈士宣扬(那必然马上会引发人们的极大疑问),而是代以一个莫名其妙糊里糊涂的“病故”。这出自邓小平的最高指示。
而根据中外所有相关资料,机上并无任何发生过搏斗的痕迹。相反,坠毁前,机上人员都已摘掉手表、鞋子等,作好迫降准备。
这就奇怪了:潘景寅飞行路线肯定执行了林彪的指示。如果说林彪叛党叛国,罪该万死;那么,这个忠实执行叛徒命令、义无反顾的家伙,怎么就居然不是叛徒了呢?世界上有这样的道理吗?能自圆其说吗?这给我的印象是:当局早已明白究竟,但有某种难言之隐;小人物好说一点,糊涂了案;大人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只好若无其事。没上飞机而幸免于难的副驾驶康庭梓不久前在凤凰卫视所作的大胆假设完全与事实相悖,毫无意义。
我认为,这才是林彪9.13事件真相的最佳切入点。
2.被作为定罪重大物证的,是所谓林彪给黄永胜的一封信,以及所谓“政变手令”。
官方说法是:毛泽东将不利于林彪的“黑话”通过不同途径传到北戴河后,9月7日,林立果向“联合舰队”下达一级战备命令。9月8日,林彪下达了“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的反革命政变手令。林立果带着这个手令到北京,密谋杀害毛泽东;;策划攻打钓鱼台,活捉江青、张春桥、姚文元。9月11日,林立果又将林彪写给黄永胜的亲笔信交给王飞,要王和黄取得联系。信的内容是:“永胜同志,很惦念你,望任何时候都要乐观,保护身体,有事时可与王飞同志面洽。”。信上没有日期。但王飞并未将信交给黄。
林彪有什么必要给在这一天内与叶群通过5次电话的黄永胜写这样一封亲笔信?黄永胜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而王飞不过是空军副参谋长,为什么林居然要黄“有事时”与王“面洽”?
王飞、江腾蛟(南京军区空军前政委)分别被指派为联合舰队北线、南线负责人,为林立果所倚重。但都疑虑重重。对此,小林想了一些办法。9月9日,他要王飞送一个信封袋给黄永胜,一再强调其重要性,并特别嘱咐说:“不要暴露我在北京,就说你刚从北戴河回来。”
9月10日,王副参谋长求见黄总长。黄见了王。王送上信封袋,寒喧了20来分钟,就告辞了。
那么这个大信封袋里,究竟是什么重要物件呢?
说来滑稽:里面装的是一盒菠萝糖,一件尼龙背心。如此而已。
这不是很奇怪吗?
林彪、叶群如果真要给黄永胜送什么重要的东西或讲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可以采取其它很多更适合的途径,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曲里拐弯,不伦不类。值得注意的是:林立果并未将所谓亲笔信及时交给王飞送达黄,而是到9月11日王飞情绪低落时才拿出来亮给他看了看,以资鼓励。后来又要了回去交于新野保存,并一再叮嘱王飞不得声张。
这是为什么?
我看,除了林立果假传圣旨,故弄玄虚,买空卖空,欺上瞒下,实在不好作别的解释。
所谓“手令”,也只是一直由林立果、周宇驰持有,亮给几个人看了看。9月13日,周宇驰、于新野自杀前分别将“手令”和“亲笔信”撕得粉碎。后来被专案组得到,重新拼接,作为“铁证”。
试问:这能取信于天下、取信于子孙后世吗?
3.1971年9月12日晚7时许,周宇驰布置第二天南飞广州计划。其中说到:“明天上午8点钟,首长(指林总)从北戴河直飞广州沙堤机场,......王副参谋长、江政委、于新野,明天早晨6点钟以前到(北京)西郊机场工字房,由王副参谋长通知黄、吴、李、邱到机场,就说林副主席招集他们到广州开会。要保证他们安全上飞机。如个别人不愿去,就强迫他们上飞机。”
这又说明了什么?林彪知情吗?黄吴李邱几位将军知情吗?他们之间,真可能存在什么政变计划吗?林总和这几位将军是我军最出色的将帅,真有谋反之心,会象我们看到的那样如同儿戏吗?相似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指控他们的罪行,没一个站得住的铁证。相反,可以证明他们无辜的例子则很多,举不胜举。
可悲的是,无论毛堕落到何种地步,只要他一息尚存,这些元勋宿将,恐怕至多也只敢腹诽,连做梦都不敢想到,采取断然措施,兴利除弊。
由此可见专制制度将人性扭曲到了什么程度!
4.一切都说明9.13原计划是上午飞往广州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北戴河乱成一团,使256号专机午夜仓皇起飞终至折戟沉沙?周恩来最后与叶群通的那个电话究竟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不直接下令机场禁止起飞?为什么8341部队不予制止而只是象征性尾追?为什么飞机上得了天却落不了地?
5.李文普的表现和孤证作用甚巨,而破绽百出。论及其人其事的文章已很多,我就不在这里多费笔墨了。他辜负了林总的信任,死有余辜!只是,如果有人代表组织交代过他,只能怎么怎么说;而他别无选择,只能背负心狱以终残年的话,那就太可悲,也太残酷了。
......
综上所述,我有以下几点结论:
1.无论是什么情形,林总都无罪有功。应予彻底昭雪,还其相称的历史地位和荣誉。并尽快索还遗骨,循礼安葬,以顺天心,以应民气,以慰亡魂。
2.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诸位将军无罪有功,应予彻底平反。他们与林,只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工作关系。他们都是经历长征、百战沙场的老红军。这么些年,党和政府对他们是很不公平、很不应该的。如果惟一依然健在的李作鹏中将能亲自看到这一天,将具有特别意义。
3.林立果等联合舰队成员按当时来看,犯有罪行。但现在看来,究竟如何评价,可以从长计议。
4.1981年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一案,是十足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应予撤销。林彪等人才是江青一伙的拦路虎和死对头。邱会作翻船前曾经叹息:没我们几个在前面挡着,他们以后会把矛头直接指向总理,总理会更困难,国家的事情更不好办了。事实完全证明了邱中将的先见之明。在政治上比林总更为成熟老练的周恩来,深明对毛“只可顺守,不可逆取”的道理,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但有人丧心病狂,不准身患癌症的周及时动手术,终于未能顺守成功。总理当年为林总的惊天一恸,是多年委屈、压抑的一次瞬时爆发,“既伤逝者,行自念也”。几十年来,他与林总一直关系良好。对林总的结局,周有种“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内疚感。但那种认为毛、周联手置林于死的说法是缺少根据、不负责任的。毛本人也未必就想整死林彪。邓谓毛:谁不听话他就整谁;整到何种地步,他还是有所考虑的。
故意将林、江搅为一团反敌为友,完全是为了开脱毛泽东。于是,十年前就死于非命的林总又被当成替罪羊和垃圾桶,什么坏事都往他身上推,什么脏水都往他身上泼,罔顾起码的事实与道德。清高淡泊、私德几乎无可挑剔的林总,被描绘成一个罪大恶极一无是处的小丑:不看书,不看报,不会打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这成为当年东野的旋风部队(3纵)司令韩先楚上将生平两大恨之一,一想起来就感到痛心疾首。这难道只是林总一个人的耻辱?这难道只令韩上将一个人愤怒?
难怪孔门高足子贡要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5.高饶一案应予实事求是的平反。
所谓十次路线斗争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张国焘、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林彪,其实都是党的干才,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没有一个人有罪。当然,错误是有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夸大其辞,甚至罗织罪名,都是当年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强调民主与法制的现代社会,这种做法自然遭到唾弃。但旧帐应该清算,应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唯一无须翻案的是四人帮。这几个家伙恶贯满盈,罪有应得。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但客观说一句: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只不过是替罪羊,可恨之余,也不无可怜。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末尾,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李慈铭说:“此史公微文,谓韩信至愚,必不至此也。”李笠批注:“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而朱轼在<<历代名臣传.岳飞传>>的结尾写道:“飞以韩、白之才,而忠孝出于天性,谦恭不伐,忧国勤民,可谓大臣也已。恢复之志虽不遂,然平生大功,亦莫之与敌。宋初南渡,溃裂分散,不可为国,飞始复建康以扃北户,取襄阳以遏上流,平群盗以清根本,又设间废刘豫以除心腹之害。微飞,则诸将不能独当,虽欲限江淮而守之,恐未能也。至于襄阳,飞所自营置,终宋之世,以为强藩,宁、理之后,视襄阳为存亡。宋之有是人也,而使之至此,可悲也夫!”
陈寅恪先生诗云:是非谁定千秋史?哀乐终伤百岁身。
敲这等文字,令人非常压抑。打住。
我想:日后的史学大师们,会为林总写下怎样的传记和赞语呢?可以与一样蒙受千古奇冤的千古名将韩、岳二公相媲美吗?
万.虽万千人吾往矣
很喜欢孟夫子这句话。以为它与苏东坡的诗“万人如海一身藏”异曲同工,非常人所能道。
原文作“虽千万人,吾往矣”。金庸借用为词句作为<<天龙八部>>回目,出于平仄需要,将千、万移位。这样音节上更为铿锵。将错就错吧。那是写乔峰的章回。荡气回肠,血脉喷张。我看金庸,亦如小马过河,不排斥,也不痴迷。<<笑傲江湖>>、<<鹿鼎记>>和<<天龙八部>>是看完了并且还认为比较不错的几部。最喜欢<<笑傲江湖>>(但是李亚鹏......还是不说这个罢)。梁某以为任我行、东方不败、向问天分别是在影射毛泽东、林彪、周恩来。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林能甘于寂寞,安心养病,坐享其成就好了。
我倒也是这样想的。你看陈云,1976年后不就成了元老中的元老,牛得很嘛。林总尚在的话,谁敢托大?!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席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你,破例一再登门拜访,批评你“有暮气”,希望你“多活20年”,亲书条幅鼓励你“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碰到麻烦,眼巴巴指望你来救驾.....如果这一切你都不管不顾,是不是又太不识抬举、不近人情了呢?
林总容易吗?他能怎样做?这是不是逼上梁山呢?高明有以教我。
又有一种看法是:九大前后,因为国内外形势特殊,军方地位凸出。这是一种非常态。但林对此认识不足,反而开足马力,向前狂奔,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直取毛的心肝宝贝张春桥,这虽然令人钦佩,但政治上不很明智,不大可取。9.13事件前,跟毛作个深刻一点的检讨,没准就过去了,大家都作,你也作那么一个,又有什么呢?邓不就是会作检讨和保证,才得以东山再起?毛虽然明知邓“这个人是不老实的,一贯很不老实的,说什么‘永不翻案’,靠不住啊”;但左右不过就那几棵葱,还不是得起复重用?搞政治,是不能顾脸面、争意气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作为政治家,林彪确实不够成熟。面皮太薄,个性太强,能入而不能出,能伸而不能屈。另外,他身体不好,性格也太不活跃,知识和思想都有其局限。
有比较才有鉴别。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比照。
功名鼎盛时期的曾文正公,头脑并未发热。他致信曾老九:“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退让几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他预料到攻克天京会成为他与清廷关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可能会出现某种政治上的危机。攻陷天京后,曾老大并不兴奋,而是绕室彷徨,彻夜不眠。终于痛下决心,自剪羽翼,裁减湘军,以释朝廷疑虑;同时不顾老九的强烈不满,让他开缺回乡调理,以避开舆论锋芒,解除慈禧太后心病。文正公毕竟老谋深算。此招果然效果良好,一切ok.
跟曾国藩比,林彪政治上就显得明显小儿科。
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时任河北省主席的晋系首席大将徐永昌,应阎锡山之召,回太原密议联冯讨蒋。会前,炮兵司令周玳问徐的意见。徐明确表示反对。他说:“对国家说来,刚刚打完仗,不应再打了。对总司令(指阎)说来,也不利于打仗。第一,不打仗,人们都来捧他,他是爷爷;如果打起来,一定都要向他要东西,他又很吝啬,哪能满足这些人的欲望,他就成了孙子了。第二,冯玉祥这人,......不管亲疏,都会遭到他的暗算。以前,多少人吃过他的亏。......现在和冯一同打蒋,哪能可靠?在作战的紧要关头,说不定冯又出什么新花样,我们倒蒋不成,反而会吃大亏。至于李(宗仁)、白(崇禧),相隔很远,他们是不是能打到武汉,颇成问题。韩复榘、石友三多行不义,再过二三年,在社会上就没有这两人的声音了。唐生智毫无实力。刘文辉的川军,从来就没有出来过。刘珍年、白宝山等,都是骗钱的,更是靠不住。如果打起来,这个重担子就全要由咱们挑起来,你看这个仗怎么打?”
这是一位真正的高手。阎执意要打。但事实证明,徐的判断完全正确。难怪他后来被老蒋网罗过去,先后出任军令部长(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军训部长白崇禧平起平坐)、国防部长等要职,极为倚重。
跟徐永昌比,黄吴李邱几员大将的见识就远为逊色。也难怪林立果瞧不起这几个大老粗了。
我想,作为常胜将军和毛氏心腹,林总的经历一直比较顺,没经过多少坎坷、挫折的磨练;心气又极高;一旦被无端指责,自尊心受损,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不稍顾惜一切。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林彪的老首长叶挺将军说:“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林总坚决不向毛低头,坚决不作检讨,保持了人格尊严,让毛尝到了一丝挫败的滋味。最后,用一家人的鲜血和生命,与专制体制决裂,惊醒了一代青年,宣告了文革乌托邦的破产。迫使毛不得不调整政策,改善了一部分人的命运,使国家前途出现转机。如果我们可以原谅周公、邓公甚至老毛一些未必出于本愿的表现;我不知道,又有什么理由去奢求林总呢?
我有一位朋友,是当地名医。有一次聊天,他说:“毛泽东当然了得。但太好斗,折腾来折腾去,对谁都没什么好处。他一生也就保住了他自己一个人。”在下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张国焘说:政治充满罪恶,革命不是圣洁。
9.13事件不久,毛就害了一次重病,几乎一命呜呼。从此身心俱衰,无复往日豪情壮志。毛从肉体上消灭了林,林从精神上击溃了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毛的自信心丧失了,就此英雄迟暮,步入穷途末路。
吕后伙同肖相国杀了韩信。太史公说事后与闻的高祖是“且喜且怜之”。一生好走极端的毛,晚年百无聊赖,信笔涂鸦,居然写出这样的句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时,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是得意、调侃,还是悲凉,甚至后悔呢?我不知道。
悠悠人世,滚滚红尘。虽万千人,林总往矣。
林彪是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及文革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林彪事件更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坛上发生的巨大事件,这一事件成为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政治事件,它标示了毛泽东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破产。但是长期以来,官方垄断了林彪事件的解释权,将林彪定性为“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的出走是“和平过渡未果,阴谋政变未遂,叛国投敌,自取灭亡”。在1981年的所谓“超级审判”更将林彪定为“反革命集团”主犯,并故意与江青集团混为一谈,以免涉及到毛泽东。林彪一案株连甚广,中共军级以上干部被立案审查者就达上千人之多;空军受害尤深,能言敢战之士凋伤殆尽;其家属、亲友和部属亦广受牵连,被迫害者达几十万众。这一影响甚至延续至今。此外,林彪一案是当局在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并宣称彻底否定文革之后,唯一保留的文革之中定案的大案。所以,在林彪事件过去三十多年后,仍然有必要重新予以探讨和评论,尽最大的可能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为不为林总平反,何时平反,值得秉政诸公三思。依我看,事实俱在,人心所向,势在必行,迟不如早。现在应是最少历史包袱,集人气而顺民心的最佳时刻。一届任期,数年而已,转眼即过,时不我待。帐,赖是赖不掉的,自有千秋青史在。拖长了,本息累计,成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亦未可知。该断则断,当行须行。
梁某心目中,赤县神州,近代最优秀的军人,乃是蔡锷;现代最优秀的军人,厥惟林彪
该结束这篇在下自己也始料未及的长文了。谢谢所有参考书目的作者,谢谢所有耐心看完本文的朋友们。
最后,借用被顾随先生称作“眼界极高、心肠极热之山东老兵”的一代天骄辛弃疾的一首词,作为本文结尾:
悠悠万世功,
矻矻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
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
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
我自思量禹。
(全文完。修订稿。完稿于2005年9月13日凌晨,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杰出的军人林彪元帅非正常死亡34周年忌日。遥望天北,泪不能禁。)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