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口述历史”的新生
[打印本页]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7-11-10 19:49
标题:
“口述历史”的新生
“口述历史”的新生
作者:冉云飞 提交日期:2007-11-9 7:51:00
上个世纪初,有识之士,大倡少年中国学说并组会,一时间社会上各种主义与思潮乃至党派组织风起云涌。风起云涌,当然难免泥沙俱下,但思想本无定于一尊之可能,社会也不会有一种万能之解决办法,于是各种思潮激荡相靡,诸种实践行动迭出。正是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都出现一种看上去很乱,但却是实在的繁荣。我们看彼时诸方面的人物,他们至诚的努力,他们发起从许多小事做起,于今读来,在在使我们感佩万分。政治上的各种党派且不说,单是文化上的诸种社团,就令人眼花缭乱。正是这眼花缭乱展现了一种相对平等竞争的社会态势,使得诸种言论公开出笼,让人们选择,从而使得人们的视野和思想上的想法,与此前大有不同。要不是后来的抗战纷起,在当时已经成形的大学教育,以及诸种社会势力下,我们中国人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生活,将会是另一种局面。苏联的影响培植了复制了一个比他更厉害的专制政权,日本的侵扰使其借机发展壮大。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悲苦生活,固有许多种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契机,是由苏联与日本共同造成的,对这两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我们应该深入地分析,理性地探讨。
??深入地分析,理性地探讨,审慎的结论,都得缘于对资料的收集与掌握,甚至判别其真伪,而这一切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从本质上讲,任何物事转瞬即可成为历史,但世间万物即时逝去而不复记忆或者没有定格记下的东西不少,不可能做到事事搜罗殆备。一般说来,你不可能将一个人一生吃饭的事悉数记录下来(吃的东西、吃的量、与哪些人吃等),但如果你真记录下来了,恐怕也是世界上独一份,但我们不能靠这样的特例去研究相对大家经历过的历史。我们除了研究个别的历史外,还得注重大家共同经历过的历史,每个人的述说为何不同,每个人所见为何有区别,每个人的感受为何有差异,我们都应该充分尊重,不求一律。比如对文革,经历者甚多,余秋雨就说文革那一段是他最好的时期,他当然有这样说的权利。但他为何说这是他最好的时期,这恐怕得仔细说清楚,有理性之论证。因为他不是隔壁下岗而不为人知的李大爷,他是一个公共人物并且从公众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好处,他的话很有影响力,因此得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负责的态度之一便是作更多的解释,包括你为何是最好的时期,大家都不好,你为何最好,这些你有解释的义务,因为你在公共生活得到了益处。对于一个公共人物,说负责任的话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除非余秋雨说他这话是小说创作。但是很遗憾,在别人质疑他后,他没有一个学者(此前还写过点戏剧类的书籍)的基本态度,文革大体不好,他为何很好?当然余秋雨若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被我们弄成口述历史的对象,他这样说,我觉得完全可以作为尊重历史的差异性来对待,即再残酷的历史,总可能有例外。
??说到口述历史,非常高兴看到浙江杭州外语学校高中的同学们在上海参加中美两国学生的一个交流,所做出的口述历史的倡导。我从他们所做的相对周密的计划里,仔细而深入的想法里,看到了他们宽阔的视野,不俗的见地。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历史的血泪与现实的残酷,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多,但我们的历史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一是独裁者有意搅和此事,请御用的研究者(如近现代史的研究者大批制造垃圾,说假话废话套话的所谓研究)来诬枉事实,作有用于独裁者之统治的所谓研究。二是信息上的有意阻碍。众所周知,选择是自由之本,信息是民主之源。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你便没有足够的判断力选择哪种东西更符合你的需求。同理,研究历史没有足够的资料之获得,你便丧失了其言说的根本,不管你的立论看上去是多么地道,但它总是显得说服力不足。三来我们的历史研究总是议论很多且空洞,而缺乏鲜活的细节和踏实的材料支撑,因此以论代史,影射史学才会在一段时间内因配合当局的需要泛滥成灾。总之,我们一方面没有对当事人、亲历者的鲜活记载,也就是缺乏口述历史之记录;二是我们缺乏第一手原始资料与档案,这当然缘于当局者对这些材料的独霸,他们为了形成自己的利益垄断,而不让这些材料落到真正的研究者手中,任其发霉腐烂,甚至一毁了之。但当局也不可能全部将这些资料网罗殆尽,也有许多缝隙可资利用,如废旧物品收购站、旧货旧书市场,总是暗藏着不少零星的东西。这当然得有耐心,经过漫长的收集、鉴别、梳爬,然后加以论证撰写。这样细琐的笨功夫,往往是那些自恃高才的人所不屑为的,但历史的真实往往得经过这样笨的功夫才可靠。
??口述历史当然来缘于西方的学术范式与训练,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唐德刚先生在其间的努力,硕果累累。当然中国也有人做了些口述历史的努力,如丁东先生等编辑的“口述历史”的书,但总体来讲并没有引起太多人之注意。因此当我看到杭州外语学校高中的同学们发起一个口述历史的活动,让我们大家纪录历史(从录音、照相、摄像等),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真实时,我非常高兴。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少点愚民教育、少一点那种成天只知考试的教育,让学生们各自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大胆地对整个中国社会各方面加以了解研究,一定会真正培养出于他们自己于社会于国家有用之才。现在的教育不惟于自己无用,甚至不少都变成废物,生活了几十年,混噩不觉自己一生在做什么,且不知自己权利受损,活得悲惨而不知悲惨所从何来。这样的教育当然是很坏的,但比这更坏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对专制的配合,学生还在其间甘之如饴。还好,在这个举国皆为利所扰的学习氛围中,总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在学习的时候就考虑到将来之利,而且想在学习时真正学到一点像样子的东西。而这像样子的东西,就是自己起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经历我敢说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用不尽的。我为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在口述历史实践中的努力,由衷高兴。我相信,上有老一辈们的努力(如“右派”老人,如五八社教运动亲历的老人们的回忆等),又有年轻一代的不懈努力,历史的真相应该在很大程度复原。作为中年人,我愿意在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历史的记忆不再模糊。
??曾蒙你们的老师郭初阳兄指点我看你们的计划,你们的计划与预算,以及将来盈利之使用,都有周详的方案,实在值得感佩。按照你们的方法做下去一定会有较好的结果。我于你们要做的事无所补充,但有几点浅见贡献于下,聊供大家酌参,也算一位口述历史热爱者的意见。
??一:从身边自己熟悉的人事访问起。如把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作为自己的访谈对象,以便积累访谈交流经验,将来去访问自己约定的陌生人。不要以为伟人、名人才值得记录,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与故事,只不过是我们让其消息于天壤间而已。
??二:从自己有兴趣的人事访谈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勉为其难,很难做出像样子的成绩。
??三:从自己容易把握的人事做起。有很多人事相当复杂,也很有意义,但以你们现有之学识与阅历,恐不容易掌握,或者问到问题之实质,而且不容易形成口述历史之报告。
??四:做完一个或者一类相同之口述历史,应有一份简易之报告。报告乃理整你的采访感受,记录你采访的经过或者感受。
??五:可以让相同兴趣者联合起来做项目,使项目立体化。有不少项目,非个人之能力所能为,非得有不少人之合作,方能奏效。
??六:口述史可涉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考虑到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所伤害的人事比较多,我意以“救亡图存”为一个好的切入点,以便使自己的口述历史,变成一种不可多得之抢救。比如许多民风民俗之将消亡,许多古建筑、古镇之将消亡,三峡之将消亡,许多有意思的人物年事渐高、来日无多等。另外,普通老百姓在变革历史中的经历值得加以切实之注意。
??七:利用寒暑假作自己的调查。民国时期许多大中学生,都是利用自己的假期作调查,做出了许多不错的成绩,有许多人的学位论文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构筑的,他们不少的学位论文,至今仍是经得起考验的好文章(清华大学葛兆光先生曾编过一本清华本科论文的书,这书里的论文之论述视野及深度,远远超过今日的博士生乃至教授)。不只是构筑自己的学业,更是建立自己一生的兴趣之所在。2007年11月9日7:40分病中于成都
??下面我将他们的计划以跟帖的形式附后,请各位朋友支持关注他们的努力。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7-11-10 19:50
续上
学生行动:口述历史
??
?? ——留住历史的声音
??
??[内容提要]
??
??
??
??我们的项目核心?
??
??通过“口述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抢救流失的史料,锻炼学生的能力。
??
??
??口述历史的概念?
??
??口述历史可以任何人为对象,通过采访者与受访者的交流,以笔记、录音、录影等形式记录谈话,力图从私人记忆中挖掘出珍贵史料。
??
??
??基于怎样的社会问题?
??
??1. 当代大、中学生历史感漠然,造成对历史、社会和自我认识的迷惑;
??
??2. 由于人们的忽视,大量近现代珍贵史料正随着亲历者的离去而消逝;
??
??3.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普遍缺乏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并缺乏社会实践经历。
??
??为什么实施“口述历史”?
??
??1. 通过与历史亲历者的亲身交流,及采访准备中的资料查询,拉近参与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加深认识、促进思考;
??
??2. 通过相当数量参与者的努力,将有大量史料得到抢救;并通过组织运作,唤起社会对史料保存的重视;
??
??3. 采访过程锻炼了参与学生的交流能力,寻访过程丰富了参与学生的社会经历,等等;
??
??4. 当代中国大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高水平地记述历史,且学生采访可使讲述者更放松。
??
?? 项目如何运行?
??
??1. 建立“口述历史”联合会,建设学生社团,有试点地开展活动;
??
??2. 社团在潜在受访者与同学之前牵线,便于其前去采访。同时鼓励同学自行联系受访者;
??
??3. “联合会”负责整编材料,并往各种媒体等投稿,并结集出版;
??
??4. 鼓励参与者以博客等网络方式公开自己的文稿、原始材料;
??
??5. 建立专门网站,集中资源和资料;
??
??6. 与媒体合作,举办征文活动;
??
??7. 与学校合作,举办夏令营,邀请资深人士前来交流。
??
?? 我们的独到之处?
??
??1. 按照时间、事件、心理类型相近等关联,运用串联、穿插、对比等手法,提升史料的可读性和启发意义,提供一种不同的历史;
??
??2. 我们有多样的宣传和发表方法,充分与报纸、广播台、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合作;
??
??3. 我们有多样的传递方式,包括笔记、录音和视频等;
??
??4. 通过社团在潜在受访者与同学之前的牵线,使更多同学可以较少的准备参与活动、锻炼自己;自主采访者也可以进一步挖掘;
??
??5. “口述历史”要求资金少,社团活动几乎无成本,并有稿费、出版收入、广告收入等,主要开销为联合会负责的宣传、出版、举办征文和夏令营活动。部分启动资金设奖,鼓励同学实施较完整和长期的采访计划。
??
??中国自号千年文明,以厚厚的史书为证。正史野史,纪年断代,史家们呕心沥血,唯求史鉴后人。
??
??然而“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法东渐,也断了中国的史学传承。《清史稿》永远是“稿”,“历史三峡”无数已过的转折都还深掩在迷雾中。残史不足以为鉴,我们断不能让纷扰的言说模糊观史的眼睛。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
??人们可能会对“怎样的人才能成为被访谈者”心存疑惑:“在美国,口述历史曾刻意避开所谓的‘一般平民’,专门访谈政界、商界和社会名流,一直到1970年代,新一代美国历史学者才开始着手撰写‘来自社会底层’的历史。事物的发展之路总是相似的。在大洋的这边,中国的‘口述历史’的对象也从近现代史中的名人、关键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到普通的红军战士、抗日战争中的冀中妇女、慰安妇幸存者……‘口述历史’日渐平民化、多样化。社会进步至此,是将麦克风交给普通人的时候了,是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的时候了。”(根据《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尚没有全国范围的“口述历史”组织。它既没有成为史学界熟悉的研究方法,更枉谈普通学生对它的深入了解。人力物力的局限,正在埋葬宝贵的史料。“有一次,钟先生和一位专家约好了周末进行采访录音,准备工作也做得很充分了,等登门拜访的时候,却是受访人的儿子戴着黑纱出来开门——专家已仙逝了。”(《钟少华:“中国口述历史”先行者》)
??
??幸运的是,已经有人行动了起来;不幸的是,仅靠先行者,还远远不够。我们认为,作为若干年后的社会脊梁,我们,普通学生,也有责任参与到其中来!
??
??我们的目标
??
??1. 为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保留宝贵的第一手回忆尽微薄之力。讲出人们曾经的故事,发掘对公共事件的私人记忆。平凡人也有不平凡的故事,其不论是对于历史学家还是普通人都有难以估量的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或许觉得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或许觉得没有必要大费周章,或许天长日久已不愿意再去回忆,或许缺乏独立的表达能力,甚至仅仅因为没有人曾来询问,这些材料就消逝在了人们的头脑中。它们应当被发掘;
??
??2. 扩展采访者——学生的视野,促使我们思考历史与现实。感受活生生的过去,观察活生生的现在。教科书上的历史单调而简略,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而现实中的种种又让人困惑,让人们理不清来龙去脉。而参加“口述历史”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抽身而出,面对鲜活的材料,知道自己的身后是什么。面对面地接触历史的亲历者,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培养责任感。一旦“口述历史”得到发展,那么无数的个人史放在一起,就是一部更大的《茶馆》;
??
??3. 增加参与同学的社会阅历,培养与人沟通的技能,锻炼文字能力。“口述历史”的记录者不仅仅是一个速记员。参与者在沟通中需善解人意,具备谈话技巧,才能让受访者吐露往事的细节;需要事前充分的准备,了解时代背景,必要时甚至须详知受访者的经历,才能让访问切中要害、顺利进行;更需要耐心。包括采访之后的组织成文、材料整理、编辑筛选,这些都表明——“口述历史”不是听写,而是有技巧的还原;
??
??4. 吸引社会的关注,让普通读者接近历史。《三国志》没人看,《三国演义》有些人看,而易中天的《品三国》是热卖书。为什么?因为正史太枯燥,因为人们需要的是鲜活的故事。我们认为,普通人的亲历故事,是最能以鲜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阅读的同时,曾经宏大而不可及的历史就通过微小的切口印入了脑海。同时,他人的经历一样是自己的指南,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
??5. 关爱老人,留住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存有时代记忆的老人离我们而去。我们希望以自己努力所得,关爱这些历史的口述者,帮助生活困难的老人,留住在消逝中的历史。通过善举感谢为我们提供故事,讲述历史的人们。
口述历史三要素
??
??一、“口述历史”主体
??
??1. 采访者将是大中学生。当代中国大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高水平地记述历史,并且作为采访者学生可以使讲述者更放松。我们欢迎每一个有兴趣的人参与其中,我们也相信有能力、毅力和责任感的同学将和我们一起坚持下来;。
??
??2. 参与者将以学生社团的形式相互联系。详细见下“事业方案”;
??
??3. 倡议成立全国性联合组织。详细见下“事业方案”。
??
??二、“口述历史”客体
??
??4. 受访者可能是任何人。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一段故事的承载者,潜在的讲述者。“口述历史”的参与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可能通过媒体报道等方式寻找到一些受访问者;但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相当数量的参与者,就代表着相当数量的关系网: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师长、同事……这一切都可能为参与者联系到受访者。如果受访者与访问者有比较亲密的关系,那无疑更有助于顺利访问。
??
??三、“口述历史”的方式
??
??5. 口述历史的灵魂是人与人的交流。不同于考据也不同于考古,口述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如上所言,都是活生生的人。这意味着“口述”而得的历史资料将因其较强的个人色彩而富有特殊价值,也对“口述历史的参与者在交流能力上提出考验——也是锻炼。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
??a) 面谈。这是口述历史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面对面的谈话,是人们普遍习惯的交流方式,而在此过程中受访者也不仅仅以语言传达信息;通过口气、表情、动作等种种超越文字的方式都可以透露出某种历史记忆。访问者可以通过笔记、录音、摄影等记录谈话;
??
??b) 语音交谈。在一些情况下,受访者和访问者可能相隔遥远;此时访问可能需通过电话,或是网络视频、音频等。可能会有一些细节由于工具的局限而被遗失,但有时不完整的接触也是受访者的一种心理保护;
??
??c) 笔谈。笔谈也是口述历史的一种形式。自然它会讲往事经历提炼成文字,对访问者来说更少有撰写的空间;但是它也易于受访者深思熟虑、保持平静。传统的信件来往和网上文字聊天,应该都属于这种形式。
??
??运作方案
??
??一、起步阶段
??
??1. 由核心成员和本届峰会对此感兴趣的与会同学在所在学校(或地区)建立“口述历史”社团,条件困难的可依托文学社等已有组织,邀请指导老师,调动可触及的社会关系资源,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
??
??2. 核心成员和本届峰会对此感兴趣的与会同学自愿地进行初期“口述历史”活动(可以拟定如“亲历申奥”主题),力求高质量,亦以学生原创为特色卖点,向较有影响力与社会公信力的各地报刊或网络媒体投稿,吸引公众对此项事业的关注,起到宣传作用的同时通过社会反馈试水市场;
??
??3. 核心成员帮助初步联系受访者,建立可供访问者的基本资料网络,鼓励同学前往采访;自主采访者也可以进一步前往挖掘。
??
??二、发展阶段
??
??4. 待有一定活动基础后,联合各社团成立联合组织,暂名“大中学生口述历史联合会”(即“联合会”)便于相互协调活动,共享资源,交流经验,促进更多的大中学生走上保护逝去历史,拯救逝去历史的道路,为社会贡献更多学生笔下的好作品;
??
??5. 用最初到位的资金,进行初步宣传,可利用学校网站的社团平台、个人博客、网络媒体、等学生接触频繁的媒体进行广告,并可结合全国各地的学生活动,如学生会主席论坛,大(中)学生社团文化节等等。
??
??三、成熟阶段
??
??6. 待有一定影响力及活动经验时,联合各地社团,并联系一些全国性的刊物(如南风窗、世界知识),发起大型学生“口述历史”征文活动(借鉴“调研中国”和纪念张纯如征文等),诚邀全国各地的学生就不同主题,走近身边的老人,录下岁月的声音,写出不凡的历史(有条件的可把自己寻访的路程用DV记录,用作网络交流和电视宣传)征文大赛将设置奖项,鼓励、嘉奖积极参与的学生;
??
??7. 整理征文所得稿件,并之前积累的优秀作品,由“联合会”整理、编撰、联系,面向社会结集出版。由“联合会”组织同学,与原作者一起对文章进行编辑。我们认为,对采访资料的适当编辑将有助于其保存和传播。并不一定拘泥于将文章一篇一篇按序排放,或可将不同讲述者的材料按照一定逻辑关联(时间、事件、类型、心理等)进行整合,运用串联、穿插、对比等手法,使其更有历史价值和启发意义。当然,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尽量避免主观的歪曲和解释。希望以其高质量,纯原创,真历史的优点赢得读者的认同,
??
??8. 我们鼓励参与同学将采访材料网络分享(当然,在尊重版权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参与者利用个人博客宣传“口述历史”的活动,鼓动更多人的加入;同时,公开自己的文稿,或者(愿意的话)公布原始的采访资料,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反思。我们同样鼓励将采访录音发布在网上。有兴趣、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将自己的寻访之路用DV记录下来,或者(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拍下访问过程;
??
??9. 由各地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出面,将“口述历史”材料整理成连载系列、广播文稿,送至文字传媒及广播传媒发表;有条件情况下将录音和影像资料制作成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丰富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有条件时建立网站,共享采访录音、影像等,扩大影响;
??
??10. 当流动资金允许时,联合会将举办“口述历史”夏令营活动,联系学校作为场地,费用以同学自费与“联合组织”出资相结合,时间4-5天。夏令营争取邀请齐红深,钟少红等知名历史学者,及致力于推广口述、在此领域求索多年的人士前来,进行交流、讲座,为全国各地热心于口述历史的青少年提供互相交流,进一步学习的平台。
??
??四、展望
??
??11. 根据以上方案实施的效果,以此为一循环,将征文、夏令营等活动发展为年际或双年际,固定下来以为日常。持续进行发掘工作。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历史,每个生命都有无穷的故事,只要坚持,就会不断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史料,感悟更珍贵的人生;
??
??12. 鉴于中国目前养老事业的状况,在走访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可能实地感受到一些口述老人生活困难、疾病缠身的痛苦,我们计划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用活动所得,帮助需要社会关怀的口述老人(必要时可向社会发起募捐)。
??
??组织与财务方案
??
??一、组织
??
??1. “口述历史”的管理部门即为“大中学生口述历史联合会”(暂名),宗旨在于指导和推进“口述历史”在全国大中学生中的开展,下设各部门分辖组织、财务、编辑、宣传、活动等;并领联络各地、管理财务、调节资助、编辑文章、审定书稿、联络媒体、包装出版、筹备活动、协调事务等各项工作;
??
??2. “联合会”与各地学生社团不属于上下级关系,仅起联系、交流、共享资源之用。但应产生总协调员,可由各地社团负责人定期推选,以便统一组织征文、夏令营等活动;
??
??3. 该联合会由核心成员发起,诚邀本届峰会对此感兴趣的与会同学和全中国大中学生的共同参与,积极欢迎中国各大院校的支持与社会各界历史、社会学者的指导。
??
??二、财务方案
??
??4. 支出项目:初期宣传广告费用、征文活动举办费用、出版事宜花费、夏令营活动所需开销、邀请社会人士开销。原则上采访所花费用如交通费等同学自理,花费较大或有困难者或可向联合会提交申请,适量资助;
??
??5. 收入来源:项目启动资金,出版物所得,举办夏令营,建立网站所得广告收入,其他赞助(拟联系香港等地口述历史协会/中国近代口述史协会[美]等相关协会,与有意愿的企业或私人),同时欢迎鼓励同学们将相关稿费所得等捐予社团;
??
??6. 利润流向:本着“关爱老人,留住历史”的期冀,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访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老人。在保证持续发展之后有赢余者,联合会制定标准帮助他们,愿他们享受一个幸福的晚年。
??
??“人是万物的尺度”。历史的惊涛骇浪,就是无数的水滴组成:他们或许显眼,或许隐藏,但一样不可或缺。作为历史的主体,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是历史故事的承载者。我们有过这样的传统,我们也有这样的需要,我们更有这样的责任。
??
??让先人已去的遗憾不再重演,让尘封的历史不再沉默。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老人,录下岁月的声音,写出不凡的历史。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07-11-11 06:56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