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上有天堂 下有书房
[打印本页]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3-13 11:28
标题:
上有天堂 下有书房
李元洛
不知起源于何时的民谚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二州我曾一游再游,其景物之美确实名不虚传,大约可以和梦境与神话中的天堂比美吧,然而,苏杭既山遥水远,又不能得而私之,怎及书房之近在肘腋,可以朝夕相亲?一介书生的我,不惜冒犯民谣,斗胆唐突胜地,迳自改俗谚口碑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因为上个 世纪后期我有幸拥有一间书房以来,我天天文学于其中,文化于其中,精神食粮于其中,其喜洋洋者矣,乐不思蜀也乐不思那虚无缥缈的天堂。
人生天地之间,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除了物质食粮,还有精神食粮。在前者确保无虞的前提之下,对于芸芸众生,后者应该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以读书人自命的书生。《汉书·郦食其传》中,有“王者以民为天”之语,这一古代箴言颇有现代民主色彩,该传在此句之下又说“民以食为天”,解决温饱问题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时至今日,这一古代名句仍有极高的引用率与现实意义。然而,“食”,除了大地出产的天下芸芸不可一日无此君的五谷,是否应该包括书籍这一同样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呢?
将书籍视为食物,可谓中外皆然。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他认为凡是在地球村落户的居民,都应该从书籍中吸收生存与生活的养分。高尔基的体会则是:“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扑”字可谓一字千金,嗜书如命的情状跃然如见。在中国,“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曾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读书,如同冬天穿上皮毛衣服可以御寒,这倒是他的新发现,应该向有关部门申请抗寒的发明专利,而读书不仅可以疗饥,而且其乐也融融,其味也津津,好似品尝调和鼎鼐的美味之肉,而非一般的食物,这种境界,使人想起孔夫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二者虽为异曲,却有同工之妙。杨万里也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员,排名于陆游、范成大之后,尤袤之前,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的《读书》一诗好像是在与尤袤一唱一和:“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此诗写于作者从杭州赴建康的船上。俗话说: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杨万里深得此中三昧,他把唐诗和半山(王安石的外号)的绝句当成了丰美的早餐,有了如斯精神盛筵与美宴,他竟然可以“朝不食”,连物质食粮的早餐都免掉了或忘记了,这真有陶渊明老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遗风。我每回诵读此诗,在大快朵颐之余,总不禁心向往之,但对于那些热衷于声色犬马者和只知大饱口腹之欲的饕餮之徒而言,却是夏虫不可语冰,妙处难与君说了。
当前的社会越来越商业化与功利化,钱潮动地,欲浪拍天,众生对“物”的追求远远胜过对“美”的向往。身处红尘俗境之中,我是六根未净的凡夫俗子,有时也不免心旌摇摇,所幸那只是偶发的轻微地震,不多时即告浪静风平。罗马帝国时代的著名演说家西塞罗说:“没有书的房间,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我自幸而且自傲的是:我有明窗一扇图书三壁的书房,多的是中西典籍,其中栖息着许多优秀的崇高的甚至伟大的灵魂,一灯独对的长夜,众声喧哗的白天,我常常和他们对话,向他们请益,享受他们曾经享受过的感情,体悟他们曾经体悟过的思想,作隔代与隔洋的交流,让自己的灵魂在烦嚣中得到解脱,在扰攘里得到净化,在贫瘠时得到营养,在低下处得到提升。书房之乐乐如何?超过视听之娱,远胜口腹之欲,即使是商场忽牟暴利之欢,官场飞黄腾达之喜,也无法与之比并。
我的书房虽然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好像遍地尘嚣中的一角绿洲,我却可以傲然于其上单兵死守而决不挑出战败者的白旗,悠然于其中俯仰天地而决不交出手中未老的健笔。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曾把读书人分为四类:海绵类;沙漏类;滤袋类;钻石类。我以为至少还有一种“美食类”:他们“食者民之命”,把读书看成生活中最重要的命脉;他们“食不厌精”,只读那些高品位的经典性的书籍;他们“食而反哺”,创造出新的精神食粮来回馈读者和社会。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任你外面的世界多精采,我只愿做这样的“美食家”,在自己的书房中优游岁月。
李元洛,湖南长沙人,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已出版《诗美学》等诗论著作10种,专题散文集《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等8种。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3-13 13:23
想起了以前刚注册真名的时候,本人的签名档用过博尔赫斯的这句: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后来取消了。这话,人家堂堂一国家图书馆馆长说起来还有点儿意思,我拿他这句话给自己鸣锣开道,确实搞笑。
喜欢“上有天堂,下有书房”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3-14 11:33
我也是被标题吸引了眼球。文章倒没好好读。
书房是个不错的地方,但还不是我心中的天堂。也许因为我是个伪读书者吧。因为我不喜欢大书房,也不喜欢书房里全是书,不喜欢书橱山一样几乎夹破人头。就算读书,我也不喜欢呆在书房里,宁愿另找个舒心的所在去读。
作者:
水色
时间:
2008-3-14 12:24
我喜欢闻书香,甚过看书。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3-14 12:29
所谓书香,其实是墨香。俺还有一块墨,传闻是明代贡墨(当然是假的,不过也是清人仿制的,与今人造假不是一回事),至今闻来,墨香袭人。
李敖曾经夸口,早年他单凭嗅闻墨香,即可知道一本书是哪家上海出版社出的。可能,当时的出版社都有专属的印刷厂,且供墨者也各有不同。
作者:
水色
时间:
2008-3-14 12:50
啊,这么看来,书香居然还有辨别出版地的神奇功能。
我自以为嗅觉灵敏,闭上眼睛都能嗅出满月之夜(此时植物散发的香气格外浓烈),如今看来,还未曾真的嗅到书中三味呢。
对书籍,我怀有一种神秘主义观念,走在图书馆里,不必看书,只闻闻书香,灵魂上也能直接受益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