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均衡化与同等国民待遇
作者:郑杰
一、何谓均衡化
初中均衡化的言外之意是初中教育不均衡,也就是说在同一区域内(至少在一个区县范围之内)有些初中提供的教育质量高些,因而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些,并呈越来越高的趋势,而另一些初中所提供的教育则相反,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有人认为,不均衡是必然的,道理很简单:五个手指伸出来都不一样齐整,更何况是学校。我认为这种观点曲解了“均衡”的含义,因为当政府提出均衡化这个问题时,显然是指不同学校提供的教育在质量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质量方面的差异正越来越大,这种差异已经超出了可以忍受的限度,以至于引起政府对教育公平性的担忧。
也就是说,初中教育理应均衡,即不同的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在质量上理应是均衡的,可以存在差异,但差异必须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否则政府理应预以干预。对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来说,不均衡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每一所公办学校就类似于同一个企业(政府)在各地方开设的分店,全世界只有一家麦当劳,我们不能容忍不同地方的麦当劳分店提供的汉堡包居然质量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那么,我们自然不能容忍同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并主管的初中义务教育学校居然为不同地方的公民提供不同质量的教育,如果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么政府就没有完成让公民提供公平教育机会的使命。
引起小学和初中阶段择校的根子在于不同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的不公平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使至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学校提供差不多质量的教育,要么差不多一样高,要么差不多一样低。
二、均衡化的不可能
理应均衡化的初中教育,事实上却难以均衡,虽然前几年,政府已经明显感觉到初中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已影响政府声誉,而且开了不少大会小会,发了不少文件指示,但是,不均衡至今还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估计,在现行制度框架内,要解决初中均衡化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政策方面,总体上是追求效率大于公平的,我们历来缺乏教育公平大于效率的意识。因而,事实上不均衡并非初中学段所独有,幼儿园均衡吗?小学均衡吗?高中均衡吗?大学均衡吗?在各个学段中,普遍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而且追求效率型的政府正在扩大这种不均衡化,如幼儿园分了三六九等,按等收费;小学有中心校;高中有市、区重点,更有示范、寄宿之分。这些举措都是“效率”思维而非“公平”思维的结果,而目前看来,在“政绩”(政府官员的利益趋动)作用之下,一举手上亿员的对小部分学校武装到牙齿的举动,虽可能有利用使一小部分学生享受到了精英教育,却因为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必然使教育公平性无法兼顾,因而,上一轮所谓的高中大发展,正是导致高中教育不均衡的根源。
但是政府却没有提出高中(或其他学段)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虽然就目前看来,高中(或其他学段)教育的不均衡要远远高于初中。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市民可以接受任何多么巨大的差异,因为如果没有差异,怎么按分录取呢?而在效率型思维下,按分录取恰恰是最公平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虽渴望平等和公平,而其实真正接受平等和公平,就如同老百姓痛恨为官者的特权,而心中却是羡慕,待到自己为官了,也一样安享特权。因而,有了分数之后,人们普遍无视教育的不均衡化,或认为不均衡是一种必然。
可是,为什么初中的不均衡问题却那么引起政府的关注呢?
原因其实很明白了,初中取消了重点中学,小学升初中不再按分录取了,家长的择校行为干扰了政府按地段就近入学的政策。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家长宁愿让孩子参加统一考试,按分数决定所就读的初中,而不愿意服从划片就读。这种心态的原因估且不去做分析,且看考试录取的民办学校和部分公办学校特色生考试之盛况就可以明白,考试作为一种大众均可以接受的文化是如何的根深蒂固。假如我是民办学校校长,我也会将严格的入学考试作为一种招生策略,让门口排起长队,从而提升学校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
我认为,事实上,一开始在取消了重点初中以后,初中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的质量总体上是均衡的,至少比高中、小学、幼儿园要均衡。政府形成了初中教育不均衡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择校行为所导致的错觉,而其实择校行为在各个学段都存在着,初中并未显得格外严重,更何况,为满足择校需求,政府已经允许开办民办学校,使有择校能力的家长的择校意愿获得了满足。我认为,形成初中教育不均衡判断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办学校生源锐减,使一部分初中学校面临生存危机,从而导致一种错觉,以为不均衡成为绝对。其实,在生源充足的条件下,公办初中人满为患时,谁又会太在意初中教育均衡不均衡呢?
但是,只要效率思维继续主宰着政府的决策,那么,公办初中的不均衡性会逐步增加,最终真正呈现绝对意义上的不均衡。比如,当政府将一些初中冠以原重点中学的校名,政府重点扶持个别学校作为样板等政绩工程,都将使不均衡成为绝对。只不过,目前不均衡还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我认为,当前初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均衡或不均衡,而在于普遍的质量低下。所谓的质量低下意指“相对质量低下”,相对于小学、高中和民办初中的质量低下,以至于公办初中失去政府、社会、家长的普遍信任。
有五个因素决定着公办初中的质量:
1、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虽略有提升,但离开学校和教师的期待距离甚远。
2、由此导致师资质量低下,在目前市场条件下,低薪酬是无法吸纳中、高端的劳动力的,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了。
3、学生来源在质与量方面的缺乏,所导致的公办初中士气低落,其消极影响力无论如何不能低估。
4、学校管理落后,就目前公办初中的管理方式来看,虽历经几十年却未见长进,反而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日盛,尤其校长负责制之后,校长的家长制作风滋长,内部管理制度已与现代教育理念之间形成巨大反差。而目前看来,固有的干部任用制度,只能导致落后的学校管理方式。
5、教育主管部门不公正的制度、政策和决策,鼓励平庸而不真正鼓励教育创新与变革,成为质量低下的主因。教育主管部门在资源分配、荣耀分配上的不公正,引导学校追逐庸俗人际关系,而不是靠业绩获得应有的褒奖。政府尤其在生源划块、财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权力滥用和暗厢操作,使真正在通过改革追求高质量的学校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长此以往,不作为将成为主流。
三、值得失望的若干理由
首先,均衡化是一个国民教育公平性问题,而解决教育公平性问题是政府的责任,然而,目前看来,政府的思维依然是效率优先,尤其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升学率若隐若现而又由衷地偏爱,加之社会对升学率和分数的迷恋,都将使不均衡成为绝对。
其二,导致初中教育质量低下的五个因素,均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解决。至少在本区,我对五年内会有所改善不抱任何希望。
其三,政府今年起进一步强化按地段就近入学的政策,而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划分地段时的权力滥用与暗厢操作,虽名义上希望通过强化公平和机会均等,但事实上在鼓励平庸,伤及教育质量提升,也进一步激化家长的择校行为,导致初中教育的不均衡趋向绝对。
其四、在至少未来的五、六年内,初中生源持续走跌,将使初中学校普遍缺乏安全感。为谋求生存,初中学校将普遍采取不惜一切代价狠抓升学率的办法来取悦于家长需求,而不愿意承担教育改革的成本与风险。追求升学率成为几乎所有民办学校市场竞争的法宝,也将成为公办学校的法宝。无疑这将导致初中教育更大的灾难。
四、仅存的一丝希望
假如存在一丝希望,那么这个希望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能给予不同学校以同等国民待遇,趋初中教育资源过剩的机会,以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初中学校通过教育改革实现自强,具体建议如下:
1、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招生上的同等国民待遇。本区民办或转制学校中,凡办得好的均是借助于名校品牌的。这些假民校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使一般公办学校鲜见尖子学生。因而,教育主管部门应剥夺这些学校的自主招生权,实施统一的公开摇号入学。
2、在择校行为上的同等国民待遇。招生中的特权阶层权力泛化至教育领域,如果不能有效扼制,则政府的一切合理的政策的权威性均受到挑战。
3、给予公办学校同等国民待遇。在资源分配上,确定公开性原则,并引入监督机制,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在对初中学校的评估中,使标准、过程和结果更公正和公开,杜绝评估中的腐败现象,从而树立评估的权威性;将评估结果作为注销学校办学资格的依据,以此激励学校真正投入素质教育改革。
4、给予校长同等国民待遇。推进校长职业化,改校长任命制为聘任制,给予校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宣布校长任期制,保障校长任期内的职业安全感和各项权益;将校长业绩与其升职、加薪结合起来,鼓励开拓,消除平庸和不作为。
(注:本来还想写几条建议,但一回看以上四条,便觉得自己幼稚而可笑了,这四条哪有一条能做到?要做其中的任何一条,不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因此,急忙收笔,不接着写后几条了,生怕又露出书生气的小尾巴来。所以,我心里宣布,我对目前现状连一丝希望都不抱了!只留下半丝希望:恳请教育局领导并请示区教育局领导,多给举步维艰的初中一点钱花花吧,这些钱不是救学校,也不是救校长和老师的,那些钱是救那些平民孩子的,因为不公正,他们才进了质量不高的学校,而他们是无辜的。)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